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第1-3课
一、问题描述
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研究的是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研究的是幼苗生长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与“幼苗生长需要的条件”容易混淆。
二、原因分析
教学之后,学生表述中出现的错误问题:种子发芽需要阳光。阳光对种子发芽有影响,有阳光的种子长得粗壮健康,没有阳光的种子长得又细又长。
正确表述,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阳光对幼苗生长有影响,有阳光的幼苗长得粗壮健康,没有阳光的幼苗长得又细又长。
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针对问题,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大胆地进行推测,并初步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的前概念是:认为种子发芽可能与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土壤、种子等这些因素都有关。学生对幼苗生长是否一定需要阳光的前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这里有一个知识点,植物靠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供自身健康成长,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这个知识点。
哪个过程是种子发芽,哪个过程算幼苗生长,学生混淆在一起。学生实验时,把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混在一起。因为,学生做了种子发芽实验后,让发芽的幼苗继续留在原来有水的杯子里长大,有的放在抽屉里,有的放在窗台上,学生观察到种子发芽后,紧跟着是幼苗生长的过程,但是这时的幼苗生长环境是不健康的。种子吸水后膨胀,然后破皮,长出根,再长出芽,这是发芽的过程。种子发芽后,应该把发芽的豆苗移栽,种到土壤里,然后让它们在阳光下健康地生长。再用两盆健康的幼苗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阳光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以“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为例,组织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在做对比实验时,两个组不同的条件只能有一个,其它的条件都要相同。如研究种子发芽需要水的问题,不同的条件是水,一个杯子放入适量的水,另一个杯子中不放水,其它条件都相同,有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可以都有光照,还要一样的种子等。
我们提出的问题 |
种子发芽需要水吗? |
我们的推测 |
种子发芽需要水。 |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
温度、空气、阳光、种子等 |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
水分 |
实验的方法 |
用两个一次性杯子,分别装上两颗绿豆种子,其中一个杯子放入适量的水,另一个杯子中不放水。敞开口子,放在室温下同一个地方(窗台上或课桌里),过两天观察。 |
在众多的假设中,如果改变的是阳光、改变的是温度、改变的是土壤又该怎样控制条件,怎样做呢?教学关键点是“怎样控制变量”,要让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方案,对每一个量都要设计实验落实开展研究。布置课外分组完成,下节课集中汇报并分析实验信息。
改变的量 |
看到的现象 |
作出的解释 |
水分 |
有水的种子发芽了,没有水的种子不发芽。 |
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适当的水。 |
温度 |
温度高的种子发芽了,温度低的种子不发芽。 |
种子发芽必须有适宜的温度。 |
空气 |
有充足空气的种子发芽了,没有充足空气的种子不发芽。 |
种子发芽必须有充足的空气。 |
阳光 |
有光照的种子发芽了,没有光照的种子也发芽。 |
种子发芽不一定要有阳光。 |
土壤 |
有土壤的种子发芽了,没有土壤的种子也发芽。 |
种子发芽不一定要有土壤。 |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是:要有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和土壤。
2.用两盆种植在土壤里的健康幼苗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阳光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发现幼苗生长具有向光性,阳光对幼苗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有阳光的幼苗长得粗壮健康,没有阳光的幼苗长得又细又长,很不健康,得出幼苗生长需要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