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跟帖请不要暴露作者的相关信息。
更多科学故事请关注2013“我和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故事发布评奖公告: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4966
我遇上了“戆大”学生
“戆大”是我们的方言,说得冠冕点是“执着”,说得土一点就是“一根筋”、“死脑筋”。不想在我的科学课堂居然遇到了“戆大”学生。
在《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节课中,不少同学认为食盐能在水中无限溶解的,在课前,我就这个问题做了精心的预设,可昨天四(6)班的一节课中就有一位男同学牢牢咬定这一点,导致后来几乎全班同学都积极响应,搞得我无招接应。
课堂一开始都在掌控之中,当制定好方案以后,每一小组开始进行放食盐搅拌实验。实验大概15分钟后,有几个小组发现,食盐溶解不了了或很难溶解了。其中有一个小组,做得很小心,每一次放得食盐很少,因此他们组的食盐到实验结束后还没有饱和。他们组有一位男同学认为实验只要一点一点地放,是能无限溶解的。于是他在汇报时就理直气壮地说:“食盐能在水中无限溶解。”当时我就找了一组食盐已经饱和的小组,把他们的食盐溶液让他搅拌。直到下课了,他依旧坚持说:“食盐已经少了一点,只要我不停搅拌,它一定能溶解。”这时也有不少小组认同了他的观点。我见大势所趋,就对大家说,“这样吧,实验仪器我暂时不收掉,要继续研究的同学可以放学后继续来研究。”
本来是一个缓兵之计,想着学生未必在放学的时候还能到实验室来,可是一到放学时间,不少同学飞奔到了实验室,继续研究食盐溶解的实验。过了一会儿那一位男同学也来了,只见他在原来的那一杯食盐溶液中不断搅拌,我过一会就问他同样的问题“还能溶解吗?”他的回答是:“能!又溶解了一点了。”半个小时过去以后,其他大部分同学发现底下的食盐实在不能溶解了,就回家了,而他依旧坚持他的观点,一直不停地搅拌。又过了十五分钟,静校时间到了,我让他回去了。他说:“我明天还要来搅拌,一定能溶解的。”我把食盐溶液留在一旁,等他明天再来实验。
今天傍晚,正在我写到这里的时候,他又来了。我给他昨天他在实验室里放着的食盐溶液,他再一次不厌其烦地搅拌起来。一会儿后,我就问他:“还能溶解吗?”他还说:“能。”后来我追问:“那你觉得要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说它不能溶解了呢?”他的回答让我蒙了一下,他说:“等到水不会升高了,说明不能溶解了。”在他的脑子里,他认为,食盐溶解是食盐变成了像水一样的溶液,使得水面在不断升高。于是,我们一起设计了食盐溶解到底能不能使水面升高的实验:在小烧杯中放入60毫升不到的水,然后加入食盐,使水面正好到60毫升。我就让他猜测,当我搅拌使食盐溶解时,你觉得水面能到哪里。他猜测到70毫升左右。搅拌结束后,发现水面没有升高。他似乎很不信,我就把食盐和烧杯重新放到他跟前,让他自己再做一遍。可结果依旧一样,这样他才信服,这时,他又搅拌了原来的食盐溶液,然后告诉我,食盐是溶解不了的。可是他对“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问题又提出了疑义,他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能确定了。他认为,如果一勺一勺地放,食盐就溶解得多,而一次放多勺就溶解得少。那我说:“你,明天再来吧!”
其实到最后,他依然没有死心,可是事实就放在眼前,他不得不改变他原有的概念,即使这样,他依旧为他原来的观点在不断寻找新的证据。他让我知道,学生的前概念是多么牢不可破。当然这样的学生不多,特别在中国的课堂中,更少,因为这样的学生会搅得老师不得安宁,欣赏他们的老师不多,给他们机会的老师也不多。但我们静静思考后,就知道,我们正需要这样的“戆大”学生。他们有自己的观点,从不人云亦云,他们自信、执着,不轻信,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学生目前正缺少的科学精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