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3学年五六年级科学课反思 [复制链接]

1#

2013学年五六年级科学课反思

本学年教五六年级科学课,平时点滴汇集在此贴。


 


一、六《杠杆的科学》



生之“情” 教之“源”


                           ——三教《杠杆的科学》


初教六年级,由于思考不全面,第二课《杠杆的科学》中一个杠杆尺的实验就几度让我陷入思考。。


第一节前,我理所当然的认为:把杠杆尺就当做是一根撬棍,左边挂重物,右边用力,那么当杠杆平衡时,读出左右两边钩码的个数以及距离支点的格数,就可以对各种情况下的杠杆进行分类。


第一节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问:老师,为什么一定要在平衡的时候读格数和钩码数, 右边再多挂一个钩码也一样把重物撬起来了,为什么这样不可以?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原来的定向思维冲垮了,的确,只要能把重物撬起来不就可以了吗!


这节课后,我开始细细的想这个问题,我的想法为什么就固定在要平衡时才能读数,就是受了初中高中接触的杠杆原理的束缚,平衡时读数是为了方便读出力矩然后引出杠杆原理的公式,然而在小学时期并没有涉及到力矩的概念。如果是在杠杆倾斜时读数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保证每次实验,杠杆倾斜的程度一样,这样才能比较,而且这样也不能直接用杠杆尺上刻度来读数,否则跟初中高中的知识有了出入。显然要控制倾斜的程度一样比杠杆平衡要困难多了,所以我们选择每次都在平衡的时候读数。


做好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我接着上第二个班的课,在实验前对学生提了提这个问题,很庆幸没有学生再对这方面有疑惑。但是也让我发现了另一个问题:怎样让这个实验更加有序的开展。我原本考虑,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到充分的探究,老师就不规定左右两边怎么挂,只要你能将杠杆平衡,就把数据记录下来,实验后再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然而第二节课上下来后发现,这种形式的实验花费时间很长,下来之后,数据很乱,学生很难得出结论。


思考之后,对第三个上课的班级做了稍稍的调整:实验前先规定重物的位置和重量不变,只改变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分别记录杠杆平衡时所挂钩码的个数和位置。这样的实验方案得到数据的比较有序,也容易比较,得到结论之后,学生再改变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进行各种情况下的实验,验证是否适用于其他情况。这种形式的实验,显然探究程度比较低,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的机会比较少。


  每次改动虽然不见得都是成功的,但是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的暴露新的问题,这是对我教学的挑战,也是督促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学生的前概念,他们的学习情况对新知识的反应正是作为教师应该最先考虑的,是我们教学的源头。


分享 转发
TOP
2#

这反思很好。
享受教育
TOP
3#

这就是一次很好的话题阐述的材料,平时做足功课,定能成功。
TOP
4#

确实,有时候站在小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确实没错!主要是在关键时刻培养孩子对科学的严谨性!
TOP
5#

每课有反思,有所得就是收获!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6#

以下是引用刚刚好在2013-9-18 15:05:00的发言:
确实,有时候站在小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确实没错!主要是在关键时刻培养孩子对科学的严谨性!

反过来想想,觉得规定的太死,又失去了实验的意义,所以这个度怎么把握还得再思考

TOP
7#

课上完了,会去思考,会去调整,会去改进。有所思有所获!
TOP
8#

我上课也是这么做的。
TOP
9#

多实践、多反思、多学习、多改进,课自然会不断生成。


楼主的反思很实在,杠杆尺上为什么要挂平衡效果,为什么只能挂在一格上,数据表格的整理都是难处,


而且这一课的上课时间都很仓促,内容多、难度也不小。

TOP
10#

这帖子开得好,期待楼主的深入。
TOP
11#

有反思又有行动才会有进步。向楼主学习
TOP
12#

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我当两课上,小杆秤的研究另起一课上。
TOP
13#

要是我们把这堂课上成两节课,第一节课就是让学生把杠杆尺当成跷跷板,怎样把它“压平”?学生会有各种做法,会出现课本封面上的情景,不必限制,让学生尽情发挥!教师教会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下一节课师生共同分析数据,看看学生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吧!有的学生会得出高中物理上的结论!相信学生!
这样做实验,我们觉得课堂有点乱,但乱中有序!真正的科学探究实验怎么做?开放程度如何?这些也许是我们科学老师要研究的吧。
TOP
14#

以下是引用金亚军在2013-9-19 21:03:00的发言:
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我当两课上,小杆秤的研究另起一课上。

后面班级我也这么处理的,两课时的内容上了三节课

TOP
15#

有毅力的同学,佩服 了
<img src="http://wpa.qq.com/pa?p=1:81346673:7" alt=""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TOP
16#

多看别人好的经验,多反思,会很快进步!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17#


功在平时,贵在坚持


                                                   ——课堂常规的落实


本学期广角新学员的第一次研讨昨天晚上如期拉开序幕,首先博士和大家聊聊参加广角这段时间以来的收获,然后对研讨的模式进行了改动,加入对试教视频的研讨。在这次研讨中,我也提出了自己对教学的疑惑:课堂交流。


观摩着优秀老师的课堂,我总会感叹他们学生的学习习惯真好,包括倾听,交流,以及回答问题的严谨性。每学期开学,我总是很信心满满的想建立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但是往往都是半途而废,因为要注意的方面太多了,过一段时间连发觉连自己都觉得太累了太烦了,自然而然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没有进行进一步强化,学生当然也就不会注意,所以期初的各种政策得不到落实。


最近对于课堂上学生的交流特别有感触,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虽然不少,但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太欠缺了,大部分情况都停留在我和学生交流的状态。在实验过程和作业的反馈中我发现其他同学根本没有吸收学生的回答。通过的交流,博士提到了现在其他老师采用的方法:后面一位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在说自己的想法之前要对前面一位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为什么赞成,为什么反对,哪里需要补充的。然后在和其他前辈老师交流过程中,也提到了其实交流、倾听这样的课堂常规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慢慢强化,但是对学生也不能要求太多,一下子全部做好,一个学期就主要培养一个学习习惯,否则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太累了,不能坚持下去。


触动过后,化想法于行动,不断摸索,不停下前进的脚步。


TOP
18#


 自制小杆秤


602 裘沈珂 


上周五上完《杠杆类工具的研究》,富老师布置了下节课的任务:制作小杆秤,四人小组分工带材料。话音刚落,我们班同学就兴奋极了,我们组则开始计划材料分工。


周二的科学课终于来了,大家兴奋的带着各自准备的材料,兴冲冲的来到实验室,准备“大干一场”。先来说说我们组带的材料:一根木棍、细绳、一个塑料瓶、一颗螺帽。富老师一说完要求,我们马上就开始行动了。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怎么制作杆秤和怎么确定刻度,所以这次自己动手做就比较得心应手。


先做秤盘,我们剪下塑料瓶底,在甁底两边穿两个洞,穿好绳子打结,挂到木棍的第一段,这就是秤盘了。螺帽自然就是用来当作秤砣啦,用绳子一串挂在木棍的另一端就搞定了,最后在木棍上栓一根提绳,小杆秤的大致已经成形了。接下来到了最关键的地方了:确定刻度。这就是我们应用杠杆的知识的时候了。先在秤盘上放50克的钩码,一个同学手提绳子,一个同学移动螺帽,到木棍左右平衡之后,记下螺帽所在的位置就是50克的刻度了,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确定了100克,150克的位置。


最后那就是利用制作的杆秤称我们的身边的物体了。用我们做好的杆秤我们称了笔袋还有笔记本的重量,真有意思的一堂科学课!










TOP
19#

 

别样的科学课


     看过在二年级的孩子前上科学课吗?见过上了80分钟的科学课吗?见过两位科学老师一起给一个班上课吗?是的,这次在胜利小学举办的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的活动我看到了,说精彩吗?不,不够!是太震撼人心了!来自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的两位科学老师给全场300多名老师上了一堂别样的科学课。在这80分钟的时间里,不仅是学生在学习,更让我受益匪浅。


     两位老师执教《比、量身高》,首先通过身高存在不同引出这堂课的探究主题,然后让孩子们找方法,孩子们说了很多,可以用各种尺子量,但是老师今天没有给孩子们带尺,只有纸条,由此引出第一个活动,用纸条来比较每个人的身高,可是问题又产生了,每个人的身高具体是差多少呢?由此引出第二个活动,用各种具体的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身高,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多标准物体:牙签、勺子、小棒、铅笔、吸管等等。并且孩子们也都说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量的时候要注意首位相连。接下来让孩子们自由参观其他孩子的“作品”,评价下其他孩子粘的如何,孩子们纷纷在记录本上用自己得语言记下了其他孩子作品的不足之处,也做出了说明。最后,留给孩子一个未完的探究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适合作为标准物体呢?通过这系列的活动,中间有故事,也有动手尝试,也有交流思考,孩子们边玩边思考,愉快的度过了80分钟。两位老师的相互配合之默契,孩子们精彩的表现让课堂异彩纷呈,让在场的老师意犹未尽,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这有趣的课堂,一点都没有感到疲惫。正如章鼎儿老师说的:只要活动布置的合理,能够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长时间的探究是可行的。


     看似一个简单的活动,却蕴含着很多先进的科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孩子怎样进行探究,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我不能马马虎虎做事情,其他小朋友会检查,会指出我的问题等等。我想在坐的那些孩子都是幸福的,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提高了他们的认知能力、信息获取的能力。


     这次的活动,除了这节别样的科学课以外,当然还有很多精彩之处。陈滔老师的《地球表面的地形》让我意犹未尽,半年前,在宁波“三江名师”的课堂上已经领略过他的风采,当时已经被他严谨的课堂吸引,这回再次听他上课,更加感到他作为一名科学老师的魅力,和孩子们默契的互动,严谨的思维,不都是一名优秀教师应该有的素养吗!


当天活动的最后一个议程是由章鼎儿老师开展的论坛,关于科学探究材料箱的开发设计和应用,明确指出了科学材料的重要性:科学素养的形成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而科学探究活动是建立在充足合理的科学探究材料上的。以刚过去不久在重庆举办的优质课比赛中的课堂为例,给在座的老师上了精彩的一课,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材料的使用要紧紧结合学生的需要,学生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孩子的参与度,材料的使用还要简化课堂!


     一天的活动在5点10分结束了,踏着余晖走在回家的路上,同时也承载着满满的收获走在新一阶段成长的路上。。。。。

TOP
20#

这节课内容比较多,学生通过实验也不容易总结出规律,2007年叶军老师的课可以参考呵呵!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