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年级有关显微镜内容资料帖 [复制链接]

1#

六年级有关显微镜内容资料帖

植物制片法

一、徒手切片法及临时装片的制作
徒手切片法不需要任何机械设备,只需要一把锋利的刀片,不但方法简单,而且也容易保持植物细胞的生活状态,所以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1. 一般材料的切片方法和步骤
进行切片前,准备一个盛有清水的培养皿,准备好毛笔、刀片等用具。将要切的材料切成2-—3cm长的小段。截取材料,削平切面,均应用解剖刀或用过的刀片。而在作徒手切片时,再用锋利的新刀片,以保证切出合乎要求的切片。作徒手切片时,最重要的是要切下一小片薄的组织。例如切某植物茎的横切片时,不要求切下完整的一片,而只需切一小部分能够观察它的组织就行了,有时切的一边厚一边薄,取薄的一侧制成临时装片也有利于观察。
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材料,拇指略低于中指,使材料突出于手指之上,这样以免损伤手指。右手平稳地拿住刀片,将刀片平放在左手的食指之上,刀刃向内,且与材料断面平行,然后以均匀的力量,从左前方向右后方拉,材料要一次切下,切忌切片中途停顿或前后作“拉锯”式切割。切片时要用臂力而不要用腕力,而且不要用力过大,也不能用刀片直接挤压材料,或从左右两方向来回切割材料,这样都不能切出合格切片。
切片时为了避免材料枯干,应使材料的切面及刀刃上保持有水,呈湿润状态。薄的切片应该是透明的,切片可留在刀刃上继续切,一连切几个切片,然后用蘸水的毛笔把切片取下,放入盛有水的培养皿中,或直接选薄的放在滴有水滴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
2. 柔软和坚硬材料的切片法
过于柔软的器官,例如幼嫩的叶子,难于直接拿在手中进行切片。切时需放在夹持物中,以便于把握操作。夹持物一般用胡萝卜根、土豆块茎等,将要切的材料夹于其中,然后进行切片。
对于较坚硬的材料,需要经过软化处理才能进行切片。其软化方法通常是将要切的材料先切成小块,然后在开水中煮沸3—4小时,再浸入软化剂(50%酒精:甘油=1﹕1)中,一昼夜后或更长些时间后再切。
对于已经干燥或富含矿物质而更硬的材料,可先于15%氢氟酸的水溶液中浸渍数周后,使之充分浸透,再置入甘油中软化后方可进行切片。
3. 临时装片的制作
(1)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
擦载玻片: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载玻片的边缘,右手用纱布将载玻片上下两面包住,然后反复擦拭,擦好放在干净处备用。
擦盖玻片:先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盖玻片的一角,再用右手拇指和食指用纱布把盖玻片包住,然后从上下两面隔着纱布慢慢地进行擦拭。注意用力一定要小而均匀,以免擦碎盖玻片。
(2)用滴头滴一滴蒸馏水于载玻片的中央,再用镊子或毛笔取一薄而透明的材料切片,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中。

(3)盖盖玻片:右手持镊子,轻轻夹住盖玻片的一角,使盖玻片的边缘与材料在左边水滴的边缘接触,然后慢慢倾斜下落,最后平放于载玻片上。
这样可使盖玻片下的空气逐渐被水挤掉,以免产生气泡。如盖玻片下水过多,可用吸水纸将多余的水吸掉,这样制好的临时装片就可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了。
二、行(走)切片法或滑行切片法
这种方法是用滑行切片机进行切片,切片性质和徒手切片法相同,只不过是用机械操作而已。由于机械的帮助,它能按需要调节切片的厚度,切出的切片厚薄均匀,比较完整。适用于切制较坚硬的材料。
三、石蜡切片法
创建于18世纪,是显微技术上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优点是应用范围广,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植物材料;能切成极薄而连续的切片,较清楚地显现细胞、组织的细微结构;制片可长期保存,便于以后观察比较。过程可概括为:取材→固定→洗涤→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粘片→染色→封藏。
四、整体封固法
适用于微小的或扁平的材料,例如丝状或叶状的藻类、菌类、蕨类的原叶体、孢子囊、纤小的苔藓植物,被子植物的表皮、花粉粒、幼胚等幼小的器官。这种方法不需经过切片,就可以显示植物或植物器官的整体。
五、组织离析法
它的原理是用一些化学药品配成离析液,使组织细胞的胞间层溶解,细胞彼此分离,获得分散的、单个的完整细胞,以便观察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和特征。
六、压片法
是将植物的幼嫩器官如根尖、茎尖和幼叶等经过处理后,被涂抹或压在载玻片上,使组织成一薄层然后进行观察的制片方法。染色后可作临时的观察标本,也可以经过脱水、透明等手续制成永久的玻片标本。近年来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应用极为普遍,特别在染色体数目的检查方面,此法尤为重要。  

植物制片法.doc (, 下载次数:76)

分享 转发
TOP
2#


   制作动物新鲜组织装片,会引起孩子的极大兴趣,并可培养其动手能力,还能使学生加深对各组织结构特点、功能等知识的理解记忆;且新鲜组织取材方便,易于染色,有利于观察。
一、上皮组织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方法一:
   ①用大头针挑起一些脱落的青蛙(或蟾蜍)的表皮,放在载玻片上,并将其展平后盖上盖玻片。
   ②从盖玻片一侧滴入红墨水(1:5稀释),另一侧用滤纸吸引,将细胞染成红色。
   ③观察,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蛙的表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脱落下来的鳞状上皮细胞呈多角形,细胞质中含有色素;染色后可明显的看到细胞核。
方法二:
   ①取材。将蛙的小肠袢展平,放在软木环(将暖瓶软木塞切成厚约0.4—0.5厘米,直径约2.2—2.5厘米的圆片,将圆片中央挖成直径为1.5—2厘米的孔)上,周围用大头针固定。
   ②冲洗。用蒸馏水冲洗2-3次。
   ③染色。将冲洗后的肠系膜连同软木环一起浸在l%硝酸银溶液内,染色5-10分钟。
   ④再冲洗。从硝酸银溶液中取出后再用蒸馏水冲掉浮色。
   ⑤照光。冲掉浮色的肠系膜及软木环一起浸泡在蒸馏水中放在阳光下或日光灯下照射,约20分钟左右,直至肠系膜显棕褐色为止。(①—⑤由教师提前完成)
   ⑥制片。将肠系膜从软木环上取下,剪一小块,展平在载玻片上,加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
   ⑦观察。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肠系膜为单层扁平上皮,由于细胞间质用AgNO3溶液染成了棕褐色,可清晰地看到一个个扁平细胞。
二、疏松结缔组织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①用解剖针从蛙的腿与躯干相连处挑取皮肤下的组织放在一块干燥的载玻片上,用大头针尽量展平、展薄,当周缘干燥后,滴一滴生理盐水,加盖玻片。
   ②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并从盖玻片一侧滴入紫药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染色剂弥散。观察到的分布不规则的紫色束状结构是胶原纤维;一般不成束分布且末端卷曲的纤维是弹性纤维,以及散在基质中的细胞。
三、肌肉组织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骨骼肌:
   ①在蛙腿部用解剖刀取下很小的一块肌肉,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②两手持大头针顺肌纤维走向将其分离,分得越细越好。
   ③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不断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肌细胞呈纤维状,上有明暗相间的横纹。
   心肌:
   ①在蛙心部位用解剖刀取下很小的一块肌肉,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②两手持大头针顺肌纤维走向将其分离,分得越细越好。
   ③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
四、神经组织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运动神经元:
   ①在蛙脊髓横截面上有一蝴蝶形区域,在其膨大的前端用大头针挑取少许脊髓,放在载玻片上。
   ②滴一滴1%甲基蓝溶液将其染色。
   ③数分钟后,当染液浸透脊髓时,加盖载玻片,用食指轻轻压平,使细胞分散。
   ④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运动神经元胞体呈不规则状,其周围有多、短而分枝的树突,一条长的轴突。
新鲜动物组织装片的制作与观察.doc (, 下载次数:6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3-6 9:31:39编辑过]

TOP
3#

显微镜的演绎史

1611 年         Kepler( 克卜勒 ) :提议复合式显微镜的制作方式。
1655 年         Hooke( 虎克 ) :「细胞」名词的由来便由虎克利用复合式显微镜观察软木塞上某区域中的微小气孔而得来的。
1674 年         Leeuwenhoek( 李文赫克 ) :发现原生动物学的报导问世,并于九年后成为首位发现「细菌」存在的人。
1833 年         Brown( 布朗 ) :在显微镜下观察紫罗兰,随后发表他对细胞核的详细论述。
1838 年         Schlieden and Schwann( 雪莱敦及史汪 ) :皆提倡细胞学原理,其主旨即为「有核细胞是所有动植物的组织及功能之基本元素」。
1857 年         Kolliker( 寇利克 ) :发现肌肉细胞中之粒线体。
1876 年         Abbe( 阿比 ) :剖析影像在显微镜中成像时所产生的绕射作用,试图设计出最理想的显微镜。
1879 年         Flrmming( 佛莱明 ) :发现了当动物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其染色体的活动是清晰可见的。
1881 年         Retziue( 芮祖 ) :动物组织报告问世,此项发表在当世尚无人能凌驾逾越。然而在 20 年后,却有以 Cajal( 卡嘉尔 ) 为首的一群组织学家发展出显微镜染色观察法,此举为日后的显微解剖学立下了基础。
1882 年         Koch( 寇克 ) :利用苯安染料将微生物组织进行染色,由此他发现了霍乱及结核杆菌。往后 20 年间,其它的细菌学家,像是 Klebs and Pasteur( 克莱柏和帕斯特 ) 则是藉由显微镜下检视染色药品而证实许多疾病的病因。
1886 年         Zeiss( 蔡氏 ) :打破一般可见光理论上的极限,他的发明 -- 阿比式及其它一系列的镜头为显微学者另辟一新的解像天地。
1898 年         Golgi( 高尔基 ) :首位发现细菌中高尔基体的显微学家。他将细胞用硝酸银染色而成就了人类细胞研究上的一大步。
1924 年         Lacassagne( 兰卡辛 ) :与其实验工作伙伴共同发展出放射线照相法,这项发明便是利用放射性钋元素来探查生物标本。
1930 年         Lebedeff( 莱比戴卫 ) :设计并搭配第一架干涉显微镜。另外由 Zernicke( 卓尼柯 ) 在 1932 年发明出相位差显微镜,两人将传统光学显微镜延伸发展出来的相位差观察使生物学家得以观察染色活细胞上的种种细节。
1941 年         Coons( 昆氏 ) :将抗体加上萤光染剂用以侦测细胞抗原。
1952 年         Nomarski( 诺马斯基 ) :发明干涉相位差光学系统。此项发明不仅享有专利权并以发明者本人命名之。
1981 年         Allen and Inoue( 艾伦及艾纽 ) :将光学显微原理上的影像增强对比,发展趋于完美境界。
1988 年         Confocal( 共轭焦 ) 扫瞄显微镜在市场上被广为使用。
显微镜的发展史.doc (, 下载次数:8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3-6 9:34:15编辑过]

TOP
4#

很细致,谢谢了!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5#

学习了 ,谢谢收集并分享~~~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从你的思维空间跳出来……简单便是快乐!!!!
TOP
6#

不错的资料 学习了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7#

辛苦!

TOP
8#

收藏了,谢谢提供!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9#

学生不一定要懂,教师应该了解一下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10#

很好的资料,学习了。
TOP
11#

学习收藏!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12#

好资料,收藏了,辛苦了!谢谢!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3#

好东西,拜读了
TOP
14#

学习!收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