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跟帖请不要暴露作者的相关信息。
更多科学故事请关注2013“我和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故事发布评奖公告: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4966
当孩子进入学习倦怠时
一、背景:我很得瑟
2010学年9月,我接任了我校三年段6个班的科学教学工作。不可否认,尽管学生很幼稚,听课、做实验,做记录等都要老师一步步地扶着操作,但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却是别的年级无法比拟的。每次上课,看着学生一双双眼睛直直地注视着老师;听到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叫我:“科老师”;遇到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有多喜欢上科学课;听到班主任酸酸地说学生最爱上的就是科学课时,我的心里别提有多幸福了。是呀,还有什么比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更甜蜜的呢?于是我就这样一路得瑟下来,期末统考时,学生们很争气地毫无悬念地摘得了全县第一名的桂冠。
二、起因:我迷惑了
2011年2月,我们迎来了第二学期的教材。这学期的教材有些特殊,第一单元是植物生长变化,第二单元是动物的生命周期,第三、四单元分别是温度和磁铁主题。我先教第一单元,由于天气较寒冷,很多学生种的凤仙花都没有如期发芽。在等待发芽的过程中,我中止了教一半的第一单元,转教第四单元,但在教第四单元的过程中,经常过问第一单元凤仙花发芽的情况。可是每次问,回答我的声音总是寥寥无几,我觉得这种氛围严重影响了学生上课的士气,包括在上第四单元磁铁时,学生也没有显示出多大的热情,就只有在做实验时,气氛才活跃了一些。有时上完课,我总是很气馁,觉得上得很累很不痛快。上课的气氛很低迷,总找不到一种向上的充满凝聚力的课堂气氛。为什么会这样?我有些迷惑。
期中考一考完,我发现自己的直觉没有错,真的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了,考得比我预期地要差得多。一时间,我的电话都被家长打热了,问得最多的是:“林老师,孩子这次为什么考得这么差?是不是上课没认真听呀?”反思着自己的教学,找着几种可能的原因,我在家长会上与家长做了交流。分析会结束后,我坐在一名家长身边,与她闲聊孩子的近况。那位家长说;“林老师,我只是觉得孩子这学期对科学没有那么感兴趣了。以前回家总是跟我们说今天我们科学课上了什么,科学老师说了什么,要带什么东西的等等。可现在呢?都不爱说了,问他,他说没什么好说的。这次的其他几们功课考得也不理想,可他平时真得蛮认真。总觉得他对学习有些倦怠了。”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呀!我自问:孩子们是不是进入了科学学习的倦怠期了?
三、调查:原来是学习倦怠在作怪
为了对症下药,确定学生们现在的学习状况及原因,我设计了如下的问卷调查。下面是问卷表内容及结果(选项旁边的百分比是调查结果)。
科学课学习的调查问卷表
这份问卷调查表只是想了解同学们的一些情况和看法,不对你个人做任何鉴定和评分,不需要署姓名和班级,仅为科学老师上课研究所用。请在下面问题的备选项中选择一项你认为和真实情况最接近的答案打上“√”,希望大家认真填写,谢谢你的合作。
1、你喜欢上科学课吗?
A 喜欢(93%) B 一般(5.2%) C 不喜欢(2.8%)
2、与上学期相比,你喜欢科学的兴趣是 ?
A上学期多一些(78.2%) B 一般(15.6%) C 本学期多一些(6.2%)
3、与上学期相比,你觉得你对科学课所学内容感兴趣吗?
A上学期有意思(68.1%) B 差不多(10.6%) C 本学期有意思(21.3%)
4、与上学期相比,你的爸爸妈妈过问科学学习的次数 ?
A 上学期问得多一些(87.1%) B差不多(10.2%) C 本学期问得多一些(2.7%)
5、与上学期相比,你觉得老师对你关心 吗?
A 上学期多一些(62.1%) B差不多(28.1%) C 本学期多一些(9.8%)
6、本学期你对凤仙花内容的感兴趣程度 ?
A非常感兴趣(23.4%) B比较感兴趣(25.7%) C无所谓(7.1%)
D起先感兴趣,后来觉得没意思了(43.8%)
7、本学期你对科学实验课内容的理解程度 ?
A能透彻理解(32.7%) B有些理解有些不理解(62.3%) C都不理解(5%)
8、你对科学实验课内容设置的满意程度 ?
A非常满意(25.8%) B一般(39.7%) C无所谓不知道(34.5%)
问卷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同学的参与。 |
通过问卷调查,再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我发现孩子们真的有些进入科学学习的低迷期了。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教材的编排。由于第一单元要进行凤仙花的种植,很多学生由于天气、环境等原因,种子迟迟未发芽,而有的学生由于作业很多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照看凤仙花,没有真枪实弹地观察,这一单元的学习形同虚设,当然提不起兴致来了。
2、老师的原因。由于我本人那段时间参与县市级的一些竞赛,经常请假,有空时又拼命补课,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大大减少。因为比赛的缘故,整个人精神亢奋,也许这种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带入了课堂,导致课堂气氛无形中也冲满了紧张冲满了不安。
3、观察日记增加了负担。原本学生以为学科学是很轻松,有趣的事,没想到还要做记录,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第一学期好不容易养成了做记录的习惯,这学期又要写观察日记(观察日记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写作文,而写作文是他们最怕最烦的事情),学生下意识地抗拒它,无形中觉得有压力。
4、家长的忽视。三年级刚开始学科学时,家长都很重视,经常过问孩子学习的情况,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与孩子一起解决。这学期可能觉得孩子的科学学习已进入正常轨道,放松了督促。
四、措施:远离学习倦怠
针对以上的原因,我采取了这些措施:
1、再种一次凤仙花。这次采取的方式是种在校开心农场和教室里。由于4月份学校为建立“小科学家基地”,开辟了种植地,我们称它为开心农场,三年级每班分得一小亩地。在阳光明媚的好日子里,我带领各班的代表们,再一次播种下凤仙花种子(种子从网上淘来的),并安排每班的值日生与我在大课间时,赴开心农场一起观察凤仙花生长情况并做相关记录。每班种一盆凤仙花放在教室里,每日值日班长进行记录相关表格(表格制成大张的,贴在教室后面,让每个同学参考)。如此一来,双管齐下,既保证了每日观察凤仙花的时间,还在班级里掀起了种花、种豆的热情。
2、与家长、学生多交流。空闲下来,发现学生有问题,就与家长、学生一起交流。尽量像李镇西博士所做的一样,坚持每天与一名学生谈心。一个月下来,发现效果不错,前学期很多还叫不出名来的学生,现在我不仅能叫出名来,还能知道他们的家庭情况,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不仅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还学到、悟到更多的教育学生的方式。
3、每天写两句话日记。改变写观察日记的格式,要求学生写两句话日记,这个要求大大降低了学生写日记的戒心,个个欢欢喜喜地写。当然了,有时真的只有一、两句话,而有时呢?一提笔就控制不住(由于天天观察,有内容写)写了几百字的,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把相关的内容组织起来、联系起来,就成了一篇篇精彩的、原创的观察日记了。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很多学生就是用这种方法写出了不少的养蚕日记。305班的许源同学在连续40多天的养蚕日子里,坚持每天的两句话日记,居然写了6600多字。
4、用幽默面对课堂。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多次发现学生很喜欢我开点小玩笑或讲生活中发生的新闻。是呀,在一个冗长的课堂里,还有什么比听一个由现代幽默和睿智组合的讲话更能调动气氛呢?只是自己幽默功力太差,于是恶补笑话。我不再吝啬那些欢笑带给学生的喜悦,那些幽默带给学生的快乐,让孩子因为喜欢我而喜欢科学,我自己会从中得到更快乐的体验。
五、反思:学习倦怠的预防
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的概念来自于职业倦怠(job burnout)的研究,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概念。国外学者多引用Freuberger和Maslach的成果,借鉴其在“职业倦怠”中下的定义: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并且伴有以下行为表现:对所学课业和学校活动热忱消失,呈现一种消极状态,其产生原因是因为较长时间来自学校课程等方面压力。国内学者所下定义也不尽相同,台湾学者对学习倦怠的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衰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杨丽娴等学者则认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以而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现象是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能发生的状态,只不过在不同学生的身上发生的程度不同而已。当我们埋怨学生不认真学习、学习不给力时,可能学生已经学习倦怠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睁大双眼,及早发现学生的低迷。帮助孩子走出倦怠是需要决窃的,这个决窃是爱心+技巧。
1、调整教师心态,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在上课之前,努力调整心态,调节心情,使自己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引导学生向正确答案和思路靠近,让学生体验回答的快乐,培养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对待学生的回答要有耐心,并且给学生留有思考交流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在问题提出之后,2到3分钟再做回答效果比较好。
2、及时辅导纠正,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看到学生的反常举止和表情,仔细询问,找出原因,对症辅导,消除学生心理阴影。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家庭教育理念,向家长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家长科学教育学生。
3、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窍门,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的环境氛围中学习,使学生善于提出疑问,善于思考,勇于回答教师问题,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乐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面对问题,只要认真思考就会找到解决方案,同样针对教学中学生的倦怠现象正确分析,努力探究,用教师博大的爱来关心每一个学生,就会让倦怠现象远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