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1. 我上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发现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尺子发出声音的现象,对于细小的橡皮筋关注度不够,而且后面还有音叉的实验,所以感觉橡皮筋可有可无。
2. 另外,证明水发出声音时也在振动,只是那么舀起水来往下倒,虽然能看到波纹、水花,但总感觉说明力度不强。
3. 证明空气发出声音时有振动则是将吹起的气球放气时对着挂着的丝带,现象还是很明显的。
这些是我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内容的体会,还望各位前辈同仁指点
尺子是长短对音高的影响,橡皮筋是粗细对音高的影响,所以橡皮筋不可或缺
后面2个我们不是按照你说的方法突破难点的
我觉得关注度不够越要关注。皮筋需不需要不能从实验结果来说,试验中皮筋的振动现象也是要学生观察的
杨君
橡皮筋的振动是比较容易看到的,反而音叉的振动不容易看到,而是需要借助其他物体放大的,当然老师如果有其他更好的材料来代替皮筋,是可行的。
恩 同意葫芦老师的观点 个人觉得可以拿小提琴来演示也可以
金亚军
对实验效果的改进性思考是一位优秀科学教师的必要素质!赞一个!
音叉在使用时,我让每一位学生体验触摸了敲击前、敲击后的音叉,学生感同深受!
因为学生感受到“触电”的感觉,很奇妙哦!
我把橡皮筋圈在铁皮浅盘上,容易控制松紧,而且橡皮筋选用天然乳胶橡筋圈,这样实验容易,现象明显!
这个橡筋还是很有必要的,也为第三课声音的变化做好铺垫。
还是声音的高低比较难讲清。孩子在生活中只有音量的概念,对高低概念不清,而且总是把音高音量搞混!
我不断地说声音的高低(尖粗)声音的强弱(大小、响轻)的区别。好像说教无用,只好弹吉他看琴弦
吴王不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