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
如果你用传统的教育理念要现在的孩子努力学习,他理都不理你。特别是富裕家庭的子女,由于他们家庭的经济条件特别好,没有生存压力,学习就是没有干劲。怎么办?只有利用高科技手段,用现代的经营理念来教育他们才有效果。
我们是怎么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呢?
我告诉学生,现在是高科技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年代,资本市场与高科技相结合,加上你的智慧,就是个捆绑式火箭,只要你有智慧,就有风险投资商来为你投资,很快就有可能让你成为亿万富翁。美国一个9岁孩子就成了亿万富翁,就是因为他有智慧。在计划经济年代,爸爸当市长、书记,儿子有个好前程;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爸爸有一千万、1个亿,儿子有个好前程。现在不同了,现在社会相对平等了,谁有智慧谁就有个好前程。中国的首富之一陈天桥,还有搜狐网站老总张朝阳等等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的父母都不当官,都没有钱,他们能成功靠的就是自己的智慧。那么,怎么样才能拥有智慧啊?好好学习呗!我们快50岁的人一天不学就落伍了,你们这几岁、十几岁小孩不学习哪来智慧?你不好好学习很快就有可能被人超越、被人淘汰。
1999年,我们的初三学生面临考高中,我要求这一届的入线率达到70%(当年我市入学率35%)但是,模拟考的时候只有60%。中学校长很着急,找到我,说:“陈总,不行,做不到啊,只能达到60%。“那怎么行,至少要翻市里的一倍。”我说。
为此,我专门给初三的学生开了一个会,在大会上,我只讲了三分钟话,讲了三句话。第一句,我说:“从今天开始,我宣布:学校餐厅停止给初三的学生吃青菜,全部学生只准吃肉。”孩子一听,嘿,让我们吃肉干什么?女孩子想,那不都长胖了?都提意见。第二句,我说:“你们看,凡是吃肉的动物都是凶猛的,如老虎、豹子;凡是吃草的动物都是老老实实的,如牛、马、羊。”这个他听懂了:原来董事长让我们吃肉不许吃青菜是不希望我们当牛马羊,希望我们当老虎。这些孩子,你如果让他当牛马羊他一万个不高兴,因为当牛马羊要受别人欺负呀!可是你让他们当老虎,他一身都是劲,因为当老虎意味着当领导,将来可以去领导人家。听懂了以后,我就说第三句话:“你高中都考不上,你当什么老虎啊,英豪的初中毕业生不可能领导哈佛大学的毕业生,除非你是天下奇才。你至少要考上高中,才有机会读大学,才有可能当老虎!”讲完话我就走了。
这些学生一听,觉得有道理,一下子就感悟、思悟、顿悟。开完会,同学们立即找到校长要求晚上加班学习到十二点(我们是十点钟熄灯),校长只同意推延到十一点。结果一个半月以后,中考85%达到普高线。所以说,学不好,不是智力问题,是我们没有懂他们,没有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没有开启他们的心灵,是我们没有让孩子开窍。
第四、教育学生要学会看别人的优点。
现在独生子女多,都很自我,很难看到别人的优点。但是,小孩从小不会看别人的优点,他长大了也就不会整合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就不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奋斗,他就很难成功。所以从小教育小孩学会看别人的优点十分重要。
怎样教育孩子要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呢?
看别人的优点谁都会说,老师、家长天天说、月月说、年年说。我们讲一个简单的故事,就能让孩子一辈子都记住这个道理。
这个故事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龟兔赛跑的故事。龟兔赛跑的故事过去的说法是兔子骄傲自满,打瞌睡了,乌龟跑赢了,现在有了新的版本。
第一次比赛,兔子打瞌睡了,乌龟跑赢了。兔子就想,我跑得这么快,怎么跑不过乌龟呢?提出进行第二次比赛,这一次,兔子不打瞌睡了,结果兔子跑赢了。这回乌龟想,我第一次比赢了,第二次怎么又输了呢?那不行,就提出进行第三次比赛。这一次,兔子没有打瞌睡,乌龟又跑赢了。乌龟怎么能跑赢呢?原来乌龟把终点站设在一条河的对面!兔子很快跑到河边,但不会游泳,过不去。乌龟慢慢爬,慢慢爬,爬到河边,回头看了兔子一眼,跳下去,游了过去,又跑了第一。
从这里,我们教育学生,乌龟有乌龟的优点,兔子有兔子的优点,你不要以为只有你聪明,别人都笨,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
我们还从中挖掘出另外一个道理:这个时候兔子跟乌龟商量,我俩合作吧,将来在陆地上我背着你跑,在河里面你背着我游,我们共同快点到达目的地。由此,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合作,按照现在时尚的说法就是要学会整合资源,从小就要有这个意识。一个故事,两个道理,终生难忘。
关于整合资源,也有一个小故事,过去的铅笔是没有橡皮擦的,美国的一个人把橡皮和铅笔整合在一起,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发现就获得六百多万美元的专利费。
铅笔不是他发明的,橡皮擦也不是他发明的,他只是做了一个整合,就获得了一项专利,得到了六百多万美元的专利费,所以整合资源多么重要。
我自己也有一个通过整合资源成功的案例:
我在中国发行了一本书,名叫《中国公民手册》。到目前为止,这本书的发行量在全国排第二,排第一的是《毛泽东选集》。这本书卖了三千八百万册。现在准备再版。现在在中国的新书发行五万册就算是畅销书了,如果光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这本书根本不可能发行三千八百万册。我是怎么做的呢?我就是整合了很多人的资源才成功的。
我有了这个创意后,请《光明日报》社的社长当主编,我当副主编。另外,我给光明日报社出了很多点子,请他们打报告给党中央,请当时的政治局委员薄一波、宋任穷当这本书的顾问,请当时的司法部长、公安部长、教育部长等八个部长当指导,请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给这本书题写书名,请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写序……,这本书是当时最多最高级别领导参与的一本书,再加上因为这本书是宣传法制知识的,国家领导说:这本书出得好!于是每个省的宣传部都为这本书的发行发了文件,当时光是广东省就发行了三百多万册,首发式是当时我市市委书记高祀仁亲自主持。这就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成功。所以从小教育小孩注意看别人的优点,长大后他就能懂得整合资源。显然,这样比从零开始、孤军作战容易成功得多!
我最怕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最后读书死,学生一定要灵活。可是灵活两个字,谁都会说,我们也是通过一个故事,让孩子们明白,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其重要。
有一次,甲队跟乙队进行篮球循环赛的最后一场,算小分,甲队必须赢乙队五分才能出线。这个时候的比分是甲队105分,乙队100分,还剩5秒钟,如果在这5秒钟,乙队没有投进球,甲队就出线了。就在这个时候,乙队投了一个3分球,变成105比103,还剩3秒钟。这时,甲队的教练请求暂停,NBA赛是可以暂停的。全场都起哄了,只剩3秒钟,还搞什么暂停?你不可能一发球就投进一个3分球吧,这只是万分之一的希望。结果,暂停完了以后,甲队的队员发了一个球给自己的队友,站在自己的篮板底下帮对方投了一个2分球,变成了105比105,这个球是99%能投得进去,因为没有人拦他,就在篮板底下,帮对方投了一球,按照赛事规则,打平了,加时5分钟。加时5分钟,就有50%赢的希望,不加时,甲队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结果,在加时赛的5分钟里,甲队赢6分胜出,出线了。这个故事让学生开窍了,懂得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确要学会灵活处理问题。
第五、弥补中小学衔接的缺陷。
据我市的教育专家研究,每年小学六年级升初一的学生有70%成绩大幅下滑,年年如此。这是为什么?就是制度上出了问题。中国的小学和中学是分开的,小学管小学,中学管中学,国外是一年级一直到九年级。我们国家的小学生学三门主科,上学时间是从早上七点半到下午五点半;一到中学就要学七门主科,上学时间也是从早上七点半到下午五点半,这科学吗?
我们学校在1999年以前也是一样常常出问题,学生一到初一成绩就下滑,家长意见很大,我们感到很伤脑筋。后来我把初一和六年级的老师,中学、小学的校长都叫来开会,我对六年级的老师说:“你们能不能跟着学生上中学,到初一再带一年?”老师说:“不行,不行,中学的教法和我们小学不同,中学是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我们小学是灌输式的,我怎么能去当中学老师?“我又问初一的老师:“你能不能下到六年级去带一年,再跟到初中?”他们也说:“不行,不行,我们中学老师不教小学,那搞不定。”后来我一想,六年级老师要升到初一都适应不了,你说这学生就凭两个月的暑假过渡就升初中了,哪能不出问题呢?
实际上,初一的学生既要用小学的管理方式,也要用中学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平稳过渡。比如,为了让学生记住学过的知识,小学老师习惯对学生进行重复讲课,而中学由于课程压力,老师大多数讲一遍就过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就需要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因此,我们要求小学老师从五年级开始减少重复讲课的次数,同时要求初一的老师增加重复的次数,这样,就解决了学生逐步适应的问题。
从那时起,我把我们中学老师专门调到小学培训两年,然后从五年级带到初二,这样,学生的成绩就避免了下滑的现象。导致学生成绩大幅度下滑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小学的学习速度太慢,也就是学习习惯问题。小学是三门功课,一到中学就七门功课,一下子是应付不过来的。小学中高年级考试内容用120分钟完成,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宽松的,因此小学生在考试时不会紧张,慢慢来,老师也要求慢慢做,不要着急,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形成慢的习惯,一到初中,同样是120分钟,可是考试内容难度大多了,加上题目又多,很多学生都不适应,慢慢做,到考试铃声响了才只做了一半。所以,我们学校小学五年级开始,120分钟的标准考试时间,我们要求学生100分钟全部交卷,一个半小时的作文,要求一个小时完成——提速!
有的家长不懂教育,孩子在一、二年级考试时第一个交卷,考95分,就批评孩子:“你怎么搞的,只考95分,还有半个小时才到点,你那么早交卷干什么?本来可以打100分的,为什么不检查?”我觉得这样指责孩子是不妥的,因为,交头卷打95分的,比最后一个交卷打100分的更有价值。有两方面的价值。第一、他从小就有第一的意识。第二、他速度快,到了中学他就能持续性进步、有后劲。有的时候,孩子马虎是常有的事,我们在座的大人在小时候读书也常有检查不出来的时候,你自己都有检查不出来的,你就要求儿子什么都要检查出来,这没有道理嘛。有的孩子就是不愿意注意这些细节,他是属于抓大放小——领导型的人才,干吗一定要100分呢?
另外,在小学阶段,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多玩。为什么?你不让他出去玩,本来一个小时就可完成的作业,他就花三个小时,因为你反正不让他出去玩。他就慢慢磨呗!你如果让他出去玩,他就会想办法快点写完作业,这样,慢慢就养成了快的惯。
有的老师看到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写作业就表扬他,我就批评这样的老师。本来孩子是有专门时间写作业的,课外活动就应该出去玩的,他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作业,课外活动时还在写,不就动作慢了吗?你还表扬他,他不就越搞越慢吗?所以我们学校的课外活动一个都不许留在教室,统统出去玩,孩子最开心的就是玩嘛!只要写完作业就出去玩,你要给他希望,你不给他希望,他肯定给你慢慢磨,养成一个慢的习惯,一到中学就千万乱了阵脚,这门作业没完成,那门功课又压来了;考试规定时间到了仍交不了卷,会做又有什么用?这样慢慢地学生就会越来越没自信,成绩自然就下降了,所以一定要在小学时候提速。
总之,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学习效率,天天读书未必是好事。
我们认为,家长应该帮助初一孩子完成从小学初中的学习过渡,我们提出6条建议供家长参考:
1、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环境。初中不同于小学,突出表现为“三多”:课多、书多、老师多。不少孩子感到不习惯,对功课应接不暇。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不要只重视班主任的课而忽视科任教师的课。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养成科学的作息守时、专注的读书听课、积极的勤学好问、独立钻研问题、自我验收的习惯等。
3、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学的学习任务很重,学校把学习方法指导已列入教学内容,家长要积极配合。一般强调五个环节:①预习,②听课,③笔记,④复习,⑤作业。
4、明确智力上要“三过渡”。初中一年级与小学高年级在智力培养上既有衔接又有发展,要完成三个过渡:一是在感知方式上,由以听觉型为主转变为以视觉型为主,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二是在记忆方式上,由以机械记忆为主转向以意义记忆为主。三是在思维方式上,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鼓励孩子学会独立地对学习材料进行综合、判断、推理,发展思维能力。
5、家长应着重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当天学的,及时复习;单元学的,整体复习;阶段学的,系统复习。
6、排除孩子的学习困扰。有些孩子成绩下滑是有多种原因的,心理因素是其重要的一方面。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和孩子仔细谈谈心,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及时疏泄不良情绪。
第六、补上意志磨练这一课程。
我们国家没有设置专门对学生进行意志磨练的课程,国外的中学都有。国外的学生在中学时代都必须完成意志磨练的课程。比如,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是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更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
我们那个年代是毛主席给了我们一次机会,让我们上山下乡,锻炼了我们的意志。现在回头看的确受益匪浅,我们之所以能成功也是自己的意志以前受到过磨练。为了补上这一课,我们学校从2003年开始,专门设置了这个课程。初三以上学生两天时间行走100公里。2004年的4月29号到30号,我们为市里“申亚”进行了100公里拉练,我们的孩子经历过这样强度的拉练,他和同龄人相比,在意志方面就会比别人强。两天走100公里,晚上没有觉睡,在农民家的屋檐底下坐一晚上,吃的菜没有肉,就一个青菜,快到目的地那几十公里,有些孩子边走边哭。许多孩子的父母开着车在一旁陪伴,让他们上车,没有一个肯上,都咬着牙,一拐一拐走到终点,到了终点,与父母、同学抱头痛哭。走完这次拉练,可以说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观,许多孩子说:“读了十几年书,真不如这两天。”他们从此懂得了感恩,懂得了要爱父母,爱老师。
另外,我们要加强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太快,加上数字化、信息化,导致现在的青少年,心智成熟缓慢。也可以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了现在的孩子心智成熟较慢,在小学阶段还不明显,一到初二、初三就容易出问题。美国专家做过这个方面的研究:20年前美国的青少年心智成熟在15岁,而现在美国的青少年要到25岁至30岁心智才能成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倒退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工业化进程太快,小孩的动手机会和动手能力都大大减少了。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穷人的孩子生活压力大,家务劳动和其他事务多,他的动手能力很强。所以,越是富裕的地区,孩子的心智成熟得越慢。
在上个世纪末,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做过统计:美国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仅为0.2小时,即12分钟。2002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也发现,独生子女平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11.32分钟。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孩子家务劳动时间要少得多,甚至只是美国的零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按说劳动应多于发达国家,却为何出现这么一种状况呢?最根本的就是观念问题。许多家长这样要求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是一句非常典型的话,其含义是分数决定命运,一切为了考试,什么道德呀、体育呀,都算不了什么,劳动更是不必提及的事。那么,我们来看看孩子是否需要劳动,劳动对于儿童成长有何意义?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威特伦花了40年的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结论是:从小爱劳动、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多2倍,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充实美满,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
在美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自己的父母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做小保姆去赚钱。有个女孩每周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以领取工资。但这女孩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被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在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所以如果您想让孩子比别人早成功,你就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劳动意识的培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8-15 7:54: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