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州市吴兴区小学科学课外设计研训活动综述 [复制链接]

1#

湖州市吴兴区小学科学课外设计研训活动综述

 

创新  提炼   优化  实效


——湖州市吴兴区小学科学课外设计研训综述


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黎作民


2012年9月25日,湖州市吴兴区小学科学课外作业设计专题研训在爱山小学教育集团举行,来自吴兴区各校教研组长,区青改组成员及各实验学校年级备课组长共30余人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由吴兴区教研员侯晓英老师主持,由专题讲座、课堂研讨、现场设计和实践交流四个部分组成。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整个研训活动严谨不失灵动;结构化的研讨模式让探讨内容从面到点,再由点到面达到一次升华;开放式的交流形式让与会教师在平等评课中反思,在互动交流中碰撞成长。本次活动立意新颖,节奏紧凑,层次清晰,浑然大气,卓显研训活动高效性。


活动一:  专题讲座,提纲挈领


小学科学课外作业设计是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性学生作业“控量提质”模式的研究》下属的一个学科分支项目。通过该课题,旨在减负不减质,让全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达到资源共享最优化。


教研员简洁明了的开场报告让与会教师对此次活动开展的意义和下阶段具体工作安排有了一个充分全面的认识。爱山小学朱颂伟老师结合学科特点,从作业设计的学科定位,作业特点,作业类型,结合具体案例对《课外作业设计指南说明》做了详细、到位的阐述,让教师对课外作业设计有了一个清晰、深层次的领会。


活动二:课堂研讨,实践应用


为了让此次研训活动更具针对性、典型性、灵动性,承办单位爱山小学教研组推出一堂《温度和气温》的研讨课。希望通过上课、评课环节,让课外作业设计更具有指向性和实效性。


40分钟的课堂,学生活动由猜测到实践验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生汇报到具体数据分析。作为一名参加工作刚满一年的新教师,王老师以其沉稳、亲和、大气的教学风格让听课教师眼前一亮。


课后,与会教师对此课展开了实事求是,坦率诚恳的评课活动。教研员的几句看似平和的追问和点评让在场教师陷入了思考中:“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你想让孩子答出什么?这个问题是否问的太大?设计从PPT中去比较两支温度计的活动,你又想达到怎样教学目的?百叶箱的知识是否还可以再挖掘?”课堂提问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更是值得科学教师深入研讨的话题。研讨中,各校教师站在任课教师的角度,把自己当成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以一种学习的心态,互助的姿态进行评课。“假如我来上这堂课,我会怎样上?”,这种在平等评课中反思,在互动交流中碰撞成长的研讨模式,把活动氛围推向深入。


活动三:现场设计,互动交流


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对《温度和气温》这节课的课后现场作业设计环节。爱山小学科学教研组以本堂课为基石,9名教师分3个团队小组,采用“背靠背”方式展开课外作业设计。在交流展示环节,三个小组分别从不同的作业形式出发,跟与会教师做了深入的探讨。


第一小组针对课堂上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从而延伸到课外拓展类去解决。分别设计了上网百度百叶箱资料,气象学家将室外、阴凉、通风处设为测量地点的相关知识。再设计了小组合作模式的系列课外探究活动,针对一天中五个特殊时间段,设置多个不同测量点的对比实验,再通过整理数据、绘图对比的形式,让学生亲历过程,体验气温测试点安排的科学性。


第二小组则凸显了学生从猜想——验证的科学精神。先让学生猜测一月的气温变化,再从一个月的记录中验证他们的猜测,从而得出结论,再进一步引发思考:一年四季的气温是如何变化。


第三小组抓住科学对比实验,通过比较对光和背光、通风与不通风教室,进一步研究阳光直射、空气流通对准确测量气温的影响,从而明白不同小组在阳光下测得的气温为什么会有1-2摄氏度的差异,最后正确认识准确测量气温该在怎样的环境中进行。


从设计角度来看,三个小组各有特色,有的偏重趣味性,有的偏重实践性,有的偏可操作性等;从探究时间分析,也都分别侧重中期、长期、短期这样三个时段。总之,不论哪一种方式去拓展,能围绕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定位正确,每一种类型的拓展都有自己的价值所在。


本次背靠背作业设计优点是思维方式的开放性,作业探究的新颖性得到凸显,但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由于大家的互不交流,抱着唯恐“撞题”的心态,导致在设计作业时,不敢将最实效、最常态、最具可行性的做法呈现。这一点,在研讨交流中,各校教师也给予中肯的指出。人多思维活,心齐力更足,在之后的针对性研讨中,各校教师分别从实际角度出发,对这节课的作业设计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和建设性想法。你一言,他一语,或肯定,或质疑,人人主人翁的评议态度将此次研训活动推向高潮。


活动四:经验交流,博采众长


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是由区骨干教师杨玲和丁炼强老师分别针各所实验学校第一轮的课后作业设计提出评价和修改建议。


杨玲老师突出课外作业要凸显基础性(不拔高要求)、层次性(不机械重复)、


直观性(不脱离生活),特别强调尽量避免机械的重复性作业,强调教师制定作业前,自己需“下水实践”一次。丁炼强老师从作业设计的可延伸性、可操作性、有思考性、可评价性这几方面为评价标准质疑和肯定一部分的作业案例。在设计数量和内容方面,提出根据事实情形,适度、适量的设计作业。骨干教师专业性的评价,颇有深度的思考和指导,为作业设计找准了航向,让每位参训教师获益匪浅。


此次活动,从科学学科特点出发,创新式的采用教研组展示研讨,会后总结评价的模式,旨在用以点带面,抛砖引玉的方式拓宽所有科学教师的今后作业的设计思路,充分发挥主题教研的作用和优势,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将科学课外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28 9:43:33编辑过]

分享 转发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2#

黎黎童鞋撰写的综述非常全面,图文并茂!!!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3#

蒲公英可不是我逼你的啊!写得很实在!在作业上我也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的。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4#

以下是引用海风在2012-9-27 16:08:00的发言:
黎黎童鞋撰写的综述非常全面,图文并茂!!!

其实,,还有很多照片啦。。。。只因为,在湖州科学老师的帖子更新过一部分了。。就想着不发了。。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5#

以下是引用丫儿在2012-9-27 16:18:00的发言:
蒲公英可不是我逼你的啊!写得很实在!在作业上我也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的。

呵呵,,没有啦。。在我自己学校举行么,,应该要写的,,只是时间还真的不够用,再加上自己稍微一个懒惰,,就延时啦。。。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6#

建议可以把各家所长做个综合帖。这样就可以更加全方位的介绍此次活动。黎黎觉得如何。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7#

以下是引用影随心动在2012-9-27 19:35:00的发言:

建议可以把各家所长做个综合帖。这样就可以更加全方位的介绍此次活动。黎黎觉得如何。


提议很好,唯恐做起来稍微偏难。各家所长,都是即兴发言,当时没邀请影动做速记员,,哎,,可惜。。哈哈。。我贴一部分哈。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8#

 

关于课外探究性作业布置的几个方向


文苑小学    丁炼强


    以六上第一单元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为例:


例一:作业设计:做一把小杆秤


设计意图:杆秤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测量工具,为了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要求学生自己利用已经学过的杠杆原理来制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也能在制作杆秤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内化。


所需的材料:小竹杆或一次性筷子,绳子,重物。


作业过程:


第一节课后: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和课堂要求自己尝试制做一杆小杆秤。提示:


●把一根小手指粗的竹筷或直木棍(长约30~50厘米)打磨光滑;50克钩码1~10个,其中一个用钓鱼线系好做秤砣。


●自制一个秤盘,系好三条一样长的细绳并固定在秤杆上。


●在秤砣与秤盘间选择适当的位置系上一个绳套,作为初次实验的平衡点。


●利用平衡原理制作托盘小杆秤刻度,在称盘内每次加一个硬币(6克),移动秤砣使秤平衡,并在秤杆的挂秤砣的位置做好标记,直到秤杆用完为止。再对每6克平均分成六份,每格就是1克。


第二节课后:挑选几个学生作品分析制作情况,分析杆秤上0刻度的位置,哪里最合适。分析提绳的位置对秤的影响;秤砣的轻重对秤的影响。


第三节课后:展示评比。各小组推选一把秤进行评比。任选五种不同重量的重物,比谁称的精确又秤得数量多。


我们可以发现这位老师在设计这项作业的时候首先明确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即通过这几个活动来巩固对杠杆原理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整个探究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节课提出具体的制作要求;


第二节课分析制作质量,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节课进行展示评比。


个人认为这篇案例在设计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可延伸性。


从设计意图上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位老师设计此题是是将它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来进行的,并且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


设计一个小杆秤,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任务,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却完全不是这样的,他们会发现小杆秤的指点、用力点、阻力点等并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小杆秤到底属于哪一类杠杆也不是很容易确定的,通过这样的一种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对杠杆的认识。


但在拓展延伸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例二:观察记录一棵树,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观察指导:


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要求: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树名(可省略)。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除了文字记录外,最好能附上树的形状简图、树皮拓片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这是三年级的内容:观察一棵大树。从案例中我们发现指导方法与要求表述也比较清晰,也是属于书本知识的一个延伸,利用课堂上的观察记录方法来观察一棵大树。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设计其实仅仅是将课堂上的观察方法重复了一遍,在课堂上我们其实也是这样来观察一棵大树的,采用的也是这样的方法与记录要求。我认为在课外再去重复一遍是否能取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而且涉及到一个问题教师怎样去指导学生的课外观察与记录,也就是探究的可操作性。


这也是小杆秤案例中设计比较好的方面。


2.可操作性,有思考性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这个活动利用的全部是身边的材料,而且在制作过程中不是单纯的制作,而是溶入了学生的思考。“在秤砣与秤盘间选择适当的位置系上一个绳套,作为初次实验的平衡点。”这其实是一句很值得研究的话,“适当的位置”是怎样的一个位置,这就需要学生去思考,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践才可能解决。


而且这个解决的过程中,个人认为学生应该是比较感兴趣的,他带有一种玩的目的,但是又不单纯地玩,对他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而且会影响到第二天老师对他作业的评价。


也就是说在课外探究性作业的布置中,不要纯粹地是为了完成课外作业而完成,必须要让他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思考,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3.可评价性。


例三:五上1.4蚯蚓的选择课后作业


目标:


在实际生活中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加深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理解


作业设计


通过蚯蚓的选择实验,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蚯蚓喜欢的环境,回家之后就去找找它吧。


    设计意图:蚯蚓生活环境的观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比实验中的现象,激发他们研究其他生物生存环境的兴趣


找蚯蚓,老师的设计意图很好,引导学生在寻找中发现蚯蚓的生活环境。但是个人觉得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放在课前更适合点。而且,对于找蚯蚓这样一个活动,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对学生的这份作业进行评价,评价什么?


在小杆秤案例中则体现的比较好。第一天任务布置下去,第二天进行改进设计,第三天再在全班进行展示,既给了学生任务,也给了学生压力,同时也为教师在最后的期末测评中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一举两得。


4.可行性。


个人体会,在科学课外探究作业的布置中起码受到了来自家长和班主任两方面的压力,他们都认为这影响了语数英的作业质量,而且我们有时还必须要依靠家长才能完成对材料的收集,导致家长抱怨连连。因此,在布置中要适当考虑到探究性作业的可行性。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环境中选取材料,这是材料的可行性。而在内容方面,个人觉得没有必要一课一个作业,可以以一个单元为整体来进行设计。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9#

 





作业目标:

       目标1:知道机械的科学概念;

       目标2:认识生活中的简单机械,能够举出实例并说明用途。

作业设计:

       填空题:

       1、(      )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很简单,又叫(                  )。

(目标1、2)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机械这一概念的了解。通过读题、审题、答题,给学生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从而可以准确的举出几个实例。

 

建议:前一个填空不合适,一则,这里的机械一词的科学概念本身就是不规范、不完整的,这样的填空问法,没有具体的实物做参考,指向性不明确;二则,题目后面隐藏着前面的答案,题目出的不严谨。不如改成:机械是能使我们(        )或(        的装置。

 

2、简答题:

       你使用过那些工具,它们的用途是什么?请写一写,至少写出5种。

      【设计意图】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的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建议:不如换成连线题。这种以简答题的形式出题,一则,学生答题要么长篇大论,要么过于“简答”,当然也有回答很好的,但总是答题比较麻烦;二则,老师批改也麻烦;三则实效性不高,更何况,有很多工具用途很多,到底是省力还是不省力等内容会在接下来的课里慢慢展开学习。如果真要让学生说说工具的用途,不如连线。

 

六上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选择题

1、火钳是一种(     )的杠杆。

省力          B、费力         C、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    ),我可以支撑起整个地球!

A、杠杆     B、用力点     C、支点

判断题:

1、跷跷板是一种费力杠杆。(    

2、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力杠杆。(  

简答题

       杠杆在什么时候是省力的,在什么时候是费力的,又在什么时候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

建议:1、第一题选择不应该放在这里,这一课主要认识杠杆三个点以及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的省力情况,区别火钳等是否是省力杠杆,应该放在下一课更合适。2、判断题第一题用这样的文字描述,直接判断跷跷板是什么类杠杆,我认为也不合适,配上图是不是科学一点;3、不赞同简答题,这让孩子们怎么回答好?靠机械记忆?表述也很难统一或完整。不如增加:标注杠杆三个点的图形题;杠杆尺上如何挂钩码的图形题。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10#


六上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填空题:

1、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     )滑轮,它的作用是(                   )。

2、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      )滑轮,它的作用是(             )。

选择题

动滑轮能起(           )作用。

A、改变用力方向    B、省力        C、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建议:填空题的后半题和选择题是重复的,出题或选题时应避免。

尽量避免:机械的重复性作业

 

自己一定要做一遍作业,学会选择明确的、能达成目标的、学生易于理解记忆和完成的题目。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