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法造纸”的实践报告
又将教学三上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4课《它们吸水吗》,又将开展“我们来造一张纸”的实践活动。学着教材,构思着教学,产生了三个想法:
其一,去年采用教材介绍的方法(见附图1、2),指导学生化纸巾成浆,“浇铸而成”的新纸,大都厚而不匀,不韧易断,如同劣质“纸烧饼”——效果不够理想(见附图3)。
其二,在开展造纸活动后,学生日记中通常出现如下的“真情流露”(摘自小学生网络日记,有节删):
我最感兴趣的是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可是我觉得造纸很简单。
我先是……,再是……,然后……就可以了。
今天我真开心呀!因为我学会了有意思的造纸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很简单!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很简单?
——学会了?没学会!该活动的本质并非制造,更非创造,只是将一张现成“较好”的纸,改造成一张“较不好”的纸,如同锅里盛饭,吃“饱”了却不知“汗滴禾下土”的艰难,孩子们怎么能够感受我国古代发明的伟大意义?
其三,零碎的儿时记忆,父辈们在大热天将收割后的稻草,经过一道道的工序,历时近月,最后做成一捆捆漂亮的草纸,据说我地的稻草纸历史悠久,遍销全国。何况我们富阳用嫩毛竹制造的元书纸深受读书人的喜爱,素有“一领元书考进士”的美誉。在我们富阳还发现迄今年代最早的大规模造纸遗址。在我国,自唐、宋以来,造纸业也在安徽、浙江、福建一代蓬勃发展,十分繁荣。古徽州、江浙、江西一代“作坊数万家,终闻舂臼声”。邑人赵廷挥在《感坑》诗中描述到: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垒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憾夕阳。就是当时造纸规模的展示。百度查询,多见“古法造纸”成为旅游景点的项目,现场演绎弥足珍贵的“古法造纸”(事实上多是只有捞纸一个环节,并非完整过程的操作展示),令观看的小学生惊羡不已;同时“古法造纸”后继无人,多地纷纷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
何不尝试继承传统工艺,应用现代工具,简化操作过程,压缩制造周期,确保体验真实完整,落实教学目标?最近笔者围绕指导小学造纸做了一些访问和试验,取得较为理想的“下水实验”效果,拟应用于教学,开展“我们来造一张纸”的课外实践活动。因教学进度基本处于该课时教学,应“科学群”多位同仁在QQ上的要求,先在论坛作简单的图文介绍,以期抛砖引玉,共同讨论,一起完善!
一、造纸的基本原理与历史:
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草木等植物含有丰富的纤维,经过加工,提取植物纤维,经过打浆,经模,晾干即成纸张。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类采用过很多天然材料作记事、书写所用,如结绳记事、甲骨文刻写、石碑碣鼓以及简牍、缣帛等等。“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至东汉年间,宦官蔡伦数十年如一日,潜心摸索、研制,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利用破鱼网(现代渔网多用塑料、尼龙制作,不能造纤维纸)、旧布头及树皮等物,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张书写用纸“蔡侯纸”。由于原料便宜,取之方便,在尔后的几十年间,“蔡侯纸”迅速在各地推广,到公元7世纪的唐朝开始传到朝鲜、日本。8世纪进入阿拉伯国家,接着迅速进入摩洛哥、印度、意大利、俄国,到了17世纪时已被英国接受,并在这些西方国度加以革新,并逐渐使用机械设备替代手工造纸,也使得西方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传播。
二、古代造纸的基本流程:
教科书P55图示(见附图4)与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之竹纸制造方法基本一致,步骤如下:
1、斩竹漂塘:斩取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之青皮。
2、煮徨足火:将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舂臼打浆:取出上述处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烂,形同泥面。
4、荡料入帘: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
5、覆帘压纸 然后将帘反复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
6、透火焙干 将湿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焙纸的设备是以土砖砌成夹巷,巷中生火,土砖温度上升之后,湿纸逐张贴上焙干。干燥后,揭起即得成纸。
三、仿“古法造纸”的实践介绍:
1、工具的准备:
(1)、剪刀、墙纸刀若干;
(2)、小号塑料盆若干,大号塑料桶一个;
(3)、小石臼一座(见附图5),菜场附近有售,通常用来捣蒜泥,碾芝麻糊等;
(4)、纱窗店定制小号“窗帘”(绷紧窗纱)若干,长30厘米,宽25厘米,做抄纸帘(见附图6);
(5)、竹筷一双;
(6)、细密麻布一块;
(7)、食堂蒸汽箱或电饭锅、压力锅一个;
(8)、直尺一把;
(9)、旧牙刷一把。
2、原料的采集:
(1)、收集捡取的银杏落叶(见附图7);
(2)、收割野麻(见附图8)茎秆,修剪下的海桐等校园绿化树木的半木质化嫩梢(见附图9);
(3)、桑树、柳树、木芙蓉(见附图10)等当年生嫩枝上剥离的皮层;
3、加工的流程:
(1)、清洗、成段:银杏落叶仅需洗净;野麻、海桐等茎、杆需摘除纤维含量较低的叶片,剪去木质化程度偏高的老杆和木质化程度偏低的嫩梢,然后剪成长5厘米左右小段(见附图11);剥离的树皮也需清洗后剪短成段(见附图12)。
(2)、蒸煮:将枝、叶、树皮包装后放在食堂蒸汽箱笼蒸制(见附图13),也可用电饭锅、压力锅等加水泡煮。实践中也可免去本环节,直接制浆,但是经过蒸煮能节约打浆时间,提高打浆质量。
(3)、初打粗浆:将蒸煮后的枝、叶、树皮过水漂洗,取适量放进石臼捣烂(见附图14),本环节意在体验古代“捣烂成泥”费时费力,颇为不易,事实上为了节约制浆时间,我们可以借用现代豆浆机,将经过初步捣碎,甚至没有经过“捣制”的原料放进豆浆机加水初步打浆(见附图15)。这次打浆将原料打成细粒状,叶脉和树皮中富含的纤维与“肉”质基本分离即可(见附图16)。
(4)、漂洗:将初步打碎的粗浆用网孔细密的麻布袋灌装后水洗,漂去过多的胶质(“肉”),留下丰富的纤维(“筋”)(见附图17、17-2,18、18-2)。
(5)、精打细浆:将漂洗后的纤维团放进豆浆机,加水继续打制。纸浆的细腻程度决定纸张的厚薄与质量,经实践,以打制到竹筷捞取不起丝状物,整体成乳状悬浮为佳(见附图19)。
(6)、调浆:将打制好的纸浆倒进塑料大盆(纸槽),边加水边用竹筷搅拌,加水量既要注意纸浆有合适的浓度(事实上纸槽中的浆水比较清淡,并不是实践前想象的那样浓稠),还要确保有一定的深度,以方便下一步捞纸的操作(见附图20)。
(7)、捞浆:用竹筷将纸槽内的浆水打匀,防止浆头沉底,尽可能让纤维微粒分布均匀,然后用纸帘(小纱窗)捞取纸浆,尽可能实现帘上的纸浆厚度适当,分布均匀(见附图21、22、23)
(8)、脱水干燥:可采用日光晒、暖风机吹、暖板烘、自然阴干等多种方法让纸浆脱去过多的水份(见附图24)。
(9)、脱模:待纸浆干燥后,从一角开始,将纸张从帘框上小心剥离(见附图25);也可在纸半干状态下将湿纸连同帘框翻转覆附在光洁的塑料、覆过膜的硬纸等后期容易剥离的板子上继续干燥,腾出纸帘再次搅拌、捞纸(见附图26)。纸帘再次利用前需要洗净,或者用牙刷刷去粘连的干燥纸浆,避免重叠与脱层。
(10)、切边:剥离的雏纸往往四边不齐,局部可能破损,用墙纸刀、直尺在玻璃板上切除破损,修整四边。
4、制作的实效与体会:
(1)、用纯银杏叶制作的纸(见附图27),长18厘米,宽15.5厘米:
——银杏叶比较容易制浆,纤维含量也较高,但纤维强度较弱,叶面胶质量较大,所制作的纸比较脆,因为潮湿期间没有压制,结构比较疏松,在帘体上全干后较难剥离,建议采用湿纸翻转于玻璃等光洁板子上晾干,便于干燥后更完整地剥离。
(2)、用野麻茎,桑、柳、木芙蓉树皮等制浆制作的完整剥离、无需切边的纸(见附图28),长23.8厘米,宽18.2厘米:
——野麻、树皮纤维含量高,纤维强度高,纤维间相互附着力大,干燥后非常容易完整剥离,但打制纸浆所需的时间比较长,需要充分打浆,同时因为树皮颜色发黑,难以全面清洗除尽,纸面会有一些黑点,夹杂一些较粗的木质颗粒,纸张的光洁度有待提高。
(3)、用旧报纸打浆制作的超薄纸,长22.2厘米,宽15厘米,厚度可以做到比普通宣纸更薄,实现半透明复印(见附图29):
——用豆浆机打散旧报纸实际是复原纸浆,速度快,纸浆质量专业,所造新纸品质很好,也是我们观察,反推制浆标准的很好参考,不妨先试一试。
5、小结:
(1)、仿“古法造纸”,简化了部分环节和操作难度,压缩了传统造纸漫长的过程,缩小了应用工具的尺寸;熟悉整个流程,取得一定经验后,从工具准备、学生提前课外采集原料、教师为主课余制浆、指导造纸实践于课内实施,使造纸这一比较复杂的完整过程可以进入校园,进入课堂,确保学生体验真实,必受孩子喜欢。
(2)、采用了“捞浆”的方法,较“倒浆”的方法更符合我国古代发明和主流技术的原貌,并提高学生手工造纸的质量;整个造纸过程没有使用任何化学药品,特别是采集富含植物纤维的银杏叶制造原生纸,制浆比较容易,废物利用,绿色环保,没有污染;所造纸张可以保持原色原味,也可以添加颜料多色多彩;所造纸张虽然显得原始,却不失古朴的感觉和传统的魅力;活动所用工具多为生活中常见可得,少量定制购买;
(3)、这次实践为期一周,零星操作,逐步摸索,多次改进,尚不很成熟,还有待与大家一起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7 3:25:0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