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州市小学科学二届一次年会研讨专帖 [复制链接]

31#

好资料,学习啦.

TOP
32#

感谢黎黎童鞋给我们分享这么好的资料!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33#

师父辛苦了,打了这么多字~~哈哈,我们的队伍很强大~
TOP
34#

谢谢第一时间分享课堂实录,动作快、效率高!
TOP
35#

学习中,感谢忙碌的老师,科学教师队伍越来越强大了~

TOP
36#

仔细读过了,很感谢黎黎,熊,陆……你们很强大,我偷偷骄傲并自豪着,嘿嘿!


黎啊,你们明天是不是可以分分工,否则太辛苦了。

湖州市吴兴区凤凰小学 杨玲 313000
TOP
37#

有周的评课,足已!大师级别的总结性概括,我们还能说什么?能说出点什么呢?没有了!


用我现在新学的话说:我们老是盯着那点“术”评个不停,还喜欢盯着小细节,抓着不放!我们要学习大师们的“道”,我们要去“悟道”,也就是去学习科学理念,研究课改新走向!


总之一句话,没来现场听课,也评不出个啥!(给自己找个理由。)


嘿嘿,我是不是有点魔啦!

湖州市吴兴区凤凰小学 杨玲 313000
TOP
38#

 

市教研员杨海荣老师点评小结:


 


今天的课,从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层面观照,还有改进之处。


《磁铁有磁性》一课,材料的组织具有较强的结构性。第一组材料的呈现,都是用的命名具有较强的暗示性,辅之以学生的前概念,比较容易猜出。第二组硬币材料的呈现,其中隐含的内部材质是有区别的,学生不容易猜。第三组材料呈现的是易拉罐,学生更难猜测是否能被 磁铁吸引。但教师设计的三次猜测,停留在同思维水平上。应梯次安排三次猜测的思维层次:通过第一次猜测与验证,形成科学概念;第二次猜测引导学生应用概念进行判断,第三次猜测以判断形成推理。以此推进学生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


《光是怎样传播的》与《测量力的大小》的目标追求是有差异的。但相同的是,实验后一定要展开反馈和思辨的过程。给学生以思维的自由与时空,老师不要介入过快。数据提取后,一定要去处理。不然,提取数据有何价值?宁可舍掉一些内容甚至目标,引导学生展开思辨。通过教与学活动,如果学生的思维水平总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徘徊,这不是我们追求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7 22:54:28编辑过]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39#

以下是引用风信子在2012-11-6 22:50:00的发言:

仔细读过了,很感谢黎黎,熊,陆……你们很强大,我偷偷骄傲并自豪着,嘿嘿!


黎啊,你们明天是不是可以分分工,否则太辛苦了。


已经有具体分工,谢谢杨姐关心。主要第一次尝试这样速、速发方式,有一点点的不适应。不过,我们已经很快调整过来。今天继续努力。请关注。。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40#

以下是引用喻伯军在2012-11-6 19:42:00的发言:
谢谢第一时间分享课堂实录,动作快、效率高!

感谢喻老师肯定。


 


同时也感谢各位老师的关注。


海风、阿边、梅姐、影动、兔子、飞舞、小兰、四季人生、丫儿、长兴白果、麦兜、长兴吊瓜子等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个您带去一些帮助和思考。真诚希望您也能对课做出点滴评价。哪怕片言碎语,都是对我们工作的莫大支持。


 


说明:课件太大,无法上传,但是我们一定会想其他途径来实现,争取让资源共享最大化。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41#

以下是引用夏日蒲公英在2012-11-7 6:33:00的发言:


 


课件太大,无法上传,但是我们一定会想其他途径来实现,争取让资源共享最大化。


可以传给我们网管,然后我们可以帮助上传到网站上的。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2#

湖州小学科学,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在佩服!继续关注。
TOP
43#

 

《抵抗弯曲》课堂实录


德清县实验学校 沈建锋


实录整理:黎作民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一课《抵抗弯曲》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都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梁的宽度、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相应增加,厚度比宽度更大地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2、用得出的结论解释横梁为什么立着放等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2、培养研究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它的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研究。


四、教学难点


对科学对比实验的变量、数据的分析与研究。


五、教学准备


全班实验数据分析总表、记号笔、不同宽度、厚度的横梁、垫圈若干、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木架等。


六:教学过程



8:08


师:我们先来交流反馈预学单:请在上图的括号中标出那部分是“梁”,那部分为“柱”?


——这个是梁,这个是柱。


师:生活中,由于梁是横放的,所以我们又称为横梁。


第2题:生活中,“梁”和“柱”能起到支撑的作用,如果它们在承受相同的重物情况下,你觉得,谁更容易弯曲?


——梁比较容易断裂。


师:有认为柱子比较容易断裂的


——我觉得柱子比较容易断裂。


师: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图片。


(课件播放)


师:哪些事实是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


——因为横梁都有破裂,柱子没有损坏。


师:有补充么?


——下面的梁坍塌,柱子没有断裂。


师:还有么?那你们觉得横梁和柱子谁带来的安全隐患更大。
——梁。


师:所以,她成为我们建筑学研究的重点,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揭题)


8:12


师:预学单的第3提:下面两种长方体横梁的两种不同的放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抵抗弯曲的能力更强?你怎么想?


——立放比较好。


——回家做过实验,平放,会断裂。立放,不会断裂、


——立放,用尺子做实验。,立着不容易折断。


师:我们统计一下,认为,立着的举手,横的举手。


师:我们在观察,横梁从平放到立放哪些因素发生了改变?


——厚度(板书)


——还有么?


——下面的面积。


——宽度(板书)


师:造成横梁之间变化的原因是?宽度和厚度?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只能保持一个不变的条件,我们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比较。



(课件)


师:这是同一规格的垫圈,这是木架。(出示实验器材)不同宽度的三种横梁,你觉得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实物投影展示。


师:该如何进行实验操作。你上来示范一下。


——学生示范,


师:介绍下。


——先把梁放在柱子上,再放垫圈。(学生演示)


师:你觉得这个实验是研究什么问题?


——这个是研究宽度。


师:横梁的宽度怎么样?


——。。


师:其他的同学对她的操作有改进和不同的想法?


——一个一个来。


——可以放到它的极限,看能承受多少个垫圈。一直到弯曲,再拿下一个,就是极限。


师:有补充么?同学从科学的角度很全面,再强调几点,控制跨度,垫圈应该怎么放?


——一个一个。


师:放的位置要?


——放在横梁的中间,一左一右的依次叠放。


师:下面有点空隙,怎么办?


——继续放。


师:再放一个,算几个呢?你怎么想?


——3个。


——2个。最大的极限。


师:统一一下,放2个。


师:在这个实验中保持不同的条件是横梁的跨度,其他的条件都要保持不变。


那现在研究的是厚度的因素,现在要怎么改变呢?


——厚度问题,是宽度不变的。


师:仅仅是宽度不变?


——其他的条件都一直,改变厚度。


8:24


师:翻开课本,看书本实验记录表格,先请同学预测。填写。


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8:26


交流填写内容。


8:27


师:请学生领取分组材料,进行分组实验,全班进行数据的汇总。


学生领材料,开始实验。


学生自主进行黑板前的数据汇总。


完成第一个实验的,继续领器材,开展第二个实验。


8:35


师:讨论交流我们的发现,并记录在作业本上。(学生上交实验器材,进行交流讨论,填写作业本)教师巡回指导。









































































1倍宽


2


2


2


2


2


1


2


2


2


2


1


2


2倍宽


4



5


3


4


4


4


4


4


4


4


4


4倍宽


8


9


10


8


9


7


9


9


9


9


8


9










































































1倍厚


2


2


1


2


2


2


2


1


2


2


2


2


2倍厚


12


11


14


11


10


12


12


12


13


13


11


11


4倍厚


31


34


27


29


30


31



35


32


41


41


38



8:37


师:同学们,我们觉得预测的数据和实测的数据相同么?


——不同。


师:差异大还是小。看来,光凭猜测是不够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实测的数据。尤其是其他组的数据。


给学生1分钟的观察。


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陆续举手。


——宽度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大。


师:你怎么看出的?


——4倍宽8个……


师:你发现共同的规律。


——数据不同。


师:说明实验是有误差的。那我们现在要找相同点的。刚才第一位得出的结论你同意么?


——同意


板书。横梁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


师:我们再看一下厚度的数据。仔细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


——厚度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


师:你从哪些数据出?


——1张是纸,2张纸是……


——我发现每个小组是一倍厚时,都基本能承载2个垫圈。2倍厚,能承受是12,11个。当是4倍,都是30到34之间。


师:从这些数据,你的发现?


——厚度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板书)


师: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的影响,我们研究到现在,变成怎样了?他们是一样的么?


——不是。


师:有什么不一样呢?


——厚度对抗弯曲的影响大。


师:为什么这么说?


——4倍厚30多个,4倍宽9个。


——虽然一倍是差不多,但2、4倍就相差大。


师:有不同的的意见么?你们觉得厚度和宽度谁更影响抗弯曲能力?


——厚度。


师:所以,大家一致认为厚度比宽度更大的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师:看预学单第三题,你能回答下么?


——平放着,比立放着抗弯起能力更强。


师:其实在400多年年,伽利略就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今天获得的结论和科学家获得的结论是相同的。叫材料力学。以后还会学习。今天我们用直观的方式体验到这样的不同。


玩楞值板,两种方法来增加抗弯曲能力。


5倍宽,5倍厚,


师:你觉得那个抗弯曲能力更强。


——厚度。


师:我们一起试一试。


教师放上轻重相同的铁板。一块,2块。


师:有什么发现?


——宽的弯曲了。


师:厚度到底能增加多少?还是看不出来?谁敢站上来?敢为科学献身。


请一位那同学尝试,站在上面。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站上去。


师:今天我们仅仅研究了厚度和宽度对抗弯起能力的影响,你觉得还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么?


——材料。


——长短。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相信有跟多的发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7 9:27:58编辑过]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44#

 

 

湖州小学科学年会11月6日课件下载地址: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45#

预习单的形式非常好!既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初步了解,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也是帮助教师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的一种方式。语文、数学课都会让学生预习,我们也要会用啊!
TOP
46#

《抵抗弯曲》课堂实录
——凤凰小学  徐明夏


占座 占座……
做一只贪婪的蚜虫,努力吸收科学的营养!——湖州市吴兴区东风小学 陆志浩
TOP
47#



《电和磁》课堂实录



马腰小学 费建红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得出通电导线、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号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3根、指南针长约150厘米的绝缘导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现在看这边的屏幕,老师这里有一个指南针,它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指示方向,指示南北



师: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发生偏转?



生:用磁铁。



师:老师来试一下,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用铁。



师:老师手里的这根导线能使它偏转吗?



师:只有磁性和铁一类的物质能使它偏转。(板书)



师:我们低年级的时候学过电一类的知识,老师这里有一个简单电路,我们来看一下。



师:电和磁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能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联系吗?你能猜测一下?



师:最早把电和磁联系在一起的人是谁吗?



(课件:奥斯特的发现)



100多年前的时候电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完全无关,电只用于实验中。18204月的一天,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给他的学生做物理实验时,偶然把电路中通电的导线放在小磁针的上方,结果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正是由于他的这个发现为电和磁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



师:今天我们也来研究一下。



(板书:电和磁)



二、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介绍实验方法





  

  

  



  

  

  

  



  

  



  

  



  

操作方法


  

  

磁针变化情况


  

  

我们的解释


  

  

正常的电路


  

  

接通电流前


  

  

 


  

  

 


  

  

接通电流时


  

  

 


  

  

断开电流后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有一个小组已经做好了,其他小组呢?再等一等。



师:好我们停止实验,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实验现象,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



生:接通电流前磁针不动,接通电流时磁针偏转。



生:接通电流前,小磁针有没有发生偏转,接通电流时,小磁针



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偏转角度不同。



板书:小磁针发生偏转



师:当年奥斯特也发现了这个发现,是什么使得小磁针发生了偏转。刚刚我们也有一些思考。



生:电流产生了磁性使磁针发生了偏转。



师:为什么你这么认为,谁再来说说想法。



师:刚才,我们小磁针偏转是接通了电流之后,看来磁性使电流产生的。



师:我们说电流产生了磁性使小磁针发生了偏转。



师:我们能回过头再想想我们实验时发现的现象吗?



生:接通前,电流中没有磁性,接通电流时,导线中的产生了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



师:刚刚再实验时,你们的小磁针偏转的角度怎么样?有办法使小磁针偏转角度变大嘛?



生:可以用短路的办法增大电流。



板书:增大电流



师:那到底是不是呢?我们要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下。



师:我们该怎么做呢?



师: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生:按住手指会发热。



生:按一下马上放掉。



(温馨提示: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实验,看看增强电流能不能使小磁针偏转角度变大。把2号实验记录单拿出来记录。



(学生实验)



师:都观察到现象了吗?



师:好,我们停止实验。



师:说说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小磁针偏转角度会变大。



生:增强电流确实能使校磁针的偏转角度变大。



三、如何是实验效果明显一些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要求,不用增强电流的方法,有什么方法使小磁针偏转角度变大。



生:把导线绕在一起



(板书:绕成线圈)



师:待会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观察: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线圈与一根导线相比哪个使小磁针偏转更大?



      试试线圈的各种放法(平方、立放、平套在指南针上、立套在指南针上),怎么放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好。



师:同学们做得差不多了嘛?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磁针转的幅度变大,360度。



生:有,没有,有



师:有些同学说没有,那有没有使偏转角度变大?



生:有。



四、小结拓展



师:那使小磁针偏转角度变大,有两个因素增加电流和绕成线圈,能不能把把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呢?



师:老师这儿有一节电池盒电路,这节电池已经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了。那电池是否一点电都没有了呢?



师:有没有办法检测一下。



生:导线长一点。



生:用线圈和指南针。



(演示操作)



师:像这样用线圈和指南针组合在一起的装置我们叫电流检测器。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师:有关点和磁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课前同学再去探究。



课堂因细腻而深远!
湖州市长兴县包桥中心小学 313100
QQ:51304613 微信:y51304613
TOP
48#

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做出解释的能力。关注点不在于简单得出“电生磁”的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把新现象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说出理由。
TOP
49#

比较欣赏沈老师的抵抗弯曲的处理,将实验环节整合,长时间探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湖州市吴兴区凤凰小学 杨玲 313000
TOP
50#

《抵抗弯曲》课堂实录


凤凰小学  徐明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大胆假设并能在实验中求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


实验小组: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硬币、桥墩,记录表。


演示准备:课件,统计表,记号笔等。



一、引入


师:老师发现南浔桥很多,回来老师也做了一座桥(展示简易桥)。也许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桥,但它有桥柱和桥梁,那我站上去会怎样?


生:压断


老师站到简易桥上,桥梁断,桥柱好!


师:我们发现桥的横梁比桥柱更容易断裂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板书)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师:那我们怎么使桥梁更坚固。


生:多放木板


师:也就是加厚


生:多加桥柱


师:也就是改变桥墩间距


生:把桥梁做弯一点


师:改变形状


生:改变长度


生:改变材料


生:改变宽度


师:那我们一下子研究这么多行吗?


师:我们可以马上研究什么?


生:厚度、宽度、长度


师:长度老师马上能解决


老师把桥梁变短,站上去,不断!


师:那我们怎么来做宽度呢?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你来想想


我们能改变哪些条件?(ppt)


生:桥梁的宽度


师:怎么改变


生:一个宽一些 一个窄一些


师:老师准备了一倍宽 两倍宽 四倍宽的桥梁


师:哪些条件不变


生:桥梁的形状


生:桥梁的厚度


生:桥梁的跨度


师:我们可以正好放在两个桥柱上


生:每个重物的重量


师:很好,老师准备了新的一角硬币,重量都相等的


师:我们怎么判断是否能承重呢?


生:放硬币看桥梁是否弯下去,要碰到桌面


师:碰到桌面了说明什么?


生:说明不能承重了。


师:那要做厚度的实验又要改变什么条件呢?


生:厚度要改变,一倍厚 两倍厚 四倍厚


师:很好,不变的条件呢?我们如何控制这些条件呢?


生:长度、宽度、材质一样;跨度一样、每个硬币重量一样、弯曲的标准一样


师:很好,那么下面我们先做宽度的实验,然后再做厚度的实验。


(学生活动:10:08----10:25)


【改变宽度活动记录】




































































































 


一倍


二倍


四倍


组别


实测


预测


实测


预测


实测


1


0


2


1


4


3


2


1


3


2


4


3


3


1


3


2


4


3


4


1


1


2


2


3


5


0


2


2


5


4


6


0


2


1


3


2


7


1


2


2


4


3


8


1


2


2


3


3


9


1


3


2


7


4


10


0


2


2


4


3


11


 


 


 


 


 


12


1


2


2


5


4



【改变厚度活动记录】




































































































 


一倍


二倍


四倍


组别


实测


预测


实测


预测


实测


1


2


4


7


13


18


2


1


5


6


20


28


3


 


 


 


 


 


4


2


5


7


12


16


5


1


4


4


16


15


6


 


 


 


 


 


7


2


3


7


15


26


8


1


5


7


10


20


9


 


 


 


 


 


10


1


2


6


10


18


11


 


 


 


 


 


12


2


5


5


12


15



师:与其他组的数据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生:横梁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好。


师:那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一倍的时候只能0个


师:谁能回答


生:因为纸盒本身就有重量,放上去就塌了


师:这样的回答你满意吗?


师:可见一倍宽的纸条抗弯曲能力真的很弱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厚度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横梁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好


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为什么第7组特别多


师:请第7组拿上材料我们上来演示一下


生演示,比数据少


师:有误差,我们修改一下



三、横梁平放着好还是立放着好


师:老师把宽度和厚度放在一个统计图上你们发现什么


生:厚度比宽度抗弯曲能力更强


师:增强厚度抗弯曲能力显著增强


师:那老师这里有八倍厚度,你们预测下能放多少硬币


生:……猜测


老师演示,比四倍多得多



师:老师这里有个横梁你觉得怎么放更合适


生:折断了叠在一起


师:好方法,叠在一起加厚,那不折断呢?


生:竖着放


师:对,可以立着放



师:抵抗弯曲的方法还有很多,将在下面的课堂中学习。



板书:


梁的抗弯曲能力


长度


桥墩间距          厚度             显著 增强


形状


材料              宽度                    增强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51#

真是佩服这样的记录与发帖的速度!向这些为我们小学科学事业出力的大伙儿致敬!感谢!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52#

看实录,感觉徐上得还不错啊!
湖州市吴兴区凤凰小学 杨玲 313000
TOP
53#

以下是引用风信子在2012-11-7 12:16:00的发言:
看实录,感觉徐上得还不错啊!

有进步哦。。。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7 12:46:06编辑过]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54#

 


湖州小学科学年会课件下载地址:


 


抵抗弯曲http://www.zjxxkx.com/Soft/Class1/Class4/201211/404.asp

电和磁
http://www.zjxxkx.com/Soft/Class1/Class4/201211/405.asp

抵抗弯曲http://www.zjxxkx.com/Soft/Class1/Class4/201211/406.as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7 14:34:54编辑过]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55#

 现场评课环节:


 


主评人:李建荣



第一节《抵抗弯曲》


第三节《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第一,两堂是同课异构的的课,虽然风格不一样,但同样精彩。


沈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准备很充分,教态自然。


徐老师的课,设计独到,准备充分,注重学生的发展。


第二,两堂课设计的不同点是:


沈的注重前概念的了解,并设计了预学单,把梁和柱的前认识都体现了出来。对于梁和柱,谁的抗弯起能力强,都得到了体现,后来利用图片体现也很好。


徐的课,也有长处。直接而有趣。利用纸杯承受不起大个子的猜测导入新课。学生都认为是纸杯会坏,没想到是纸杯赢了。在情景中让学生思考也很不错。


后来研究宽度和厚度这两个因素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方面,无论是沈用塑料做梁,徐的纸梁,也好,都能说明问题。


第三,两堂课都重视对数据的处理


两堂课的展现的方式不一样。沈的用白板,也可重复使用。徐用电子表格,直观。


第四,对材料的控制,都有自己的一套。


课堂中材料的下发有序,有步骤,有计划。


第五,思维的拓展方面


徐的课,在思维上更注重了发展。沈的课,注重数据,因素考虑。个人倾向于徐的处理。



第二节《电和磁》


这是一节常态课。整个课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从概念的建构上顺风顺水,比较好。


个人想法:很多的时候,需要常态,但也需要有个人的想法。一节课中,适当的素质的提升,和理想的追求是需要的。这节课在学生思维发展上还是有欠缺的。


章老师的黄山会议上也说到:怎么提高科学课堂的探究味,应该是我们去努力的方向。


科学课不同于以前的自然课。如果从增加探究味上去,我想上法应该会有很多。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56#

 

市教研员杨海荣老师总评:


 


感谢语:


这次年会,我们能顺利举行,要感谢全体的会员至始自终的参与;感谢实验小学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六位上课的教师,一堂课不是40分钟的事情,后面是一个团队的支撑。再次,对这批人表示感谢;最后感谢我们的网络联络员们。我们的科学市级活动也是第一次这样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和信息发布。会议之后,我们就有很多的资料,可以很好的保存。


 


课堂总评:



 


《抵抗弯曲》一课,通过活动,学生的体验丰富,也很到位。关键是学生的思维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颠覆了学生的原有认知。


但科学思维的培养方面,我们还需更多的落实。即处理好思维的归纳性与演绎性的关系。


归纳性的思维,是科学思维显著特征。其适用于规律的发现,也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但也有其致命的弱点,就是容易出错,不严密。通过演绎得到的结论才是精准可靠的。即科学证据意识。事实上,《电和磁》的概念构建过程,就是一个训练学生思维演绎性较好素材与机会。


最后还是要强调数据分析。一些数据的分析还是没有处理到位,数据的价值是什么?即数据中蕴含信息。如何提取?需要一定的方式与方法。


如,我数据8,表示什么?(与会老师茫然摇头)


0572,表示什么?(我们湖州的区号,与会老师答)


你怎么知道0572表示湖州区号呢?


即当数据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下,数据才会产生意义,当数据与数据形成之间形成结构,发生关系后,数据才会产生丰富的信息。


以此观照,今天的课,信息提取还是不到位的。


如,宽度和厚度的数据,预测和实测数据,组与组之间的数据等,都可进行比较,使数据产生联结,生发丰富的信息以供提取。使学生对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认知由从定性描述上升至定量的刻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7 22:56:17编辑过]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57#

精彩点评,学习了!
湖州市吴兴区凤凰小学 杨玲 313000
TOP
58#

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把每一节课堂实录认真学习了一次!感受湖州科学的强大!无论是现场报道!还是专家点评!无论是上课环节的处理!还是细节的推敲!感觉自己在成长!谢谢黎黎,熊熊等一大批在现场进行报道的兄弟姐妹!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59#

湖州市小学科学教学分会二届一次年会顺利召开


湖州市南浔锦绣实验学校    沈跃群


2012年11月6日、7日两天,湖州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分会二届一次年会在湖州市南浔实验学校顺利召开。会上,学会会员及与会教师听取了各县区及东道主提供的共六堂研究课,分别为长兴县太湖图影小学范建龙的《磁铁有磁性》、南浔实验小学杨晓丽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安吉县章村镇中心小学王来珍的《测量力的大小》、德清县实验学校沈建锋的《抵抗弯曲》,南浔区马腰小学费建红的《电和磁》,吴兴区湖州市凤凰小学徐明夏的《抵抗弯曲》。


会上各执教教师充分展示了自己对科学教学的理解,及执教教师背后县区级团队的智慧。活动呈现出诸多亮点:


1.探究材料的设计匠心独到,材料设计新颖,有效性高。材料的呈现富有结构,能够用材料的呈现来控制和推进探究活动走向深入。杨晓丽老师用激光指星笔代替普通光源,让学生真切看到:光在充满烟的玻璃柜里沿直线传播。范建龙老师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用一个铁架台架上横杆,做成类似杠杆尺的样子,在两端挂上两个不再的易拉罐。在指名演示易拉罐的哪部分能被磁铁吸引时,这个装置使演示实验效果明显,只要能吸引,挂罐子的绳子就会晃动,下面的同学都能清晰地看到。在《抵抗弯曲》中,为了让学生充分预测,徐明夏提供的第一份材料中只有记录单和一倍宽的纸,学生测量一倍宽的纸的抗弯曲能力,并据此预测后,教师再提供二倍宽、四倍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充分把握。且把教材中的垫圈改成新版一角硬币,这使得材料更加均质,测量更精确。总之,在如何使活动更有效,在材料方面老师们动了不少脑筋。


2.探究过程强调证据的收集,注重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特别是两节《抵抗弯曲》,一课以大吹塑板,一课以电子表呈现各组的测量数据,各有千秋。但我还是感觉到了现代技术在处理数据上的优势,当4倍宽和4倍厚的数据都复制粘贴到一张电子表上,立即生成柱状图时,强烈的对比对学生概念的建构产生了更大的冲击。


3.强调体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沈建锋老师课后提升环节出现五倍厚的瓦楞纸,让学生估测一下抵抗弯曲的能力,然后一块一块放铁块(铁架台底座),放了许多块都纹丝不动,索性邀个学生站上去,同学们一片惊讶。徐明夏老师更绝,课一开课,自己这么大个子就站上两个纸杯架的“木桥上”,让学生看到横梁容易断裂。而当桥墩(纸杯)靠近,他这么大的个子站上去居然桥不断,这对学生原有的认知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情境创设妙趣横生。


4.强调给于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动脑。王来珍老师的《测量力的大小》,做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比如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自己对照书本认识,向大家来介绍。在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过程中,让学生先尝试错误,产生学习需求,再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正解使用方法。测钩码重力、测笔袋重力、测笔袋在桌上的拉力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测量活动,让每个学生有了充分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机会。


5.注重在无形中自然地渗透科学史。费建红老师的《电和磁》强调推理、实证,并自然地渗透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沈建锋老师自然渗透伽利略对横梁受力情况的研究及《材料力学》。这些设计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及科学史。


会后,市教研员杨海荣老师充分肯定了各执教教师的努力,“这些经过精心打磨的课都很好”。同时也提出了有待改进的地方,第一:要更大力度地加强科学思维的培养;第二:对数据的处理要更深入、更到位。数据中隐含着信息,怎样提取?数据与数据之间产生联系,形成结构,才会有更为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怎样深入处理才能更好地推进儿童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此外,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结构,活动与活动这间的结构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次年会,召开得很成功。市县区级网络联络员也充分发挥了作用,建立了湖州市小学科学群,并及时上传资料到群里与市里的教师分享,同时也上传到了浙江省小学科学论坛与全省教师分享。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60#

两天听了6节课,最喜欢两节《抵抗弯曲》,虽然两位老师的设计不同,上课风格也不同,但是他们着重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实证意识,真的比较到位,赞一个,要好好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