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跟帖请不要暴露作者的相关信息。
更多科学故事请关注2013“我和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故事发布评奖公告: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4966
“大小”朋友一起成长
大学毕业,就由“学生”角色转向了“教师”角色,自己还在懵懂中,对小学科学知识深度还不是了解,就开始一个“大朋友”摸索着带着四个年级的小朋友一起成长。
我的小朋友,时刻督促着我成长。在课前课后,经常有孩子和我来聊天,一起讨论生活中的科学,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促使我加快学习;平常,孩子们来谈谈条件:“如果我们这单元学得好了,老师,你要给我们看标本”,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鼓励我布置新落成的实验室;在周末,六年级孩子们相约一起来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培养的微生物、标本等,他们对科学的探究,督促我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小学科学课处处都是活动探究的影子,这里的材料就成了大问题。学具袋?里面的学具较为粗糙,实验器具不齐全;就地取材?我不是本地的,住宿在学校里,材料取材比较困难。这时一个个小朋友就出来帮这个“大朋友”了。你带“芹菜”、我带“鲜花”、他带“砖瓦”……自己帮自己准备,高年级帮低年级准备,只要我一“求救”,前来救急的孩子有一大堆。
在教学中,我把自己当作是“大孩子”,和孩子们一起研究着科学知识,一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把自己融入孩子们的思想中,一起碰撞火花。如在在《浮力》教学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浮力之后提问:一般所有的力都可以测量的,而我们以前测的重力和摩擦力是向上和向下的,那这里的力该怎么进行测量?孩子们马上反应过来,我们不能钻到水里去拉测力计,那该怎么办呢?有个聪明的孩子很快就举手了:在水槽下钻个洞来拉。另一孩子来反驳,说要漏水。从而弃去这个想法,又有孩子说:中间串一根木棒,连一个轮子,像小缆车的底部一样,然后把线穿上去拉。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也很赞同,孩子的思维真不错,可是又有孩子提出疑问,由于木棒在两边支撑,还需要把它固定,否则要滑上来。马上有人提出在两边钻浅孔……这样一步一步地进行思维碰撞,孩子们主动地动脑,主动地用“科学方法”,也带领我去更好地进行实设计改进,为下一年的教学做准备。
在培养孩子科学学习习惯时,我查阅多方资料订出几条科学学习常规。可是,由于自己的习惯也不是很好,经常要忘,怕不能及时执行,出现奖惩不公的现象,于是我就发动了各位小小监督员,一起帮我监督大家的行为,孩子们相互检举,相互帮助,慢慢地习惯在一步一步养成,而我也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做得更规范,一起成长着。
成长的故事是酸的,是苦的,但更多的是甜的。一群小朋友围着你叫着“科学老师,这是什么花啊?”“科学老师,这又是为什么啊?”“科学老师,这是不是石灰岩啊?”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刺激着我不断地学习去解决他们脑海中五花八门的问题,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在他们成长的同时,我也在他们的帮助下,飞速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