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背景:学校举办家长进课堂活动,请各个领域的家长来校为孩子们进行各种方面的培训。这次请来的是位鸟类专家,跟着他的课件认识了一些鸟类。于是在周末和学生一起在衢州市去找鸟,把情况介绍如下 !
全世界已发现的鸟类有9000多种, 中国有1300多种,衢州市有215种。
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 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
白腰文鸟(学名:Lonchura striata )是雀形目梅花雀科的鸟类。体长约11mm。上体深褐,特征为具尖形的黑色尾,腰白,腹部皮黄白。背上有白色纵纹,下体具细小的皮黄色鳞状斑及细纹。分布于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及苏门答腊。地方性常见于低海拔的林缘、次生灌丛、农田及花园,高可至海拔1600米。性喧闹吵嚷,结小群生活。习性似其他文鸟。白腰文鸟种群数较丰富。由于在谷物成熟期间,常成群飞到农田啄食谷物,给农业带来一定危害。但文腰文鸟小巧玲珑,易于驯养,是很好的笼养鸟类,可供笼养观赏。应有计划地猎取利用。
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的1种,因腰白得名。又名白尾根麻燕,大白腰野燕。分布广,见于古北界、新北界、东洋界及大洋洲界。中国有两个亚种:一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繁殖,另一在华中、华南一带繁殖,秋天南迁至东南亚,马来群岛以至澳大利亚越冬。体形似楼燕。上体大都黑褐色,自头至背各羽微缘以淡色;翼缘各羽亦有白色边缘;颏、喉等均白色,多少具有褐色羽干纹;下体余部暗褐,并具白色羽缘。
池鹭,英文名:Chinese Pond-Heron,系典型涉禽类,体羽在胸、喉部白色,头和颈栗红色,背羽紫黑色。池鹭喜活动于沼泽、稻田、鱼塘、湖泊河流的浅水处,在水中趟水行走觅食,栖息于竹林、树林的枝干中,有时三五只小群活动。主要分布于分于孟加拉至中国到东南亚地区,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也属于人们喜爱观赏的鸟类之一。
黑头蜡嘴雀(学名:Eophona personata)体长约21厘米,全身羽毛灰褐色,头部、翅膀尖、尾部黑色。由于嘴巴呈黄色的粗大圆锥型,顾得名“蜡嘴”。雌雄鸟区别不大。繁殖于中国东北地区,迁徙到南方过冬。在春秋季节结群飞行,在各种地形环境都可见到。由于飞行速度快,在飞过时可听到翅膀振颤的声音。鸣叫似哨音,求偶期更高昂。以野生植物的种子、果实、嫩芽为食。
金腰燕(学名:Hirundo daurica)为燕科燕属的鸟类,体长约17cm,体重18g,寿命15年。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多见于山间村镇附近的树枝或电线上。最显著的标志是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因此又名赤腰燕。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不同的是它常停栖在山区海拔较高的地方。有时和家燕混飞在一起,飞行却不如家燕迅速,常常停翔在高空,鸣声较家燕稍响亮。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中南半岛、印度、尼泊尔及中国。
鹊鸲(学名:Copsychus saularis)为雀形目鸫科的鸟类,体长约21厘米,嘴形粗健而直,长度约为头长的一半或比一半略长;尾呈凸尾状,尾与翅几乎等长或较翅稍长;两性羽色相异,雄鸟上体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体前黑后白。但雌鸟则以灰色或褐色替代雄鸟的黑色部分。鹊鸲性格活泼好动,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兴时会在树枝或大厦外墙鸣唱,因此在中国内地有“四喜儿”之称。出没于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园圃,栽培地带或树旁灌丛,也常见于城市庭园中。食物以昆虫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是孟加拉的国鸟。
丝光椋鸟(学名:Sturnus sericeus),雀形目 ,椋鸟科 ,中国特产鸟类,在海南属于候鸟,也有部分留鸟。 全长225-235毫米。头、颈白色沾棕灰,上体银灰,尾黑色具绿紫色金属光泽。颈下有一不明显的灰色环。翼角及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在辉黑的翼上形成翼斑。胸灰褐,腹以下白色。雌鸟羽色染褐,黑羽少光泽。已被国际鸟类保护联盟列入世界受威胁鸟类名目。
乌鸫(学名:Turdus merula)是鸫科鸫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常栖于林区外围、小镇和乡村边缘、甚至瓜地、亦见于平野、园圃、乔木上以及有时在垃圾堆和厕所附近觅食。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雄性的乌鸫除了黄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乌鸫是瑞典国鸟。
珠颈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甲,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
棕背伯劳(学名:Lanius schach)属于雀形目伯劳科,俗称:桂来姆、黄伯劳。棕背伯劳特征是粗黑的贯眼纹或顶冠、黑翅、尾长尾黑,上体偏灰,下体偏棕。普遍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及南部,包括台湾、海南等省。是一种东洋界很常见的留鸟(Resident bird),伯劳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分布的区域从哈萨克起,穿过了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半岛(除了东边的国家),到新几内亚。
比较专业的介绍。
陈建秋
楼主是衢州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9 13:54:08编辑过]
是啊!何来此问?莫不是衢州同仁!
非常好的鸟类科普,让它们成为地球上自由飞翔的小精灵。
我不张扬
可怜啊!一场禽流感让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无家可归!
还不敢说专业,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