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例如在课例《一杯水的观察》中,学生的探究问题是五花八门的,诸如:“我想研究水是怎样产生的?”、“我想研究水会不会给我们带来坏处?”、“我想知道为什么很多成语都用水来形容”等等,从这些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的这些问题涉及到水的起源、水的作用、语言学问题,孩子们也和我们教师一样,倾向于宏观的和技术的问题,很少注意微观的科学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0-11 18:52:13编辑过]
让学生自己从“真实”的活动中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会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但总会事与愿违,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是基于想像的。阅读此书,让我明白了要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要通过科学探究实践提出问题。
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科学问题不仅要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而且还要明确、清晰。没有目标的探究始终停留在感性知识阶段,而不能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明确科学问题及其相关的准备性概念的建立。
在阅读此书之前,我就清楚地知道科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是整个探究过程的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得出结论。本书对“科学的过程”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让我对“科学的过程究竟是什么”有了深入地理解,科学的过程不是记住了科学探究的步骤就可以了,科学过程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科学研究,学会用科学方法处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小学生而言,科学过程的各个步骤中,最适合也是他们最乐于做的是通过观察实验获得数据或收集资料,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并学会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书中提到:“在客观的原始记录基础上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从而有利于发现其中的规律。这一过程要让孩子们完整地感受到,而不是一上来就让孩子们在现成的表格中填写。”确实,为了方便学生观察记录,平时我们在实验时都会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一上来就填写我们制定好的实验表格,这样做确实剥夺了学生对数据、资料处理的能力。在学生整理数据、资料时其实是让学生对自己实验过程的回顾,对实验步骤、过程条理化、清晰化,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加工,同时为后面用数据来说明自己的发现作好铺垫。但是我认为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刚接触科学,教师提供现成的表格也是有必要的,我们对于中高段学生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去整理数据。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感到自己科学知识还不够扎实,理解和把握教材能力不够强……章鼎儿老师的这段话常引起我的思索“对儿童来说,能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身边的问题。无疑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认识能力。不过,对有效的学习来说,观察和发现还只是认识的开始,最终是否有所收获,认识是否能得到发展,在发现问题之后,便取决于对问题所持的态度和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道理,可以借鉴。怎样才能更好地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这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