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跟帖请不要暴露作者的相关信息。
更多科学故事请关注2013“我和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故事发布评奖公告: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4966
说说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说到科学,很多人都认为它是那么的高深和神秘,总对它有敬畏之心。事实上我们看看前苏联的《大百科全书》对“科学”作了这样一个定义:“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不难发现,科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就是从身边的点滴中汇集起来系统化的经验。
作为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如何系统地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关键在于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我想用我和孩子们在课前、课中、课后、社团中的一些小故事,来说说我的做法。
课前
我始终觉得我们的科学课教材中有一个很好地方值得我们大家去挖掘,那就是材料准备。教材上的好多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这不仅能给学生增加想做实验、想去探究的兴趣,也给了学生一个思考和选择的过程,有时还能引发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记得上学期在上第一单元《杠杆类工具的研究》这一课时,我想是不是可以把做小杆称的任务提前布置,让学生先去做起来。或许学生为了做这个小杆称,他就要去研究这个称的原理。因为第二天是星期六,所以这个提前布置能让学生有时间去找材料并研究。哪知,第二天我就开始接电话不停了:有学生、有家长;有问要什么材料的;有和我探讨怎么个制作流程的家长;有向我推荐合适材料的家长;更有家长和孩子一起上街去看称的……这样何尝也不是我们老师想看到的?让学生提早参与,给了学生学习研究的动力,让他们有求知的欲望,也让课堂中其他研究的时间更充裕。更可以营造家庭合力研究学习的氛围,岂不妙哉?
堂中
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成长,和孩子们一起激动欢呼,和孩子一起收获观察,这是多么幸福的啊。本学期六下的《微小世界》单元,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学习能力。我和孩子们一起约定,在课堂中用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法比赛观察细胞和微生物。学生兴趣非常高。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行政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学习显微镜的用法,然后和我 展开比赛。特别是在602班上课时,潘舜超小组的同学用水仙花叶子的表皮,成功观察到了叶片的气孔和细胞,超过了我。当时整个小组的欢呼声飞出了教室,学生是何等的兴奋。这个兴奋中包含了他们赢取了比赛,也包含了他们通过正确规范操作看到了实验现象后的激动,更展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科学知识、科学素养在这兴奋中得以体现。
课外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己”。作为老师,其实就是这些孩子的师傅。授人鱼,不如授渔。告诉了学生基本方法,如何把方法内化为自己理解掌握,并来指引自己行动,这是很重要的。在学习了显微镜下的晶体一文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了制作大晶体,并让他们观察,写好日记。你看,这就是孩子们的日记(节选)。
我一直在搅拌,两分钟后,便把准备好的小棒横在了杯口上。过了五分钟,糖竟然化了,我的天哪!难道是我做错了?我又按照第一次的做法做了一次,回升了搅拌时间。可是,结果依然。我捧着脑袋使劲地想,为什么,为什么冰糖不会像老师说的那样变大呢?突然,我脑子里一闪而过“一定要搅拌到极限,盐不能在溶解”。第三次又开始了,我汲取了前二次的教训。不停地搅拌,不停地加糖。忙活了半小时,当我把材料再次放入时,哇!我惊叫了,一分钟,二分钟,五分钟,十分钟,冰糖都没有化了。我心里默念着“你别化,你别化!”。可能是我心诚实,这个冰糖在几天里都没化。而且我还发现这个小冰糖似乎长大了一点……
孩子经过努力,享受了这份成功的喜悦,他也知道了科学探研背后的的坚持和快乐。这也让他建立了信心,对科学探究有了更强的内在动力。
社团
每周三下午的第三节是我们科学社团活动课:动动手。这是一节课堂和课外的延伸课,也是我那些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就在上周,我们用小学科学网中提供的小实验,带领孩子们做了《烧不坏的手帕》。来看看沈江波同学的感受:许多同学都想争着去点火柴,“我来!我来!”我眼疾手快,拿了包火柴就要划。但我又在想如果我点了火柴会怎么样?这是酒精啊!手帕会烧着?教室会火光冲天?想到这儿,我不由打了几个激灵,划了好几火柴也没点燃。也许这也和我的方法有关。终于,“哧!”着火了,手帕上顿时被一团蓝色的火焰包裹,火焰又大又高。拿着铁丝的同学把头一直往后仰,生怕火烧自己。还有几个女生都躲到了老师后面,其他男同学看到这火焰兴奋的手舞足蹈。幸好,没和我想象一下,火没烧到房子。一会儿,火自己灭了。手帕,手帕竟然没烧掉。同学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目瞪口呆,顿时都说不出话来。这时,有一个同学“噢”的一声,头一个劲儿向前伸。我凑上前去,用了摸了摸。“嗨!还有热度!”这是怎么回事啊?怎么烧不破?教室里第二次开锅了……
每次看到洋溢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我一次次在问责自己:我还有什么没做好的?孩子们还有什么需要的?怎样让孩子学习得更充实、更有效?我想:如果每节课都看到孩子们带着笑容走出课堂,这就是我的目标吧!
本文附有孩子活动等一些图片3张,感觉对文章内容影响不大,所以不上传了,请理解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