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什么时候需要取平均值的探讨 [复制链接]

1#

关于什么时候需要取平均值的探讨

一、问题的引出:


     本校年轻教师在执教《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由于选用器材问题以及学生测量时操作不熟练,使得好几个实验组3次测量中有1次光滑面摩擦力数值略超过一些超过了粗糙面,1次相等,还有1次比粗糙面的来得低,当时该老师都让学生求平均值,平均下来,符合规律了,执教老师也没发现器材及学生测量上的问题。下面听课老师看到了学生的数据,下课后与执教老师进行了探讨:实验器材的选用是否适?学生测力是否存在问题?在这个实验中,是不是需要求平均值?对于前两个问题,大家共同研究了一些改进方法。而对于第三个问题,是否需要取平均值,大家存在了疑惑,因为要取平均值,就需要计算,而对于学生能力来说,能求平均值,但计算速度却不快,而上课时间有限,时间花多了会影响后面的实验及教学。而学生三次测量,其实已能得出结论,那是否还需要求?


 


二、思考:


      对于什么时候需要求平均值,这个问题应该说也困扰了一段时间了。最近所听的一些课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实验数据了,所以很多实验都强调了要测3次,并且很多都强调了要取平均值。但是不是都需要取呢?很多数据明明已能明确说明问题,却还让学生求。还有的问题就是由于实验操作、器材选用方面问题,3次测量中有2次数据倒是符合规律的,一次出现了问题数据,学生也用求平均值的方法,结果问题就变大了。(这一例子与上一例子正好相反)


 


三、探讨:


     于是带着这一问题,请教了物理老师,以下是与一个物理老师的观点:


 

1.用弹簧测力计测摩擦力这个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不是求值而是找规律。
2.测长度,定值电阻阻值;温度之类的一般要取平均值。
3.取平均值的意义:以测量某个物理量的数值为目的,而且是减小由于估读造成的误差。
4.测力计根本不需要估读;而且造成读数不一致的原因是加速或者减速,所以不需要取平均值a。



 

分享 转发
TOP
2#

这么说来在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活动中的三次时间测量也是不用求平均值,因为这个测量目的就属于找规律的。

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小兔子
TOP
3#

深受启发,尤其是那句,不是求平均值,只是找规律!真是精典!好好考虑一下!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4#

我也是深有感触,感觉真是的,对于数据的处理,如果排除器材、操作等错误,求平均值可能更精确,但是否需要?

TOP
5#

      在研讨部分,个人觉得取不取平均值,导致两种研讨方向。不娶平均值,可以看数据的频次,也能发现规律,是一种概率统计方法,教师是不是要分析出现的频率问题,学生也能理解。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少个别数据导致的误差,直接从平均数值考虑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分析与判断。但是,出现了瑕疵数据,教师是不是要分析其中的原因,会不会导致意外的生成,而这个生成又不指向教学目标,个人觉得,不指向教学目标的生成是事倍功半,是不是考虑消灭这些数据。为了解决出现差异不明显的数据,教师是否考虑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加大重物的质量等,从源头加大数据的差异。

TOP
6#

1.用弹簧测力计测摩擦力这个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不是求值而是找规律。


 


一语惊醒梦中人

TOP
7#

天外建议非常好!这次的研讨是由器材与操作不当引发的,所以对于器材和操作的改进是必须的!


 


但如果去除器材与操作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说数据比较准确了,那是否要取平均值,这才是此帖的研讨中心。

TOP
8#

阿果提出了一个我们困扰但是好像疏忽了的一个话题,我们求平均数有时候是为了数据更集中体现规范,但是其实我们的实验材料准确点,学生实验到位点,误差就会小一点。是对我们提出很高的要求的。而且计算平均数非常麻烦的,课堂上也不容易给时间这样做。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9#

数字的分析整理,对结论的得出至关重要!


很多时候还是以数字来说话的,平均值等方法,


在实验探究中非常普遍!


科学和数学的有机结合,不能分开!

TOP
10#

以下是引用阿果在2012-11-8 9:19:00的发言:

一、问题的引出:


     在这个实验中,是不是需要求平均值?对于前两个问题,大家共同研究了一些改进方法。而对于第三个问题,是否需要取平均值,大家存在了疑惑,因为要取平均值,就需要计算,而对于学生能力来说,能求平均值,但计算速度却不快,而上课时间有限,时间花多了会影响后面的实验及教学。


二、思考:


     还有的问题就是由于实验操作、器材选用方面问题,3次测量中有2次数据倒是符合规律的,一次出现了问题数据,学生也用求平均值的方法,结果问题就变大了.


三、探讨:


     于是带着这一问题,请教了物理老师,以下是与一个物理老师的观点:


1.用弹簧测力计测摩擦力这个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不是求值而是找规律。
2.测长度,定值电阻阻值;温度之类的一般要取平均值。
3.取平均值的意义:以测量某个物理量的数值为目的,而且是减小由于估读造成的误差。
4.测力计根本不需要估读;而且造成读数不一致的原因是加速或者减速,所以不需要取平均值a。

实验中要对数据求平均值,可以借助工具如学生每组发一个计算器,或者让学生把实验数据输入到电子表格中,老师利用电子表格求平均值,同时利用这些数据全班同学一起分析找规律,得结论。省时省力有醒目。


实验数据处理时必须先分析数据的科学性,错误的数据要删除,剩余的正确实验数据才能求平均值。


实验中为了减少误差,我们要求至少进行三次实验,对应数据也要一一记录。其中温度我们并不要求,求平均值,有时候说一天的平均温度是多少多少,但前后温度是不同的,在实验中测液体温度是不能求平均值,因为液体温度随时变化,除非液体温度和气温相同,相当于测气温了。这样测液体温度没有意识了。


所有测量工具中如温度计、测力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压强计、刻度尺、停表等,只有刻度尺有明确要求,必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其他测量工具可以估读,也可以不估读,但不是不需要估读,是不作要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