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上教学后记(上一课,帖一课) [复制链接]

31#

《砖和陶瓷》

教学后记:

  “砖”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陶瓷”虽然经常遇到,但孩子们并不熟悉!其实,我在上课前对陶瓷也不甚了解,有很多的疑问。查阅了资料后,发现陶瓷可分为“陶器”和“瓷器”,虽然两者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这两种材料的特性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的,比如说:陶易吸水,瓷不易吸水;陶用一般黏土,瓷用特殊黏土等。与教材对比,觉得教材中指的陶瓷可能更趋向于“瓷”吧。所以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我为孩子们准备的是瓷,比较砖和陶瓷的特性的时候,自然得出的也是砖和瓷的,陶只是略略带过。

   而我们的作业本上提供的小资料竟然是陶器的介绍,我觉得这里更应该提供有关“陶瓷可以细分为陶和瓷”的资料,可能对孩子了解陶瓷的帮助会更大。

TOP
32#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后记:

    作为一个单元的最后一课,上下来,感觉内容比较散!

    上课过程中操作感觉比较累!特别是根据课文插图给材料分类和比较常见材料的特性这两个活动!

    根据课文插图给材料分类这个活动操作比较累、花时间的原因解析:一是图片内容清晰度不够,有许多物品学生不易分辨;二是三年级学生识字还不多,很多名称的字不会写。

比较材料的特性这张记录表操作比较累的原因解析:有些材料的某些特性很不好说,比如说“是否容易被划出痕迹来”这一项,要判断木材、纸、塑料、砖、金属谁容易被划出痕迹来?这明显是缺少标准的,怎么填?

    这样的题目在作业本中也有很多,界限并不明显的几种材料在那里比较,感觉价值并不大。还不如多结合一些实际的物品,来梳理各个部分使用不同材料的原因,更适合三年级的学生建构材料单元的概念。

TOP
33#

今天做了单元练习,其中的一道选择让我非常为难.

还有最后一题那张关于不同材料做的杯子的优缺点的表格,感觉这对于一个成年人都是非常难的,何况是三年级的学生.

最后,我没让学生做这道题,而是改成了这样两道简答题:

(1)学校里组织一次大会,会来许多的客人,如果让你准备,你会选择买什么杯子?为什么?

(2)小朋友每天早上要刷牙,买一个牙杯,你会选择买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

TOP
34#

《水》教学后记:

    这节课和以前的观察水有很大的改变,以前的课设计中非常注重怎样观察?实际观察,结果反而容易把学生搞混,什么有味道\有气味啊...如果老师再把水的特征理出来,反而更显探究的虚假,教条化.现在好了,直接揭题后,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对水的认识,发现学生对水的感性经验其实是很丰富的!我觉得这样的课的设计更加适合现在的孩子!

    课文的第二个环节,我进行了形式上的改变.我准备了6杯不同的液体,让孩子们利用水无色透明,无嗅,等特点来区分,而且还能渗透对不了解情况的液体不能尝,闻的时候也要小心等安全意识.

    这一节课跟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比以前的《观察水》一课更好,后面的活动也更加吸引孩子,是一节动静结合的,学生兴趣高昂的好课!

TOP
35#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教学后记:

   本课时中的滴液实验很难操作!我尝试了把水和油滴到吸水性好的和不好的纸上以及玻璃上,结果是这样的:在纸上的油散开比较快或者现象不明显,在玻璃上是水散开比较快。

最后交流小结不知道如何小结了。课的最后,要比较水和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几乎每个班级都有提到流动的快慢,而这恰恰是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其实像这样的比较还不如放到这一课来解决比较的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0 13:47:12编辑过]

TOP
36#

学期快结束了,能坚持一学期的撰写,真是太令人钦佩了!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37#

《谁流动的更快?》教学后记:

   谁流动的更快?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感兴趣的!所以学生能够想出很多比较实验的方案。但怎样做更公平,孩子们难以表述或者表述不清。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对公平性没有一点认识,只要我能把两种做法呈现出来,他们还是能够很轻松的判断并说明原因的。我想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足够了!实验现象还是很明显的,对这三种液体流的快慢的原因分析,六个班的学生都没有大的困难。

    对这节课最大的意见是,在最后突然冒出一张韦恩图,要求比较液体和固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课堂在此形成断点,很不是味道!如果说对不同点的概括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液体的概念,那么对相同点的概括,我觉得基本没有什么价值。

TOP
38#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后记:

  这节课较以前的《比较水的多少》也有了比较大的改进。应该说比以前更加的科学,探究的味道更加的浓厚。从猜测三瓶水的多少,到比较方法的讨论,再到制作自己的刻度杯测量,最后认识量筒测量。比以前多了一个自己制作刻度杯比较的环节,弱化了估计液体体积的环节,虽然这个活动是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活动。但估计液体体积对学生的帮助也很重要,况且结合教学实际,我觉得这么几个环节要在一节35分钟的课堂展开充分,难度也是非常的大的,因为还有作业。假如能够用充分的时间展开,那是好事,也是我所期待的。

    实际教学中,我依旧是按照老教材的编排展开的教学,一节课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因为学期进度已在逼迫我不能再分课时了。我还是省略掉了自己再画刻度杯测量的这个环节。其实,去掉这个环节后,课堂时间还是很紧张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认识量筒这一新事物,花费的时间需要很多,要实际测量时间就更多了。在估计液体体积方面我也进行了充分的设计,花了5、6分钟时间来帮助学生估计液体的体积,我想这有利于让孩子建立毫升的这个体积单位,最后完成作业的时间还是很仓促的。

TOP
39#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后记:

    空气这部分内容较以前有了更加充分的设计。这一课从谈谈你认识的空气开始,到捕捉空气并观察空气,再到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没有像以前在有关空气的特征上追根揪底,搞不灵清。所以,这节课的气氛非常轻松!有了前面对水的认识,通过比较,学生能够轻松的建立对空气的认识。这节课的几个活动设计虽然很简单,但学生兴趣极高。特别是捕捉并感受空气以及画风这个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7 12:50:50编辑过]

TOP
40#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后记:

  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非常的简单,有不少孩子已经有过尝试。考虑到后面还有压缩空气的实验,这里我选择了演示,但孩子们的热情依旧非常高,而且能够基本分析出纸为什么不湿的原因。同时,我还进行了提问:里面的纸怎样才会湿呢?生:把空气放出来。我于是进行了放出空气的演示。边放边问:现在纸湿了吗?这个过程纠正了不少孩子以为只要放出一点空气纸就会立即湿掉的错误判断,知道了只有当放出的空气足够多的情况下纸才会湿掉。虽然这个过程上花了一些时间,但我觉得价值是很大的!

    空气可以被压缩,教学过程依旧延续以往的,关键还是要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因为学生学具袋里的注射器质量不过关,是不能操作这个实验的,只好用自己准备的注射器。与旧教材相比,现在有关压缩空气具有弹性教材几乎没有涉及,但从注射器实验、生活实际举例,还是能够看出这一点的,所以我还是把这一点在课堂上进行了指出。

TOP
41#

《空气有重量吗》教学后记:

  关于空气是否有重量的话题,在空气的第一课时已经有学生提到并进行了争论。那时,其实已经有学生预习了这一课的内容,有的在家还进行了尝试。所以今天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感觉比较的轻松,因为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和理解都比较轻松。我在课堂上只是选择了第一个气球的实验进行了演示。而把一部分时间花在了整个单元的小结和资料库内容的阅读上。

TOP
42#

受用了哈哈 ,我 也在 慢慢地 体会 三年级的 教学经历,你的经历给我许多启示。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43#

你的付出,会有回报的!支持你!


 

TOP
44#

学习了。
TOP
45#

谢谢老师的帖,我 也 在上三年级的课,很有意思,孩子真的 很有天赋。第二节课让他们观察大树,记录很好,超出我的想象。我 确实低估了学生的 能力。没有照相机,所以不能发上去,哈哈 。
TOP
46#

能写完天气日历的学生不多,感叹啊,应该反思自己了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47#

章老师,我真是太佩服你了,我们真该好好象你学习呀
TOP
48#

猪猪把偶这么早的帖子给顶上来了,现在看看,还挺有一番滋味!真是感谢啊!我记得好像还有五年级的,那时候每天写反思的,现在懒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3 23:20:02编辑过]

TOP
49#

看了你的记录,我也很有感受,当时没有记下来,可惜了,下个学期向你学习
TOP
50#

哄哄闹闹的课堂
比较韧性教学反思    朱必胜
《比较韧性》这节课教材安排有两大内容:一是那种材料韧性好,二是认识塑料。但是单从教学内容上看,一节课是不够的,所以我从第一个活动的实验来将把课时分为两个课时。下面我从一下几个方面略谈教学反思。
   哪种材料韧性好这个活动教材上的实验室有带考虑的,原因有四点:
一是实验材料达不到要求,材料要求三根相同、厚度的木条、卡纸条、铁片和塑料条,而且边沿都要有小孔可以挂砝码。
二是书上设计的实验是把这四种材料分别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15厘米,如果纵向比较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材料伸出得越长它的韧性就越强吗?这样的实验使学生认为材料不同点韧性不一样,事实上每一种材料的每一部分韧性都是一样的。
三是从四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韧性的大小,学生看到铁片的弯曲度最小,就会误认为铁片的韧性很差,这就势必把学生带入到一个误区。
四是材料弯下来的程度不易测量。
综上,我将教材的实验稍作修改,将伸出桌面的长度改成挂的砝码数,通过1个、2个、3个砝码数的横向比较来比较材料弯下去的程度,这样一改实验难度可能会简单易行一点。
从教学方法来说,这节课从一开头,就没有充分的准备好,因为这是两节课连在一起,刚上完《种材料硬》马上上比较韧性,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而且实验材料一模一样,学生不能产生兴趣,学生普遍兴趣度不高。是我从课堂的氛围观察到的。
第二导入的时候材料没有准备完善。我用找两个学生上台比哪个同学能把木条和金属尺折断。木条容易折断,但是金属尺学生使劲也是可以将其折断的,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将材料找到并且亲自做一下。
所以,这节课失败的首要因素是导入没有导好,导致全盘皆输。
接下来我让学生讨论比较韧性的方法。学生大概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扳。将材料用手扳。
方法二:把材料放在一起用手扳使每种材料受力相同。(这种方法好吗,可行吗?我在课堂上给予了肯定,到底行吗,还待思考)
方法三:将材料一起放在一起用重物压住,然后用手按这几种材料,看哪个弯曲程度大
总的来说,学生已经达到了目前的知识水平,最重要的还得看教师的引导。引导过程中,学生对用砝码是受力相同表示认可。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能想到此方法。
方法有了,然后就是亲自做实验了,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自试验,我觉得很是可惜,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试验这可能是科学教学的一重大问题。
然后就是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我提醒学生两个问题。第一:朱老师发现卡纸的弯曲程度最大,是不是卡纸的韧性最好呢?对此引导学生对韧性的概念分析。第二:朱老师还发现铁片的弯曲程度最小,是不是铁片的韧性最差呢?对此让学生试想如果砝码加到10个甚至更多会怎么样?判断铁片和木条的韧性强弱。
综合整堂课,一节课的时间抓得紧还是可以将哪种材料更韧上好,但是由于学生兴趣度不是很高,教师组织课堂没有组织好,整堂课还有待思考。
这是我对《比较韧性》这节课的点滴思考,希望以后取得更大进步!

        2011.11.17    朱必胜

TOP
51#

章老师:谢谢你。你为我们新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之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