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滨江区青年教师共同体研修专贴 [复制链接]

1#

杭州滨江区青年教师共同体研修专贴

  


    充分利用学生科学前概念,促进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滨江区开展青年教师合作小组第八次活动




    刚迎来开学不久,滨江区小学科学的成员们已经开始积极地展开活动,以寻求区小学科学的进步点了。




    区小学科学青年教师合作小组的第八次活动于3月7日下午12:50在浦沿小学教育集团滨文校区拉开序幕。首先,闻涛小学的赵亚囡老师开始了《水珠从哪里来》的教学展示。和赵老师亲切的表情一样,她的课也是轻轻地柔柔地,让孩子们听起来十分舒服。紧接着浦沿小学教育集团的戴夏芳老师执教了四年级《点亮小灯泡》。在这节课上,戴老师的灯泡贴纸和剪破的小灯泡使用得很不错,值得借鉴。在两节课的课堂展示中,浦沿小学的孩子们表现出了自己的睿智——他们对这些科学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同时能通过老师的引导逐渐修正自己的错误概念,逐渐形成科学概念,在老师们循循善诱下,课堂成了学生与老师一起学习的乐园、成长的舞台。充分体现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学生的科学前概念与课堂教学。


    课后,杭州市小学科学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原萧山区科学教研员何树德老师进行了点评。他肯定了两位老师的一些教学处理和设计,当然也提出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虽然是不同区的科学老师,但是何老师一点都不吝啬自己对科学教学的一些感悟。他提到,对于科学教学,教师所要记住的“五字真言”:趣(让科学课变得有趣,要引起学生上课、听课、探究的兴趣);探(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活动);点(教师所要做的是点拨学生,引导学生);评(评价学生的探究与汇报);延(延伸课内知识,拓展课外知识和课外实践)。承接何老师的点评,所有参与听课的老师也都畅所欲言,指出观摩的课堂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在此次活动中,青年教师们还对滨江区小学科学的发展作了简短的研讨,也对区青年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滨江区小学科学还在发展中,青年教师也在发展中。通过这样的公开课观摩和研讨活动,在给老师们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各老师间相互借鉴学习、沟通互动的机会,当然也为滨江区小学科学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浦沿小学戴夏芳报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3-10 22:54:43编辑过]

分享 转发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2#

 

科学四下“电”单元    2.点亮小灯泡(教学简案)


                                         浦沿小学 戴夏芳


教学目标:                    


1.让每一位学生都会接亮小电灯,会画装置图。


2.知道3个电路元件的组成、作用;小电灯发光的条件。


3.激发学生研究3个电路元件、小电灯发光本质的兴趣。


4.延续学生课外研究的兴趣,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使小电灯发光的条件。


难点:能设计出多种使小电灯发光的连接方法。


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小灯泡和电池的卡纸


学生:电池、导线、灯泡;记录表;记录图纸。(2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为什么静电现象维持的时间短暂?


     2.要让电荷流动起来,条件有什么?


     承接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引出需要点亮小灯泡的三个元件。


二、探究1   分组尝试接亮小电灯 


学生初步感知——展示——评价


过渡:有些小组能点亮小灯泡,但是有些小组尝试了却不行,这其中一定有什么我们所没有发现的。


三、探究2   分组观察3个零部件;探讨小电灯发光的条件。


分组观察3个电路元件,并画出元件图,记录各个零件的主要组成,以及各元件的作用。


集体汇报元件问题——师生共同评价。


师生总结小电灯的发光条件。


四、探究3  设计我们的新接法。


根据发光条件,分组设计新接法


做做——画画——说说——展览(引导课外进行)——师生共同评价。


五、竞赛检测  


争当电学小专家。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

这么快,祝贺你们

<img src="http://wpa.qq.com/pa?p=1:81346673:7" alt=""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TOP
4#

都8次活动了,好的共同体就能培养出好的教师
TOP
5#

很好呀,希望区里的科学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都来这里看看、说说,留下点痕迹。

杭州市闻涛小学——杨海庆
TOP
6#

祝贺草帽啊!学习你们!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7#

草帽这个组长当得好。
TOP
8#

希望有具体资料!
TOP
9#

期待草帽的最新报道!
TOP
10#

草帽这个组长也够忙的了!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11#

能者多劳!草帽辛苦!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amp;amp;Id=12396
TOP
12#

 

从“点”中了解学生,突破难点


我认为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对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点拨的机会,教师要很好的利用这个与学生或学习小组进行“单独交流”的机会。在本次的教学活动中,赵亚囡老师就将对学生的点拨运用的很好,她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对大部分的学习小组进行了点拨,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帮助非常大。有选择性的重点关注指导小组中比较“弱势“的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点拨学生,在点拨中又可以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可以更加细致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想法、前概念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浦沿小学教育集团 周立冬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3#

 

科学教学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听了青年协作组两位老师的公开课,先谈两点:第一,关注生本,重视学生的前概念。赵亚囡老师的《水珠从哪里来》,第一环节让学生观察装有冰块的杯子外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猜测:水珠从哪里来。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畅所欲言,还能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戴夏芳老师的《点亮小灯泡》,第一环节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点亮小灯泡,学生不断的自主尝试、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第二,教师的指导应粗中有细,布置的观察任务需细致明确。在科学课中,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任务,教师要做细致的指导,将任务一一交代清楚,以便学生更好地开展探究。如:观察电路中的三个零部件(电池、导线、小灯泡),教师可以交代清楚观察的重点:主要是小灯泡。这样做,可以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也能让学生观察更全面,收获更多   ——西兴小学 夏薇薇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4#

 

浦沿小学戴老师执教的四下《点亮小灯泡》一课打破了教材中所给出的教学顺序,很佩服戴老师有这种大胆的尝试。戴老师开始的由静电知识进行导入,引出要点亮小灯泡的三个零件,不仅让学生对前堂课的知识进行了复习,而且也很自然的过渡到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老师课中不忘对孩子们进行了安全教育。但是有几个地方我觉得是否可以这样做:1、探究实验1交流的时候,分别请一组实验成功的小组和一组实验失败的小组上台用投影仪展示,让学生找找不同的地方。2、在观察小灯泡的结构时,分析两个连接点的作用是否可以放在观察电池之前,在讲到金属架的时候直接将连接点作用讲了,而且再讲到电流流经灯泡的途径时用红色或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金属架上画一画,这样学生对于电流是如何在小灯泡中运行的会印象深点。                                    博文小学——周晶英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5#

 

这次的主题是“前概念与课堂教学”,两个不同年级的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前概念都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情况。


例如赵亚囡老师执教的《水珠从哪里来》,这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内容,我们知道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在这之前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还没有接触过“水蒸气”的概念,而“水蒸气”的概念要在下一课才出现,要学生能猜测出“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是有难度的。在课堂上,学生出现了各种想法,教师想通过教学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但是,课上完了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能接受比较科学的认识。这种情况在我自己教学时也遇到过,我想是不是可以把“水蒸气”的概念在课前先渗透一点呢?又或者再多让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的想法中的漏洞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再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认识会更好呢?


东冠小学——胡迎春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6#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7#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8#

以下是引用影随心动在2013-3-9 21:56:00的发言:

能者多劳!草帽辛苦!


感谢大家的关注,我们一直在努力!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9#

 

谈水珠从哪里来的学生的前概念


 


    周四下午,参加了区青年教师合作小组活动,聆听了赵老师和戴老师的两节课,借着主题,谈一谈自己对学生前概念的一些观点。


赵老师执教的水珠从哪里来是三下第三单元第五课的内容,通过观察杯子外面的水珠,来判断水珠形成的原因,利用比较实验得出水珠的形成与冰或者与“冷气”、“热气”有关的一节课。


在课内观察和预测原因过程中,许多学生一开始都把认为是冰融化形成水珠,而且有一个学生非常坚持自己的立场,以至于在做完比较实验后,他仍然会坚持自己的看法,甚至搬出了冰融化后,水跑到了空气中,然后又跑到了杯壁上这样的结论。可想而知,孩子们心中的科学前概念转变是多么的难,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甚至也会导致许多人一辈子都会在这个知识点上犯错。所以,我觉得教师老师对于学生前概念恰当地引导、有策略的转化而不是强硬的舍去是非常关键的。学生既然提出来这个疑点,在做比较实验时,是否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一个空杯子,然后在课堂上在小心翼翼的把冰块放入,让学生持续观察。而不是在学生来之前,看到一个已经有了冰块的杯子。这种前概念的情景重现我觉得是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的。


快结束时,我观察了10个孩子的作业本作业,8位学生的作业比较清楚的表达了水珠的产生与水蒸气有关,还有2位学生还是认为和冰有关。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单从一节课就要转变学生的错误概念是何其难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给孩子展示更多能引起他思维冲突的情景、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才会让更多孩子能够接受新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20#

老师们写的反思,还是让他们自己去跟帖吧。
TOP
21#

 

水珠从哪里来


闻涛小学   赵亚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


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有许多小水珠,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析假设、寻求证据、修正假设……”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冰(冷)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3个玻璃杯(一个空的,另两杯一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纸巾


四、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装有冰块的杯子外壁,你有什么发现?


(2)揭题:那外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板书“水珠从哪里来”。


2作出假设


水珠从哪里来的呢?你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假设吗?


3分析假设,修正假设


(1)这些假设都合理吗?请学生小组讨论一下。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去掉一些不合理的假设。


4、进行实验,形成新的假设


(1)水珠不是从杯内的冰块来的,那与冰块有没有关系?


(2)PPT出示实验方案:再拿一只装了常温自来水的杯子和一只空杯子,把装冰杯子外面的水擦去,然后将它们一起静静地放在桌子上,观察现象。


(3)学生做对比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作业本P30的表格里。


(4)汇报交流: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5)提出新的假设:水蒸气遇冷形成小水珠,师板书。


5知识拓展


夏天,棒冰从冰箱里拿出来,过一会儿,包装上会有水珠,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6、PPT出示以下这些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作业本上。


(1)空气中有水蒸气吗?


(2)教室里有水蒸气吗?


(3)水蒸气从哪里来?


(4)水蒸气能变成水吗?


(5)是什么原因使水蒸气变成了水?


五、板书设计


                     1、……


                     2、……


水珠从哪里来    3、……         水蒸气遇冷形成水珠


                     4、……


                     5、……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5课,探究的问题是“水珠从哪里来”。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析假设——进行实验寻求证据——形成新的假设”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过程。难点是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冰(冷)的关系。在结束本课的教学以后,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学生对“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主要都有这几方面:


     1、冰融化来的


     2、水蒸气变成的


     3、冰块里冒出的冷气变成了水珠


     4、从冰块里冒出来的水蒸气变成了水珠


     5、热的空气变成了水珠


      对于这些假设,采用小组讨论法时,在讨论中学生除了对已经呈现在黑板上的假设进行分析以外,另外又产生了新的假设。而采用全班讨论法时,学生仅仅是对黑板上的这些假设进行分析。可见,在全班讨论时,部分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教师对学生前概念的挖掘不够深入。所以,从这点来看,个人觉得还是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此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二、分析假设时对不合理假设的处理


      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对于一些肯定不合理的假设,我直接从板书中擦除了。我的想法是既然是大家都认为不合理了,那就没必要再呈现在黑板上,以免对学生的思维造成干扰。但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还是不要擦去为好,可以先打个问号。这一点还有待研究啊。


      三、在实验前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实验目的


      本课一个重要环节是“进行实验寻求证据”,个人觉得这一环节的过渡不够自然,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目的不够明确。虽然在实验前已经对记录表进行了说明,但是学生在填写时还是存在困难,不知道该写什么。可能是教师的引导不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


      四、加强学生实验记录的训练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求边观察边记录还存在困难。好在这节课的时间充裕,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记录。但并不是所有课的时间都是这么宽裕的。在平常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做了实验不及时记录的学生。 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学生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怎样有效地训练“记录”呢?这也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

TOP
22#

 

《点亮小灯泡》教学反思


3月7日,我得以抓住了这次机会能在区小学科学青年合作组中展示了一节课,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点亮小灯泡》。带着紧张感和忐忑上完了这节课,也带着虚心求教的心态听完了包括何树德老师在内的众多老师的发言,颇有感触。


先来说说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学生在这节课中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我觉得是认识三个基本的元件的结构:电池、小灯泡(主要部件),导线。然后理解小灯泡能发光的工作原理:有电流流过灯丝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最后能根据灯泡发光原理自己设计多种点亮的方式。带着这样的三个目标,我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为什么静电现象维持的时间短暂?


     2.要让电荷流动起来,条件有什么?


【教学设想意图】承接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与学生一起复习:在一个完整电路中,需要有电源,用电器和导线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完整回路中有电流的流动,所以用电器才能工作。因此,在这里我就已经隐藏了小灯泡发光的条件,因为作为也是用电器之一的小灯泡,它既然要工作那也就说明它也需要电源和导线,需要让电流流动起来才可以发光,只是还没有解决电流必须要流过灯丝。


二、探究1   分组尝试接亮小电灯 


学生初步感知——展示——评价


【教学设想意图】让学生自行去连接点亮小灯泡。那么在这个探究环节,学生必定会出现有些小组无法点亮,而点亮小灯泡的小组经老师提问你觉得小灯泡要点亮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后,学生还是无法说明的。既然都存在困惑,那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些元件,带领学生进入第二个探究环节。


三、探究2   分组观察3个零部件;探讨小电灯发光的条件。


分组观察3个电路元件,并画出元件图,记录各个零件的主要组成,以及各元件的作用。


【教学设想意图】集体汇报元件问题——师生共同评价。然后师生总结小电灯的发光条件。通过认识电池的正负极,让学生知道电池中的电荷从正极流出,负极流进。能知道导线内部的金属丝是运输电荷的。最关键的小灯泡,能通过观察一个剪破的灯泡,更加清楚的看到两个连接点。


四、探究3  设计我们的新接法。


根据发光条件,分组设计新接法


【教学设想意图】通过让学生做做——画画——说说——展览(灯泡和电池卡纸贴于黑板上)——师生共同评价,来加深小灯泡发光的原理。


五、竞赛检测  


争当电学小专家。


【教学设想意图】巩固已学知识,深化本节课的知识。


 

TOP
23#

 

教案设计过程与意图是本着这样的想法出发的,但是一节课下来,加上各位老师给予中肯的意见之后,还是发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由此,也引发我进一步的感想与反思。


1. 多设想学生会出现的即时问题,灵活应对课堂中的意外。教师的教学设想与实际教学情况还是有差距的。比如这堂课,我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想和意图都说明了,但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并不是如教师严重的刻板的单一的分子,他们会有自己的“个性”。本节课中观察小灯泡,为了让学生观察的更加清楚更加全面,我特意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剪破的灯泡,但是学生并没有我预期的那样能成功得到灯泡金属架通向的连接点。有些小组甚至在动手尝试连接这个破的小灯泡能否成功点亮。在尝试设计新连接中,有小组出现了两个电池一起串联,两个小灯泡一起串联的情况。那么如何应对突发情况,是我应该在设计教案时要全面想到的。这个时候我能处理的,是肯定这些小组的探究,但是需要向他们明确我们这个环节真正应该做的事:观察小灯泡;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设计连接方法。


2. 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首先向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和方向,这样不至于盲目的进行探究,对教学目标的完成也有帮助,提高效率。还是观察零部件这个探究环节,电池和导线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拾好电池和导线,只重点学习小灯泡的认识。那么在进行这个教学环节之前,教师就可以明确观察要点了,重点研究小灯泡,并及时记录。这样粗中有细,重点观察就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了。而我恰好在这个环节所花费时间过多。


3.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请勿单一的以老师的思维去教学,多以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与老师有很大差别。在画连接小灯泡的设计图中,由于我贴的电池和小灯泡距离有些远,我在黑板上是用两根粉笔线代替导线去连接电路的。但是给学生的材料却只有一根导线。那么学生在电路连接的思维转换中,或许有一定困难,难以将两根导线替换成一根导线。


 


浦沿小学——戴夏芳


2013.3.8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