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个人认为:实验前指导充分些,避免学生错误的或者不规范的操作,实验中深入学生小组进行指导。
如果这样汇报时还出现另类的数据不妨再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分析、讨论为什么这组数据不一样,然后针对性开展后续研究。如果上课来不及,可以放到课后,或者再花一节课。
我觉得首先避免出现另类数据,通过实验规范性的指导、器材的使用方法、避免出现误差等等进行。然后是如果已经出现了另类数据,那就让学生说说如何操作的,通过与其他小组的比较,得出原因,如楼上老师所说,让孩子主动去解决。课前、课后、甚至是再花一节课都是可以的,多花一节课却能树立起学生今后“科学”的方式方法,值得。
关键在于实验器材的选择上!首先我们要精心选择器材,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器材或者容易出现争议的器材!其次我们要进行下水实验,避免出现误差过大的数据!不过另类数据也很真实!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可开阔一些!
另类数据是资源
吴王不烦
赞同楼上两位的观点:另类数据是一种教学资源,深入挖掘收获更多。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领悟这样一个道理: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相同,也可能会不一样;结果不同,必然是由于方法(或者变量控制)不同造成的。
郭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