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接触时,当时记得这课的课题叫《比较柔韧性》,


这一研究内容应该说是以前的科学(自然)教材中所没见的,于是认真学习了教材、教师用书,然后又上网学习,发现,教材中所提到的柔韧性,当时在网上还查到,只能查到两个物理概念:柔性、韧性,这两个是不同,但现在再查,没找到有关柔性的资料了,韧性定义如下:
韧性:表示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韧性越好,则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韧性可在材料科学及冶金学上,韧性是指当承受应力时对折断的抵抗,其定义为材料在破裂前所能吸收的能量与体积的比值。
现在去查,倒时有解释了,只是从解释看,好像将柔韧性与韧性的概念定义为同一个了:
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现在的教材,已改为《比较韧性》。


从以上两个定义来看,我们发现要了解这个材料的韧性,要看是否“受力后”的“断裂”情况,而教材中所设计的实验,能够对一些材料的韧性进行比较,例如:细木条与细塑料条,这两种材料,用我们教材的简易实验方法还是可以比较得出的(卡纸的话也行,不过,要将卡纸做成同样粗细的条状,好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不过,这个实验比较,不应像教材中所关注的,看弯曲度,应该看的是最后承受拉力的情况,也就是谁不易断裂。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其实也查到了,与韧性相似的物理概念,这里也一并列出:
1.强度是指材料承受外力而不被破坏(不可恢复的变形也属被破坏)的能力。根据受力种类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1)抗压强度--材料承受压力的能力;
(2)抗拉强度--材料承受拉力的能力;
(3)抗弯强度--材料对致弯外力的承受能力;
(4)抗剪强度--材料承受剪切力的能力。
材料、机械零件和构件抵抗外力而不失效的能力。强度包括材料强度和结构强度两方面。强度问题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狭义的强度问题指各种断裂和塑性变形过大的问题。广义的强度问题包括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有时还包括机械振动问题。强度要求是机械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
2.弹性极限:材料在受外力到某一限度时,若除去外力,其变形即消失,恢复原状,材料抵抗这一限度的外力的能力叫弹性极限。
3.刚度:即硬度,指材料抵抗硬的物体压入自己表面的能力。其按测定方法不同可用洛氏(HR)硬度、表面洛氏(HR)硬度、维氏(HV)硬度、布氏(HB)硬度来衡量其大小,但均没单位。
4.塑性:塑性指的是材料发生永久变形的能力,一般用A-延伸率和Z断面收缩率表征。
5.脆性:相对塑性而言,一般指材料未发生塑性变形而断裂的趋势。即材料抗拉强度低于屈服强度下,材料呈现脆性。材料的FATT即表征材料的这种随温度变化塑脆转变趋势。
6.韧性:是体现材料强度与塑性的一个综合指标,韧性好的材料有着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的塑性,可以认为是有着较高的屈服强度的同时又有较高的延展性。
……
此外,还有很多。
个人意见,就小学阶段,更别说是三年级,研究材料的韧性,有较大的问题。那教材上的实验,到底可以研究材料的什么,目前还没很好的想通。
欢迎各位老师提出您的看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7 11:12:0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