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材处理点滴
苏正军
一、抓住《课标》核心,全盘把握教材
《课标》给小学科学课作了明确定性:“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材是这一目标的具体落实,是我们老师进行教学的具体凭据,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中间桥梁。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着这一目标达成,也是我们教学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
1.首先全面地了解教材
对照《标准》的内容目标,找到每册教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理清每一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还要根据《课标》的目标核心,将其重新定位。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重新排序,根据学习的进度对教材进行有机的再调整,从“大教材”角度去把握,同时避免内容的重复或遗漏。例如:在调整教材时发现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内容,新《课标》中涉及得很少。所以,在六年级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内容,把它放在有关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资料搜集中,尽可能弱化它,同时补充实践和探究的内容,增加学生亲历实践活动。也可把日食和月食作为有关月球运动内容的延伸,再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
2.其次把科学素养的提高落实到每个单元
将“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到每个单元。苏科版《自然》教材是从知识结构的逻辑出发编排单元的,要将课程标准的这一根本目标落实在每一个单元,贯穿与整个教材中。就是在探索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中,更好地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教材的第九册“热”单元,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方法”和“过程”中,加入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设计、进行交流讨论、汇报结果。将验证性的实验设法转变成探索性的,提供给学生关于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提高学生探索的可操作性。在探索保温瓶的原理中,渗透不同的材料保温性能不同的内容。并在个人独立探究过程中,注意与人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注意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够利用科学解决生活中关于隔热或热传递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隔热和传递是相对的,随材料的发展而发展,关注与热有关的材料,从而提升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根据《课标》内容,放胆调整教材
《课标》的内容标准大多是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导具体教学的航标。真正落实在教学的操作方式方法上,途径很多,教材表现的学习内容上也各不相同。但是,我们总可以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内容形式去达到自己的课程目标,或者使其得到强化和完善。因此,丰富自己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素材取材范围,放胆调整内容进行教学,应是现在教师必备的素质。
调整学生的学习素材。自打破一种版本的格局以来,全国各地的不同版本教材如雨后春笋。从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思路看,有的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设定单元,有的从知识的逻辑角度编排单元,有的从过程技能切入组织单元。不管从那个角度设定单元编写教材,都有自己的优劣所在。所以,拥有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教材,丰富自己的选材范围十分必要。笔者以为,丰富的教材资源,可以在同一个领域拓宽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的试用范围,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适应多种类型学生学习,更容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热辐射的实验,以前我们一直要借助太阳才能完成。用黑白不同颜色的瓶子,放在太阳下晒,看谁温度升得高,效果有,但是时间要很长,也比较受天气的限制。另外一种用两片铝制的金属片,弯成半圆形,放在蜡烛火焰的旁边,相同的距离,相同的时间,看谁的温度高,也同样解决了这一问题。两种方法殊途同归。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满足不同的上课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三、依托三维目标,积极拓展教材
科学素养的形成、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可以根据每课内容,在整个科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使教学目标有侧重地加以实现。因为较短的一节课不可能较完美体现所有目标,我们要做到既有突出又有兼顾。因此,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在教材调整中拓展和延伸。
例如:温度计使用,通过知识传授和动手练习,最终形成技能。这技能对以后学生的科学探索影响深远。但是在新的《科学》教材中,有关这方面的方法指导以及有关知识的传授几乎没有,我们往往也会按照教材的方式去上,结果科学探究成功了,技能训练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势必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所以,像这样的技能训练、知识的讲解需要老师对教材环节拓展,使技能训练一步一步进行,不能怕浪费时间,力争达到人人过关。
教材的拓展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一直以来,我们都遵循着教参上建议的教学课时,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不按教参设定的进程,就是完不成任务。可是,我们在教学中,真正的开放了课堂,打开“纳谏”之门,学生的问题多了,想法也多了,在讨论和争论中,不知不觉的“耽误”了时间,完不成“任务”。我想,当学生真正讨论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只要学生的思维得到调动,探索热情得到激发,探究的领域得到延伸,放一放,展一展,再增加一课又何妨?我们要的不就是这样的效果吗?例如:一次在让学生制作温度计时,学生查找资料设计制作的时候,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水刚烧开时是100℃,还是再烧一段时间才100℃?为此学生有争论。这让我忽然想起路培琪老师曾经上的“让学生对一杯水从开始加热到烧开全过程水温测量”一课,不妨也让学生测一测,量一量。再增加一点“冰水混合水”温度的测量内容,打消学生的所有疑虑,岂不是很好?结果,第二堂课比第一堂课还有趣,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探索激情更浓。
总之,依据
《课标
》的宗旨,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充满智慧和活力,真正让孩子感到科学就在身边,我们也是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