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章鼎儿老师关于科学教学问题设计以及提问策略的讲座
(6月16日-6月17日,在海宁参加了嘉兴市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第二次活动,在6月16日上午,聆听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著名特级教师、原浙江省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章鼎儿老师的关于科学教学问题设计以及提问策略的一个讲座。虽然讲座没有用ppt演示文稿,但是当他翻开自己保存了很多年的本子时,思绪便有感而发,娓娓道来。内容非常切合教师的日常教学实际,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现在整理如下:)
一、关于问题设计的研究
(一)问题广度的设计
广度即思考范围或问题空间。广度小可以突出问题的重点,迅速发动学生思维,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但过小产生束缚影响学生思维活跃程度的副作用。要根据问题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比如有关溶解的提问:
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范围过大)
厨房里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范围缩小,但还是过大)
实验桌上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范围进一步缩小)
白糖、木屑、食盐、味精这些物体哪些在水里能溶解?(范围缩小到具体物体)
有关蝙蝠的提问:
蝙蝠是什么?(范围过大)
蝙蝠是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问题指向明确)
根据食性,蝙蝠属于什么动物?(问题指向明确)
月球引力很小与月球上没有空气有什么联系?(太难了,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吗?)
(二)问题深度的设计
问题深度即规定学生认知活动的层次。分记忆、理解、应用、发展几个层次。
比如水的净化方法有哪几种?
蚕宝宝是不是昆虫?
自然水域里的水为什么不纯净?
如何分离盐、铁屑、木屑、沙子?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说说水的认识?
(三)问题的难度设计
广度与深度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之间的距离,无距离就无难度可言。广度与深度是问题固有的,难度是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比如南瓜花的构造是怎样的?
案例《蜡烛会熄灭吗》
二、问题的准备与设计
一个好问题的标准:
1、问题的目标符合课的总体目标,也有该问题自己的特定目标。
2、问题的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相适应,能引起学生的思维,与课堂教学的特点相适应。思考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
3、良好问题有语言、文字上的要求,简单明了。比如:
教师手拿一个空杯子,问学生:这是一个空杯子吗?这个提问应该调整为:
出示一个杯子中有水的杯子,问:杯中有什么?(学生会说有水)
把杯子中的水倒掉,然后用干毛巾擦干,问:现在杯中有什么?(学生一般会说有空气,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4、问题与问题、与其它活动之间是联系的,形成良好的、优化的结构。
三、问题设计的建议
1、试答检查
检查是否偏移目标、适合学生、能否回答、是否有争议(是有益的争议还是无益的)、是否有歧义等。通过试答改善问题,重新设计,先确定答案是什么,然后根据答案设计问题。
2、变式表述
文字表达怎样符合学生思维、兴趣、习惯,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比如:
“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不倒翁”是怎么立起来的?
“不倒翁”怎么能使自己立起来?
是什么原因使“不倒翁”自己立起来?
3、弹性处理
难易两头各处理一次。同样问题设计多个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可对付不同层面的孩子。比如:“白汽“是如何形成的?
4、问题结构设计
形成一个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构,以问题来结构活动。比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四、问题的提出与分配的设计
原则:多数参与,现在要求全体参与。
(一)提出问题具体方法建议:
1、不拘一格,灵活运用。
A.安静、专注环境下口述。
B.热闹、注意力分散、较复杂的问题写下来。
C.比赛、游戏、个别指导下卡片。
D.其他:图片、实物、实验等提出问题。
2、选择好提出问题的时机。
为提出问题创造时机、条件、气氛。
3、理想的状态:把教师的问题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问题。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科学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问题分配的具体方法建议
1、平均分配
不要集中在少数人身上。
2、无规律分配
不仅点举手的,也点不举手的
3、有预谋分配。
4、延缓和优先。
5、先分配,后提问;先提问,后分配两者要灵活机动。
五、问题的候答与理答
候答是提出问题后等待学生的反应。时间不宜过短,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否则会造成问题与答案的质量不高,易养成学生不假思索、马虎的习惯。候答过程中最好不重复问题。
理答对学生答案的处理。
注意点:
1、注意倾听。
2、学生回答过程中不作暗示,不动声色。
3、努力理解学生答题的思路、背景,多鼓励表扬答错的学生。
4、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帮助,帮助整理归纳。
5、积极评价学生的回答。
6、对答案作出达标处理。归纳小结,错误答案重新组织讨论,进一步分析,答对了要淡化(无声的表扬,不要老是说“你真棒,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小科学家”),答错了要鼓励。
备课策略
1、以教科书为中心,完成活动内容、目标。
2、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处理,变成新的活动,完成新的目标。,或者以材料为中心。
3、以学习主题为中心设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