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跟帖请不要暴露作者的相关信息。
更多科学故事请关注2013“我和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故事发布评奖公告: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4966
相遇,相遇,激起感动无数
有人说,教学是一种无止境的相遇。
我和三年级孩子相遇在九月,那是一个忙碌的季节,我忙着认识这帮可爱的孩子,忙着带他们观察植物,忙着教他们怎样观察、怎样描述、怎样记录……
十月,到金华参加培训。因学校里只有两位科学教师,我把自己的课与语文老师进行了调换,与孩子们相约:等我回来后补上科学课。
再次相遇,已在十二月。回来第一天,出操时碰到这群孩子,他们个个兴奋地、礼貌地与我打招呼,听着“老师好”、“老师你终于回来了”,让我感到如此亲切。当我听到有几个胆大的孩子这样说着:“终于不用再上语文课了”“终于要上科学课了”,我甚至滋生出一种被需要的感动。
十二月已是初冬季节。三年级的第二单元是动物,可想而知,蜗牛、蚂蚁、蚯蚓、金鱼,这些小动物让教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课前我要求孩子们带材料,其实心里并不抱多大希望。但孩子们却给了我意外的惊喜。尤其是那位特殊的小孟同学,着实让我感动了一回。小孟同学的个子是三年级最高的,但他在课堂里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偶尔还会“嗷嗷”的叫几声,不时地玩玩橡皮,凳子上仿佛安了滑轮,总见他在不停地转。但就是这个孩子,在《蚯蚓》一课中,带来了20多条蚯蚓,让没有带蚯蚓的小组也观察到了蚯蚓。在课结束后,我向小孟表示了感谢,还奖给他“科学探究”标识卡1一张。这是学科争章活动中科学课奖励的一种标识卡,一个月集满10个标识卡就能争得“科学探究”章。当我奖给他时,他腼腆的笑了,而下面的同学却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打动了我,我被孩子们的纯真感动着。
在学习《比较水的多少》时,孩子们用他们的方法,把其中一个杯子作为标准杯,依次做着记号、倒水,实验时每一组都互相合作着,一丝不苟、轻手轻脚,桌面几乎没有水。在把水倒来倒去的过程中,孩子们把每一滴水都倒得非常干净,尽量原水返回原瓶中。实验的细致与小心谨慎的态度真是让我佩服。可调皮捣蛋的小孟同学,再次苦了他们小组的其他成员。原来这一小组把2号杯作为标准杯,做了2号杯水位的记号,把2号杯的水倒入了空水槽,刚把1号水倒入2号杯进行测量时,小孟同学就把未做测量的3号杯中的水也倒入了水槽,这样水槽中就有2号杯和3号杯混合在一起的水了。学生向我反映了这个情况,我了解情况后反问他们:碰到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重新把水分开来?组长想了想说:等把测量的1号水倒回1号杯后,把水槽里的水先倒入2号杯中,倒到原来做的记号处,剩下的水就倒回3号杯中。我表扬了他们组,并且提醒他们:这样一来,你们的实验比其他组要多倒几次水了,时间上可要抓紧了。虽然最后的结果他们是最慢,但他们也顺利的完成了探究活动。在汇报交流过程中,我故意问小孟:“你说说为什么你们组最慢?”小孟承认是自己太心急造成的错误。我还特意让小孟重演了他的错误,让小组同学重演了他们解决的办法。我赞赏了他们遇到问题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可贵的是,这一小组的同学在陈述的过程中并没有指责小孟,我被孩子们的宽容与合作所折服。这一堂课,有太多的感动尽在不言中。
在《空气占据空间吗》课末,我请孩子们想办法装一杯教室外的空气进来。一位声音细细的女孩站起来,我请她进行了演示。她边说边做,拿了一个烧杯,盛了满杯的水,找找没盖子,拿起桌面的一块抹布盖在杯口,走到教室门外看了看,回头问我:老师,水倒在哪里呢?我说:“如果有花盆,倒在花盆上。如果没花盆,就倒在角落里。”不是她不会倒水,而是不舍得把清水倒了浪费,也不舍得把干净的地面弄湿了,才会有此一问。小女孩把空杯子在空中摇了几下,又在杯口盖上毛巾,郑重其事的交到我的手上。我感动于孩子的细心,她实验时的认真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
与三年级孩子的相遇还在不断继续,这场相遇里有观点与观点的相遇,有情感与情感的相遇,有语言与语言的相遇……在持续不断的相遇中,那些让人感动的故事也还在继续着。我常常感叹自己的幸运,因为与孩子们的这场无止境的相遇、这场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是那么美好而幸福,是值得我一生珍惜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