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星期一 阴到多云(这个天气的描述,也许是地点变换的原因,从水磨镇到汶川,从山南到山北,因为是高山,空气湿度还是有了明显的变化,因此天气也就不一样了。)
昨天睡得迟,今天起得早,这是网络盛传有效防地震的“高招”。昨晚临睡前,我特地把两个背包都整理好,还把双肩包摆放在易拿取的过道口。睡得也不安稳,一直觉得外面好像在下雨,早上醒来已经快7点了。欣慰,至少没有扰人的余震!
昨晚确实下过雨。窗外就是农家大院,几只鸡正在里面跑得欢。心想:从浙江来四川,好像是为了躲避H7N9似的,没想到,这边会有突如其来的地震。
今天上午要去八一小学听课,我们刚整理好随身物品,教研员严老师就来叫我们一起吃早饭了。
清晨的水磨街有着一种古村落的安宁。我们在一家兰州拉面馆要了三碗牛肉面,不放辣的,扒几口吃完就前往汶川八一小学。
这所学校是二炮援建的,因此取名为八一小学。今天是周一,学校广场挺热闹。500位学生,70多位教师的升旗仪式队伍还是让人有些诧异的,师生比达到了1比8。因为学校合并,教师人数过剩,所以老师们工作量较少,比较轻松。而且因为这个现状,该校校长预测最近5年学校都不会有新教师进来,因为编制已经完全超了。据有些老师介绍,时不时有老师被国土资源局等单位临时调去做一些管理矿山之类的份外活。比如说上午开课《月相变化》的刘忠强老师,就曾经协助管理过矿山。
升旗仪式时长超过了我的预计,大概在40分钟不到一点,不过期间没有看到我们城区学校常见的孩子站不住晕倒现象。彭校长一开始是用普通话演讲的,到后来情之所至,改成了方言,铿锵有力的四川方言演讲很有气势,虽然很多地方我没有听懂。
升旗仪式结束后,校长特地向我们解释了学校建筑物外墙瓷片碎裂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因为这些天余震频繁,碎裂的瓷片经常掉落下来,如果砸到下面活动的人群,后果确实很严重。对于后来改用了四川方言演讲,校长还特别作了说明:如果讲四川方言,他就是将军,而如果讲普通话,他就什么都不是了。
按照教研员严老师的安排,我们打算上午听八一小学刘忠强、赵良友两位老师的课,下午去草坡小学听杨乾辉老师的课。中午途径漩口小学和映秀小学,作短暂走访停留。
刘忠强老师的课是《月相变化》,但不知何故,书写的标题是“月相的变化”,刘老师笑容可掬,举止得体,上课“范儿”很足;赵良友老师去年参加了东西部科学教师交流,来浙江学习过一个月,《昼夜交替现象》一课的整体设计比较“前卫”,教态特“科学”,“客观”的表情让学生必须独立作出判断。但是,两堂课的活动设计有一些问题,比如说开放性不够,交代不够明晰,活动深意不足,交流比较欠缺。听说这些课还要参加汶川县的一个评比活动,所以我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事无巨细地作了交流,大到环节设计如导入、活动的交代、交流的引导,小到媒体文字的大小和颜色、实验的演示、追问的科学性分析等,都作了交流。
除了这两堂课的教学之外,两位老师还特别谈到了对科学课课前准备工作的困惑,觉得“有点难、有点烦”,对科学课的现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挺郁闷,认为当地的家长和整个教育环境还没有达到普遍重视科学课的状态。
11点,我们匆匆赶往漩口小学和映秀小学,在每所学校都仅作20分钟左右短暂停留。这些学校都是震后新建的,建筑风格时尚现代,与周边环境衔接融合,外观无不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八一小学的物态文化建设、漩口小学的校园布局和植物种植区设置、映秀小学校门口的地震遗址、触动人心的宣传标语,都是让人记忆深刻的地方。下午走访的草坡小学,处在两对峙高山的夹缝之中,后院景致和规范(仪器簇新)的仪器室,也同样让人感概。
走访汶川县各所小学,穿梭于山谷沟壑之中,我对四川这个“川”字,有了更多的直观认识。从一所学校跑到另一所学校,就得出一个山沟,进入另一个山沟,每条山沟都是两边高山,一条溪流,沿溪一条道路,道路边零星散落着一些建筑物。这边的山体风化严重,碎屑较多,山势却是陡峭异常。一旦发生地震或是泥石流,道路中断,溪流受阻形成堰塞湖或是被“包饺子”(类似舟曲)的情况,应该是很容易就能想象到的。
眼前,破碎的山体,时不时向我们显露出地震后的痕迹。此时,坐在我们身边的四川同事们,这些向我们展示笑容的当地人,曾经是有过怎么样的悲情?映秀小学距离512震源只有两公里,是512的救灾指挥中心,现在的学校操场就是当时救灾直升机机场。温总理来过这里两次,还接见过谭校长。地震发生后,这个学校教师和学生各死了一半。中餐席间听映秀小学老师们讲述那时的亲身经历,让人动容。
映秀小学校门外就是地震遗址公园。阳光明媚,但是脚步沉重。我没有想拍照片的欲望(这是本月第二次,第一次是清明节在庐山陈寅恪墓前,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面前,我汗颜),默默站了会儿。边上有游客在询问映秀谭校长当时的情形,我听着很不舒服,我觉得这像是一种犯罪。从那之后的几天中,我不在四川老师面前提地震。
下午在草坡小学听杨乾辉老师的课。杨老师有点小紧张,但孩子们不紧张。好几个女生都是很大胆,而且领会老师意图的能力很强,有时候老师问错话或者说错话了,她们还笑着接受了,而且反馈上来正确的结果。这也说明,杨老师和孩子们在平时就是说得上话的,平时就注重营造一个对话的课堂。《我们来造“环形山”》,这是一堂实验准备比较复杂的课,如何通过间接的文字资料和模拟实验把“火山爆发说”和“陨石撞击说”这两种主流观点在课堂上引起碰撞,在交流中掌握方法,深化思维,激发兴趣和情感,这是主要教学线索。
总的来说,今天所听的这三堂课,与我们东部的课堂确实还有些差距,这是事实。但也不能否定老师们的努力,毕竟,活动已经组织起来了,形式也已经到了,在这样的做法下,假以时日,后一个阶段,自然也会到来的。
晚上,当地教育局长请我们吃饭,盛情难却(这几乎是个借口?)。满桌那红红的颜色就是四川人火一样的热情。我们不喝酒让他们觉得很遗憾。我们喝饮料,川西北高原特色——山棘果饮料就已经满足了我们的口感和需要。
晚饭后,曾来杭州崇文实验学校学习过一个月的罗吉全老师陪我们闲逛,沿着岷江在广场散步。他谈到了杭州的饮食,一个月下来“嘴巴都淡出鸟来了”,而特地从家乡带过去的“海椒”,到了杭州也变味掉了,吃着也没味了。我和黄帅(另一名志愿者)相视而笑,我们也正经历着同样的感觉,只是在味觉上貌似恰恰相反。
19点半,天色渐暗(一小时时差)。岷江边风很大,似乎在向我们这些外来者展示力量。眼前高大铁青色的山体,让你必须仰望,才能看到山峰,这么近距离地端详它,你能感觉到的,只有威严。
很有型,尤其是发型。这样的眼神,是我们的动力。
唯一有笑容的就是映秀小学谭校长(左起第二),他经历过,拼尽全力付出过,他见证并感悟了背后那句话:“所有生命都精彩”。其他人,尤其是我,真没资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