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史]网络研修班主题研讨一:"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复制链接]

1#

[历史]网络研修班主题研讨一:"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次网络研修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研讨的主题是:"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6月3日的分组讨论和6月4日的代表讨论中,大家的许多观点都让听者有不少感悟和收获,特别是4位小组代表重点发言更是精彩,请 1组海风\2组阿强\3组阿健\4组一粒米 早日将你们的发言稿发上来.

也建议各位在此对"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继续发表见解.本次活动虽然结束,但是我们的研讨还刚刚开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4 1:05:5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不睡觉的兔:
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个话题实在太大,它包括我们教学的方方面面工作.比如: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活动的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提供和结构,教师的评价和点拨,时间的分配,等等.

喻老师说的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在学生.所以我们第三小组的核心话题是:从学生的发展看实效.具体的内容阿健会发上跟大家交流.在此我就不重复拉.

我想表达的是我一个对课堂结构的思考,我觉得,一节有效的科学课,其实可以用这几个标点来概括:

1\课初:问号
现在大家都十分重视让学生在课的开始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教师经常采用的是泛泛而问,一个今天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导致学生出了一大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量是一般化的事实性问题,只要稍加观察便可知道.或者是这些慰问听缺少科学性和可研究性,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不大,甚至其中会出现非科学的问题.为此教师花费了不少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板书了学生一大串问题,而最后只是留下一二个或教师重新给出非学生所想的问题,开展下面的探究活动.
这样的提问肯定是耗时低效的,那么,怎样才能画好问号呢?大家可以从书写问号发现,它下面的那个圆点代表学生对研究事物或现实必要的认识思考基础,而上面的拐弯则说明要让学生觉得不解或矛盾,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处置教学疑难,这时候产生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真正的探究兴趣.

2\课中:破折号
破折号的长度告诉我们这个部分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而横向的书写则提醒我们这时候学生往往需要的是对探究活动理性的思考.
这个符号能不能书写流畅,很大程度上看学生的兴趣是不是被激发,是不是思维主动的参与.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学活动的组织,实验方案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和提供,都要落实到位.

3\课尾:感叹号
在课的后期,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应该在这里形成有2个感叹号:啊,原来是这样呀!这时候是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的总结发现和交流,让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让他们自己来梳理学习的收获,这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课末:省略号
如果还有时间,教学的拓展环节开始书写省略号,但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教师总是把拓展当作了标签,只是在每节课的最后贴上,"这个问题我们课外继续研究",请问,我们的多少学生他有这样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研究在课外没有指导学生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少大?所以我的观点是教师要不就不写省略号,要写就必须把这个符号写好写完整,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走向社会,一直伴随学生的成长.

匆忙写出,虎头蛇尾,有的文字表达很不正确,希望各位批评,期待看见各位的精彩观点:)

TOP
3#

海风:

追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课堂”的提出,是对目前我们科学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究其原因:首先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包括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等;其次是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或者一切以学生为重,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淡化了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学的随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有效课堂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结合昨天的讨论,我代表我们小组谈以下几点想法:
1、有效的教学设计 备课为上课服务,有效的课前准备就能在课堂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深刻理解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全面分析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前瞻性地预计到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可以简单地说,备课不是形式,备课确实是为了上好课,这样的准备才可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  
例如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处理和选择,我们在制动教学目标时不是把教参上的目标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因为在一堂只有40分钟的课里,我们面对这些目标,就要懂得选择和放弃,傅老师昨天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到饭店吃饭,端上来一桌子菜,吃完了他就可能都忘记了,但是如今天给他吃三碗菜第一碗菜什么 第二碗菜什么 第三碗什么 第四碗他还想吃没有了,这是什么,这是留白,留白是一门艺术。也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课堂。
2、有效的课堂组织 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设计好教学的框架很重要,如设计教学的流程、组织学生的互动、编制精巧的提问等等,这一切就是要学生在我们的引领下逐步朝知识的新领域进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有更深的科学思考。
课堂提问需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例如昨天朱老师上的一课《温度和温度计》中,当教师出示两个温度计的之后,有这样一个问题:
在研究温度计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1)仔细观察温度计,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在研究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之后大概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观察探究,然而当学生交流的时候,给出的答案大都与当时教师设想的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如里面都是红色的、刻度有规律。没有规律等),课后我和于连在交流的时候,感觉这里的交流不到位,问题可能还是出在提问的指向性上,也就是我们的问题打下去,你到底想让学生去观察什么?探究什么?晚上喻老师也对这个环节谈了看法,觉得这里表现出的低效问题出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如刚才的比较温度计的时候,教师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仔细观察温度计,找找它们在构造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就可以排除其它很多因素的干扰,直奔主题,也就不会花这么长的时间了。
材料的使用需要有明确的目的。
当我们教师把材料交给学生活动,不但自己要明确,还必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活动,它就不是玩儿,是学习是研究。
在我们很多课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玩得热热闹闹,高高兴兴。可是学生不知道要在“玩”中发现什么,有什么目的,其中包含着什么科学道理。这样使用材料不仅漫无目的,连材料存在的意义都无从说起。
如果在让学生玩前提出要求和问题,看谁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多,得到的科学道理多,然后再组织交流玩法和发现的问题,再进行研讨,材料的思维训练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所以,我们在“准备有结构材料”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使用材料,去探索。
  3、有效的课堂生成及处理  在我们科学课堂很多东西是教师预设所无法预料的,正是这些突发的生成使课堂增色很多。教学的进程中,学生应该是积极的行动者,有效的课堂必然有着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因此,随着新知识的出现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接踵而来的是相应的思考,思考便会产生争辩。这样的效果也许不是教师所预想的,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井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就如昨天蒋明老师执教的《热胀冷缩》中学生生成的一个问题: 认为米饭变大是热胀冷缩的原理。像这样生成的问题我们每个科学老师在课堂上多少都会碰到,面对这些生成性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我想首先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在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需要最快速度的做出价值判断。这个生成的问题是把课堂的探究引向深入还是引向歧途。

下面是我在我在执教《各种材料的锅》一课文中遇到的一个案例:

师:(老师从上衣口袋拿出一个塑料锅,放在实物投影机上)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锅,它可以烧水吗?
生:能,因为是陶瓷的。
师:真的是陶瓷的吗?你来鉴别一下,这是不是陶瓷做的。(学生上台鉴别)
生:(鉴别后)能否改变主意,我认为不能,因为这锅是塑料的。
师:为什么塑料就不能呢?
生1:塑料遇火要熔掉的。
生2:我认为能,放了水就可以,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带我们做过“烧纸船”的实验,放了水的纸船不会烧掉的,所以这个也不会烧掉的。
生3:我认为不能,在家里我试过在可乐瓶里加上水,在火上烤,结果可乐瓶还是烧破了。
生2:我想问一下,你说的可乐瓶有没有加盖?
生3:有啊!
生2:加盖了,那当然不行 ,上次我们做的纸船是没盖子的。
(大家都疑惑了,大家把目光投向了老师)
师:看来现在大家的分歧很大,到底能不能,我们来实验一下吧!请刚才那位认为能烧的同学上来做这个实验。
(生演示烧,结果塑料锅软化了。)
师:你现在认为塑料锅还能煮东西吗?
生:不能。
这节课也因为插曲的产生而变的更有研究的价值。对学生而言,学生也因为他们的独特见解而使他们在科学活动中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更坚定了仗义执言勇于发表见解的信心。
能展现课堂的有效,还有很多方面,如有效的讨论、有效的评价、习惯的养成等等。昨晚也是囫囵吞枣,以上就是我整理的我们小组的一些发言记录和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TOP
4#

阿强:

大家好!我是来自丽水市缙云县紫薇小学的陈志强,网名虽然有,叫阿强,但估计知道的人不多,因为在网上本人属于不活跃分子。当然不是由于其他原因,只是由于性格关系,也所以在公开的场合本人很少发表什么“公开语”。这次上台,纯属于被人“陷害”。但有一点要声明一下,我们小组的都是好同志,尤其是河马,她是为了避免我人生地不熟的晚上没地方去,所以才让我晚上好好学习的。因此,在此我要感谢我们小组的老师们给我这样的机会锻炼。这当然主要是喻老师定下的某某、某某人不准进行发言才有我的这个机会哦。
说实在话,在这样的级别,下面坐着这样多的前辈、专家的场面,让我坐在台上发言,心里还是挺紧张的,所以先声明一下,待会儿我讲的里面如果有哪些东西大家认为是有点价值的,那是我们小组的结晶,反之的当然与我们小组的同志绝无关系。呵。
下面我就结合昨天三节课中的一些片断跟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个擦边球,同时也算是对喻老师昨天作的几点指示的认识和理解。
一、关于学生,老师们,你关注什么?
喻老师昨天说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怎么样两个方面。学生的实际,应该包括学生的认知起点、学习特点、习惯、个性等方面;而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指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综合发展。当然,这么大的问题我是讲不了的,我只谈几点想法。
1、关于学生的实际,我想讲一下“学生的认知起点”。关于这一点对于学生新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相信我们老师从认识上的都是很清楚的,同时也有很多的案例,尤其是国外的老师的一些案例,可以充分看出他们对于这一点的重视程度。因此,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或者说才能对学生的实施有意的影响;才能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阶梯,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新的意义建构。试想一个老师如果在上课之前,连学生在“哪里”都不知道,我们还谈什么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呢!这里想提出研讨的是昨天第三节课的一个细节,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地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方法,但课堂上学生到最后还是有许多没有能正确的进行操作。谢老师课后也找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城东小学这些学生对于温度计操作方法已具备的、原有的认识问题。不过更令我感到疑惑不解、感到惊讶的是,谢老师课后在交流时说的一件事,就是说他自己在试教时的班级同学对于操作方法的认识反映是非常好的,原因是他们已经上过一遍了。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故意要这样做的,如果说不是故意要这样做的,我觉得怎么可能对这个内容已经上过一遍了的学生再去上一遍,而且还借此作为上课的一种经验借鉴呢!当然,如果是老师故意要这样做的,又另当别论,只是我不明白这样做的目的。
2、关于兴趣。这是我们昨天的蒋老师尤其强调的一个目标。诚然,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甚至是热爱科学的前提和原动力;也是我们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目标之一。不是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但是我觉得我们在关注学生的光趣的时候,还要关注我们学生的兴趣到底处于什么阶段,是对什么感兴趣。是仅仅对于科学课中有实验好做,有好玩的东西好玩玩,还是对于科学课的本身感兴起?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嘛,“真正的学习兴趣归根结底是来自于学习内容本身”。如果按照兴趣的三个阶段——兴趣、乐趣、志趣——来看,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的兴趣最终形成志趣。所以我想说,我们不要被学生对动手做、对某个新奇好玩的东西感兴趣就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就我们学科的特点来说,我们应该重视的是学生对科学本身、对科学探究本身的兴趣培养。
二、关于教学设计,老师们,我们要关注什么?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主旨,所以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目标。这一点也应该说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认识。不过在我们的现实中还有不少这样的一些现象。教师对于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及意图之类的可以讲的是头头是道,但当一问教学目标时反而是讲不太出来了、感觉不是那明确了。这样的情况我自己也曾出现过,而且还是撞到了喻老师的手上。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要重视目标的确定。对于我们学科来说,较之科学结论,更为重要的目标是科学探究的目标。
2、活动。活动是一个载体。通过活动,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科学品质等等。那么关于活动,我们现状是什么呢?目前的情况是:活动已经受到重视了,学生动手活动的时间也有了,而且有很多时候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很多时候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让学生用于思考,进行思辩、动脑的时间又太少了。课堂上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参与活动,或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里想提一下第一节课,昨天周向鹏老师作了统计,一节课共8个活动。我很佩服蒋明老师,他很了不起,这么多活动,安排的是有条不紊,多而不乱。但正如我们小组姜向阳老师提出的,我们一节课是不是需要这么多的活动?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呢?因此,我们认为,活动贵在精而不在多,宜少不宜多。毕竟一节课只有40分钟,关于这个话题,我们的章老师已经作过了十分精辟的阐述。我们可以好好思考。
三、关于材料,老师们,我们又该关注什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以说,材料是我们教学的基础,教师演示材料可以展示科学实验现象,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可以观察到科学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是能揭示概念的。因此,我们应关注材料,关注材料首先要关注材料的“结构性”。这就涉及到材料的选择、材料的数量等一系列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的材料;是必须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是指向概念的还是容易引起学生无关注意的等等,都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比如第一节课中教师提供的一些材料,我们认为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像出现昨天虔诚使者所说的在学生探究空气热胀冷缩的7分钟的活动时间里,有几个小组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气球吹大了放在热水上。而其他的材料都没动过。以及我听课附近的一个小组,在这7分钟里,先是花了3分钟把大的气球套在锥形烧瓶上然后放在热水中冷水中观察,发现没什么变化后,把气球吹大了再套上后放到热水冷水中,再放到热水中冷水中……,接下去的2分钟是一位学生由于自己小组的看不出什么变化看到旁边的一个小组用了牛奶盒在做实验,于是也在自己小组用起了牛奶,捏了团橡皮泥把吸管口堵住然后放到热水冷水里……,最后的2分钟,是又做起了第一个实验,只是在老师的提示下,把吹起气的气球给放了,但同样看不到什么效果。像这样的类似情况,我们认为有很大一部分的因素是与教师选择、提供的材料有关的。另外,关于材料,我们教师在选择的时候还要考虑成本问题。比如前面海风举的案例,《各种材料的锅》中让学生验证烧“塑料锅”,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如果说这个塑料锅是我费了很多时间才做好的,我是舍不得就这样让学生给烧坏了,我可以拿个一次性塑料杯什么的来代替一下,我想同样是会达到需要的效果的。
四、关于教师的指导点拨,老师们,我们该怎么做?
可以说,一个人的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教师课堂中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同时这也是一个教师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体现。因此,我们教师应充分重视自己在课堂中的指导、点拨,对课堂生成的恰当处理。比如说像《热胀冷缩》中出现的学生认为“米饭、面包烧熟了是热胀冷缩的原因”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该怎么进行引导、处理。前面有许多老师说过了,就不罗索了。还有就是像第二节课中使者所说的,花了10分钟时间让学生对比观察两种温度计后,学生最后只发现了两三点,竟然连每小格是多少都没有观察到。这里欠缺的是老师在观察之前的指导和观察过程中的点拨。另外,教师的指导点拨还很重要地体现在活动后的交流研讨中,我们现在的情况大都是学生向老师汇报、对老师负责,而没有形成向全班交流、向所有同学负责的意识。可能我们老师已经意识到了,但至少从行为中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具备这样的认识。所以上课中是汇报多,而交流、研讨的少。我们应该努力通过自己的指导、点拨影响学生,让他们逐步树立起这样的意识。
最后,本人再严重的声明2点。一是上述言语中如有不当、不敬之处,绝非本人意愿,也绝非针对某个人,所以再次请大家多多包涵。二是正如我们土话里说的,“说起别人的事情就像是切菜一样干脆利落”,但如果让自己也来上,我可是上不出分他们三位教师的水平的。所以最后要衷心地感谢三位教师为我们提供的这三节精彩的课,谢谢!

TOP
5#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诸暨大唐镇小    孙燕(一颗米)
既然我们的主题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关键应在“如何提高”四个字上。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普通的科学教师,应该有三步曲:课前、课中、课后。
第一步:课前。
主要是预设中要注意哪几个环节来提高效率,材料的准备山如何更有结构,了解学生上是否全面。
关于预设大环节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大部分科学课由几个实验组成的,主要是抓住实验的设计,反复问自己这个实验真的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个实验能帮助我解决教学目标中的哪个问题,通过这个实验,学生的哪方面素养应该有所发展?有没有更好的实验可以完善或替代这个实验?如果我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在教学的大方向大思想上有无冲突?最后就是学生在这个实验中会出现哪几种状况?虽说学生是不同的,但对于自己教的学生是心理有数的,而不完全了解学生的预设肯定回在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而导致抛出去的球收不回来,一发散就无法收场的场面,课堂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当每一个实验都目的明确,心中有数这个实验肯定不会失败,再反过来看前面的三堂课的实验设计,给大家1分钟把自己当作上课的老师找一个实验自问自答。如果每堂课在设计中都反复的问自己,就像一首歌:“我不停地问自己,不停地问,不停地想”其实许多问题并不难解决。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做……
课前的材料的准备上如何实现有效性,最简单一句话:要有结构,说说容易做做难,如果材料太多,一下子呈现,虽然学生的思维广度扩散了,但思维的深度就大打折扣了,而且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真的需要那么多材料吗?投入和产出的比例那是越小越好吧!如果材料太少,太简单,那么思维上会不会有定势。而我的观点还是用最好的最简单的学具能揭示的现象绝不用复杂的,两种意见你们判断,任何事物都要有辨证的,材料要几种才是最有结构的,才是投入和产出比例最恰当的。几时呈现材料比较合适?以何种方式呈现,是教师下发给大家、小组长从抽屉拿出、派同学上台拿、还是一早摆在桌上,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关键是看你想做什么实验,那么根据实验来选择一种最有效的呈现方法。
课前必须准确了解学生现状这是现实有效性的关键。一堂课学生要有发展,首先你要明白在你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哪些是已知的知识,哪是已会的技能,如果连学生哪些知道,那些不知道,不知道到何种程度都不清楚,请问你说学生发展了,哪你的依据在哪儿,学生如果发展,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哪儿,所以了解学生非常重要,今天谢老师的这堂课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大部分四因为借班上课没有完全透彻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城东小学的学生认知现状同他原来的孩子认知现状有差异,而谢老师又没有时间充分了解这批孩子,因而设计的教学过程就产生了不相合的情况,教学实效大打折扣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步: 课中
课中要实现有效性主要还在教师的调控水平和学生的汇报效果上,教师的调控水平那是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慢慢形成的,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养上,而学生汇报效果的有效性主要还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当汇报材料量大的时候,例如观察(生熟马铃薯的不同)一样事物汇报有十几种时我会让学生打√把听到的同你重复的打√,等会儿只回答不重复的,效果不错。还有质疑习惯,一碰到觉得有疑点就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汇报就有了一定实效,而不是走走过场。我们还提到了教师课中指导的有效性,我们觉得教师要多“跑”把每组都“跑一跑”了解所有的组,及时指导需要帮助的小组,个别指导,对这一小组来说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会让学生的心与教师贴得更近。
第三步:  课后评价
如果以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堂课的有效性的评价,那么四年下来学生的发展就 是我们四年科学有效性的评价,昨天丁晓霖在座位上跟我说她正在对现在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一些测评,想看看通过四年的教学科学课在她们的孩子身上到底产生了那些影响,结果令人失望。当我们在欣赏孩子喜欢我们科学课。孩子们多有兴趣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思考,如果没有科学,孩子到这个年龄阶段是否喜欢科学,是否能仔细观察研究这类问题,差别到底有多大,如果差别不大,那么我们科学课的教学效果这么低的原因而在。
不单单是晓霖,我也发现了我们的孩子差别不是太大,而如果语文数学课相差四年,上与不上绝对是完全不同的,同时又想起八几年兰本达教授在中国那堂《蜗牛》课中的发言:“如果在美国,我不需要过多指导,只要发给孩子们工具他们就会自己研究了”自己研究,为什么美国的孩子能在二。三年级的孩子就会自己研究,而我们六年级的孩子让他自己研究他会一片茫然,细读今天发下来的书,我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本书上的每个实验,每个步骤,注意点,数量做什么,都明确写明的,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操作,为什么我们看似很死的步骤,能培养出一大批会探究能探究的人呢?而我们貌似探究很强的内容却无法是实现这个目标,这是我们要再深入探讨的问题。

                                       

TOP
6#

林建锋:

               重视预设,关注生成,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归因方式很多。我认为,备好课和上好课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的抓手。
   备课是预设的问题,核心是教学设计;上课是生成的问题,核心是课堂教学。
   科学课的备课备什么?
   一备教科书——读通、读懂、读活教科书,围绕教科书巧设计;
   二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情改教科书;
   三备材料——材料的跟进是保障。
   如何做好生成文章?
   经验一,重视活动(探究)的指导。对于每一个活动的指导都秉承着到位不越位的理念。
   经验二,理解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经验三,掌握并内化价值判断的标准。
TOP
7#

阿健

浙江省网络研修班现场课堂教研活动发言稿
各位老师,昨天课堂上有位小朋友表现得非常优秀。今天我就把他请到现场参加一个调查活动,大家欢迎!
阮莉萍小朋友:
你最感兴趣的是第几节?(第一节)
第一节课热胀冷缩你还记得哪些活动?(烧铜球)
第一节课温度和温度计你还记得哪些活动?(两个温度计的图片)
第一节课测量物体的温度你还记得哪些活动?(测冰淇淋温度)
这些活动中哪个活动你印象最深?(烧铜球)
从中你知道了什么?(铜球会热胀冷缩)你当时是怎么做的?
学习了昨天的三节课,你还想继续研究吗?(想)你想研究什么?(停顿10秒钟,无语。)
谢谢阮莉萍小朋友,你可以到下面休息一会!

各位老师,刚才我们进行了一个个例访谈,这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但从中反映出的一些孩子的真实想法,值得我们深思。
学生喜欢什么课?有很多活动的课。什么活动?
有很多活动的课,很受学生的喜欢。烧铜球活动、测冰淇林活动,看来学生比较喜欢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
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喜欢的课一定是有效的吗?
第一节课八个活动,学生玩得很开心,但多少活动 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并获得提高呢?
测冰淇林活动学生能得到多少探究素质的提高?
烧铜球活动学生很感兴趣,学生能接受多少呢?
气功压扁矿泉水瓶,学生是不是真的认为是老师发功,还是有些学生说的把瓶子烫坏了,还是空气冷缩造成的?其实有没有可能是水蒸汽的凝结造成的呢?

下面我们从教师的视角看这三节课。
蒋老师的现场抓拍,把转瞬即逝的实验操作过程,保存下来,通过回放明晰了探究的过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第二节课朱老师的教学设计步步深入,富有层次性。第三节测量物体的温度,谢老师在材料选择上敢于突破。
这成了众多老师的关注点。这也是教学策略的体现。但,落到实处了吗?

说了这么多,无非想引起大家思考,我们应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实效。
这种发展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又要顺应老师期望和引导。当这两者和谐统一的时候,这必然是一节有效的科学课。由此我提出如下的建议:
1、做好学生的原有认识调查和课后反馈,就是平时所说的前测、后测,这样及时调整教学。这次活动我们完全有能力有必要的做一次后测。这样我们的讨论更有说服力。
2、做好知识的衔接和认识的升华。比方说老师之间缺乏必要沟通。其实平时我们个人也存在这种问题。有时候对于前一节教过的内容我们会有简单重复或矛盾抵触的教学。
3、活动设计建议少而精,对有限的活动,利用充分的时间,让探究更有深度。选取的活动一定要也是学生比效有兴趣的。教师要善于把知识点,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趣的活动。
4、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辨证关系,教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让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得以生动活泼、缤纷多彩的展现出来。让我们的课堂分外精彩。
我们平湖有句话,看人挑担不吃力,现在我们旁观比较容易,真正让我们来教学一定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
最后,感谢三位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鲜活的课例。

TOP
8#

漫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嘉善县魏塘镇第三小学  谢小立

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来源于教学外部条件和教学内部条件两大方面:
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资源、学习情景、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学习材料等。
内部条件来源于学习者,包括学生学习意愿、学力、经验、兴趣、习惯等。
这两方面最终又汇集为一个因素,即个体的差异,所以当前教育界普遍认为,教学公平的核心就是差异性教育。我们可以认为,有效性教学的实质也就是差异性教学。
因此,在有效性研究中,有必要更新“把课堂作为一个单位来看待”的认识缺陷。我们在教学外部因素上的一切努力,只有触及到尽可能多的学生时,才是真正的有效。
在长三角论坛阮翔老师《光和色彩》后,万老师提出了科学小组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孤立的现象。在万老师阐述的论点之外,我认为教学立足点的偏误也是重要原因:我们习惯于将“少数个体成功”等同于“群体的成功”,将“教师成功”等同于“学生成功”,将“课堂成功”等同于“教育成功”。由此,老师一直收到的是虚假的反馈信息。
教育是否有效和高效的真实标准在于能否建立起一个促使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获得发展的系统。依靠几个学生的出色发挥虽然能够让课堂精彩,但教学不应该只有核心学生的道理十分浅显,依靠少数学生出彩带来的课堂所谓成功并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这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
理想的差异教学应该表现在差异教学目标、差异关怀、扬长补短、自主学习、差异评价、差异任务等等方面。面对“差异化教学”教师还有许多的无奈。众多的班额、划一测试卷,使得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客观条件。但是,我想我们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差异学习的机会。如,提供充足的材料、以组内同质组际异质原则组合小组、控制小组的人数、学习分层的管理等。
另外,要注意把“差异学习”与过去的“快慢班”区别开来。将班级的小组分为快、中、慢三个学习轨在50年代的美国曾经被广泛推广,但在追求“平等、公平”的潮流中,它的哲学理论的不足就显露无遗。所以“有效性”教学的实质是推动“人的发展,提供与其相适应的发展。

TOP
9#

虔诚使者:

借助阿健的崭新评课方式展开观点,希望大家批评.    
    

                   拉着孩子上台来评课


背景:
    

双休日和王孙义赴上虞自费参加了省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的研讨活动,活动效率非常高,收获也很大。不但被50多名科学老师的研究热情所感染,更被特级教师徐闻音老师原生态的讲座内容所感动,我们针对活动主题《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开展了有效的研讨,二天紧凑的流程安排更彰显一种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的全新思路,而阿健别具个性的评课方式——拉着孩子上台来评课则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务实创新的研讨方式。

过程描述:
    

头天晚上异地原则分小组对活动主题《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行讨论后,第二天早上各小组分别派出一位代表上台发言,代表们有条理分明的经验型发言,有结合上课内容进行的案例式发言,更令人难忘的是阿健的发言,只见他上台首先请上了一位昨天上过三节课(《热胀冷缩》、《温度和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的孩子,以下是他们师生间的对话:
师:你最感兴趣的是第几节?
生:第一节课。
师:第一节课《热胀冷缩》你还记得哪些活动?
生:铜球穿洞,乒乓球放在冷水中捏瘪,放在热水中会胀。
师:第二节课《温度和温度计》你还记得哪些实验?
生:停顿后无法说出。
师:这节课中有这些活动,看冷水与热水,看二个温度计进行比较,看温度计的一些图片,写温度等。
生:看温度计的图片。
师:第三节课《测量物体的温度》哪个活动印象比较深?
生:测冰淇淋温度,测马铃薯和番茄的温度。
师:这些活动中哪个活动你印象最深?
生:铜球穿铁环。
师:从中你知道什么?
生:固体会热胀冷缩。
师:学习了昨天的三节课,你还想继续研究吗?
生:想。
师:你想研究什么?
生:停顿10秒钟后,无语。

我的思考(一):以课后反馈了解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率。
    

孩子下去了,阿健则继续在讲台上讲着从孩子访谈中得到的启发,大致是以下几点:
1、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有很多活动的课(第一节课共有8个活动)。
2、学生又喜欢什么样的活动?比较喜欢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烧铜球活动、测冰淇林活动)。
3、但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喜欢的课一定是有效的吗?比如说,第一节课八个活动,学生玩得很开心,但多少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并获得了提高呢?烧铜球活动学生很感兴趣,但对固体的热胀冷缩实质又理解了多少呢?气功压扁矿泉水瓶活动,学生是不是真的认为是老师在发功,还是有些学生说的把瓶子烫坏了,还是空气冷缩造成的?其实有没有可能是水蒸汽的凝结造成的呢?测冰淇林活动中学生能得到多少探究素质的提高?
……
是呀,一堂课结束了,总的效果怎样呢?我们总要坐下来评一评,或者说总要自我反思一番。但我们却总是凭着对课堂的大致把握,凭着对部分孩子的表现观察,谈着课的成功与失败,谈着该如何更好地从学生实际出发,更好地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却从未去想过,谁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者?
科学家具有“求实的精神”,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那么科学老师也应具备最起码的实证意识。事实上,要评价一堂课有没有效率,有没有达成教学目标,我们更应关注学生,上课前,在做好学生的原有认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预设已成共识,但课后,要了解真正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是该从学生出发,进行必要的课后反馈,以此来作为进行课堂教学调整的依据。也就是平时所说后测,这样在后测基础上的课堂评价才更有说服力。
记得去年曾听过一堂公开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有老师这样评说:“像这样的过程充满探索性,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大,一堂课上下来也很顺利。我们很多教师差不多都是这样操作的,效果很好,得到大家认同。”什么叫“效果很好”?是表面上看上去或听起来的“很顺利”,还是应该有别的标准?在老师眼中所谓的“很顺利”的课对孩子们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所以我进行了一次课后调查,从调查表中学生的表现来看,事实离我们想象的比较远,7道涉及到课堂相关活动内容的题目中有5道题的理解正确率处于50%以下,事实上活动并没有与“想象”中那样给孩子们产生必要的影响.

所以,在教学研讨活动中,不能光凭教师的感觉,而应以学生为中心来加强教学研讨活动的实效性,一堂课的好坏不能光看课堂上的热热闹闹,而应看学生的认知现状——探究是形式主义,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探究。

我的思考(二):以课标理念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课后反馈 :
当然,以上阿健拉着孩子上台来评课有其不科学性的因素,首先,进行的是个例访谈,就不具有普遍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课堂后大多数孩子的真实想法;其次,访谈的环境也不利于孩子表达出真实的意思;最后,设计的访谈题比较成人化,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等。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后测”需要以课标理念为依托,以学生心理为基础,设计一些比较科学的调查题,或者从更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反思调查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多摸索,多尝试。至于后测的形式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式,选择判断式,也可以采用座谈了解法,更可以从学生的课外作业完成情况来反思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后的研讨与调整,提高科学课活动的实效性。比如,从以上对学生的访谈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课堂中的活动设计应该少而精,对有限的活动,要利用充分的时间,让探究更有深度;选取的活动一定要是学生比较有兴趣,但一定要通过适当的指导让学生真正理解活动的意义;对于课外延续,教师一定要有适度的指导,以让学生有足够的认识去进行课堂外的探究;当然,通过后测我们还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重新预设,让教材和学生在新的课堂中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以下一文就是我结合后测工作对教材进行的新的预设方案。(具体见:
http://bbs.edu88.com/cgi-bin/topic.cgi?forum=44&topic=223&show=0
第4楼文)

可以说,科学地进行课堂后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条崭新途径。 :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