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干—莲都”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活动概述和资料 [复制链接]

1#

“江干—莲都”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活动概述和资料

资料汇总


 


2楼:“江干—莲都”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活动概述


 


3楼:陈建秋:《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和课件


 


4楼:特级教师刘晋斌评课和讲座实录


 


5楼:20121214孙碧雯水和水蒸气听课笔记


 


13楼:20121214徐益南地球表面的地形听课笔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22 18:07:15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江干—莲都”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活动概述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20121214,“江干—莲都”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暨第二届“莲都风采”小学科学教学展示活动在莲都区天宁小学举行,来自杭州的特级教师刘晋斌老师和莲都区近70位小学科学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活动由莲都区小学科学教研员蓝岳美老师主持,上午安排了三节教学研讨课,下午安排了互动研讨和专家讲座。


莲都区天宁小学的陈建秋老师第一个登台,他执教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在这节课中,陈老师把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陈老师用“瓶子吹气球”的演示实验作为开场白,再让学生分组体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聚焦“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这一探究主题,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实验分析等方法寻求正确结论。整个教学过程有如行云流水,师生之间的交流充满趣味和智慧。


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东城小学的孙碧雯老师带来了三年级下册《水和水蒸气》一课,今年11月她凭借这一课荣获江干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第一名。孙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水变干事件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水蒸气的特性。在引导学生认识温度对水蒸发的影响时,孙老师采用了三组不同温度下水蒸发速度的实验对比照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为了突破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一难点,孙老师让学生体验对水进行加热、玻璃片上凝结的水珠等实验,以及观察冰块瓶外壁的水珠等活动,充分认识到蒸发、凝结的变化,对相关科学概念的建构扫清了障碍。


来自莲都区老竹民族学校徐益南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为了避免空谈说教,徐老师用学生熟悉的“丽水白云山”、“碧湖小平原”、“云和梯田”家乡照片导入,再结合“内蒙古大草原”、“雅鲁藏布大峡谷”、“吐鲁番盆地”等知名景点,让学生了解各种常见地形的特点。再给每个小组分发中国地形图和世界地形图,组织学生从地图上发现和概括中国地形和世界地形特征。最精彩的是之后的动手实践活动,徐老师先让学生在塑料水槽的沙子上练习做丘陵地形,然后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大沙坑,学生分组自由选择制作各种地形,学生玩得格外开心。


下午,首先进行的是互动评课。听课老师积极参与,发言十分踊跃,他们从课堂教学结构、教师的课堂语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究活动的指导等不同角度对三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


最后,大家期待已久的特级教师刘晋斌老师隆重出场,他给我们带来的是《科学探究背景下提高学生学习力的实践研究》专题讲座。刘老师提出,现在是学习社会,提倡的是终身学习,我们一定要在科学探究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不同环节,不同过程,对学生学习力会有不同的发展。刘老师说,我们要尽可能保证让每个活动都呈现价值的最大化,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的,绝对不要去替代;能让学生做实验的,绝对不要去演示;能演示的实验,绝对不让学生去看图;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一定要让学生操作起来。刘老师的精彩发言,不时赢得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


为期一天的活动,安排得紧张而又有序,很好地落实了莲都区教育局提出的借智发展,接轨杭州的教育发展思路,让莲都区的小学科学老师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到杭州江干区的先进教育经验,老师们的收获是巨大的,其产生的辐射意义更是不可估量。与此同时,莲都区的优秀教师也在本次活动中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采,提高了莲都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upload=jpg,4学生探究]UploadFile/2012-12/20121219024927632.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9 19:46:27编辑过]

TOP
3#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4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等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等方法寻求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观察和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材料准备:


1.演示材料:(1)瓶子吹气球实验;(2)熄灭竹条实验;(3)浇灭蜡烛实验


2.分组材料:(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2)气体阅读资料


3.机动材料:(1)检验面粉实验;(2)可乐薄荷混合实验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约5分钟)


1.演示瓶子吹气球实验


导入:这是什么?(气球)吹过气球吗?(吹过)用嘴吹不稀奇,今天老师要用这个瓶子来吹气球,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幻灯片2]


2.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过渡:看到这,你想到什么问题?(预设:气球为什么会变大?气泡是怎么产生的?瓶里液体是什么?气球里掉下的是什么东西?气泡里是什么气体?)[幻灯片3]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约15分钟)


1.了解学生有关小苏打和白醋的前概念


揭示:瓶里装的是白醋,以前吃过醋吗?谁能说说白醋的特点?[幻灯片4-1]


揭示:气球里装的是小苏打,谁见过小苏打?它有什么特点或作用?[幻灯片4-2]


2.落实活动要求和提示


过渡:看来,我们有必要对小苏打和白醋进行一次细致地观察。[幻灯片5-1]


过渡:倒一些白醋到小烧杯,取一匙小苏打在白纸上,分别进行观察,并在记录单上写下它们的状态、颜色、透明度、气味等特点。


过渡:观察好了,再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这个过程非常迅速、短暂,因此老师先作几点提示。[幻灯片5-2]


说明:这里的摸,你觉得该怎样做?(把手一直放在杯壁上,感觉混合前后的温度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


3.进行小苏打和白醋的观察和混合实验


说明:请各组材料员领取材料,先观察再混合,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


4.交流反馈


交流:请各组长把实验材料放回原处。下面我们来交流实验发现。先请一个组进行汇报,其他组再进行补充。


三、研究产生的气体特性(约15分钟)


1.提出新问题: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过渡: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的气泡,这是什么气体呢?[幻灯片6]


混合


(板书:小苏打+白醋—————→            


2.阅读资料,初步猜测


说明:老师收集了部分气体的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然后再想一想,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 [幻灯片7]


3.探究实验一:熄灭竹条实验


过渡:就这样我们能不能对产生的作气体准确判断?(不能)我们来做几个相关实验。


说明:收集两杯气体,一杯是空气,另一杯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住。同时插入两根燃烧的细竹条。你觉得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幻灯片8-1]


观察后交流: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杯里的细竹条持续燃烧,另一杯里的细竹条马上熄灭,说明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幻灯片8-2]


说明:请把资料中不符合本次实验现象的气体排除,在前面打个×。


4.探究实验二:浇灭蜡烛实验


说明:这有个大烧杯,里面有一长一短两根蜡烛,再收集一杯混合后的气体,把气体沿着杯壁倒入这个大烧杯,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幻灯片9-1]


交流: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短蜡烛先熄灭,可知倒入的气体聚集在底部,说明它比空气重。)[幻灯片9-2]


说明:请在资料中删除不符合本次实验现象的气体,打×。


5.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


提问:现在,你能确定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了吗?(不能)[幻灯片10-1]


说明:就靠这两个实验,还是无法判断是什么气体,需要继续做实验——[幻灯片10-2]


介绍:经过长期的研究,科学家已经确定,产生的大量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使燃烧的火焰熄灭),还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到处都有二氧化碳的踪迹:汽水冒出的气泡,动物呼出的气体,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幻灯片11](补充板书:擦除?,写上二氧化碳)


四、课堂总结(约5分钟)


1.回顾课堂知识


提问: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幻灯片12]


2.总结概括


说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表述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板书: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五、拓展机动


1.不知名白色粉末状物质和白醋的混合


说明:老师这有一瓶白色粉末状的物质,可惜标签被撕了,你有什么办法检验它是不是小苏打?[幻灯片13]


请一学生演示。观察后说明:有些物质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比如小苏打和白醋。有些物质混合,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比如刚才的白色物质和小苏打的混合。[幻灯片14]


2.神奇的混合实验


过渡:想不想看看其他的混合实验?[幻灯片15、幻灯片16]


演示:瓶子吹气球实验(可乐和薄荷糖混合)


板书设计:  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


混合


小苏打  +  白醋  —————→  二氧化碳  +  ……


(化学反应)

配套课件上传到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b88c249bdaef5ef7ba0d3c82.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9 11:56:28编辑过]

TOP
4#


 

特级教师刘晋斌评课和讲座实录


记录:莲都区天宁小学陈建秋


     活动时间:2012年12月14日


     活动地点:莲都区天宁小学


     活动名称:“江干—莲都”教学交流暨第二届“莲都风采”小学科学教学展示活动


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的,绝对不要去替代。能让学生做实验的,绝对不要去演示。能演示的实验,绝对不让学生去看图。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一定要让学生操作起来。


和兼职老师说一句话,不管你是语文兼职科学,还是数学兼职科学,还是行政领导兼职科学,我建议你们要去体会一下科学教育思想。这个不是我自恋,科学教育改革的力度,比其他的任何学科都要大。如果你们还记得,三个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就是出自科学教育思想。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国家的自然课就开始改革,而且改革的力度非常大。如果有兴趣,可以把自然、常识教材去找到,两个教材都有革命性的变化。现在的不管是哪个版本的科学教材,都和82年的教材惊人的相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现在编写教材的人都是读那个教材长大的。


82年的改革,对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的推动是非常大的。过去的教材,是怎样的一个阐述呢?一段黑体字,比如水的溶解,怎么表述呢?物体溶解在水中,均匀地分布,长时间摆放没有沉淀产生。


刚才孙老师说到了两种实验,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种概念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的教材不一样,概念是在后面呈现的。我们围绕概念展示学习。今天孙老师就围绕这一点进行的。让学生去设计实验,尽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设计实验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有个学生说,这个实验要放在夏天做,还有个学生提出,用加热的方法,他运用的就是演绎推理的方法。今天有个学生说到54度,为什么说54度,我觉得很有意思,至少说明这个学生说了一个比较高的温度。


我们现在的教材,现在的思想,基本都是这样。到了课程改革以前,高层已经认识到,我们的学习方式不改革不行了。怎么改,科学给我们很好的范例。八十年代我们用了个理论依据,兰本达的一本书《探究——研讨法》,现在看,这本书依然可以看到这个价值。


当我们自觉地想办法,把科学教育思想移植到其他的课堂中去,这是很有必要的。我再举个例子。十几年前,我的学生到深圳去考试,回来的时候对我说,当时没有招自然老师,他去招数学老师,居然考上了,而且是第一名。他之前从来没有上过数学,他说,我就是用上科学的方法去上的。


我们用教科学的方法,落实到其他的学科上去,你不会去吃亏,这也是兼职老师的好处,兼职不仅仅是为了凑课时数。我还经常建议我们的科学老师去听数学、语文课。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和灵感,然后用到我们的课堂,这是很有意思的。我们这样的课就上得有味道些。


一个概念的学习,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想清楚,它在教学环节中是递进式的,还是并列式的。我的观念是,这节课是并列式的。今天孙老师没有用语言的硬过渡,而是用了这样的一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就很自觉的把科学探究中的由现象提出问题的环节放进去了。这样的一个活动确实有它的深刻性和必要性。另外一个地方,用集气瓶装水,然后用玻璃片盖住。不点破大家不知道,这个水是我们特意配制的。这个水,虽然是温水,但不会往上冒热气。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让学生少一点弯路。不和老师说大家肯定不知道,这是一杯不冒白汽的水。我们在做这样的实验时,把干扰学生的不利因素尽量排除。


今天孙老师上这节课,有点紧张,所以和学生的沟通不怎么密切,有些生硬。最后拿出一瓶冰的活动就显得比较生硬,没有吃巧克力般顺滑的感觉。其实这个活动是有意义的,前面把杯子里的温水盖上,玻璃片上产生水蒸气,这是杯子里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而用冰瓶外面的水蒸气,如果我们把杯子外面的水蒸气也变成水,就真正说明水蒸气无处不在。在这里的条件,依然是遇见冷的杯子。这里解决了两个问题,杯子里有水蒸气,杯子外有水蒸气,这是一个归纳图,我们可以发现,通过两次实验,都说明水蒸气要遇冷才能凝结成水。这两次活动加起来,就是另外一个活动的价值。在这里,我们的两个活动是这样设计的,每个活动都有它的价值,单独看有它的价值,合在一起有另外一个价值。而孙老师把第二个活动给牺牲掉了。


我们尽可能保证让每个活动,都能呈现它价值的最大化。


前两天我们就说的那个主题,我把主题呈现一下《科学探究背景下促进学生学习力发展》。科学探究是我们主要的学习方式,为什么我们要用学习探究,不要说了,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个很大的范畴。……学习力就是能帮助一个人更快、更好地学习一切的能力。


今天我们的第三节课,徐老师的课就是很好的例子。学了地形,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比如各种地形的特点,那这节课就很倒退。如果我们说,我们一定要在科学探究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力。现在是学习社会,提倡的是终身学习,包括我们今天在一起,就是终身学习的一个过程,不管我们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这样的学习今天有,明天有,以后还会有。


终身学习中,你的学习力,影响着你的学习效果,学习力的大小,往往在学习期间受训的情况,有关联。不同环节,不同过程,对学生学习力都会有不同的发展。我们以提出科学问题为例,在陈老师的课中,开头的瓶子吹气球活动,让学生观察后说有什么想法,这里就体现了学习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观察力、想象力,他没有看就提不出来。


我们现在的教材,你对教师用书的第一部分的编排意图有多少关注?这个才是专家写的,真正体现编者意图。如果要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中国创造,那我们的老师也要变成中国创造。关于教材,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已经体现了科学探究,在利用教材的过程中,就是对学生的学习力培养。不同年级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力培养要求是不同的。我教三年级,比如观察,观察是什么,观察不仅仅是看,是有目的的看。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培训学生的观察能力呢?两个层面,一个是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我们问学生,该怎样去看一棵树,学生会说我们要认真地看,仔细地看。这是语文教师教给他们的,这个很有必要。但仅此不够,我们还要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在观察大树中,我们有拓印的方法。


五年级的第一个单元,种子的萌发,它从开始到最后都不断在重复做一个事情,就是让学生设计对比实验,从五年级的第一个单元到最后一课,都引导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我们想说,你作为一个专业的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必要的。不仅仅是把握一课。我们鼓励年轻教师趁年轻的时候,对整套教材打通关。我们对教材的把握要关注整体,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纯知识的课堂,那课堂的价值就太有限了,对学生的损失就太大了。作为一个有能力的教师,有责任的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就要考虑到这些。


学生的想象力,都是被我们老师灭掉的。你在黑板上画一个黑点,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小雨点,学生就不会说什么。……学生会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要去打击他。这样的问题是要保护的,如果你说,这样简单的问题你想想都知道,那以后孩子就不会问你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21 0:35:33编辑过]

TOP
5#

 

《水和水蒸气》听课笔记


执教者:杭师大东城小学  孙碧雯


记录者: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活动时间:20121214


活动地点:莲都区天宁小学


活动名称:“江干—莲都”教学交流暨第二届“莲都风采”小学科学教学展示活动


师:生活中经常会下雨,路面会湿。后来水不见了,这是为什么?


生:变成水蒸气了。


生:太阳太热了,把它晒干了。


生:还会变成云。


师:你太厉害了,后面的事都知道。


师:有一个同学,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在这个容器里装上水,放在室外——过了两天,发生了什么?你来猜测一下。


生:水被晒干了。


师:又过了3天,你猜测一下,会怎样?


生:里面会有云。


师出示课件(第一天、第三天、第六天的图片,水染色,旁边有刻度纸)


生:水变少了。


师:水少了,变成什么?


生:变成水蒸气。


师:水变成水蒸气,在科学上叫蒸发。


师:现在你能说说,路上的水哪里去了?


生:变成水蒸气了。


生:还会变成云。


师:我们今天先不说云,就管到水蒸气。


师拿出热水瓶,打开盖,问:观察看到什么?


生:热气。


生:水蒸气。


师:水蒸气是看不到的,看到的这已经不是水蒸气。


师出示课件,三个同学的活动记录照片(做的时间不同,温度不同,导致水蒸发的多少不同)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时间不同,温度不同。


生:第三个同学的水没了。


师:为什么他的水没了?


生:因为他做了很久。


师:他们做的时间是一样的。


生:温度不同。


师:蒸发的快慢是不是和温度有关?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生:把温度升到54度。


师:赤道的地方可能会达到54度,但我们丽水不可能达到,怎么办?


生:把它放在火上烤。


生:那容器就会破裂。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材料:不锈钢调羹、塑料调羹、烧杯、蜡烛、火柴


师:把蜡烛点燃,再用不锈钢调羹舀一点水,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后面就大家做了。


生分组做实验。


课件提示:1、用火焰的外焰加热。2、实验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勺子里水的变化。3、手握在勺子柄上,不要用手接触勺子的其他地方,眼睛要离上尽量远一些。4、实验只做一次,实验结束,吹灭蜡烛,把材料放好。


师:现在我们静下来了。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蜡烛点着后,调羹上的水蒸发了。


生:水上面起泡泡。


生:还冒烟。


师:我们稍微等一下,还有几个组还没有准备好。我们要认真听其他的发现。


生:我还观察到勺子后面变黑了。


师:这个发现,以后你们的陈老师会告诉你们原因。


师:老师这个勺子里还有没有水?


生:有。


生:没有。


师取一点水在黑板上写。


生:有。


师:我这里的水也在蒸发,也减少了。


师:从这个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水蒸发的快慢和温度无关。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不同意,水蒸发的快慢和温度有关。


师:请每个组领一杯水,然后用手摸一摸杯壁。


生领一个玻璃杯,里面装着温水,用手摸。


生:有点点暖。


师:再拿一片玻璃片,把它盖上,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玻璃上有水蒸气。


师:你看到水蒸气了?


生:出现白雾。


生:玻璃片上有水。


师:为什么会出现白雾、出现水?


生:因为里面的水蒸气被盖住,碰到冷冰冰的玻璃,就变成水。


师:在科学上,我们把水蒸气变成上的过程,叫凝结。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水蒸气在玻璃片上凝结成水?


生:因为水蒸气被玻璃盖住了。


生:是经过冷冻后。


师:为什么是经过冷冻后?


生:感觉。


师:我现在用酒精灯,给玻璃片加热,然后用一块没有烤过的玻璃,分别盖在两杯温水上。(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看到了什么?


生:热的玻璃还能看的清楚,说明它上面没有水蒸气。冷的玻璃已经看不清楚了,说明有水蒸气凝结。


师: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水。


师:老师这有一杯冰块,我先把外面擦干,过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


生:杯子外又出现小水珠。


听课评析:


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确实存在在我们的身边,要让三年级学生明白水蒸气的这些特征,非常不容易!怎样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孙老师的《水和水蒸气》给了我们不少启发。她首先是采用直观的实验对比图片,让学生明白水的减少是因为变成水蒸气,水蒸发的快慢和温度有关;再让学生做水蒸发的实验,亲眼见证水蒸发的过程;之后利用盖在温水杯上的玻璃片让学生观察到水蒸气的凝结;最后的冰块瓶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很好的展示,但体现了很好的设计思路,这个实验和前面的玻璃片实验组合成一个整体,希望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水蒸气的无处不在。


这节课也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一就是拖堂,其原因是活动过多和导入环节有点绕;其二是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以致研究的问题都是教师提供的,学生变动参与研究比较明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21 0:23:51编辑过]

TOP
6#

让兔子占的不好意思回帖了,期待详细报道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7#

期待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8#

学习了。


期待更多的报道。

TOP
9#

很好的教研活动
TOP
10#

活动真多,学习很忙,生活充实!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11#

两地教研促成长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12#

以下是引用周王庙师在2012-12-19 8:09:00的发言:
让兔子占的不好意思回帖了,期待详细报道

 


兄弟,难道前面的报道不够详细吗?

TOP
13#

 


《地球表面的地形》听课笔记


执教者:莲都区老竹民族学校  徐益南


记录者: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活动时间:20121214


活动地点:莲都区天宁小学


活动名称:“江干—莲都”教学交流暨第二届“莲都风采”小学科学教学展示活动


师:大家去过许多地方。那你知道这些地方属于什么地形,以及这些地形的特点是什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板书课题)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图片,来看看。


生:白云山。


师:有什么特点?


生:云雾缭绕。


生;崇山峻岭。


师:这样的地形,我们叫山地。


生:云和梯田。


师:有什么特点?


生:一层一层。


师:这样的地形,我们叫丘陵,山都像小馒头一样。


生:丽水碧湖。


师:这种地形有什么特点?你想到什么词?


生:平坦。


师:这样的地形叫平原。


师:刚才我们看的是本地的地形。我们现在去远点的地方。


生:内蒙古草原。


师:这里的地形有什么区别?


生:有点起伏。


生:有河。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你们去过吗?


生:没有。


师:徐老师也很想去,但是有点担心。


生:不适应。


师:这是种生理上的反应,高原反应。


师:这样的地形,我们叫高原。


生:塔里木盆地。


师:有什么特点?


生:中间低,两边高。


师:有点像我们生活中的脸盆。这样的地形叫盆地。


生:雅鲁藏布大峡谷。


师:你觉得有什么特点?


生:阴深。


师:这样的地形叫峡谷。


师:我们家乡丽水有哪些地形?


生:有山地。


生:有平原。


师:我们丽水城区四周都是山,中间比较平,属于小盆地。不过我们丽水的主要地形是山地和丘陵。


师:了解了我们丽水的地形,你们想不想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世界的地形特点?


生:想。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件宝贝(中国地形图和世界地形图)


生每组一份,观察地形图,并记录。


师:我们现在交流一下大家的发现。请第六小组汇报。


生:我们组观察到:中国地形图内蒙古比较平坦,日本比较陡峭……


师:其他组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有些地方很平坦。世界地形图上非洲有许多盆地,欧洲平原有很多。


师:其他组还有交流的吗?


生:我们观察到中国地形图的信息是中国像个大公鸡,以陆地为主。世界地形图以海洋为主。


师:其他组还有许多发现,时间关系,我们先交流到这。刚才大家有许多精彩发现,我们看一下。


师:中国地形,西边多高山,东边多平原。世界地形大多是海洋,陆地少。


师:刚才我们是在理论上研究,下面我们来动手。动手之前,老师要检测你是否具备动手的能力。(每人一张地形名称和特点连线题)


生完成举手。师课件核对。


师:第一个活动是:我们一起做丘陵。(看哪一个组最能把握地形特点。)


生分组在沙盘上做地形。做好了每个组派一个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组的作品,进行评价。


师:哪个组造的地形最能把握丘陵的特点?


生:……


师:下面,我们将一起到学校操场的沙坑,各组到划分好的区域,建造自己喜欢的各种地形。


学生排队到操场沙坑做地形,玩的格外开心,然后一起欣赏各自的作品。


听课评议:


徐老师用学生熟悉的家乡照片导入,再结合“内蒙古大草原”、“雅鲁藏布大峡谷”、“吐鲁番盆地”等知名景点,让学生了解各种常见地形的特点。再给每个小组分发中国地形图和世界地形图,组织学生从地图上发现和概括中国地形和世界地形特征。最精彩的是之后的动手实践活动,徐老师先让学生在塑料水槽的沙子上练习做丘陵地形,然后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大沙坑,学生分组自由选择制作各种地形,学生玩得格外开心。


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地形图的作用没有发挥好,学生的观察比较杂乱无章,另外最后一个活动略显粗糙,若能给出某区域(比如莲都区)的平面地形图,再让学生做出立体沙盘,那就更精彩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22 18:06:17编辑过]

TOP
14#

“检验面粉实验”什么意思?是说将白色粉末与小苏打混合?看看是否起反应?


资料还不详细噢,想看到兔子的教学反思。

TOP
15#

本贴收集至 

【综合】科学教研活动资料集(更新中……)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5063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6#

又看到陈老师的风采了。
--辉杨杨--QQ:214733907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中山小学--
TOP
17#

以下是引用阿果在2012-12-22 19:37:00的发言:

“检验面粉实验”什么意思?是说将白色粉末与小苏打混合?看看是否起反应?


资料还不详细噢,想看到兔子的教学反思。


 


忙,没时间写反思,简单说一下:做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后,拿出一瓶标签被撕的白色粉末物质,让学生猜测是不是小苏打,怎么去检验?然后请一学生上台检验,发现该物质和白醋混合没有什么变化,没有气泡产生,从而判断这不是小苏打。但这到底是什么呢,需要更多的证据,紧紧和教学目标对应。至于在教案中写了面粉,是为了备课方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23 0:44:27编辑过]

TOP
18#

以下是引用不睡觉的兔在2012-12-23 0:44:00的发言:

 


忙,没时间写反思。


不可以,快点抽时间写!要及是总结!不然会忘的!光看兔子评价别人了,想看如何评价自己。快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