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暑期读书专贴 [复制链接]

1#

原创]暑期读书专贴

《学校在窗外》读书贴





《学校在窗外》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深入人存在于世界的原始趣向,重新看知识、看学校教育、看当前社会。作者探询一连串的根本问题:“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抽象与想象相互矛盾吗?”、“为什么要学语文与数学?”、“教改发生了什么事?”。


作者在书中与读者一起静静思索,一扇大窗缓缓开启,望向窗外是远方因想象而愈见真实的景致,无尽的视野,像马蒂斯不断描画的窗外,想象世界逐渐与真实世界合而为一。


继《童年与解放》之后,作者将关注的焦点从人的自然能力转移到属于文明的抽象能力,一步步揭露它的面目。


作    者:黄武雄   著 
出 版 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 S B N:9787811195118    出版时间:2009-02-01


 


读书摘记    


      1、人不能忘掉自己的童年,就像一个社会不能不读过往的历史一样。
  只有回到童年,你才能变为成功的教师或父母,不要再打孩子。大人不会比孩子真诚,不会比孩子敏感,不会比孩子善良。我从来认为大人的人格不会比孩子高尚,至少我知道自己的人格不会比孩子高尚。人都有美好与丑陋两面,大人的丑陋不会逊于孩子。大人有更强烈的不安全感,更多更僵硬的教条,更麻烦的面子问题。
  当我们挥起鞭子打在孩子的身上,我们不在教孩子人格,我们只在强迫孩子遵守大人要求的秩序。许多教师因督促学生课业或维持在校秩序二管教孩子,甚至体罚孩子,并非真正为了孩子好。相反的,只是为了证明在即在同事之中,书教得比较好——因为学生被逼着多背多记一些东西,课得到比较好的考试成绩——或为了证明自己擅于管教学生。许多教师体罚学生是为了拼自己的业绩,其他的教师则因为无知。以为他这样做真的为学生好,其实摧毁了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也摧毁了孩子人格系统的核心,连带压抑孩子独立思考的发展,也磨钝了孩子的敏感及想象力。
  当你吧棍子打在孩子身上,你要知道你正在制造未来的暴力。这孩子有一天会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打他的妻子或小孩,会在暗巷劫掠或杀人,如果有一天他拥有体面的社会地位,他会用看来文明的手段,欺压他的同行或属下,权威性格终生烙印在他身上。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这孩子有一天变成一个不会思考只知道服从的社会工具。
  2、放下你的身段,放下与同事竞争表面成绩的心情,与孩子们平等做朋友,真情陪他们走一段成长的岁月,从他们身上,你会学到很多你过去没想过的东西,你的生命将比今天更充实愉快,你的笑容将比今天更美丽灿烂。 

 


读书体会


前言:


一个孩子趴在窗台前,望着远处冷冷的月,抑或是太阳,抑或是……学校在窗外。就是这样简单的封面构图,就是这样别致的书名,首次拿到就被书名与封面所吸引,学校教学明明在“窗内”,又怎么会在窗外呢?带者不解与疑惑,我翻开了课本。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


孩子为什么去学校呢?现在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有学习好了,长大才会有出息。现在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学生只有学习好了,长大才能有好工作。


孩子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我想起了第欧尼的那句名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可我们的学校教育,俨然成了束缚学生心智的场所。当我们行走在一些中小学的校园里,特别是到了中学,很难看到孩子那种特有的阳光与灿烂,多数脸上写满的是疲惫与木讷。对我们的孩子而言,他们在学校究竟学到了些什么?表面来看,孩子在学校学到了很系统、很丰富的知识,但细细追问: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的吗?他们消化了多少?这些知识又帮助了他们什么?为他们打开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就会发觉我们的教育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学校学到的这一套套知识,正是忽略了知识与人的主体经验相互联结,造成孩子浮离于真实世界之上,只知道一些普遍法则,面对真实生活、真实世界只能以套公式的方式对待人生。后果就是,孩子一旦离开了学校,曾经的知识便遗忘得所剩无己了。知识是什么?显然不只是书本或教科书上的套装知识,还包括人与世界互动形成的经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


什么是与世界真正联结?


先要弄懂两件事。一、打开经验世界。即把孩子的主体经验与不同时空下的人们探索世界所留下来的创造经验相结合,但联结的方式不是不经整理的拼凑接合,而是让孩子通过生活与思维使他原有的经验网络不断往外延伸。二、发展抽象能力。孩子在学校,必须发展抽象能力。发展抽象能力是为了在联结别人的创造经验之时,能洞悉并掌握这些经验的普遍性,从而回归特殊世界。这才称得上与世界真正联结。 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做。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孩子创造探索经验、交流经验、验证经验的机会。可以说是“知识经验化”,但不能肤浅的解释为“知识生活化”。只有“发生知识”没有“学习知识”。


如今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说要培养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孩子在获取经验的过程中,离不开独立思考,所谓独立思考,并不是闭门造车的思考,而是不从众,不人云亦云的批判性思考。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着重操作性的训练,不让孩子参与知识的抽象过程,那么孩子学到的经常是抽象语言,而非抽象能力本身。


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孩子,看一看窗外。


窗外的世界,总能引发人们无尽的向往,抬头望向窗外,绿意盎然的风景在招摇。孩子们的眼光渴望与阳光、与芳草相遇,孩子们的心灵也期待与草地、与蓝天拥抱。学校的教育,理应架起一个联结窗内、窗外世界的桥梁。当学校教育卸下沉重与束缚,走向窗外,走向真实的世界,教育才真正回归到了它的原点。


学校在窗外,这本身也是一个隐喻。我们的学校教育,理应推开那一扇关闭的窗,看一看窗外的风景。其实,仅仅看一看窗外是不够的。画家马蒂斯一生不断地在画窗外,他自己说:“在我的意识中,窗内窗外已融而为一。”学校教育也一样,只有与个体经验相连、与真实世界相连,实现“窗内”与“窗外”的一体融合,才能让受教育者的人性特质得以健康地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卢梭曾提出,“教育即生长”,可以说这就是教育的本义。“生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土壤,我们教育首先要做的也是,为“生长”提供一个良性的环境,提供一个有阳光雨露、花草树木、云霞虹影的彩色世界,让窗内的生活不再单调。


我们的教师呢?或许你不能为孩子直接提供一支画笔,一双发现的慧眼,一颗动感的心灵,但是,你可以推开那扇关着的窗,让斑驳的阳光洒进教室,然后,微笑着告诉学生:看,阳光可以照亮阴暗的每一个角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28 9:39:03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大家多多批评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28 9:41:15编辑过]

TOP
3#

真的哦!放在身边的好书真是不少啊!随你一起阅读。。。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4#

现在这个网络时代能认真地去读一些书,有点难度了,希望多推荐!

TOP
5#

读书需要静心,使人静心,提升素养,暑假了买了一些书读了一些书,有几本还没读完,零碎写了一点体会,一直没有整理,向你学习!
课堂因细腻而深远!
湖州市长兴县包桥中心小学 313100
QQ:51304613 微信:y51304613
TOP
6#

一起读些书!
萧山区义蓬第一小学 杜志刚
TOP
7#

有见解,有收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