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教科版五②群2684830跟兔子的争辩,详见链接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4039
对于一些问题进行了下推敲。把我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欢迎过来拍砖。
1、科学五年级第70页
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有些老师误读为:拉力和压力是重力。这种错误的解读,不管是句子的理解还是学科知识点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句子间很明显的句号分隔,并且更换了前面的主语“我们”为“物体”。前面的话语是从受力平衡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一下重力的大小是多大,但是是利用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来感受的。
学科知识点的错误:拉力和压力都属弹力
2、科学五年级第74页
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课本已经给出了弹力的判断方法,但是却是从形变比较容易观察到的“弹簧、橡皮筋”出发,给出弹力。我认同并且支持这样的做法,对于“压力和弹力”的比较细小肉眼不可见的形变,在小学阶段不进行讨论。但是作业本上却给出了“提水桶,水桶对手的力是属于?”这样的判断。
从对第一句的误读开始到课本对弹力不要求细小变化引起的弹力的讨论,给出这样的题目,我觉得是一种误导。
对于兔子争辩,已经把问题升华到了另一个层次了,欢迎各位老师前去拍砖。
小狂侠
2012年11月21日(河淇小学)
PS:继续对课本的一些话语进行推荐,发现一些更加有趣的事情。
在学习“摩擦力”章节的时候,摩擦力我戏称它为“千年老妖”
早在亚里士多德年代,因为摩擦力的干扰,让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伟人给出了错误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伽利略才从斜面实验力推翻了这种观点。
那么对于这样的问题,小学课本是怎么解释的呢?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先单纯从学科角度来看,
“阻碍运动的力”——摩擦力是阻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在它表面运动就会有摩擦?
对于摩擦力给出这样的定义,第一为了回避讨论“相对运动”的讨论 第二是为了回避“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的讨论
我认同这样的处理,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不需要太深入理解摩擦力。
但是课本后面的话语我开始疑惑起来了。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相当于它受到的摩擦力”试问:静摩擦力怎么就没了?这样的讨论是不是就会让学生理解为摩擦只存在于运动的物体,静止的物体就没有摩擦力?
摩擦力就重力、弹力而言,它的复杂程度远高于他们,而课本的这种“暧昧”态度,让我不知道究竟摩擦力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怎么个掌握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1 12:18:0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