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缘深
那日,天气有些凉意,天空还飘落着小雨。地面上到处是湿答答的。我破天荒的穿起了长纱裙。即使,蹬着高跟鞋,过水洼的时候,我仍然要撩着裙子。那时,我心里暗笑:原来,古代裹小脚,就是故意让大家闺秀走路不能快,穿旗袍就是限制你的行动。就像现在的我,受一身的限制,不斯文也得扮文雅了。
杭州的会议来了好多人,对我来说,这些人都是陌生了。
那晚,我们一路堵车,到宾馆时,天色已黑。
原先,我们打算随意吃一些,禁不住宾馆服务员的再三劝说,我们还是风尘仆仆的走了足足15分钟的路,去了餐厅。
一进门,抬头见到熟悉的阮老师和海风,虽然,另外两个也是很熟悉的人,但是,那只是我对他们熟悉,他们对于我是路边的哪根葱或许都不知晓。所以,想到这里,我愣是没有大方、主动的去打招呼。
刚坐下来,忽地听到有人在叫:“夏日蒲公英!”
我一听到这个称呼,简直就是反射性的站了起来。
回过头,看见阮老师在朝着我笑。
这时,二剪梅站了起来。其实,二剪梅我已经从网络内,网络外都见到过,只是没有真正的打过一声招呼。出于礼貌,我走了过去,“梅姐。”一声“梅姐”我叫得是那么自然。原来从网络走进现实也是件容易的事情。
“陈老师好。”第一次现实中看见不睡觉的兔,可我却叫不出“兔子”这个称呼。毕恭毕敬的叫“陈老师”。或许,我心里一直很畏惧这位网络盛传的以严格、挑剔、敬业出名的管理员,在网络上,我在他这里碰过钉子,那一次,磕得我心硬生生的疼。
海风是早一些认识的。虽然现实中才偶见第三次,但始终有和煦暖风扑面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是全国的年会,虽然没有亲临嘉兴实小,但网络的直播间接感受了这片氛围。海风快递来的光盘和资料书籍更是一直温暖着我。
阮老师,从我进入这门学科,就知道这个名字,特别是2010年疑难问题的研讨中,敲击杯子到深夜的钻研精神一直都在心里记着这件事。暑期的90课时培训,让我第一次真实得以见面。想象中他亲和力的样子和现实中极其吻合,我暗自开心好久。
餐桌上,对面坐着一位老师。听见有人呼:“谢老师。”
听大家言语之间,知道是嘉善的老师。那会,我心里暗想:“会是嘉善的谢小立老师么?”
突然,感受到网络的力量真是太强大了。
无论真名也好,网名也罢,出现的频率高了,你自然而然都进行了铭记。但现实和虚拟在融合、呼应的一刹那。都会有种措手不及,真相大白的感觉。
饭后,管理团队的老师都聚集在喻的房间谈天说地。
那会,我也开始以夏日蒲公英的名字初涉论坛。
我想,是不是可以鼓足勇气,迈出这一步,将网络与现实对应。
转辗后,我去了。或许,什么都没考虑,就这样去了。
就这样,我见到了传说中的团队。
大家聊天很随意,也很开心。
经过介绍,我开始慢慢将名字和人进行了一一对应。
期间,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环节。
猜名字。除了能叫的出名字的,剩下的几个是叫不出的。
我说:“可否告诉我一个姓或者来自的地方?”
忽地抬头,看见了饭桌上的那个谢老师。我提出,能否告知地方?
喻说,嘉善的。
我答:嘉善谢小立。
一句回答引起了大家莫大的兴趣,也许他们奇怪,我为何有这样的特殊预测能力,其实一切都是网络的力量。
接下的一位,我问:可否告知姓?
喻说:陈。
我答:陈荣林。
……
其实,我自己都被自己镇住了。
怎么可以做到那样脱口而出,怎么可以这样信心十足,看来解释也无用。因为,真的无从解释当时的状况。
我自己对自己的解释是:跟着感觉走。
谢老师特殊的嗓音,或许下一见面,听其声就能辩其人了。陈荣林老师天生的微卷发型就是我的初印象。
大家聊着,我听着。
偶尔也能接上一句。
那会,我在想:
网络教研的方式真的是一个创举。这些年的坚持,都是离不开在座的每一位的坚持和付出。看着他们轻松的谈笑风生的样子,我想像着他们在背后无人的深夜,每个人执着、无私、艰辛的付出。
网络就像一张网,网住了很多人的心。
网络教研就像一盘无形的磁铁,吸引了大量向往力量的小铁屑,我现在就是一颗,慢慢在靠近这块巨大磁盘的小铁屑,虽然,我曾经在外面游荡了很久,“铁”的成分不够高,虽然,曾经,我的质量是那么小,但是,在慢慢靠近的时候,我惊喜的发现,我在慢慢被“磁化”。
那次会议,正在提出联络员事宜。
当别人建议我加入时,我就这样被深深的吸引了进去。
浅一脚,深一脚,慢慢的靠近着,
皑皑白雪的大地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3 14:09:3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