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沈晴雨的成长贴 [复制链接]

91#

90学时培训的第一天
    
      今天是培训的第一天,在培训班里年长者居多,男老师居多。大家在一起除了参加培训,更是一种交流。
       第一天的培训内容主要是ps软件的基本使用。看到很多年纪大的老师,仔细认真着学着每一个操作步骤。虽然有时候不免跟不上,但照样“不耻下问”,“穷追不舍”,真的是 “老一辈革命家”啊。
       在这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不缺学习的目标和途径,我们缺少的是一种精神。
TOP
92#

坚持下来才是真正的强者!


 


精神是最为宝贵的!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93#

培训第二天


:何树德老师讲教具   。  



      在科学教学中,好的实验材料、好的教具无疑能给课增添很多的色彩,甚至可以说这部分工作搞好,课也成功大半了。但是其并不遥远,我们要学会将“科学知识”体现在我们身边可选的材料里面。
     “走马灯”、“浮沉子”,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我们怎么会想不到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16 19:34:42编辑过]

TOP
94#

继续努力,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坚持记录能更好地促进你的成长。

TOP
95#

看似每天重复的工作,生活。实际上每天都不一样,加油!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96#

      谢谢前辈们的鼓励。
TOP
97#

培训第三天:徐春建教研员讲教学设计。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徐老师讲到要用核心概念来组织教学,并渗透进教学,而不仅仅是靠花俏的实验环节设计。老师在做模型设计的时候,虽然仅仅是一个模型,但是也不能与现实有矛盾之处,尽量符合现实的比例啊,关系之类的。
TOP
98#

是的,每一次培训都要写点东西,就要认真去听,加油!
TOP
99#

培训第四天: 陈晓萍教授    讲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                                                                                                                                    
     上午,听了娄老师和顾老师的两堂课。两课的设计出发点是很不同的,从而引发了关于注重知识与注重科学思维和方法之间的争论。
                                                
     下午,主要是陈教授讲座。她要求我们用左手写字,让后她来给我们听写,让我们体会到孩子在课堂上的感受。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生理上、心理上,有些孩子发育得迟些,有些早些,就表现出在相同时间内能力的差异。我们老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而不是一味得去怪孩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2 18:46:29编辑过]

TOP
100#

      培训第五天  : 来文  教授 讲 小学科学疑难知识   。  来教授以现行的教科版教材为依托,为我们讲解 教材中内容的深层含义,及有待我们教师在备课中,要注意的问题。要上好一节课,老师要做的功课,好多。
TOP
101#

 从描述的培训内容看,都很不错,平时教学中很有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一直努力中……
TOP
102#

看起来与去年的90学时内容相似
TOP
103#

培训,让自己把平时的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会感悟更多,也收获更多。。。
TOP
104#

这样的培训真好,晴雨老师一定学到很多了。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05#

以前听到的,看到的一些培训,有些理论教的比较抽象,脱离实际,导致感觉培训没意思,但看到晴雨老师的培训记录,详细认真,培训内容实在,相信老师受益是颇大的。
TOP
106#

没有在这里出现有很长一段时间了,现在居然不知道从何开始。

TOP
107#

沉浸也是酝酿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108#

今天下午参加 萧山——滨江教研活动

地点:江南实验小学

内容:江南实验小学蓝武伟和萧山高桥小学顾云涛老师,同课异构《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省教研员喻老师点评和讲座。

记录以下几点:
一、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性格决定上课的风格,不必一味得去改变自己。
二、理想课堂,要留给学生大约一半的主动学习时间,让学生的“心” 弄顺了。
三、具体某一节课,甚至一册书,只是一个载体。通过载体,教师要体现个人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素养的一个工具。
四、注重学生的发展。其实,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是差不多的,为何他们会有差距,原因有很多,也包括习惯。
五、猜测应该是有本之木,给学生猜的方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13 21:43:36编辑过]

TOP
109#

 

88届浙派名师听课感言


2015416日——17日,我有幸参加在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举办的浙派名师小学科学课堂展示活动,总共安排九节展示课和四位专家点评。名师们走下神坛,更接地气。现将听课过程中的感想整理如下:


一、名师其实很普通。开场白,杭师大的童国勇教授简单介绍名师的培养,五年时间,理论学习指导、课堂实践指导、国内外考察学习等等,内容多、涉猎广、强度大。我想对于本身就有很好教学教研水平的老师,这么努力,不名也难。本次上课的九位老师中,有六位来自浙江的小学;四位专家,有三位工作在浙江。对于浙江一线教师,更具学习和借鉴的意义。童教授关于“浙派名师的调查与研究”的一番话,慷慨激昂,培养了一批名师,同时激起了教育热爱者们的名师梦。教师是人的工作,很难定量衡量、分析,教学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没有终点,作为我们老师永远走在追足美丽的道路上。


二、好课要多磨。宁波的沈晓英老师上《食物中的营养》,就知识点而言并不是很难,但其却将本来枯燥乏味的资料阅读课处理得更具探究性。当专家、老师向其提问时,从她的回答里,我们知道她曾经全部都考虑过或者早有准备,只是展示时,时间关系,没有用上。还有一位老师,说他在上台之前,进行五次试教,最终定下教案。我想一个课,如果能够如此多方思量,多次实践再修正,总能更完善些。


三、 “真实”要尊重。《证明地球在自转》、《农历的天空下》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跟不上,理解起来显得更难一点。两位上课老师借助于教具,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又遵照“科学发现”的过程和事实,让学生经历一次模拟实践。我们不能为便于教学,改动教材,有违真实性、科学性。


四、主体位置要摆正。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毋庸置疑。可能我们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是想到要给学生说、动手、思考等等的机会,总之,是让他们尽量的表现。可是,有多少人,在上课之前,去问过学生,你们喜欢怎样的科学课,对于……内容,你们是喜欢这样上,还是那样上?湖州南浔的沈跃群老师,在诠释她的课时,就去问了。现在的学生学习途径多,接受信息量大,自我意识强,对于学习更喜欢“选择”。有些时候,甚至是“这个内容,我没兴趣,我不听;这门课我不喜欢,玩小纸条”……,是对长期以来教师高高在上、绝对权威形象的挑战,要求教师俯下身为学生烹饪饕餮大餐。


五、个人素养要高。曾宝俊老师带来的课中,除了他精心的教具,还有他个人极高的人文素养,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当老师难,当好老师更难。老师之于学生,不仅仅是教参安排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后者是一时半会教师无法备课备好,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长期不断交流、接触中,如蚕蚀般一点点占据、同化。这方面的素质貌似虚,却比知识等显性的东西更能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品质、生命质量。


此次浙派名师一个更大的亮点是,课间休息期间,穿插杭师大学生的才艺表演,一节师大学生的展示课。其意义,更多的是给本校学生一个展示历练的机会,可见学校对学生的爱护之深。一个人一辈子能够遇到一个能指引他的人,碰到一所好学校,是多么幸运、幸福。接触过很多杭师大毕业的朋友、同事,发现他们都怀念在校的日子和深深热爱着这所学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19 14:48:39编辑过]

TOP
110#

      利用变温油墨,做了热传递实验,现象果真明显,孩子们看得很兴奋。因为补起来的实验,教学效果还是稍微逊色了点。有些学生加热过头,变温油墨被烧没了,再也恢复不了。如果是新课,或许对此有更好的生成。可惜了!

TOP
111#

现场有两堂  摆的研究  课,很想听听你们的观课感呢。
TOP
112#

 

《太阳系》是教科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五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参考中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太阳系,重点在于知道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第二部分是根据课本提供的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体会太阳系之大。存在难点,当将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十七亿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做出太阳系的八个行星模型,按照相同比例缩小行星离开太阳的距离时,无法在教室内建立模型,如果两者比例缩小不统一,又有违真实性。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都在建太阳系模型,而通过《月相》、《日食与月食》两课,学生已经有借助模型来分析的经历。本次教学,打算以模型建构为主线,将太阳系的相关知识穿插其中,重点在于模型构建前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两个部分。在经历试教、正式上课,听取多位老师的点评,就几个要点,简单记录


1、设计思路是对的。在定整节课的基调上,我一直很矛盾,是按照教参的顺序,一步步来;还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先,知识其次。关于这两点,学校的老师也存在分歧。有老师说,连基本的教学目标都不突出,没完成的课,怎么算得上一节完整的课;也有的老师说,就单纯的知识点而言,学生花个5分钟,基本上都能背出来,关键是能力。最后,我将两方观点,稍微综合了一下。上课的主线怎么定,我个人一直处于矛盾中,这次上公开课,也是一次试错机会,让大家来评一评。展示课过后,教研员杨老师对课的主线该怎么定,给我吃了定心丸,她赞同我的以建模为主线,将知识点插入其中的构思,强调知识只是一个载体。


2、内容要完整。在建太阳系的模型中,我与另一位老师不约而同的,都将八大行星作为建模的主体,忽略了小天体、卫星等成员。其实,我在上课的时候,就知识点我是在一张PPT上呈现一下的,就是在建模过程中,没有将他们划入建模成员。下次进一步改进。


3、既然展示了,就得要让学生看到。我要求学生将缩小50亿倍的太阳系成员,在下图小纸片中画出,然后其中一个小组按照他们在太阳系中的排列,贴在黑板上。由于他们实在太小,贴在黑板上,后面的学生根本无法看清楚,起不到展示的效果。


4、多动动更有活力。对于太阳系行星我是采用画的形式,当时是想到六年级的学生画圆很快,用橡皮泥捏捏比较费时间,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应该更注重思维一些。但实际上是,捏橡皮泥更快一点,学生也更喜欢。



 5、任务引起行动。在课的一开始,我安排2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书,目的是要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改进方法是,先将问题提出,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


 6、注重单元整体性。本单元都是在讲宇宙模型,其实在第一课《地球的卫星——月球》,已经有模型思想的渗入。那个时候开始,虽然都在建模型,但是学生即使做了,印象也不是很深刻,当时就应该强调“模型”二字,那么关于建太阳系的模型,学生能够反应得更快一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6-2 10:41:48编辑过]

TOP
113#

真不错,一次教研活动,辛苦付出、收获多多。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114#

谢谢,俞老师的点评,不同的观点,是对思路的不断修正,这样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

TOP
115#

热爱,有一颗坚持下去的心,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的
TOP
116#

以下是引用清闲似水在2015-6-14 15:21:00的发言:

    
    热爱,有一颗坚持下去的心,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的
    

TOP
117#

这段时间,在浏览《红楼梦》,起码对我来说还是有益的,接下去找本什么书翻翻呢?
TOP
118#

以下是引用晴雨在2015-7-21 17:10:00的发言:

    
    这段时间,在浏览《红楼梦》,起码对我来说还是有益的,接下去找本什么书翻翻呢?
    

看书增长知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