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跟帖请不要暴露作者的相关信息。
更多科学故事请关注2013“我和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故事发布评奖公告: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4966
“旁生枝节”不妨“将错就错”
喜欢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诗。因为诗中的“人”与“大地”的关系就像是现实中“智慧”与“教育”的关系。要让“智慧”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上,就要像人和大地一样把“智慧”和“教育”有机的结合。不让“智慧”缺少“教育”,也不让“教育”远离“智慧”。
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富于变化的课堂,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他们有自己方式独立的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而课堂中就会存在一些不可预设的“旁生错节”,而意外的插曲是我们大多数老师经常在课堂中经历过的。有些插曲早在教师的预料之中,教师能巧妙利用这类插曲进行引导,顺利推进整节课的进程。但是有些插曲的出现会给上课的老师来个措不及防,有时候会让教师“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难以将这类插曲解决。那么,老师遇到这类难以掌控的插曲,是应该继续根据教学进度进行展开教学呢?还是顺着这个“烫手山芋”重新组织课堂进行探究思考呢?显然选择前者,能顺利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进度任务,但是这样的选择会降低学生的探究欲望,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他们变成了装知识的机器,而不再是个性鲜活富有创造力的个体了。选择后者的优缺点刚好和选择前者的优缺点相反。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我的观点是:面对学生有价值的“旁生错节”不妨“将错就错”吧!
“课”的重现:
在四下《食物中的营养》这节课上让学生进行脂肪和淀粉鉴定时,我已经讲授了这两种物质的鉴别方法和操作过程。当学生利用知识点进行鉴别其他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和淀粉时。有同学举手提问“我们有进一步的发现!纸张中含有淀粉!”“纸张难道也是食物?也含有淀粉?”一时间,课堂开始沸腾,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眼光。原来,学生把自己带来的食物放在了白纸上,用碘酒进行鉴别淀粉的时候,碘酒顺着食物滴落到了白纸上,白纸的显色反应让学生们十分惊叹!我又追问道“这一现象太有趣了,大家都想亲身来体验鉴别下吧?”“是!”我看到几个学生拍这手跃跃欲试。“那你们除了做这个实验,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你们还有进一步的想法吗?”我追问道。“白纸遇到淀粉会变蓝色,说明有淀粉,是不是所有的纸都含有淀粉呢?”学生很快反应到。我来了个顺水推舟,“那你们认为我们今天可以尝试做哪些纸是否含有淀粉呢?”“餐巾纸、作业本的纸、滤纸、彩纸……”学生来了劲道。“那你们准备怎么做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利用刚学的鉴别淀粉的方法,抢着回答应该操作进行实验。我马上准备了学生说的这些现成有的纸,满足学生的要求,让他们一一进行实验分析。一分钟后,学生都完成了实验,争着和我汇报分享实验结果:原来餐巾纸和滤纸不含淀粉,而其他的纸都含有淀粉。(见图1)让这个“意外”有了明确的答案,使得这堂课更加圆满立体。


(图1 依次为彩纸、普通A4纸、餐巾纸、滤纸、作业本遇碘酒后的反应)“教”的反思:
显然这节课的突发状况是白纸“惹的祸”,正因为第一个实验中鉴别脂肪要将含有脂肪的物质放在白纸上,而第二个实验中学生也习惯性地将含有淀粉的物质放在白纸上鉴别。正是这样的铺垫作用,同学自然地发现 “插曲”,自然地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自然地希望进行实验探究。
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诠释了“第一次智慧闪光点”:不是将已经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的需要,肯定了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索。“第二次智慧闪烁”果断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地位,极大地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激情。老师还顺势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问题,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适当的留白,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让思想的高速运转与思维的波涛汹涌在这留白中呈现,这是老师的“第三次智慧之光”。实验后的意外发现更是这次插曲的意外采撷:不同类型的纸中含有淀粉是不同的。
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亲身发现-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果,学生能记得清晰,更能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亲身经历,不仅是一种科学态度,它能让学生从小适应各种不同观点及争论环境,激发他们追求真知的欲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只在于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享受探索的快乐过程和分享成功的喜悦,达到乐于参与学习的目的。
“育”的启示
“旁生错节”不妨“将错就错”的思想也不是面对学生的意外插曲都进行探究讨论,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有价值的“插曲片段”,以下三点是值得注意的。
1.给质疑的空间,等待“争论”
我们的学生处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快发展的阶段,我们不能主观的抹杀他们看起来可能有些不着边际的思考,而应该鼓励他们,要让孩子提出问题,表达看法。教师要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种种顾虑,使他们勇于质疑。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想法,让他们大胆质疑,在质疑中求解,在求解中发展思维。建构主义者认为应该给学生的是一些问题、两难选择或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理解活动。在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事情的情境进行事先讨论。教师可以深入到每个小组,倾听他们的讨论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引导。
2.给思考的空间,等待“深入”
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通过小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通过自身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别总是担心孩子会处理不好,必须让他们自己处理、体验生活周围发生的事情,真正有展现自我感受、自我体验的空间和时间,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自己寻找途径达到目的,进而培养流畅表达的能力,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在创设的条件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弹性时间,不能为了担心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而压缩学生的探究时间,影响学生思考的质量。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操作、思维的反复探究过程中,得出较好的方法结论。
3.给任务的考验,等待“效率”
学生的学习活动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增强自制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要学生树立时间观念,体现效率意识。让学生完整经历探究过程固然没有错,但是教师也要发挥其主导作用,针对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活动探究,而不是将“探究”流于形式主义,真正将探究进行到底!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小组设置一系列不同的教学目标,限制实验时间,规定材料条件,明确每步任务,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更多的“支架”,期待学生生成“新支架”。正是因为这样的“任务化”的细致明确,能让学生自己约束自己,大踏步地向着明确的方向前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直以来,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或许改成“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是一条奔涌不息的小河”更合理些。而且,这里所谓的“奔涌不息”,更应该是新旧理念的更迭嬗变,教育智慧的积淀积累。因此,但凡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必须沉下心来,在教学这条道路上做到见微知著,最终诗意地栖居在伟大的教育事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