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跟帖请不要暴露作者的相关信息。
更多科学故事请关注2013“我和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故事发布评奖公告: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4966
我与孩子的愿景
——构建的学习共同体
我与孩子的故事发生在《测量力的大小》这课,那时候刚才上海学习一个星期,对学本课堂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无需为了教学生打渔,思考穿上什么颜色的衣服、戴什么帽子、穿什么鞋子,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学生打渔,抛开这些外在繁琐的装饰,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更深层。下面就谈谈我与孩子共同交流:
00:对于力我们学习了很多,但是力有大小吗?你怎么知道的?
★76:重力有大小,一个回形针小车动不起来。(教师侧身用自己的左耳去做倾听姿势,并点头做认真倾听姿势。)
★15:反冲力有大小,气球吹得越大,小车跑得越远
★71:弹力有大小,皮筋圈数少,小车跑得越近
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测量力的大小。学生的兴趣很浓,师出示圆筒测力计,我们今天就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
00:对于圆筒测力计,你们产生了什么问题?
★★61:怎么使用圆筒测力计?
★★12: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36:需要什么材料做成圆筒测力计?
★★★23:我对36同学进行解释,他的意思是圆筒测力计是有什么组成的?
★71:使用测力计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00: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解决?
★★61:怎么使用圆筒测力计,我们小组需要说明书。老师评价借助说明书不错的点子。
★★62:可以上网查资料。
对于后面的几个问题,学生说靠说明书能解决,观察测力计能解决它们组成成分。学生说要说明书,笔者马上给予学生肯定,并大大的表扬了他。然后转而引导生活当中,我们生活中买一样电器,你们会看说明书吗?学生木纳……
00:每一小组一张说明书,你们对说明书中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内讨论,看哪一小组能解决几个问题,还有几个问题全班一起解决,就这样学生讨论对圆筒测力计使用和注意事项小组内解决了,还能顺利使用它。
(注:00学号代表着教师的提问,12这类学号代表学生的座位号,星星代表他们发言的价值。)
这节课,没有华丽的教具、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教师的唠叨,而学生的探究其乐融融。什么力量促使他们自主研究呢?什么力量促进他们倾听习惯呢?
一张说明书,给予了学生探究的动力,这不正是教师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吗?如何让我们教师无声胜有声呢?需要我们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研讨、倾听……
这个课例实录寥寥几句,为了这句话,笔者通过了一个多月的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慧教学”理念,对学本课堂进行认真尝试,想谈谈自己在尝试过程取得的点点变化,笔者归纳为三个词——倾听、记录、表扬,这三个词所蕴含的教学理念就是孩子你是主人,课堂是你的。
倾听,是洞悉自然地方式;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是净化心灵的艺术;是解除自身疑惑的途径。那么,如何构建学生相互倾听关系呢?相互倾听的关系凭借什么去构建呢?构建倾听学习不是只要告诉学生“好好听”就可以实现的,因为教师所进行的倾听教学,多半是让学生倾听自己的话语的一种教学,而不是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倾听关系的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要用“心”去倾听,倾听学生的回答,倾听学生的心情、态度等。让我们的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着被倾听的愉悦;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激发起上进的渴望。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让他们更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更需要用“身”去倾听,走近发言学生的身边,弯着腰,以同等高度的视线倾听他们的发言。教师这样穿梭于黑板与儿童的座位之间,这一举动看似不和谐却并不多余,这促进了儿童低声的交流顺利地开展。从身体论的角度来说,即便是远离儿童的倾听,也需表现把自己的身体置于贴近儿童的位置。正因为教师这样榜样的作用,带动了其他学生的倾听,也促进发言者将教师作为亲密的倾听者,从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测量力的大小》这节课可以看出笔者在用行动侧耳倾听,营造倾听共同体,这还需要时间的见证。
教师用“身心”去倾听学生发言,就是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教师若一味追求“好的教学”,那么尊重每一位学生尊严的教学就不肯能形成。教师不要一味期待学生正确的发言、好的发言,而忽视了其他学生发言。作为课堂倾听者,我们要深刻意识到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些发言都是学生的思维体现,都有存在的价值。学生们才能积极地发言,轻松自如地参与,自由地交流思维,才能擦出更多的火花。
相信只有让学生学会了先听后说,才能真正养成倾听的习惯。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优化、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韦钰院士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中指出:“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记录,这虽然也是科学家研究时需要的步骤,但是在科学教育中特别强调……在对学生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时,我们强调学生应有一本连续使用的记录本,这是科学研究的需要”。科学记录本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使用在小学科学课堂,并普及XX市大部分小学,提倡人人记录,课课记录,环环记录。
科学课堂中指导学生做科学记录普遍存在学生喜欢抄老师的板书,全部照抄连错别字都抄,这顿时令笔者猛地一惊,该如何是好呢?记录了这么久,让学生养成了抄板书的习惯,对于思维这方面的记录展示却寥寥无几。怎么会呢?面对这样情况,还要学生做记录吗?笔者正在矛盾中,遇到了一位专家,她的这句话“让学生思维可视化”,让我茅塞顿开。
什么是思维可视化呢?就是把学生课堂中的发言输入到word里,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你们的思维也是可以记录下来的。这有什么好处呢?一味地跟学生说你们要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而忽视了学生对思维的记录他们懂吗?怎么样的记录更适合,更完整、更便捷呢?教师把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思维化成文字输入到word里,让学生看清楚,为学生的记录做好铺垫,这才是你们课内需要记录的,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星星评价,更明确了这样的回答和思维才有价值的。
图一:观察它们吸水学生汇报


图二:纸张吸水本领强的猜测汇报


通过这两张图片,不难看出学生有很好的思维,但是需要教师去捕捉,用文字记录这些思维,从而让学生养成习惯如何完整回答问题,明白课堂记录什么等。这也是提升学生记录与语言表达的一种方法。
对于教师在课堂中要起到怎么样的地位呢?新课改以来,教师的主导地位已退居二线了,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同伴学习和交流。那教师的作用的呢?很简单,倾听、记录、评价,对于学生发言、学习、交流进行评价,这就是教师最大的作用。
对于学生发言进行文字记录并进行“★”评价;对于认真倾听的同学进行评价;小组合作进行打分制。评价要注意一定的问题,千万不要扣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要强化学生正能力,给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加分是有科学依据的。那么,如果学生没有进步怎么办呢?分数停留着不变。
评价一定要可视化,不要出现这些评价,你真棒、你的表现很好等等,这些评价学生看不到自己到底哪里表现好,我要学习别人那些棒的地方。因此,评价要有针对性:对倾听方法的评价——“你倾听得真认真能把对某某同学发言进行了补充”,这样实在的表扬学生才知道老师欣赏我哪里,其他学生知道我要学习什么;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哇,你真厉害!不仅知道,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而且,还会拜妈妈为师!”强化学生学习要有方法,方法的重要性。
评价也要公平。“我也要表扬某某同学”这句话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要学会放下身段,和孩子们一起构建一个彼此平等的学习共同体!
这就是我与学生发生在课内的思考,我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追求简单、返璞归真的课堂,去理解学生、去尊重学生、去分享学生,相信我们就能构建学习共同体型的课堂。
附:文档中的图片是很清楚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复制处理后就这个样子了,我估计原本的图片截取的时候分辨率不高,真的不好意思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4-10 23:41:4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