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活动有感
靖江三小 沈佳丽
2013年9月6日,天空飘着小雨,出门有点冷飕飕,但依然阻挡不了我的热情。这就出发前往高桥小学参加研训去,机会难得,好好把握。本次活动分三大块进行,分别是高桥小学张青青老师《植物的叶》观摩课,云石小学沈辽老师《小学科学评价的题目设计》和杨春晖老师《评价活了 学生乐了》主题论坛,以及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叶晓林老师《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一天下来,收获颇丰,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首先来谈谈对《植物的叶》一课的感想。这是一堂三年级上册的课, 指向科学大概念生物的多样性。张老师为这堂课准备了多种多样的树叶,利用现成资源将树叶张贴在墙壁上,这一教学手段也让我们耳目一新。大家忍不住将这一幕拍了下来。整节课由一个个紧凑的活动联系起来,首先是引入,请学生寻找与老师手中树叶一样的叶子。这一环节是充分暴露学生前概念的过程,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寻找相同的叶子。活动一,将小组中的叶子进行分类,相同的叶子贴在一起,不同的叶子贴在一起,并在汇报的时候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类。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发现颜色、大小都不能作为区别相同叶子的依据,前概念得到纠正,并建立起了新的概念,即只有形状一样的叶子才能说是同一种叶子。活动二,通过观察与归,纳知道叶的组成。活动三,观察常春藤,知道同一植物上的叶是不一样的。张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盆长势茂盛的常春藤,让学生经历5分钟时间的观察,发现植物的叶的奥秘。学生的回答也是那么生动有趣,观察地如此细致入微。这一活动目的在于指向叶也是有生命的这一概念。我想, 常春藤也是张老师的特意之选吧。
沈辽老师的主题报告让我们重新审视现有的科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不是一张试卷,不是一种奖惩手段,而且寻找新的起点。沈辽老师从科学评价的实质是什么、关于科学总结性评价的一些现象、怎样设计一张试卷、怎样设计一些题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们在编试卷的时候,应该注重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如皮亚杰的认知螺旋图等等,科学地来出一份试卷。这些对于一个新教师老师,真的受益匪浅。最后,沈辽老师用“行百里者半九十”来勉励大家,让我们信心倍增。
杨春晖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学科学评价进行了剖析。首先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行解读,教师应该树立教育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某节课教学难度的把握和处理,应该回归课堂,研究学生。这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了。课堂教学改革应从二方面入手,分别是“吃透”教材和“看透”学生。“吃透”教材要从宏观上把握科学本质、微观上设计课堂细节。最后,杨老师从科学学习评价方面进行阐述,为么要进行科学评价,用什么观念评价科学学习,科学学习评价写什么,用什么方法评价。让我们对科学评价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下午,叶晓林就《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给大家做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讲座。叶老师给了许多鲜活的事例,让我们知道撰写论文应该注重案例的真实性,应该要用自己的案例,而不是别人的。如何选题呢?题目来自于日常教学中,比如《控制铁生锈的实验》,这是一个双变量实验,教材给出的实验并不能很好的进行实验,因此,教师就要学会“用教材”,对教材进行改编,重新设计实验,让它适合于我们的教学。题目来自于外出活动中,如《空气有重量吗》,叶老师对这一堂课进行了3次改编,深入解读教材,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题目来自于同事交流处,要先交流再写论文,而不是先写再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问题,从而确定论文的方向。题目来自于理论书籍中,题目更来自于网络搜索中,要学会使用网络,它会是一个极好的帮手。叶老师更从题目的推敲、摘要的写法、提纲的架构、材料的删选、编辑的规范等6个方面给了我们年轻教师一个努力的方向,让我们不再如此迷茫,对论文毫无招架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