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睡觉的兔:2012学年第一学期工作生活日志 [复制链接]

121#

2012小学科学最牛人!

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TOP
122#

祝贺兔子,向你学习!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123#

陈老师好多奖项,学习了。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24#










丽水市小学科学2012年课堂教学评比教学设计


 


 


 


[五年级]巫志华:运动和摩擦力 


[六年级]叶雅琴: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五年级]李丽仙:测量力的大小 


[四年级]陈园园: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三年级]章晓红:磁铁有磁性 


[五年级]方奇:运动与摩擦力 


[六年级]季根勇:电磁铁 


[五年级]朱宋宇:热是怎样传递的 


[六年级]陈建秋: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5 9:02:44编辑过]

TOP
125#

2012年11月18日,去遂昌讲座,上午《我的科学探究之路》,下午《一节课引发的思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0 12:57:42编辑过]

TOP
126#

2012年10月27日,在浙江小学科学网2012年阅读评比活动荣获一等奖。


 


[公告]2012年阅读评比活动获奖公布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3865

TOP
127#

2012年11月6日,荣获丽水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评比一等奖。


 


丽水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公布首届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评比结果的通知


http://www.zjlsedu.org/Item/64201.aspx


 

TOP
128#

恭喜兔子连连获得一等奖!
TOP
129#

2012年11月27日,到东阳市横店镇中心小学参加首届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关于举办全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具体事宜的通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1 18:07:12编辑过]

TOP
130#

 



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诊断试卷分析表


班级(301302303304305  学科(科学)  填表人(陈建秋)


一、成绩统计分析









































班级


参考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301


41


79.85


94.87%


33.33%


302


41


78


100%


19.51%


303


39


79.13


92.31%


25.64%


304


42


76.38


100%


9.52%


305


42


74


92.86%


23.81%


二、学生考试整体情况分析


302班和304班及格率达到100%301班、303班、305班优秀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这些数据还算不错。但五个班学生的整体成绩不够理想,平均分普遍较低,班级之间差距较大(平均分最高和最低相差近6分,优秀率最高和最差相差近24个百分点)。


三、学生答卷典型错误原因分析


















一、填空题


原题描述:3.金鱼全身长有(     ),用(    )游泳,用(    )呼吸。


典型错误:留白或者胡乱填写。


原因分析:知识点没有记,或者字不会写。


一、填空题


原题描述:7.水葫芦能浮在水上的秘密是(      )。


典型错误:留白没有写,或者写“里面有许多空气”、“叶柄很大”等。


原因分析:在课堂上学生观察过水葫芦,也知道“叶柄膨大、有气囊”是水葫芦浮在水面的原因,但是“膨大”、“囊”等字学生不会写。以后对这些新字要让学生练习书写,科学课同样可以学识字。


二、判断题


原题描述:3.蜗牛的身体有伸缩性所以不能测量它的大小。(   


典型错误:判断错误。


原因分析:此题教学中没有涉及,因此有许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测量蜗牛的大小,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蜗牛壳,或者把蜗牛放在尺子上让它自由伸展后,测量出腹足到尾的最大长度,都可以作为测量蜗牛大小的方法。


三、选择题


原题描述:1.植物的一生要经历(    )等几个生长阶段。


1)发芽、开花、结果


2)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3)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


典型错误:学生选择前面的两个选项之一。


原因分析:此题没有出好,因为植物的生长阶段本就是个大致概括的内容,何况后面还有个“等”字,几个选项都可以算对。我认为此内容不应作为选择来考察,但可以作为填空来列举。


三、选择题


原题描述:9.蜗牛在爬行的时候,会分泌粘液,这种粘液能够(      )。


1)引诱小昆虫,然后捕食


2)起润滑作用,保护腹足,利于爬行


3)让蜗牛记得来时的路


典型错误:不少学生选择第三个选项。


原因分析: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蜗牛的粘液作用。


三、选择题


原题描述:8.下面可用在观察大树粗细的工具是(      )。


1)量筒    2)放大镜    3)绳子和尺子


典型错误:不少学生选择放大镜。


原因分析:审题不仔细,把观察大树的粗细看成观察大树。


四、连线题


原题描述:水杉连线到草本植物还是木本植物


典型错误:水杉连线到草本植物。


原因分析:我们校园没有水杉,学生平时也没有去认识这种树,瞎猜瞎连。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1.希望增加有效的复习时间。目前,三年级每个班有2节科学课,完成书上的教学内容时间十分紧张。若再加上各位活动冲掉的课时,以及单元考试、试卷分析等时间,科学课的课时数严重不足。没有必要的复习时间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梳理和温习,学生的考试成绩肯定受到严重影响。


2.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影响班级成绩的很大因素是后进生,我将建立各班的后进生档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在平时学习和复习阶段对他们做好督促和指导,以期在原有程度上有一定的提高。


3.实施优生优育计划。挖掘和培养对科学情有独钟的学生,利用“科学俱乐部”、“科技竞赛”等活动方式,进行深入地多层次的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能“吃饱吃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4.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实效。上课时,要巩固基础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科学理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让实验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过程方法,学会分析综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TOP
131#

陈老师真是做事认真的人,一次期中独立作业,就能写出那么多的分析。很客观,也很现实。你对这份职业的执着追求,值得我们学习。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132#

兔子先生,你们三年级的试卷谁出的啊?是统考么?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133#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科版四上《我们的身体 》第5


一、教材和学情简析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科学领域中有关“我们的身体”的探索,旨在认识我们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本课的教学涉及到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摄入体内,分解食物,吸收消化的食物。如果以“跳动起来会怎样”作为本单元的一个引子,本节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也是在回答一个相关的问题“运动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从哪里来呢?”本节课和下一节课“口腔里的变化”都在表现一种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建立联系。


消化器官作为消化吸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重要器官,应该得到学生的重视。在对消化器官的学习中,应该将学生引导到认识各部分功能的道路上去。学生通过认识各部分消化器官的功能,可以初步明确,身体内部有一整套的器官来分解食物。不同的消化器官形态不同,作用也不同。食物进入人体以后是在一整套消化器官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


教科书中提出两个问题“我们每天都会吃各种食物,这些食物从嘴里又到哪里去了”和“我们身体里的哪些器官是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系”,前一个问题指向的是食物被消化的过程,而学生对此的直接经验是食物在不同消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例如:食物在口腔中的形态、呕吐出的食物的形态、排出的粪便的形态等。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直接经验。后一个问题的指向为消化器官的功能,对于此问题,学生的直接经验比较少,他们对于一些消化器官的名称可能比较熟悉,但是其形态、功能等知道的就不多了,需要通过阅读、讲授等方式进行补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过程与方法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对自己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进行补充完善。


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模拟食道和胃功能,认识消化器官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消化器官工作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1.学生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研究问题,纠正已有的错误和模糊观念。


2.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形成消化系统、消化道和消化腺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1.能够将消化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建立联系。


2.提高提取和采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1.每位学生准备:饼干,记录单


2.每组准备:模拟胃和食道等消化器官特征的塑料袋、豆腐、西红柿、透明塑料管和米饭粒


3.教师准备:消化器官图片、投影仪、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轻松导入,猜测旅程


1.课件出示米饭、面包、鸡腿等图片,问:这是什么?(食物)我们每天都要吃大量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补充能量)


2.出示饼干,说:饼干就是一种常见的食物,如果把它放入嘴里,咀嚼后咽下,会到哪里去了?(学生自由交流)


3.送每位学生一块小饼干,品尝。问:馒头导游进到我们体内,你猜测它会去哪里器官里旅行呢?(揭示课题: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4.组织学生依据已知经验猜测食物旅程,并画图。


[设计意图:通过吹饼干拉近师生距离,同时感受食物的旅程,为后面学习做铺垫。]


(二)追踪食物足迹


1.用投影展示学生的画图,观察思考:大家画的“饼干旅游线路图”一样吗?食物在体内旅行的路线一样吗?


2.讨论:有什么办法来追踪食物在体内旅行的足迹呢?(微型探测仪、X光片……)


 [设计理念:通过画图和展示,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再通过问题激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三)认识消化器官


1.出示消化器官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和观察。


2.学生上台指认消化器官,并将部位名称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按顺序介绍5个消化器官,包括位置、外形,补充适当的课外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指认、贴名称和介绍,让学生逐步认识消化器官。]


(四)实验探究消化器官的特征


1.课件出示问题:


(1)食物是通过什么器官被运输到胃里的?(食道)


(2)食物在什么地方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胃)


(3)食物是在什么地方被吸收的?(小肠)


随机课件出示三种器官在人体的位置和模样,问: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呢?


2.动手实验,模拟食道和胃等器官工作。


(1)出示实验器材(塑料袋、豆腐、西红柿、透明塑料管和米饭粒),思考讨论:利用这些器材可以模拟哪些器官的工作?


(2)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分组进行胃和食道等消化器官工作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在一个塑料袋里装上豆腐和西红柿。通过反复揉挤袋子,观察食物的变化。思考:哪个消化器官的活动像这个袋子?


实验二:在一个塑料管中,装入几粒饭粒。想办法让米饭向前移动。思考:这根塑料管相当消化器官的哪一部分?


3.利用投影面向全体展示交流:用什么方法证明哪个器官的特征。


4.学生观看《食物的旅行》,梳理和深化消化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形象感受胃和食道的特征。动画让学生对消化过程有更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五)进一步完善认识并拓展


1.对照人体消化系统图片,修正自己记录单上的图画。


2.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3.练习巩固:将消化器官和对应的功能连线


4.机动问题:怎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消化器官呢?


[设计意图: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对自己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进行补充完善,并通过练习和总结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七、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咬碎食物


食道:输送食物


消化器官      胃:  进一步磨碎食物


小肠:吸收食物的营养


大肠:吸收水分存放残渣

TOP
134#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辛苦了!我是小2班的2号选手,也是本组的最后一个选手,看到我,意味着大家的艰苦工作马上就要结束了。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第5课的《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下面我从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6个方面向各位阐述。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涉及到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摄入体内,分解食物,吸收食物的营养。学生通过认识各部分消化器官的功能,初步认识到不同消化器官的形态不同,作用也不同,食物进入人体后,是在一整套消化器官的分工协作下被吸收和利用的。


食物的消化,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即熟悉又陌生的话题。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吃大量的食物,也知道食物里有我们需要的能量。但到底哪些器官参与了食物消化,它们在消化过程各起什么作用,食物到底是按怎样的顺序被消化、吸收的,对学生来说是很含糊的。因为这些器官都在人体内,不能直接观察到,平时也很少真正去关注。


有点知道但知道的很少,没有去关注不表示不想关注,这是我们组织教学的良好契机。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我采用了模拟实验、资料讲解、观看视频、交流讨论等方法展开本课教学。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单元结构的整体要求,考虑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学习了解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胃、食道等消化器官的工作过程,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自己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所谓重点,是指有重要价值的内容,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各部分消化器官,了解它们的主要功能。


不易理解、抽象复杂的内容是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了解消化器官中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1.人手一份小饼干和记录单,人人参与全员体验。


2.按小组分配模拟“胃、食道等消化器官”的实验材料,让大家合作探究,共享研究结果。


3.教师辅助教学用的课件和消化器官的图片。


五、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我安排了5个内容,分别是: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2.认识各部分消化器官;3.模拟实验,体验消化器官功能;4.观看视频和图片,进一步修正认识;5.总结回顾,拓展机动。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这是什么——食物,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两个小问题开门见山,调出学生的前概念:食物是为我们提供能量的


老师这有小饼干,大家想不想尝尝?如果把饼干放在嘴里咀嚼,然后咽下,你觉得它会到哪里去呢?此时揭题: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然后分发小饼干,每人一块,边吃边画“饼干导游路线图”。俗话说,吃别人的嘴软,边吃边画,边画边吃,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我也巧妙利用这一活动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为后面的修正完善认识铺设基础。


2.认识各部分消化器官


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学生对这些知识不是很了解,因此我事先收集了相关的图片和资料,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充分发挥讲授法的功能。


3.模拟实验,体验消化器官功能


食物是通过什么器官被运输到胃里的?食物是在什么地方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食物是在什么地方被吸收的?三个问题,标志着模拟实验的开始,也把这节课推向高潮。


学生分组,在塑料袋里装上水、馒头和煮熟的蔬菜,反复揉挤,里面的食物变成什么样?我们哪个消化器官的活动像这个袋子?在一根塑料管中,装入几粒煮熟的米饭,让米饭向前移动,该怎样做?这个塑料管相当于哪个消化器官?


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反馈,共享彼此的发现。


4.观看视频和图片,进一步修正认识


四分多钟的视频,确实有点长,但长的有理由。它可以让学生系统了解消化器官的工作过程,完善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并对自己之前的前概念进行修正,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这是必须的。


5.总结回顾,拓展机动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简单的问题,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养成反思和总结的习惯。而练习,则可以量化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至于最后一张幻灯,那就作为机动问题,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弹性的安排。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图文结合、结构清晰,分为三个部分,正中是本课标题,左边是各部分消化器官和功能,右边是人体消化器官系统图,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为本课的教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TOP
135#

20121129家长会科学教师发言







全文下载:http://zlk.zjxxkx.com/工作交流\20121129家长会科学教师发言.ppt 

TOP
136#

 

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参赛体会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足迹回顾:2012925,参加莲都区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选拔,课题为五上第二单元第1课《光和影》;20121031,参加丽水市首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课题为五上第四单元第4课《测量力的大小》;20121127,参加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课题为四上第四单元第5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省里的比赛在东阳市横店镇中心小学举行,比赛时间为一天。上午安排选手随机抽取课题,在3.5个小时内运用教育技术获取各种资源,独立完成教学课件和配套教案;下午根据抽签顺序进行15分钟说课和答辩。这样的比赛,不仅考验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还涉及到教材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整个过程时间短、任务重,很是折磨人,当然也是教学生涯中一份独特经历。


一、“粮草”必须“先行”


大致的比赛规则早有所闻,要说课、设计教案,还要现场做课件,既然是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比赛,那肯定会提供上网环境的。为了公平起见,比赛不允许使用QQ、电子邮箱等互动工具,也不能使用U盘、网络硬盘等资源储藏器。


这对我来说有比较大的影响,因为我平时习惯用QQ截图,另外我的笔记本有多年收集的教学素材,包括电子教材和我自己做的优秀课件等。怎么办?想了想,我把可能有用的资料事先放在个人博客和学科论坛上,到时使用搜索功能方便调用了。(放在百度文库也是很好的选择)


平时的常态课,我一般都会做课件。我喜欢用PPT,也只会用PPT,我的课件注重简洁和实用,因此现场制作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关于说课,我也做了适当的准备,看了相关的一些资料。


二、“临阵”更要“磨枪”


1126晚上,市电教馆的杜老师说他那有份资料,是关于PPT制作的思考,建议我们看看。回房时已经快12点了,我打开电脑,把那份资料从头到尾点了一遍,里面的许多观点,比如要注意构图的简洁、标注强调重点词语、拒绝花哨和繁琐等,让我很受启发,并在第二天的比赛中应用了。


这让我想到“临阵磨枪”——临阵磨枪,原意是指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是个贬义词。但面对我们的比赛,若能充分利用赛前进行适当的指导和交流,学习有价值的资料,其效果是很明显的,而且往往马上就体现出价值。在以后的比赛中,建议邀请有经验的专家作即时指导,并组织各选手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共同进步。


三、“有备”才能“无患”


午饭后到下午的说课,有一段休息的时间。按规定,这个时候选手不能和外界联系,只能在准备室里等待。和比赛工作人员交涉之后,允许使用纸笔或电脑进行说课准备,当然没有网络。


这个时候,我随身带的笔记本就发挥出强大功能了。连上电源,调出收藏的说课资料,以及抽签抽中的那一课电子教材和教师用书,虽然上午做的课件和教案被封存,但凭着记忆也能想起六七成。何况,估计下午的评委也不会拿着教案来听说课,只要教学流程不要有什么大出入,自由发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我还带了幻灯遥控笔,准备在说课时使用,这样就可以不被鼠标控制,方便现场发挥。没想到出了点小差错,遥控笔没有用。但不管如何,我觉得,参加比赛时带上各种硬件设备,可以成为你的奇兵。即使没有机会用,也就是多点累赘,没有什么别的损失。


四、“艺高”还需“胆大”


小学2组一共有11名选手,我抽到的说课顺序是11号,也就是说我是最后一个说课选手。为了活跃气氛,我加了一段开场白:各位评委,你们辛苦了!我是小2班的2号选手,也是本组的最后一个选手,看到我,意味着大家的艰苦工作马上就要结束了。


利用3个来小时的准备时间,我把整个说课稿都用电子稿打好,还看了两遍。后来反思,准备太充分也不是好事,因为说课稿反复推敲后,就容易让人产生依赖心理,喜欢按图索骥,怕错过原来的精彩,事实也是这样,好几次我都要去看打印好的说课稿,导致说课过程不够连贯。以我的个人能力,我更喜欢现场发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 23:41:17编辑过]

TOP
137#

真不愧是兔子高手啊!


看了你的《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参赛体会》,既感受到了赛场上的紧张气氛,也感受到了你应考时的随机应变以及你的素质,心理描写到位,使人感同身受,如身临你境了,嘻嘻!我们也学习一回,没有大赛经验的人可以历练一下下!


兔子秘笈,大家借鉴!谢谢分享!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138#

2012年12月3日,论文《剖析实验数据,为教学把脉问诊》获浙江省“三项教学评比”小学科学论文一等奖。


 


2012年浙江省“三项教学评比”小学科学论文获奖名录


 
TOP
139#

2012年11月,《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书专贴获浙江小学科学网2012年阅读评比一等奖。


 


 


教师之家→ 2012年暑假读书专贴:《走向探究的科学课》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3004


 


[公告]2012年阅读评比活动获奖公布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386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4 11:40:53编辑过]

TOP
140#

2012年9月,《小学科学“订单式”教师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在丽水市小学科学教研员工作室课题评比中荣获市二等奖。
TOP
141#

 

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一、自我分析


自担任小学科学教师以来,我就喜欢上这门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掌握了比较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初步形成“亲近学生、注重探究”的教学风格,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校、学生有很强的责任感,多次在省、市、区作专题讲座或经验交流,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繁杂的工作和倦怠的心理,对追求产生了迷惘感,学习缺乏持久性和连续性,教育理论水平亟待进一步的提高。


二、发展规划


1.提高理论修养,丰实专业知识,成为有思想、有品位的教师。


2.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在课题、论文、观摩课等方面均有建树。


3.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科普活动,打造校园科技特色。


4.积极参与培训工作,提高本区、市教师的专业素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具体措施


1.学习中求进步


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积极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拓宽自己知识视野,增加自己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教学修养。我会珍惜每次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积累经验,使自己在教育教学能力上有质的飞跃,让学生更喜欢我,喜欢我上的课,喜欢我教的学科,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2.实践中求发展


在教学中,我将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找准教学的起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的组织课时教学内容,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拟定弹性的教学路径,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另外,作为一名市级骨干教师,我会争取开设各类示范课、公开课等,在合作交流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此外也要多向校内外同行学习,吸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宝贵的经验,取长补短,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尝试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科研中求突破


把教学和科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教师从教学熟练型走向专家型,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教科研,是教师提高能力最经济、最科学的办法。我会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改经验,洞察最新的教改动态,关注教学改革实践和研究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做到“借鉴”和“创新”相结合,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我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顺着思,反着思,整体思,局部思,从多个角度或换个角度看问题,不被表象所迷惑,认真撰写论文、案例或随笔,把自己的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体验着改变自己、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快乐,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做到每年能有一篇自己满意的案例或论文,并力争在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5 8:34:25编辑过]

TOP
142#

2012年12月6日下午,梅山小学,莲都区小学科学学科基地展示暨科学教师团队学习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5 16:50:45编辑过]

TOP
143#

2012年12月10日,成功创建浙江小学科学网2000人群166745060,并投入使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9 9:00:37编辑过]

TOP
144#

2012年12月14日,承办“江干—莲都”教学交流暨第二届“莲都风采”教学展示活动,并上观摩课一节,课题为《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六下)


 


关于举行“江干—莲都”教学交流暨第二届“莲都风采”教学展示活动的通知


http://www.zjxxkx.com/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728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2 8:59:43编辑过]

TOP
145#

2012年12月16日上午,到丽水学院作讲座《科学教师专业技能例谈》。
TOP
146#

以下是引用不睡觉的兔在2012-12-14 23:45:00的发言:
2012年12月16日上午,到丽水学院作讲座《科学教师专业技能例谈》。

兔子总管繁忙的。各处讲学,上展示课。深深膜拜~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147#

2012年11月27日,参加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获省二等奖。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关于公布首届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结果的通知


 

 

  

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获奖名单


 


一、小学组获奖名单




















































































































 


姓  名


学  校


一等奖(6)


施孟君


金华市东苑小学


冯玲辉


台州市临海师范附属小学


张如心


浦江县浦阳第一小学


朱希杰


嘉兴市实验小学


贾淑玮


金华师范附属小学


张俊红


东阳市横店镇中心小学


二等奖(11)


周伟军


龙游县桥下小学


包玲红


台州市临海小学


谢周建


衢州市柯城区巨化第一小学


宁珠红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冯木兰


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


陈建秋


丽水市莲都区天宁小学


翁昌舟


舟山市南海实验小学


沈珏晖


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第二小学


俞菁彦


宁波市江东区实验小学


俞东江


绍兴县福全镇中心小学


祝海平


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三等奖(18)


洪  岳


义乌市实验小学


徐  嘉


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


许  欢


湖州师范学院南浔附属小学


马益彬


杭州市胜利小学


胡岳松


宁海县城中小学


张  艳


新昌县南瑞实验学校


邵黛毛


舟山市定海区紫徽中心小学


郑晋娥


温州市建设小学


陈元森


云和县实验小学


陈培华


温州市黄龙第一小学


林海华


丽水市实验学校


金玲雅


台州市白云小学


张娟莉


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


贺红叶


宁波市北仑区九峰小学


赵  勋


海宁市紫微小学


练小信


安吉县递铺镇第三小学


刘军川


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小学


徐国良


龙游县阳光小学


 


二、初中组获奖名单




















































































































 


姓  名


学  校


一等奖(4)


余利军


开化县第二初级中学


张八一


诸暨市直埠镇中心学校


潘芳芳


温州市实验中学


徐连弟


仙居县第二中学


二等奖(10)


楼娟娟


东阳市横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潘奕列


德清县第二中学


宋向明


义乌市下骆宅初级中学


钭君丽


丽水市莲都区梅山中学


陈玲芬


台州市白云学校


卢旻筱


东阳市外国语初中


张觉甜


磐安县安文初级中学


陆  源


平湖市行知中学


郑丽媛


遂昌县第三中学


江建波


衢州市柯城区兴华中学


三等奖(21)


程  欢


金华市外国语学校


童青青


台州市初级中学


俞晴雯


杭州市行知中学


费  明


宁波市李兴贵中学


张  兰


湖州市第五中学


徐利平


丽水市松阳三中集团学校


卢会鑫


湖州市长兴县实验中学


俞玲玲


杭州市萧山区朝晖初中


胡高择


舟山市第一初级中学


吕  君


桐乡市河山镇中心学校


倪海娜


温州市第二中学


陈舟炳


舟山市普陀区芦花中学


孙华君


绍兴县鲁迅外国语中学


毛晓娴


江山市上余初中


卢晓畅


慈溪市横河镇初级中学


汤来顺


杭州市胜蓝实验学校


姚  闯


上虞市实验中学


陈  珺


温州市第十二中学


李罗琴


舟山市岱山县岱山实验学校


金海伟


秀洲区王店镇中学


张烈东


余姚市子陵中学


三、最佳组织奖名单


金华市教育技术和信息中心


台州市电化教育馆


丽水市教育技术中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8 9:33:21编辑过]

TOP
148#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4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等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等方法寻求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观察和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材料准备:


1.演示材料:(1)瓶子吹气球实验;(2)熄灭竹条实验;(3)浇灭蜡烛实验


2.分组材料:(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2)气体阅读资料


3.机动材料:(1)检验面粉实验;(2)可乐薄荷混合实验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约5分钟)


1.演示瓶子吹气球实验


导入:这是什么?(气球)吹过气球吗?(吹过)用嘴吹不稀奇,今天老师要用这个瓶子来吹气球,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幻灯片2]


2.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过渡:看到这,你想到什么问题?(预设:气球为什么会变大?气泡是怎么产生的?瓶里液体是什么?气球里掉下的是什么东西?气泡里是什么气体?)[幻灯片3]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约15分钟)


1.了解学生有关小苏打和白醋的前概念


揭示:瓶里装的是白醋,以前吃过醋吗?谁能说说白醋的特点?[幻灯片4-1]


揭示:气球里装的是小苏打,谁见过小苏打?它有什么特点或作用?[幻灯片4-2]


2.落实活动要求和提示


过渡:看来,我们有必要对小苏打和白醋进行一次细致地观察。[幻灯片5-1]


过渡:倒一些白醋到小烧杯,取一匙小苏打在白纸上,分别进行观察,并在记录单上写下它们的状态、颜色、透明度、气味等特点。


过渡:观察好了,再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这个过程非常迅速、短暂,因此老师先作几点提示。[幻灯片5-2]


说明:这里的摸,你觉得该怎样做?(把手一直放在杯壁上,感觉混合前后的温度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


3.进行小苏打和白醋的观察和混合实验


说明:请各组材料员领取材料,先观察再混合,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


4.交流反馈


交流:请各组长把实验材料放回原处。下面我们来交流实验发现。先请一个组进行汇报,其他组再进行补充。


三、研究产生的气体特性(约15分钟)


1.提出新问题: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过渡: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的气泡,这是什么气体呢?[幻灯片6]


混合


(板书:小苏打+白醋—————→            


2.阅读资料,初步猜测


说明:老师收集了部分气体的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然后再想一想,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 [幻灯片7]


3.探究实验一:熄灭竹条实验


过渡:就这样我们能不能对产生的作气体准确判断?(不能)我们来做几个相关实验。


说明:收集两杯气体,一杯是空气,另一杯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住。同时插入两根燃烧的细竹条。你觉得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幻灯片8-1]


观察后交流: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杯里的细竹条持续燃烧,另一杯里的细竹条马上熄灭,说明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幻灯片8-2]


说明:请把资料中不符合本次实验现象的气体排除,在前面打个×。


4.探究实验二:浇灭蜡烛实验


说明:这有个大烧杯,里面有一长一短两根蜡烛,再收集一杯混合后的气体,把气体沿着杯壁倒入这个大烧杯,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幻灯片9-1]


交流: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短蜡烛先熄灭,可知倒入的气体聚集在底部,说明它比空气重。)[幻灯片9-2]


说明:请在资料中删除不符合本次实验现象的气体,打×。


5.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


提问:现在,你能确定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了吗?(不能)[幻灯片10-1]


说明:就靠这两个实验,还是无法判断是什么气体,需要继续做实验——[幻灯片10-2]


介绍:经过长期的研究,科学家已经确定,产生的大量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使燃烧的火焰熄灭),还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到处都有二氧化碳的踪迹:汽水冒出的气泡,动物呼出的气体,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幻灯片11](补充板书:擦除?,写上二氧化碳)


四、课堂总结(约5分钟)


1.回顾课堂知识


提问: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幻灯片12]


2.总结概括


说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表述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板书: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五、拓展机动


1.不知名白色粉末状物质和白醋的混合


说明:老师这有一瓶白色粉末状的物质,可惜标签被撕了,你有什么办法检验它是不是小苏打?[幻灯片13]


请一学生演示。观察后说明:有些物质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比如小苏打和白醋。有些物质混合,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比如刚才的白色物质和小苏打的混合。[幻灯片14]


2.神奇的混合实验


过渡:想不想看看其他的混合实验?[幻灯片15、幻灯片16]


演示:瓶子吹气球实验(可乐和薄荷糖混合)


板书设计:  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


混合


小苏打  +  白醋  —————→  二氧化碳  +  ……


(化学反应)

配套课件上传到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b88c249bdaef5ef7ba0d3c82.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8 16:08:19编辑过]

TOP
149#

2012年12月17日,在莲都教育网上发表新闻报道:天宁小学:搭建平台、展示风采、促进发展


 


莲都教育网>> 教育信息>> 校园风采>>天宁小学:搭建平台、展示风采、促进发展


http://www.lsldjyw.com/Item/29410.aspx


 


 


2012年12月14日,“江干—莲都”教学交流暨第二届“莲都风采”(小学科学)教学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整个活动由莲都区小学科学教研员蓝岳美老师主持,来自全区近70位小学科学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共分两个环节:上午安排了三节教学研讨课,分别是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东城小学孙碧雯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水和水蒸气》,莲都区天宁小学陈建秋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莲都区老竹民族学校徐益南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下午安排了全体教师参与的互动研讨和特级教师刘晋斌老师的专题讲座《科学探究背景下提高学生学习力的实践研究》。

 

为期一天的活动,安排得紧张而又有序,很好地落实了莲都区教育局提出的“借智发展,接轨杭州”的教育发展思路,让莲都区的小学科学老师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杭州江干区的先进教育经验,促进了我区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此同时,莲都区的优秀教师也在本次活动中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采,提高了莲都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9 8:46:46编辑过]

TOP
150#

2012年11月7日,在浙江小学科学网发表新闻报道:天宁小学举行“秋天的童话”主题科普活动

 

浙江小学科学网 >> 科教新闻 >> 地市科学动态 >> 天宁小学举行“秋天的童话”主题科普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9 8:48:35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