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是教科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五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参考中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太阳系,重点在于知道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第二部分是根据课本提供的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体会太阳系之大。存在难点,当将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十七亿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做出太阳系的八个行星模型,按照相同比例缩小行星离开太阳的距离时,无法在教室内建立模型,如果两者比例缩小不统一,又有违真实性。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都在建太阳系模型,而通过《月相》、《日食与月食》两课,学生已经有借助模型来分析的经历。本次教学,打算以模型建构为主线,将太阳系的相关知识穿插其中,重点在于模型构建前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两个部分。在经历试教、正式上课,听取多位老师的点评,就几个要点,简单记录
1、设计思路是对的。在定整节课的基调上,我一直很矛盾,是按照教参的顺序,一步步来;还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先,知识其次。关于这两点,学校的老师也存在分歧。有老师说,连基本的教学目标都不突出,没完成的课,怎么算得上一节完整的课;也有的老师说,就单纯的知识点而言,学生花个5分钟,基本上都能背出来,关键是能力。最后,我将两方观点,稍微综合了一下。上课的主线怎么定,我个人一直处于矛盾中,这次上公开课,也是一次试错机会,让大家来评一评。展示课过后,教研员杨老师对课的主线该怎么定,给我吃了定心丸,她赞同我的以建模为主线,将知识点插入其中的构思,强调知识只是一个载体。
2、内容要完整。在建太阳系的模型中,我与另一位老师不约而同的,都将八大行星作为建模的主体,忽略了小天体、卫星等成员。其实,我在上课的时候,就知识点我是在一张PPT上呈现一下的,就是在建模过程中,没有将他们划入建模成员。下次进一步改进。
3、既然展示了,就得要让学生看到。我要求学生将缩小50亿倍的太阳系成员,在下图小纸片中画出,然后其中一个小组按照他们在太阳系中的排列,贴在黑板上。由于他们实在太小,贴在黑板上,后面的学生根本无法看清楚,起不到展示的效果。
4、多动动更有活力。对于太阳系行星我是采用画的形式,当时是想到六年级的学生画圆很快,用橡皮泥捏捏比较费时间,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应该更注重思维一些。但实际上是,捏橡皮泥更快一点,学生也更喜欢。
5、任务引起行动。在课的一开始,我安排2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书,目的是要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改进方法是,先将问题提出,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
6、注重单元整体性。本单元都是在讲宇宙模型,其实在第一课《地球的卫星——月球》,已经有模型思想的渗入。那个时候开始,虽然都在建模型,但是学生即使做了,印象也不是很深刻,当时就应该强调“模型”二字,那么关于建太阳系的模型,学生能够反应得更快一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6-2 10:41:4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