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跟帖请不要暴露作者的相关信息。
更多科学故事请关注2013“我和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故事发布评奖公告: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4966
与孩子一起分享科学课的快乐
周六,我和先生一起逛街,走到时代广场门口,有一胖胖的高个儿男孩见到我就说:“这不是科学老师吗?您好!”我一愣,心想这孩子是我校的还是浦阳一小的。他见我犹豫,忙说他是一小的,那个实验他做成功了。我连忙向他问好,并询问其他同学做实验的情况。当得知很多同学都去做过我布置的那个实验,我异常开心。看来,星期三我上的课还是成功的。
那天,我在浦阳一小上完六年级的科学课,心情甚是郁闷。我边收拾“残局”边自责:为何课前不跟这些孩子好好交流,透露点什么,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们能听我的话。孩子们对科学课太感兴趣了,一看到实验器材就东摸西摸、议论纷纷;实验方案还没写好,就开始混合小苏打和白醋;点燃火柴在玻璃杯外检测二氧化碳,想弄明白它有没有跑出来……我虽然早有准备,但还是手忙脚乱,之前背的那些优美的教学语言荡然无存。于是我放弃教案,索性上成了“家常课”,用喻伯军老师的话说就是“学生想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
中午,我捧着大包小包的实验器材,神情沮丧地站在浦阳一小校门口,等待先生来接我。
这时,回家吃饭的学生陆续回校了。迎面走来两位小男孩,其中高个子男孩微笑着向我打招呼:“科学老师好!”
“你好!你是六(一)班的学生吧?”我不认识他,全凭感觉说。
“是的。”小男孩没停下脚步,回头冲我笑笑。
“你会回家做那个实验吗?”我还是沉浸在未上完的教学设计中,下课时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包小苏打,希望他们课后会做二氧化碳灭火的后续实验。
“会!一定会!”男孩面朝我,脸上充满了自信的微笑,倒退着走了几步。
我开心地笑了,用高八度的声音对他说:“祝你成功!别忘了打电话告诉我!”
男孩点点头走远了。之后又有几个孩子向我打招呼,叫我“科学老师”。
那一刻,我的心情一下子明朗了,所有的怨言都没有了。课虽然没上成功,但是我却激起了孩子对科学课的热情,这不正是我想达到的目的吗?当初我选六年级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就是想让这些没有接触过科学课的孩子,通过这个有趣、操作简单的实验,来体验体验科学课的“动手操作、好玩有趣”(我校四年级学生对科学课的评价)。课后,陈汉杰老师问我“为何选六年级教材?……这堂课可是富有挑战性的!”我当时只回答陈老师“我爱挑战!”,却不敢说出我真实的想法,我怕别人说我虚伪。
自从我教《科学》这门课后,我就当主课一样教,因为我喜欢动手操作,也想让孩子们在科学课上收获点什么。我家先生经常戏说:“我的科学老师,家里都快成你的实验基地了!”先生说归说,倒是很支持我上科学课的,因为我喜欢。平时上课要用到的气球、针筒、小苏打、长火柴等东西,只要我说一声,他准会帮我找来,且从不向我“报销”。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这一单元需要养蚕,我从未养过蚕,很想亲自饲养蚕宝宝,所以特地跑到朱桥独塘的同事家找来蚕卵,在家养起了蚕宝宝。这下,家里人有事情做了:公公做养蚕的盒子、筷子和笔,并进行简单的消毒;婆婆则天天戴着老花镜喂蚁蚕,清理蚕宝宝的粪便,还时常去老家摘桑叶;我和先生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观察蚕宝宝,听那蚕宝宝吃桑叶时发出的“沙沙”声,心中满是喜悦;儿子呢,从不闲着,动不动找把尺子量这些宝贝的“个子”,捏它们的尾角,或者拿片桑叶强迫它们吃,或者帮它们蜕皮……每每有客人来我家,儿子总会拿出蚕宝宝,向他们炫耀。这些小家伙可谓“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吃了睡,睡了吃,长得白白胖胖,上山前竟长到8、2厘米。
当然,我的学生们也充分体验到了养蚕的乐趣。当蚁蚕钻出壳时那一声高过一声的“加油!加油!”声,时不时传来“生了!生了!”令人发笑的喜讯,孩子们脸上的表情完全不亚于那些初为人父的喜悦;有些孩子在语文课写作业时也会把蚕宝宝放到课桌上,语文老师便“罚”她们写一篇养蚕的作文,写得倒挺生动的;当蚕宝宝结茧后,孩子们自豪地炫耀着;我们一起探究了蚕茧被剪开后蚕会及时补上的实验;我们抽丝,惊叹丝的长,深深体会到蚕宝宝的辛苦……
科学课那一幕幕的精彩,我和我的孩子们体验着,幸福着,收获着。因为我喜欢教科学,所以孩子们对科学课充满了热情。这一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喜悦,参加了多次优质课比赛,实践操作比赛也得过奖,写的科学论文在省市都获过奖。这更增加了我对科学课的热爱。这让我想起了第一次参加小学科学培训时,培训老师说给校长的一句话:“假如你讨厌这位老师,就让他去教科学吧(让他受累);假如你喜欢这位老师,也让他去教科学吧(让他冒尖)。”而我是属于后者,因为我喜欢教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