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的第5课。这个单元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认识。第1课到到第4课,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物体的重量、体积大小对物体沉浮的影响,感受到了浮力的存在,也了解了不同材料在水中沉浮的情况。《浮力》这节课,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试着从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
这节课的亮点是用弹簧秤及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六年级)通过测的拉力,推理计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通过泡沫塑料块侵入水中的体积,观察和计算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这里学生经历了受力分析的过程,以及利用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测量力的方法。这个实验方法学生要经历过技能训练的过程。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弹簧秤得到的是拉力,还不是直接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都不能用弹簧秤直接测得浮力,测浮力的过程都绕不开物体本身的重力。
这里我认为有商榷的地方:1.学生需要知道静止状态二力平衡的认识观,学生需要知道力合成的知识,知道合力为零物体才保持静止状态的知识。在《运动和力》上册没有关于二力平衡的知识。2.利用大小不同的泡沫完全浸入水中,测量浮力的大小,感受排开水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这里出现了两个变量,即改变了体积,也改变了重量。这部分内容 ,改为课后探究。或者观察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泡沫在水下的深度和水上的深度比值恒定。
如何测量浮力呢?小学阶段还是以研究漂浮比较好。引入曹冲称象的方法,来研究和测量浮力。即在泡沫塑料块上采用增重的方法,感知增重的部分的力就是物体在水中增加的浮力。5岁的曹冲能想到相同重量的物体排开水相同的思维,想必12岁左右的学生也应该能理解。这样把科学史和科学方法整合在教学中,充满童趣。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更何况力的平衡,力的合成,定滑轮的知识都是属于知识体系后面的内容。
最后,教材可采用通过制作简易秤量浮力的装置(空心圆柱体外加刻度线),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而具体的浮力计算法即阿基米德的浮力公式到了中学再学习。
因此教学目标可改为:
1、
知识目标: 认识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如果增加物体的重力,浮力也会增大,漂浮的物体会沉入水中更多些。
2、
技能和过程目标
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测量物体的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测量知道增加的浮力等于物体增加的重力,观察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多,浮力增大越多的现象。
利用增加的浮力和物体陷入水的深度有关现象,制作圆柱体测量浮力的简易装置。
3、 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史,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认识到轮船吃水线的意义。
通过制作简易秤量浮力的装置(空心圆柱体外加刻度线),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