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若有光
今天五年级上到了第二单元第一课《光和影》,用手电筒研究光和影的内容很有意思。做手影游戏引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直奔主题进入到光和影的研究中去。然后是分两步:一、影子产生的条件;二、影子变化的特点。
第一步,光源、物体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对于孩子来说能够自主的发现。且对于自己发光才是光源,在学生的质疑中得到共识。
第二步,影子变化特点是本课重点。经过思考、推测,实验验证,学生对于生活中那么常见的影子及其变化规律有了更深入了理解。影子的方向、长短、大小、形状,都受到一些因素影响而变化着。对于后续观察太阳下的影子做了充足的铺垫,这也是单元起始课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本课最后出现的“投影”概念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好像和影子差不多,又好像不是一回事,孩子们只想到了黑板前的投影仪,电影等生活中比较直观的应用。但都没想到安全出口的标识,WC门口的男生女生像,交通的一些标志的投影应用。而且放电影、投影仪等和今天玩的“影子”还是有距离的。概念的形成,并给予科学的归结是不是还得提供学生建构的支架?值得思考。
和孩子们一起且行且思考,仿佛若有光。
后记:最后的手动档拍摄光影之路“中国”,应景下,为钓鱼岛的主权落上印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28 6:32:4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