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太空科学课的随想
作者:章鼎儿 发布日期:2013-07-19 11:16:04
http://www.greenandshine.org/gxzy/page.php?pid=3&cid=10&id=News_29
基金会的酆伟问我有没有看那节太空课?能不能说点、写点什么?
我说我看了。人类的第一堂太空课是科学课,中国的第一堂太空课也是科学课。搞科学教学研究的我,心志高着呢。
至于说点什么,确实得思量。这是一节影响广泛、深远,势必载入史册的科学课啊。
我选一个独特的视角说吧。
课很有点“中国特色”:又是打坐,又是大力神功,加上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还有中国结……
其实,我对这样的设计是很不以为然的。
中国的航天员老师在中国的天宫一号里用中国的普通话上课……已经是分分秒秒、角角落落、自始至终的中国符号、中国特色了。没看到吗?还不够吗?
每个学生都看到王老师漂浮着“飞”过小桌子,落地站稳,开始上课。这与打坐、神功不就是一回事吗?何必重起炉灶呢。那个所谓的中国结,只是个画着中国结的一个小圆塑料片。学生中应该有心存疑虑的:亚平老师,您放的不是中国结,是一个小圆片吧。
搞一些这样的玩意儿就以为进入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成果了——这正是地面的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个误区、一种弊病。航天员们上天前又隔离、又消毒,唯恐把病毒细菌之类的东西带到天上去。谁能想到教育教学中的弊病与问题也能搭上神十上天呢?
测量质量、单摆、陀螺、水膜与水球等实验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人。中学生也好,小学生也好,长达4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无一例外的全神贯注。
我也被实验吸引着。与此同时,我还关注着太空实验信息刺激下的学生的反应。
记录学生在实验后提出的问题如下:
A:刚才的水实验我觉得非常非常有趣,我还想知道的就是这些实验用水是你们从地面直接带上去的?还是在天宫生活中循环再生的?之后这些水还能够被回收起来再利用吗?
B:在太空中能看到太空垃圾吗?天宫一号是否有应对太空垃圾的防护措施呢?
C:在太空中需要生活很长时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失重环境对身体的不利影响?
D:在天空中看到的景象和在地面上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星星会闪烁吗?能看见UFO吗?
学生A的问题与实验有一点点关系。问的是实验用的水来自何处。学生C的问题与实验主题“失重”相关,从失重环境中的单摆、水与陀螺,联想到对身体的某种影响。
学生B、C的问题就不属于本课实验活动所引发与提出的了。
不知道这四个问题是随机点名提出的,还是有备而提的。不管怎样,所反映的我们的教育、教学问题却是确确实实的——学生的实验、观察、研究能力问题,以及在实验、观察、研究过程中学习的那种学习能力问题。
我们的学生很会看实验。一眼就看到牛顿第二定律,看到定轴性,看到表面张力。不仅看到,而且自己觉得看懂、看明白了——认识已经完成了。所以,不再有所做的实验方面的问题提出了。
实际上他们的认识还在开始阶段,远未完成。
举个例子说吧。
把一个圆环插进水里,取出来一看,圆环上留下了水膜。往这个水膜中加水,发现它鼓成凸透镜的样子。最后成为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
实验很有趣。都看到了。解释很容易。几个字:微重力环境与表面张力。
那你来推测解释一下:
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环”插进水里,会有水膜吗?往这个水膜中加水会成什么形状?
如果把一个正方体的框架放进水中取出来,会形成六面六个膜?还是拉出一个“水立方”?
……
根据你的“微重力环境与表面张力”认识,有把握进行推测与解释吗?相信你会发现自己已有的认识是不足的;进而对验证产生兴趣;进而发现这个微重力环境下的更多的奇妙之处;还可能有更多发现,说不定发现一种可供应用的全新的技术。(未完待续)
专注于知识性结果的课,止步于知识性结果的课,没有提出这类问题的机会。除了获得、记住那个知识性结果外,并不在意实验过程所生发的各种信息——正是这些信息激发出人们的各种想法,以及形成问题与提出问题,及后续的进一步的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发现、新的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更有教育与发展价值意义的过程。改革开放多年了,课改也多年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实验,仍然处在需要从知识中心里走出来的阶段。我们的这堂太空课也打着知识中心的烙印。
如果课堂实验活动中,能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思考、质疑……我们的太空课会是怎样的呢?
亚平老师展示那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后,可以就水球的实验发问: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吗?
不是失重吗?不是都漂浮在空中吗?水球的实验为什么要在固定的环上做呢?
几千万人之中,肯定有不少学生在心里这样问过。
如果真提出这个问题,课还真向着太空环境、太空生活、太空科技的方向推进了。我猜想,亚平老师会转请指令长回答。聂老师会请大家观察一个漂浮着的水球,观察水球的形变与位移,分析水球受到的力,推测自由漂浮的水球的最后归宿。相信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就明白了指令长如临大敌般地拿纸吸水的原因。
地面上的科学老师、物理老师们也应该欢迎这样的过程:原先觉察不了、忽略不计的那些极其微弱的力,物体间的引力、空气扰动的力、液体的表面张力等,在天宫一号的微重力环境下,生动、具体、真切、实在地现身了。
也许下课了,还会有学生在思考,想出新的实验方案,提出新的建议:能不能在桌面立一根棍子,在棍子顶端吸附着做一个水球呢?位置能固定,水球一定也会更圆一些。
看电视台异地采访节目,一问一答隔着几秒的时间差,别扭得很。我都怀疑过电子的速度是否每秒30万千米。这次的太空课让人惊喜。在4-50分钟里,天宫一号从地球的这一端跑到地球的那一端,天上的亚平老师与地面的学生就像在一个教室里。中国的第一堂太空课的科技水平毫无疑问是最先进的,就希望教学理念方面不要太落后了。
附一篇摘录 国际空间站里的几个科学教育活动项目
国际空间站里有一个专为学生进行生物课学习的小培育室,他们可将小植物和动物放到里面,观察它们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生长和发育。
其中有一项小学生设计的实验,是观察太空失重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生们选取一些植物的种子,将它们分成两组,一组在自己学校的教室里生长,另一组放到空间站的小发育箱中。除失重环境不同外,其他的光照、水和营养素供应等条件都相同。小学生们可以比较地面和太空的发芽率,生长的过程与速度等等,研究失重对植物的影响。
中学生依托国际空间站研究的是一种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小蠕虫。同样分成地面对照组和太空实验组,对蠕虫的生长过程和繁殖进行观察、记录,进行比较与研究。
还有一项名为“中学生地球常识”的教育计划,已有十多个国家千余所中学超过八万名学生参加了这个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不仅是太空实验的设计者和总结者,还是这项实验的真正主人。航天员的任务是帮他们将一台数码相机带到太空,安装在国际空间站舱内的玻璃窗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操纵安装在空间站上的这台特制数码相机,在太空中选取最佳视角拍摄美丽的地球表面,再通过网络传到地面。学生们看到了自己亲手拍的地球的海洋、山脉,兴奋不已。在这个计划中,学生们还有机会从太空拍摄地球污染情况,从而对保护环境有更清晰的认识。
(作者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桂馨科学课项目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