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荐]章鼎儿:一堂太空科学课的随想 [复制链接]

1#

[推荐]章鼎儿:一堂太空科学课的随想

一堂太空科学课的随想
 作者:章鼎儿 发布日期:2013-07-19 11:16:04


http://www.greenandshine.org/gxzy/page.php?pid=3&cid=10&id=News_29


 


    基金会的酆伟问我有没有看那节太空课?能不能说点、写点什么?
    我说我看了。人类的第一堂太空课是科学课,中国的第一堂太空课也是科学课。搞科学教学研究的我,心志高着呢。
    至于说点什么,确实得思量。这是一节影响广泛、深远,势必载入史册的科学课啊。
    我选一个独特的视角说吧。
    课很有点“中国特色”:又是打坐,又是大力神功,加上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还有中国结……
    其实,我对这样的设计是很不以为然的。
    中国的航天员老师在中国的天宫一号里用中国的普通话上课……已经是分分秒秒、角角落落、自始至终的中国符号、中国特色了。没看到吗?还不够吗?
    每个学生都看到王老师漂浮着“飞”过小桌子,落地站稳,开始上课。这与打坐、神功不就是一回事吗?何必重起炉灶呢。那个所谓的中国结,只是个画着中国结的一个小圆塑料片。学生中应该有心存疑虑的:亚平老师,您放的不是中国结,是一个小圆片吧。
    搞一些这样的玩意儿就以为进入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成果了——这正是地面的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个误区、一种弊病。航天员们上天前又隔离、又消毒,唯恐把病毒细菌之类的东西带到天上去。谁能想到教育教学中的弊病与问题也能搭上神十上天呢?
   
    测量质量、单摆、陀螺、水膜与水球等实验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人。中学生也好,小学生也好,长达4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无一例外的全神贯注。
    我也被实验吸引着。与此同时,我还关注着太空实验信息刺激下的学生的反应。
    记录学生在实验后提出的问题如下:
    A:刚才的水实验我觉得非常非常有趣,我还想知道的就是这些实验用水是你们从地面直接带上去的?还是在天宫生活中循环再生的?之后这些水还能够被回收起来再利用吗?
    B:在太空中能看到太空垃圾吗?天宫一号是否有应对太空垃圾的防护措施呢?
    C:在太空中需要生活很长时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失重环境对身体的不利影响?
    D:在天空中看到的景象和在地面上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星星会闪烁吗?能看见UFO吗?
   
    学生A的问题与实验有一点点关系。问的是实验用的水来自何处。学生C的问题与实验主题“失重”相关,从失重环境中的单摆、水与陀螺,联想到对身体的某种影响。
    学生B、C的问题就不属于本课实验活动所引发与提出的了。
    不知道这四个问题是随机点名提出的,还是有备而提的。不管怎样,所反映的我们的教育、教学问题却是确确实实的——学生的实验、观察、研究能力问题,以及在实验、观察、研究过程中学习的那种学习能力问题。
    我们的学生很会看实验。一眼就看到牛顿第二定律,看到定轴性,看到表面张力。不仅看到,而且自己觉得看懂、看明白了——认识已经完成了。所以,不再有所做的实验方面的问题提出了。
    实际上他们的认识还在开始阶段,远未完成。
    举个例子说吧。
    把一个圆环插进水里,取出来一看,圆环上留下了水膜。往这个水膜中加水,发现它鼓成凸透镜的样子。最后成为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
    实验很有趣。都看到了。解释很容易。几个字:微重力环境与表面张力。
    那你来推测解释一下:
    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环”插进水里,会有水膜吗?往这个水膜中加水会成什么形状?
    如果把一个正方体的框架放进水中取出来,会形成六面六个膜?还是拉出一个“水立方”?
    ……
    根据你的“微重力环境与表面张力”认识,有把握进行推测与解释吗?相信你会发现自己已有的认识是不足的;进而对验证产生兴趣;进而发现这个微重力环境下的更多的奇妙之处;还可能有更多发现,说不定发现一种可供应用的全新的技术。(未完待续)
    专注于知识性结果的课,止步于知识性结果的课,没有提出这类问题的机会。除了获得、记住那个知识性结果外,并不在意实验过程所生发的各种信息——正是这些信息激发出人们的各种想法,以及形成问题与提出问题,及后续的进一步的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发现、新的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更有教育与发展价值意义的过程。改革开放多年了,课改也多年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实验,仍然处在需要从知识中心里走出来的阶段。我们的这堂太空课也打着知识中心的烙印。
    如果课堂实验活动中,能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思考、质疑……我们的太空课会是怎样的呢?
    亚平老师展示那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后,可以就水球的实验发问: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吗?
    不是失重吗?不是都漂浮在空中吗?水球的实验为什么要在固定的环上做呢?
    几千万人之中,肯定有不少学生在心里这样问过。
    如果真提出这个问题,课还真向着太空环境、太空生活、太空科技的方向推进了。我猜想,亚平老师会转请指令长回答。聂老师会请大家观察一个漂浮着的水球,观察水球的形变与位移,分析水球受到的力,推测自由漂浮的水球的最后归宿。相信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就明白了指令长如临大敌般地拿纸吸水的原因。
    地面上的科学老师、物理老师们也应该欢迎这样的过程:原先觉察不了、忽略不计的那些极其微弱的力,物体间的引力、空气扰动的力、液体的表面张力等,在天宫一号的微重力环境下,生动、具体、真切、实在地现身了。
    也许下课了,还会有学生在思考,想出新的实验方案,提出新的建议:能不能在桌面立一根棍子,在棍子顶端吸附着做一个水球呢?位置能固定,水球一定也会更圆一些。
   
    看电视台异地采访节目,一问一答隔着几秒的时间差,别扭得很。我都怀疑过电子的速度是否每秒30万千米。这次的太空课让人惊喜。在4-50分钟里,天宫一号从地球的这一端跑到地球的那一端,天上的亚平老师与地面的学生就像在一个教室里。中国的第一堂太空课的科技水平毫无疑问是最先进的,就希望教学理念方面不要太落后了。
   
    附一篇摘录   国际空间站里的几个科学教育活动项目
   
    国际空间站里有一个专为学生进行生物课学习的小培育室,他们可将小植物和动物放到里面,观察它们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生长和发育。
    其中有一项小学生设计的实验,是观察太空失重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生们选取一些植物的种子,将它们分成两组,一组在自己学校的教室里生长,另一组放到空间站的小发育箱中。除失重环境不同外,其他的光照、水和营养素供应等条件都相同。小学生们可以比较地面和太空的发芽率,生长的过程与速度等等,研究失重对植物的影响。
    中学生依托国际空间站研究的是一种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小蠕虫。同样分成地面对照组和太空实验组,对蠕虫的生长过程和繁殖进行观察、记录,进行比较与研究。
    还有一项名为“中学生地球常识”的教育计划,已有十多个国家千余所中学超过八万名学生参加了这个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不仅是太空实验的设计者和总结者,还是这项实验的真正主人。航天员的任务是帮他们将一台数码相机带到太空,安装在国际空间站舱内的玻璃窗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操纵安装在空间站上的这台特制数码相机,在太空中选取最佳视角拍摄美丽的地球表面,再通过网络传到地面。学生们看到了自己亲手拍的地球的海洋、山脉,兴奋不已。在这个计划中,学生们还有机会从太空拍摄地球污染情况,从而对保护环境有更清晰的认识。


 


(作者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桂馨科学课项目特聘专家)

分享 转发
TOP
2#

其他精彩内容,请阅读新版《桂馨之友》电子刊


 


2013年7月│第三期│总第四十八期


 


http://www.greenandshine.org/gxzy/


 



 

TOP
3#

有高度有深度!

TOP
4#

章老师的见解丰富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5#

章老师总是独具慧眼,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比普通人要高一些,深一些,这就是我们普通人与特级教师的不同所在。


我从太空第一课中学到了很多,明白了很多,为眼前那些精彩的实验不住地喝彩。今天又跟随章老师的脚步,在章老师的指引下,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以一个特级教师、小学科学教育专家的眼光看待这堂课,对这一堂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式的作秀随处可见,就连举世瞩目的中国太空第一课也一样带有这个烙印。我们的课堂中,特别是一些比赛型,展示型的课堂中,这种作秀更是五花八门,因为有些赛事评委往往不看一堂课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情,知识概念的建构……只关注这堂课是否有看头(也就是表面的热闹、噱头)。实验的设计,教学的设计能否更开放,能否与孩子们进行更多的互动?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这样去努力着,当然希望太空第一课也能有这种理念的体现。或许我们的要求太高了,在太空授课毕竟与地面有太多的不同,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为了给全国,乃至全世界人展现一堂成功的实验课,在实验设计和教学设计上进行了保守处理也是情理之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7-25 11:30:38编辑过]

TOP
6#

见解独到!

享受教育
TOP
7#

前辈到底是前辈啊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8#

学习了!收集至: 


【综合】专家讲座资料(更新中……)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6828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9#

私下和女儿做了这个实验,想像着如果把水膜放在立方框架中,不知道会不会出现一个水房子呢!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10#

高者必有高见解。。。
--辉杨杨--QQ:214733907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中山小学--
TOP
11#

学习了大师独到的见解,希望下次的太空课会更好!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2#

章大师站得高看得远、见解独到!

金国江 桐乡:茅盾实验小学→乌镇植材小学→石门羔羊小学
TOP
13#

太空课是科普性质的,一些“打坐,又是大力神功”等吸引观众的做法无可厚非,喜欢看就好,我觉得太空课,很有趣。以后会上得更有深度。
TOP
14#

现场的小朋友和我们这边看的学生反映完全不一样。现场可能是为了制作效果吧,有人为干预的猜测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15#

不知道这次的太空授课,教案是谁设计的?暗含了什么样的科学大概念?
TOP
16#

见解就是不一般
<img src="http://wpa.qq.com/pa?p=1:81346673:7" alt=""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TOP
17#

语言虽朴实,但值得深思。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18#

章老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以后的太空授课会越来越精彩!
TOP
19#

章老师的见解确实不同一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阶段我国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们指明了科学教育应该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20#

见解独特,有深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