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浮力》课堂实录 [复制链接]

1#

《浮力》课堂实录

 

《浮力》课堂实录


执教:江苏江阴实验学校     曾宝俊


整理:安徽马鞍山向山小学  夏业云  


 


先送一句话给大家,要像观察家那样思考


一、感知浮力理解浮力


师生互动


师:它们为什么会浮?


省:它们都是有重量的物体。


师:它们的重量来自哪里?


生:地球。


师:气球落到水槽里,一个字说这个现象——


生:浮。


师:是什么让它浮起来的?一个字概括——


生:水。


师:有同学感受过浮起来吗?


生:死海里。


生:游泳池里。


师:同一个地方就不要说了。在别的地方有没有感受过这个力?


生……


师:有没有同学没有感受过这个力?


一生举手说没有。师喊这生到讲台前,让其感受浮力。


师:按我说的去做。双手抱住气球,轻轻地压入水中,说感受。


生:压下去一点。


师:再继续轻轻地往下压。


生:压不下去。


师:换一个,用木块。把木块按到底部,慢慢松开手。


生:向上有无形的力,把这块木块托了上来。


师:这个学生做,你们看。


师:按下去,突然松开手——


生:我觉得是跳。


师:换一个词


生:升或飞更准确。


师:物体在水中受到压力、浮力。


二、知道物体受到的浮力有大小


师演示……沉下去


生:不受力。因为它比水要小。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浮力往上升,重力往下沉。这个物体的重力大于水的浮力。而不代表它没有受到浮力。


师:其实他说出了浮力的秘密。


生:浮力大于重力时,浮;浮力小于重力,沉。


师:浮力等于重力时呢?


生:处于悬浮于睡眠。既不上浮也不触底。


三、探究所有物体都受到浮力


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小组讨论


师巡视。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思考:受到浮力物体与不受到浮力物体有什么不一样?


生:把石头按固定的米数下落,再往水里扔。比较在空中和在水里,石头下降的速度。速度慢的,就说明受到了浮力。


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


生:有误差。石头会受到空气的阻力。如果受到空气的阻力小,比水的阻力大,就不能证明是否受到浮力了。


师:反驳了。


生:用弹簧秤测量。如果停住了,就在


师:“停住了” 是什么意思?弹簧秤在水中与不在水中有什么变化?


【感悟:个人感觉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思维在不断地交集、呈现,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可老师听到“用弹簧秤测量。如果停住了……”立即打断了学生的回答。学生在思考回答时,最好还是不要打断,让学生说完。可能这个学生说的,恰是老师心里想得到的。所以忍不住打断了。一打断,就影响学生思考,进而影响学生的回答。我们经常也会遇到正在思考时,被打断,然后思路就接不上了。】


生:受到阻力了。刻度会不稳定。


师:拉长、缩短受到浮力。


师:测量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怎么测?


生:第一步物品挂在弹簧秤上。找足够深的水,把弹簧秤挂上物品。把刻度放在水面。如果与空气的读数比较。


师:比较二者的差异就是浮力。


生:测试


师请一生演示。


生:老师,弹簧秤要擦干净。不然会有误差的。


师:科学要严谨,但误差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就不要擦了。你手拿钩,平视……


出示8副图


师:判断这些物体受不受浮力?。


生排序


生贴在黑板上


师:全漂的认为都是浮力大的。也有认为全漂的浮力是0。怎么做?


生:气球一次一次往上加水


【感悟:浮力大小图的排列,花费了很长时间。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排序?所以在这里绕来绕去,绕晕了。我也没仔细听了。佩服曾老师的功底,没被学生绕进去,最终带着学生绕出来了。但时间也浪费了许多。】


四、探究物体下降不同阶段浮力大小的变化


师:一个物体测几次?


生:8次。


师:测8次有什么麻烦?


生:不能及时停下来。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装置。铁架台,有一个卡子,一拧,就往下降。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做完记录,汇制一个折线图。现在还缺什么?


生:水。


师:5各组组长到台前领500毫升的水。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组长领取水,各组实验,教师巡视


教师在巡视时,发现了一个问题。


师:有一个数据影响了,有的学生放、放、放,一直碰到杯底,这个数据无用了。最后一次重新测量了。离杯底有一点点的距离。全部重新测量最后一次数据。


学生再次测量最后一次数据


学生汇报。但只有2组学生测量、计算出来。还有好几个组在忙碌着。


师:这么长时间,只有2个小组完成。


生:我们也完成了。


师:可是你们错了。


【感悟:实验没有得出正确结论,应该指正出来。但这组学生完成了实验,即便是错了。我个人觉得也不能这么明确地说:“你们错了!”我想这有点伤这组学生的自尊心的。可以让这组学生说说他们怎么错了?错在哪里?这样让这组学生知道错在哪里,比老师生硬地批评“可是你们错了!”效果要好。学生的探究心还是要保护的。】


出示一组曲线图,这组学生汇报


生:随着水的深度增长,水的浮力增大。


生:沉到一定深度,浮力不再变化了。


师:出现问题:测量和甲酸的方法不对。


师:一个物体沉到水中什么时候受到的浮力最大?


生:完全浸在水中。


师:浮力大小和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物体进入水中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师:为什么完全去进入水中,浮力没有变化?


生:因为物体进入水中,浮力是相同的。所以浮力不会变。


师: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物体的体积。


师:鸡蛋在水中,加点盐,体积没有变化,为什么会浮起来呢?改变沉浮的秘密还与什么有关?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生:啊?


师:你们的科学老师会告诉你们的。好,下课。向听课老师问好。


【反思:这节课是曾老师设计的一课,将原来的教材中有关沉浮的内容进行增加和重新设计。主要是研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到浮力的大小,学会测试浮力。这节课的难度大,需要老师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曾老师对教材的创新,对教学的探究,带领学生进行了有效探究。学生在活动中,被老师一个一个问题吸引,开动脑筋,想如何测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并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绘制出折线图,进而发现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进入水中的体积有关。同时在实验中,学生还发现当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所受的浮力一样。在测量中,老师通过巡视发现测最后一个数据,即物体离杯底最近的时候,学生一直将物体放到底,接触到杯底了。这样导致弹簧秤就没有数据了。老师及时发现,及时指出,让学生再次重新测量。】

分享 转发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2#

佩服啊,这么多的内容浓缩在一节课里完成。感知浮力,探究下沉物体的浮力,探究浮力变化的原因,这么大的3个活动能够在一节课里完成,真的是不容易,老师厉害,学生更牛。

TOP
3#

深有同感!老师的驾驭能力!孩子们良好的素质!双赢啊!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4#

这个过程有点强的,内容很多,学生探究的时间也不少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5#

学习了
TOP
6#

在教学中看见了教师对学生实验的关注,及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改进,真好!我们不是走过场啊!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7#

听过曾老师的讲座,看了上面的实录感觉课堂密度真高,佩服的。就像听韩红的歌,好听不好学。

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小兔子
TOP
8#

我把这个收了,呵呵
TOP
9#

收藏,学习。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0#

上好浮力这节课很难。教学过程很详细。学习了。。。
--辉杨杨--QQ:214733907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中山小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