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教学:简单的就是好的 作者:吴向东 上课也是这样,简单的课堂也许就是最能激荡学生心魄的。我不喜欢过程繁杂的课,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好像无穷无尽;一时是电脑投影、一时是音乐、一时是表演,花样繁多,目不暇接。课堂是学生学习思考的场所,不是老师完全控制的、表现老师才艺的场所。实际上,教学并不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简单的设计反倒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去真正地发现和建构出新知来。如果用芒德勃罗(B.B.Mandelbrot)的分形理论来解释,孔隙才是生长的活跃区,才是生命的源泉。简单的教学设计,简单的教学过程,因为少了教师的诸多控制和占用,不就给学生留下了孔隙吗?学生的生命因有孔隙而活跃了,复杂的分形图景将生生不息!
简单孕育复杂
教书近20年,听了无数的公开课,自己也上了一些,在承认公开课的研究价值的同时,却也一直为许多公开课重表演、重形式的顽疾深恶痛绝。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课堂上花样不断,一个接一个的精彩的眼花缭乱的活动让人目不暇接。我不敢说这样的课毫无研究价值,但至少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样的课没有普遍推广的价值,因为,我们平时绝大多数的课不可能像这样去上!所以我特别提醒自己,课的设计一定要简单,一是教学过程设计要简单有效;二是教师要少点自我表现,给学生多点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活动的时空大了,老师“动嘴皮”的时间就少了,课自然就简单了。但这简单之中却孕育着复杂,孕育着学生的自主建构,孕育着学生的创造。
在一次三年级的《小电珠》这节课上,我一走进课堂,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要摆弄他们自己带来的那些实验材料了。“道法自然”,就让他们去摆弄吧。我省却了介绍电线、小电珠及电池的构造,省却了说明实验目的,因为这些材料是他们日常早已的熟悉的东西了,这些材料本身就不言而喻地包含着实验目的——怎样连接小电珠会发光?怎样做小电珠会更亮?怎样做会使更多的小电珠一起发光……这正如美国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上《蜗牛》一课那样[1],上课15分钟了,老师还没有说一句话。就让他们去观察吧,这是他们极乐于从事的事情,何必去干涉他们的研究呢?
学生自然而然地三、五人一组地忙碌了起来,过了一阵(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我沉浸在他们的研究中,早已忘记计时间了),我看他们已做出许多种连接的方法来了,就说到:“能把你们的连接方法画出来吗?到时候好让别的同学向你们学习呢!”于是,又是一阵忙乱,他们快速地拿出纸和笔,用他们自己的图示方式一边做着实验,一边对照着记录。偶尔发现他们没画清楚的地方,我就做点提示。离下课只有10分钟了,该交流一下他们的研究了,怎样交流呢?还是用那种一个个坐好、由老师点名回答的讨论方式?实际上,在小组实验中,他们该说的都说了,该想到的也都尽了全力了,这种外部的与内部的言语活动已经随之一起充分地展开了,怎样连接小电珠才会亮的问题已经不成问题了,这么多的正确连接方法足以证明亦。“请每一小组派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把你们的连接方法画出来,供大家学习!”
只能这么做了,还是让他们自己画、自己去评判、自己去学习别人的方法吧。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跑到黑板前,有的组竟然一下子跑上去两个。不一会儿,满黑板都是他们的电路图了。奇怪的是他们虽然那么拥挤地站在黑板前,却没有一个为此有不善之举的,他们沉浸在自己的研究成果里了。
下课了,我给他们这节课的表现打了100分,全班一下子欢呼起来!这是一种多美妙的感觉啊,我喜不自禁:这节课上得太简单了,我已不是教师,因为我没有教他们任何东西!我只是旁观者,是在一旁欣赏着这群忙碌的“小蚂蚁”工作的旁观者。在适当的时候,我只布置了一点任务,说了几句话,只起了一些促进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作用。这时我真正感受到了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之所以不把老师称为“教师”,而称为旁观者、促进者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