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课堂实录及点评
一、控制发声罐的声音。
师:(出示一个易拉罐、一粒粉笔头)这是什么?
生:粉笔、易拉罐。
师:(将粉笔头放入易拉罐中,摇晃)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观察到粉笔碰易拉罐,发出了声音。
生:我发现了易拉罐和粉笔碰撞后,产生了振动,发出了声音。
(教师板书:碰撞-振动-发声)
师:这个声音是怎样传到同学们耳朵里的呢?
生: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师:好,我们能不能给这个能够发出声音的罐子取个名字呢?
生: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发音罐。
生:我把它取名为发声罐。
师:老师的发声罐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是由粉笔和易拉罐组成的。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有很多材料,每个组可以自由组合做几组发声罐。在做的时候,可以摇一摇、听一听,看看哪个组有什么新的发现,好不好?(生:好!)现在开始!
(为学生们提供的探究材料分A、B两组,A组材料有:弹珠、橡皮、泡沫塑料、铁罐;B组材料有:弹珠、铁罐、纸罐、塑料罐。学生自由选择A组或B组材料并开始做发声罐,观察比较各种发声罐的发声特点。教室里一片热闹。1分钟后)
师:好,第六组来说说。
生:(第六组使用A组材料)我们发现了橡皮放在装茶叶的罐子里,把茶叶罐不断摇晃,里面的橡皮就碰撞到茶叶罐,茶叶罐就发出了声音,打开盖子,声音就会变小。
师:好,有这样的发现,其他组还有吗?
生:我发现在纸罐里放上弹珠,摇晃后的声音轻,在铁罐里放上弹珠,声音就响些。
师:怎样组合材料,声音最响?(教师让举手示意的第九组回答)
生:(第九组使用B组材料)弹珠和铁罐,弹珠放在铁罐里发出的声音响。放在纸罐里面,发出的声音轻一些。
生:放在塑料罐里,比放在铁罐里轻一些,和放在纸罐里差不多。
师:差不多,我们也把它写成“轻”。好的,这是你们组的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其他组还有什么发现?
生:(第三组使用A组材料)我们把泡沫塑料放入到茶叶罐中,摇动以后却没有声音。
师:你们的茶叶罐上标的是什么罐子?
生:(学生看了看罐子)是铁罐。把橡皮放入铁罐中,是咚咚的声音,比泡沫塑料放在铁罐中发出的声音要响一些。
师:(追问)还有呢?
生:弹珠放入铁罐中是叮叮的声音,比橡皮放入铁罐中声音还要响。
师:那么你们三种发声罐,哪种最响呢?(生:弹珠。)其他两组发声罐的声音都比……
生:(补充)比弹珠放在铁罐中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好,我们班同学非常聪明,在做发声罐时发现了这些现象,那么谁来说说A组材料和B组材料做成的发声罐为什么发出的声音会有轻响的不同呢?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1分钟后)
生:我们用的是A组材料,弹珠放在铁罐里,摇起来声音响,泡沫、橡皮放在铁罐中,摇起来声音轻。
师:都是用了同一种铁罐,但三组发声罐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你觉得和什么有关?
生:跟物体的轻重有关。
师:B组材料的呢?
生:铁弹放在这三个罐子里,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是因为这三个罐子的材质不同,纸罐材质比较软,所以铁弹放在纸罐里发出的声音比较轻,铁罐材质比较硬,所以铁弹放到铁罐里发出的声音很响,塑料的材质不软不硬,刚刚好,所以说发出的声音也是轻的。
师:说得非常不错,但是老师要纠正一下,(出示弹珠)这个是什么?(生:弹珠。)对,不要说成铁弹了。
师:我们来看这两组,A类材料发出声音轻响不同是因为……
生:(补充)放到铁罐中的物体是不同的。
师:那B组呢?弹珠是一样的,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是因为……
生:(补充)是因为罐子的材料不同。
师:好的,刚才我们研究了不同材料制作的发声罐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现在请每组桌子上只留下最响的一组发声罐,其余放入桌下。
(学生整理材料)
师:有没有办法在不改变材料的前提下,使发声罐发出的声音更响?
生:可以用力摇。
师:为什么你会想到这个方法的?
生:因为轻轻地摇,它并不是很用力地振动的。
师:对,不是很用力的振动,当你加大力气,振动会怎样?
生:振动就加大了。
师:所以发出的声音就……
生:(补充)就更响了。
师:好,刚才这个同学这样说的,我们有没有通过实验来证明?(生:没有!)想不想试一试?(生:想!)好的,每个组内自己选一个同学摇一摇,其他同学仔细听一听,好不好?开始。
(学生开始实验验证。半分钟后)
师:这个方法行不行?(生:行!)说明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加大力气,可以使发声罐发出的声音更响。(停顿)你们觉得这个发声罐更响后,听了以后会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生:这么不好听的声音,让我感到烦躁。
师:那么我们就应该想办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出示课题: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怎样使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变轻呢?先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有哪些方法?为什么这样想的?
(小组讨论)
生:摇动易拉罐,再用手把易拉罐盖住。
师:用手把它捂住,是不是?为什么这样想?(板书:1、用手捂住罐体)
生:因为声音发出后,一下把它捂住,它就发不出声音了。
师:为什么发不出声音了呢?
生:因为没有空气了。
师:(追问)对不对?没有空气了?
生:不对,因为物体发声要经过碰撞,然后再振动,我们用手捂住,它就不振动了,所以它就发不出声音了。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还是原来的方法,我可以说明白:因为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只用把手捂住瓶盖的口子上,那空气就不能出来了,只能在罐子里面活动,所以声音就不会传播出来了,噪音自然就不会发出来了,就不会变成噪音了。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我们把罐子摇了以后,再横起来。
师:改变摇法(板书:2、改变摇法)。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生:铁罐内壁上垫上一层软的物质,减少里面物质和它相撞的机会,这样声音就减小了。
师:今天的材料中没有像棉花那样软的物质,可以装什么来代替?(生:装水。)装水,为什么可以用装水的方法,把声音变轻呢?(板书:3、装水)
生:因为水能够使物体在水中摇动的速度变慢,这样水可以阻挡一下,弹珠放进去,摇晃后声音就变小了。
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生:给铁罐里面的弹珠包上一层软软的东西,如棉花。(板书:4、包棉花)
师:好,当然还可能有许多其他的方法,使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变轻。接下去我们就可以用一个个方法去试一试。有个要求——每试一个方法,听听声音有没有变轻,一边做实验,一边完成实验记录单,好不好?
(学生分组实验,5分钟后)
生:(实物展示、汇报,如下表)
方 法 | 现 象 |
用毛巾捂住 | 效果是声音变轻了 |
横起来 | 变轻了 |
放棉花进去 | 变轻了 |
师:有没有用其他方法的?
生:(实物展示、汇报,略)
二、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许多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的方法。那么,在上课时,同学们需不需要控制自己的说话声呢?(生:需要!)什么时候说话声要响点?什么时候说话声要轻一点呢?
生:上课发言时声音要响,老师要我们小声讨论时声音要轻一点。
师:(指着会场里的老师们)那么你怎样让在座的老师们听到你的发言呢?
生:(大声说)我要说得更响一些。
生:(用话筒补充)我可以用话筒来说,老师们好!
师:(笑)那么在听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呢?
生:应该安静。
师: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把我们发出的声音放轻一些呢?
生:我觉得在电影院,如果我们想说话,就得轻轻的。
生:我认为在医院也要保持安静,走路时脚步要轻一些,因为病人需要休息。
生:我觉得在图书馆里也不能大声喧哗,因为大家都在看书。
生:还有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也要安静。
三、为减少噪声而努力。
师:看来大家都是讲文明的孩子。但是有时候不注意就会产生噪声,而它有极大的危害。那么生活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噪声呢?
生:有,比如汽车的喇叭声、挖掘机挖土的声音,让人感到刺耳。
师:我们班还有这么多同学把小手举得这么高,说明生活中噪音多不多?(生:多。)这些噪声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生:听到噪声,我就感到烦躁,就看不进书了。
生:有时候我在写字,听到外面的声音,就被吸引过去了,它也是噪声。
师:噪声除了影响我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外,你们还知道噪声有什么危害?
生:我知道了噪声会损害人的听力还有神经系统。
生:我知道长期在噪音环境下会引起疾病甚至耳聋。
师:那人们有什么办法来控制噪声的?
生:在马路两旁造隔音墙。
生:禁止鸣喇叭,违者罚款。
生:向交警投诉。
生: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师:控制噪声的方法有很多种,通常可以采用两个方法,(课件出示)一是声音产生时,可以通过控制物体的振动,例如手捂住罐子、设立禁鸣区。
师:有些时候声音已经产生了,没有办法控制它的振动,这个时候就要在传播当中去控制它,例如造隔音墙、把耳朵捂住。具体的方法有很多种,希望同学们在课外不断地去发现。
师:下课后,每个组组长来领取一份调查表,完成一项调查任务:周围有哪些噪音、有什么危害、人们是怎样去控制它的?希望大家把科学研究活动能够继续下去,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的,下课。
点评:从《声音》单元的整体结构看,《听听声音》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各不相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即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各种途径;《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则是让学生了解声音大小的控制方法,归根到底是控制物体的振动以及控制声音的传播途径。从《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一课的整体结构看,主要涉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的内容,即控制声音的什么?为什么要控制?怎么控制?为此,教学以发声罐发出的声音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明确控制声音的大小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去探究控制声音大小的方法,思考这些方法能控制声音大小的原因,并将科学学习与社会、技术相联系。
教师所提供的两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意在让学生们了解到声音的产生者——发声罐的构造和构成材料与声音的大小是密切相关的。研究物体发声和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材料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可视为“控制变量的研究”,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们的科学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为寻求减轻发声罐声音的方法、以及理解人们控制噪声的种种办法提供了实践经验。
科学解释借助于推理。对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做出解释的过程,就是依靠事实证据和逻辑论证使事实和原理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在提出各种使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变轻的方法基础上,教师特别注重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可以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其“所以然”,同时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以致用”,将科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紧密联系起来,用学得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和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学活动最终引向了“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为减少噪声而努力”两个研讨活动之中。教师用灵活而细腻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声行为、关注身边的声音环境,继而关注更大范围的社会问题——噪声污染。并通过课后调查、延伸探究等活动,将知、情、意落实到行动之中,其意义是深远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1 10:16:2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