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跟帖请不要暴露作者的相关信息。
更多科学故事请关注2013“我和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故事发布评奖公告: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4966
与蚕宝宝一起成长
(一)采蚕种 4月4日周二
上午没课,联络到本镇邻校的蚕种已经出壳,可以开始饲养,便兴冲冲地赶去。
咦?这么小的蚕籽,还没芝蔴粒大,一大摊一大摊全都粘在白纸上。有些白色的已成空壳,蓝灰色的还没有孵出,还有些刚露出个小黑点,拼命从里面挣扎出来。这些小家伙将来竟能长成又白又胖的蚕宝宝,还能吐丝作茧,真是匪夷所思。
我像得了宝似的,小心翼翼地夹上桑叶,折起来放入包中。到校后,便准备了个带盖的鞋盒(去年带来现成的蚕宝宝,就放在盆中,结果天天都被老鼠偷吃),垫上纸巾,放上蚕种,再剪上细条的嫩桑叶。看着那些小黑点在桑叶上缓缓蠕动,我的心情也开始荡漾开去——一条条又白又胖的蚕宝宝,一个个五颜六色的蚕茧,多美的事呀!
正式宣告,XX小学养蚕观测活动正式开始……
(二)发布发蚕信息 4月12日周三
上课之前提前走进教室,学生开始围拢来翻看我的实验材料,还自言自语:蚕宝宝怎么没有带来。学生现在一见到我就想到养蚕。
开始上课,我想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控制自己的好动行为,故而发布一条信息:“明天请每位同学拿个盒子来,我会将蚕宝宝发给每个同学,但是——”这但是后面可是我的附加条件,“今天课堂上不认真、做小动作、乱讲话的同学,就不发了。”
本来以为这样的“利诱”之下,学生定会迅速装模做样地坐好,以博得老师地好感。可没想到,学生被这个好消息鼓噪成了一群小麻雀,唧唧喳喳兴奋地不得了,哪顾得了这些,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扑面而来,让我无法招架。
“老师,我没有盒子。”
“老师,放在铅笔盒里可以吗?”
“老师,那桑叶怎么办?”
“老师,我家旁边有桑叶。”
……
我被此起彼伏的问题乱了阵脚,急忙大声说道:“请马上安静,不然明天就不发了。”学生果然用手捂住了嘴,但还有几个性急的不肯罢休。我急中生智,立即改变了主意:“没有盒子没关系,我们可以把蚕宝宝养在教室里。有问题的请举手。”
问题又来了。
“老师,会有同学来弄它们的。”
“老师,谁来喂它们?”
我因势利导:“那谁愿意来保护可爱的蚕宝宝?”如林的小手都往我面前凑。
“那好,我点名确定。”才点了几个,就发现要求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只好改主意:“大家都有责任来保护蚕宝宝,是吗?”
“是!”响亮的回答。
“老师,那蚕宝宝要是死了我们要赔么?”
“老师,你说一天要喂两次,那星期天没人谁来喂蚕宝宝。”
“老师,书上说这个也可以喂蚕宝宝,是什么?”
我凑过去仔细一看,原来是莴苣叶,于是又解释了一番。
学生的问题差不多了,我特意强调了一遍:“桑叶由老师提供,如果你家附近能很容易就摘到桑叶,那就带到学校里来。如果你的爸爸妈妈能帮你弄到,那最好了。千万不要到池塘边会掉到水里,草很茂盛的地方有蛇,很高的树上去摘桑叶会掉下来。”
学生总算问得差不多了,也听清楚了,才渐渐安静下来。
(三)分蚕当天 4月13日周四
昨天的消息,对学生来说是很值得关注的。我也早早做好了准备,找了个很大的纸箱,采摘了一堆桑叶,等着把蚕宝宝小心翼翼地发送到每个学生手中。
早自修刚结束,金凯波等几个小脑袋就在办公室门口张望,手里还拿着个纸盒,比上次送我蚕蛾的更大。
“汤老师,什么时候发蚕宝宝呀?”
“回去吧,放学前发下来,告诉其他同学不要到办公室门口来。”
他们担心我忘了,得到了证实,就心满意足地小跑走了。一路欢呼。
……
中午到食堂吃饭,在走廊相遇,学生截住我。
“汤老师,什么时候发蚕宝宝呀?”
“放学前发下来,放心好了。”
……
午自修到他们教师检查卫生,学生又围住我。
“汤老师,什么时候发蚕宝宝呀?”
“放学前发下来,放心好了。”
……
临放学前,因为要去看望生病的老校长,须提前离校,不能亲自分发蚕种,心里有些不舍。将整个蚕种盒与桑叶交到倪老师手中,叮嘱其一定要代我发下去。每人两条,少许桑叶,因为蚕宝宝还很小,千万别捏死了。在准备好的大纸箱里铺上报纸,均匀撒上桑叶,放上大部分蚕种,盖上盒盖,小心地放到教室后面的桌上。
办公室的同事不无感慨地说:“我送他们铅笔盒倒没什么反应,发个蚕给他们倒高兴地不得了。”
校门口,学生们正在上体育课,看见我骑车出校门,纷纷聚拢来,焦急地询问:“汤老师,什么时候发蚕宝宝呀?”
“汤老师有事要出去,等会儿倪老师会发给你们的。”
“哦。”学生安心地让出了路。
不知等会倪老师发蚕时会怎样……
(四)看到蜕了皮 4月17日周二
周一外出,牵挂了一天我的蚕宝宝。周二一早到校,发现昨天喂的桑叶已经干枯了,可怜的蚕宝宝都仰着头,一动不动地等着新鲜地食物。赶紧清理残枝枯叶,将它们从桑叶上一条一条取下来,再放到新鲜的桑叶上。学生看见了,纷纷冲进办公室,有几个甚至肆无忌惮地爬上了桌子,也照着我地样开始有滋有味地干起来。
沈诚泽刚拿起一条,就被我紧急叫停:“你手脚太大,用力过猛,还不被你捏死?”
他只好乖乖地站在一旁,眼馋地看我们。沈诚泽大概是实在忍不住了,咽了咽口水肯定地说:“汤老师,我拿一条试试看,好的话我也来帮忙吧!”
“那好吧。”他那祈求的眼神真是有些可怜,我也于心不忍。
于是,他用两个手指慢慢地将一条蚕宝宝从桑叶上取下来,轻轻地放进纸箱里,还仔细看了看,才满意地抬头望着我,咧开废了门牙的嘴。
在桑叶上有许多黑色如皮肤屑的东西,仔细观察才发现是蚕蜕的皮。这可是好事,蚕宝宝蜕皮了!现在应该是第二次蜕皮,因为第一次蜕皮时,蚕太小根本看不清蜕的皮。再搜索一遍,在清理掉的桑叶上果然还有许多,有些被压扁如饼状,有些还保持着长条形的身体状,上面的肢脚轮廓清晰可见。
蚕是如何蜕皮的呢?询问了有经验的老教师才知道,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没有眼福看到这如昙花一现般难得的瞬间,倒是找到了几条身子后面拖着皮的蚕,好像还有些丝缠绕在一起。在网上搜寻到蜕皮过程的资料,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一下。
蜕了皮,说明它正在长大。可我总感觉蚕好像长得不够快,打电话询问才知道,确实如此。别人的都长到3厘米左右,我的才1厘米。究其原因,可能是喂食不及时,桑叶不够嫩,或者是有污染的桑叶,气温下降时没有保温,导致蚕的生长速度减慢。
再努力些,争取能快快长大。
(五)蚕宝宝的颜色 4月17日——5月2日
自从蚕宝宝逐渐长大,蜕皮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每次在清理粪便时都能看到大小不一的皮。有压扁成圆饼状的,有长条形的,颜色基本都是浅黄色,两侧有黑色的线条。样子很像虾皮,扁扁软软的,有些新鲜的皮还能慢慢拉长,富有弹性。上面的腹足清晰可见,但头部的黑色硬壳已经脱落,只留下胸足的部分。
蜕皮的蚕颜色依然较深,大多为灰色,过一两天才逐渐转淡,但总体从小到大颜色越来越浅,越来越淡。现在大的蚕基本上都是青白色,从透明的体内透出黑色,胸足呈淡黄色。也有几条颜色稍偏深,也许是彩色蚕颜色不同的缘故。
这些天也许天气转暖的缘故,蚕的食量越来越大,生长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特别是五一放假这些天,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小家伙,我都带回家饲养,它们也没让人失望,几天时间就从水笔芯粗长成筷子粗,而且每天都在长长,从原来的两三厘米变成现在的四五厘米,真让人高兴。平均每小时加桑叶一次,每天清理残枝粪便一次。蚕的粪便也从原来的细灰尘粒,变成了现在的凤仙花籽粒大,残留的废物也越来越多。现在听它们吃桑叶的声音也越来越响,沙沙沙——就像春雨飘落在雨棚的弹跳声。
从时间上来判断,蚕应该已经进入吐丝结茧前的冲刺阶段。这段时间的桑叶一定要充足,保质保量,才能保证蚕茧的质量。由于前段时间管理上的失误,部分蚕生长状况不是很好,显得特别瘦小,与大的蚕差距较大,生长周期可能会更长一些,所以结茧的阶段也将会提前或后退。
(六)吐丝了 5月3日早晨
早晨起来,发现一条大蚕爬出了纸盒,在外面摇头晃脑地“闲逛”,我将它放回盒内。以前从没这样的事,他们都很老实地呆在盒内吃桑叶或呆着一动不动,哪怕没桑叶了也是乖乖地在盒内等待。这个异样的情况引起了我的注意。发现放回盒内后,它依然没吃,在里面爬了一会,又爬到盒壁上停下来,头还在左看看右看看,好像在找什么东西,或者心神不定的样子。这条蚕看上去亮晶晶的,身体有些透明,泛着微微的丝质光泽身体涨鼓鼓的。
莫非要吐丝了?
大约一个多小时,在盒壁上出现了一摊黄晕,仔细看才发现是它吐的丝,已经有乒乓球剖面大的一层,紧紧粘在盒壁上。原来是要吐丝结茧了!好兴奋啊!
可盒子壁只有一个面,撑不起悬挂的茧,它的工作就是徒劳,我得为它准备舒适的场地,让它安心地吐丝。
用以前的老办法,这叫蚕“上山”了,用稻草编织一堆毛茸茸地秸秆,让它自己爬上去。我在家里实在找不出这样的东东,只好改革一下,用硬纸片插成两厘米见方的小格子,每个格子可以做一个茧。
将这条蚕放到小格子里,它起初还不放心地爬了会儿,大概在寻找最满意的地方,两小时后,它又重新开始吐丝。
在纸格的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地拉了些丝,确定了些固定点,就像是造房子搭的框架。等这些支撑点都好了,再将这些点错综复杂地连接起来,形成一张网,蚕在网中央上下来回吐丝,织成椭圆形的茧。起初还是薄薄的一层,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蚕,随着丝的增加,茧越来越厚,蚕终于将自己牢牢地裹在里面,只能听到嘁喳嘁喳爬动地声音。第一个黄色的,鲜亮的饱满的蚕茧终于诞生了!
陆续有蚕爬上盒子,放进纸格,精彩仍在继续中……
(七)观察蚕蛹的爱心 5月13日
我将在假期里的养蚕成果又搬回了学校,学生们看到原来的小蚕变成了大蚕,原来的大蚕变成了蚕茧,自是惊喜不已,我也甚感欣慰。好多学生也将自己的养的蚕结的茧带了来,我们一起比较,一起交换惊喜。同时更细心地照顾剩下即将结茧地蚕宝宝。
此情此景,本单元地最后一课《蚕宝宝变了新模样》也将顺利结束,但我隐隐感到有些不妥,想试试学生的反应会不会很强烈。
于是,在课文开始时,我又询问:“这两天蚕宝宝在吐丝了,大家有什么新发现,大家来交流一下,看哪个同学观察得仔细。”
由于有活生生的体验,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到点子上。
我尽快引入正题,取出一盒蚕茧让学生观察,并指出:“今天我们要破开蚕茧来观察里面的蛹”。故意将“破开”两个字说得很响。
学生刚习惯性地说“好”,马上又诧异地发出惊叹——啊!这声音里分明表示了学生的难以想象的意思,怎么可以将这么好,这么辛苦做好的蚕茧破开呢?
学生纷纷举手表示了抗议——
沈诚喆——里面的蚕宝宝会被弄死的。
金凯波——蚕茧破了就没用了。
姚金池——蚕蛹在里面睡觉,(剪破)这样不好。
汤 滨——剪到它身上怎么办?
……
我故意表示出为难的神情,“不剪我们就不能观察,剪破了取出来又要伤害它,这可怎么办?大家有没有伤害小一些,又能完成任务的好办法?”
沉默片刻,开始又学生想出办法了。
“剪破了可以再用粘胶纸粘起来。”
“先轻轻地摇,从上面剪下去,就不会剪到蚕蛹。”
“观察地时候不要随便去弄它。”
我已经有些感动,被他们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心。
“剪开的蚕蛹是比较容易受伤的,能不能使受伤的数量更少些呢?”学生还有些困惑,我提示了一下:“是每人发一个好呢还是两人一个?”
“我们四人一个好了”学生爽快地答道。沈诚喆补充:“这样我们既可以都看到,数量又少了。”
“好,如果两人一个,全班50人就要25个,四人一个只需要几个?”
“12个多一点点就够了。”
于是在讲明了实验地要求后,我分发了剪了口子的茧,有几个确实连蛹都还没有形成,真是一种伤害,但能引起学生的自觉爱心,我觉得值得!
在学生兴奋地惊叫和惊叹声中,蚕蛹的观察实验顺利完成。
下课了,学生虽然不停地向我讨要蚕茧,但13个被剪开的蚕茧都被学生用粘胶纸封好后如数回到我的手中,静静地躺在盒子里。
一次养蚕的经历,不仅使我们学到了蚕的知识,也得到了养蚕的快乐,更是一次对生命历程的洗礼。与学生共同经历科学探究,师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有惊有喜,有苦有甜,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