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杠杆的科学”后的乐与忧
首先先说明下我是第一次交六年级,一直教三、五年级多年,今年强烈向学校要求上四、六年级,让自己对小学科学知识有一个贯通。
昨天,上了《杠杆的科学》,所以给了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来做实验,反馈后发现学生的数据非常杂乱,要是让我来得出结论也确实很难得出。
例如:
钩码数 |
距离 |
钩码数 |
距离 |
1 |
3 |
1 |
3 |
2 |
3 |
2 |
3 |
2 |
4 |
1 |
4 |
2 |
2 |
2 |
5 |
…… |
|
|
|
原本也没想这么多,到放手做了再汇集数据的时候才发现,可惜浪费了一节课啊。学生空有数据,但是得不出结论。实验结论模糊不清。
今天第二天,正在群里与同行们求教,我原本想只给学生2个钩码,再给2个钩码,通过控制着实验材料,来让学生发现规律。
比如一个钩码的时候,长的距离的1个钩码能把另一端短的钩码翘起来,就说明长距离的那边可以轻松,比较省力。其实,这个办法也应该没问题吧。只不过就是太控制着学生了点。开放性不够可能会比较死板!
最后采取,同行们的办法,感谢“空空”和“小兔子”的办法,到底是过来人,办法多啊。以后得多学着点……以要求学生杠杆为水平位置记录钩码数,如此操作的好处可以摒弃许多干扰的数据,降低难度!
学生在此要求下得出的数据就有规律的多了。
钩码数 |
距离 |
钩码数 |
距离 |
2 |
2 |
1 |
4 |
1 |
4 |
2 |
2 |
2 |
3 |
3 |
2 |
1 |
5 |
5 |
1 |
…… |
|
|
|
然后向学生说明1个钩码能够与2个钩码平行,就说明省力,学生就明白。分析出省力费力后,我再把距离数据一圈,就出来结论了。呵呵!
学生上得很开心,做得很快乐,结果也比较轻松,思维度也适中!
不过,这个新班倒是解决了,我就想着原先那个失败的班级中再去做一遍实验,实验做好后,收集了数据我发现这个班级还是有不少学生搞不清了。我反思可能之前的数据混淆了现在的数据,让学生有点摸不清头脑,看来第一印象很重要啊。作为六年级的新人,希望自己赶快成长起来,少走弯路了!
没经验伤不起啊!还好自己已经开始教了,希望今年轮一遍六年级后,以后能好过点。希望以后同行们能多多帮助,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