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讨论热点:一堂“失败”的好课 [复制链接]

1#

[转帖]讨论热点:一堂“失败”的好课

    一堂“失败”的好课

赵光平  罗星凯

原载:《人民教育》2002年第10期

 

 

编者按:这是来自新课程实验区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值得我们去思考几个问题:

    1. 这堂课失败在哪里?为什么失败?

    2. 你是否同意这是一堂“失败”的好课?如果同意,好在哪里?如果不同意,为什么?

    3. 这堂课由你来上,你将如何设计?

 

 

    这是实验区一堂尚未正式进入课改的小学自然课。

    为节省篇幅,这里只呈现课的一些片段,并隐去了所有的真名。

    课有些不平常,听课人中有2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派来的专家、4位省教研员、3位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一些外校教师。

    上课的老师叫罗吉,约四十多岁。她经历过一些大的场合,但今天这种阵势,估计也是第一遭。

    课是以这种方式导入的:

    “我们很熟悉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一定很了解。”罗吉老师说,“比如,水,天天喝,天天用,可一些性质我们仍没注意到。不信,请看下面的实验。”

    实验装置为玻璃管下连着一圆底烧瓶,即在塞紧了胶塞的烧瓶上,插入了一根筷子粗的玻璃管。

    “里面有什么?”老师问。

    “红色液体。”学生答。

    “说详细一点。”

    “红色液体充满了烧瓶,并上升到玻璃管中。”

    “对”老师点头,然后说“红色液体其实是水,为便于观察,加了两滴红墨水。”

    “将装置放到热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烧瓶变热!”

    “烧瓶里的东西也将变热!”

    老师听后笑道:“真的不了解水!不信就动手试一试。”

    一试,玻璃管里果然出现了怪事,学生十分惊讶。

“你们惊奇什么?”老师明知故问。

学生兴奋地嚷道:“玻璃管里的红水会动,会往上跑!”

    “这说明了什么?”

    一些学生说:“水增加了。”

    “是什么地方的水增加了?”老师不解地问。

    “装置里的水增加了。”

    “根据是什么?”

    “从玻璃管看,水面上升,所以水增加了。”

    老师问:“水增加了,是水的质量增加了,还是水的--”话到了嘴边,她又咬住了。显然她不愿意说出“水的体积增加”这几个字。

    她换了一种问法:“水增加了,是不是你们加进了水?”

    “没有啊!”学生们说。

    “没有加进水,那水怎么上升了?”

    “这——,这——,”学生们张着嘴答不出来。

    “给你们5分钟,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水上升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什么,不就说明水的体积增加吗!”后面一个听课老师小声说。

    她的同伴则说:“可这话必须从学生口里说出来,否则,怎么体现课改新理念呢!”

    “明白了吗?”罗吉老师问。

    “明白了。”学生们答道。

    一个男孩抢着说道:“水没有增加,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起来了。”

    “塞子把烧瓶里的空气堵住了,空气变热,把水推上玻璃管里去了。”另一个学生补充道。

“还有其他意见吗?”老师一连问了三次,没人出声。

    “这两位同学说的,你们同意吗?”

    学生们说:“同意。”

    “烧瓶里明明装满了水,怎么会有空气?”教师急了,声音变高。

    “水上升,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是不是?”没有时间再拖,教师直接问了。

    “是”两个女孩应和道。

    “是什么使体积增大?”

    “热气。”几个学生脱口而出。

    “你们说的热气实际是热量。”老师解释说,“吸收了热量,水的体积变大。”

 

 

各组按教师的吩咐,将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中。

    “看到了什么?”老师问。

    “玻璃管里的红水下降了。”

    “为什么下降?给你们一分钟想一想。”

    大概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准会说:“水受冷,体积缩小,水面下降。”可学生偏不这样说。

    “水下降,是因为管里的水退下去烧瓶里;水之所以退回,是因为烧瓶变大了。”

    “烧瓶会变大?”教师惊奇地说,“烧瓶可不是气球哟,想变大就变大,想变小就变小。”

    这句话,逗得孩子们笑了起来。

    “其实,因为受冷,水的体积缩小,水就下流了。”老师给出答案。

    各组学生又用酒精做了实验。

    然后,师生们共同总结道: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酒精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水、酒精都是液体,

    由此可以推出,

    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刚才得出了什么结论?”老师问。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说。

    老师举起一个烧瓶说道:“这是煤油。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没有!”学生们毫不含糊地说。

    “怎么?它不是液体吗?”

    “是液体,但不是红色的液体,所以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之所以这样想,可能是因为前面的水和酒精都染成了红色。)

    “你们愿不愿意用煤油做一下实验?”老师问。

    “愿意。”学生说。

    几分钟后,各组都做完了煤油实验。

    老师问:“你们刚才的想法对吗?”

    全班叫道:“错了,液体的颜色不影响热胀冷缩。”

这堂课,经过一波三折,似乎快要成功了!

 

 

    “今天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老师说。

    “是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对还是错?”老师问道。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叫道:“错!”

    老师愣住了,片刻后方问道:“难道酱油和菜油不是液体?”

    “是液体,但酱油和菜油是可以吃的。“一些学生说。

    “酱油有色素。”有几个学生说。

    “菜油烧不着,所以不会热胀冷缩。“另一些学生则说。

    “刚才做过实验,酒精、煤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问。

    “会。”学生们说。

    “现在,酱油、菜油会不会遇热就膨胀,遇冷就缩小?”老师又问道。

    “不会。”学生们坚定地说。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老师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

    “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下课了,罗吉老师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教室。

下面就要评课了,不知上面的人会说些什么!

座谈开始了。

    罗吉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自然课还没有课改,用的仍是老课本,但学校组织的课改学习,我们都参加了。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

    老师讲,学生听,那是老课堂;

    学生说,老师听,这才是新课堂。

    学生说对说错,是一回事;敢不敢让学生说,又是另一回事。

    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要有勇气。”

    “但是,”罗吉老师话锋一转,

    “新课堂也好,老课堂也好,讲的是‘实效’二字。

    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后面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答对,没有一个!”

    “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罗吉老师说这句话时,满脸都是愧色。

    校长看这局面,觉得有必要说一些情况。

    “由于一些原因,备课没有备充分。

    原计划中,没有这节公开课。昨天,看到专家离开之前还有一些时间,才临时商议上这课。

    可能是时间仓促,自然课老师胃病急发了,我叫罗吉老师顶上。

    罗吉老师是副校长,现在教的是数学,以前教过一些自然。”

    罗吉老师接口说道:“昨晚,听说上这课,我也慌了。以前没上过这部分,会上出什么结果,心里没有底。

    后来又想,自己有教学经验,这部分也不难,怕什么。

    现在看,我过分自信了。课上成这个样,我没有预料到。”

一直在听的教授问道:“什么你没有预料到?”

 

 

 

 

    “今天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老师说。

    “是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对还是错?”老师问道。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叫道:“错!”

    老师愣住了,片刻后方问道:“难道酱油和菜油不是液体?”

    “是液体,但酱油和菜油是可以吃的。“一些学生说。

    “酱油有色素。”有几个学生说。

    “菜油烧不着,所以不会热胀冷缩。“另一些学生则说。

    “刚才做过实验,酒精、煤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问。

    “会。”学生们说。

    “现在,酱油、菜油会不会遇热就膨胀,遇冷就缩小?”老师又问道。

    “不会。”学生们坚定地说。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老师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

    “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下课了,罗吉老师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教室。

下面就要评课了,不知上面的人会说些什么!

座谈开始了。

    罗吉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自然课还没有课改,用的仍是老课本,但学校组织的课改学习,我们都参加了。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

    老师讲,学生听,那是老课堂;

    学生说,老师听,这才是新课堂。

    学生说对说错,是一回事;敢不敢让学生说,又是另一回事。

    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要有勇气。”

    “但是,”罗吉老师话锋一转,

    “新课堂也好,老课堂也好,讲的是‘实效’二字。

    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后面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答对,没有一个!”

    “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罗吉老师说这句话时,满脸都是愧色。

    校长看这局面,觉得有必要说一些情况。

    “由于一些原因,备课没有备充分。

    原计划中,没有这节公开课。昨天,看到专家离开之前还有一些时间,才临时商议上这课。

    可能是时间仓促,自然课老师胃病急发了,我叫罗吉老师顶上。

    罗吉老师是副校长,现在教的是数学,以前教过一些自然。”

    罗吉老师接口说道:“昨晚,听说上这课,我也慌了。以前没上过这部分,会上出什么结果,心里没有底。

    后来又想,自己有教学经验,这部分也不难,怕什么。

    现在看,我过分自信了。课上成这个样,我没有预料到。”

一直在听的教授问道:“什么你没有预料到?”

 

 

 

 

    “今天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老师说。

    “是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对还是错?”老师问道。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叫道:“错!”

    老师愣住了,片刻后方问道:“难道酱油和菜油不是液体?”

    “是液体,但酱油和菜油是可以吃的。“一些学生说。

    “酱油有色素。”有几个学生说。

    “菜油烧不着,所以不会热胀冷缩。“另一些学生则说。

    “刚才做过实验,酒精、煤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问。

    “会。”学生们说。

    “现在,酱油、菜油会不会遇热就膨胀,遇冷就缩小?”老师又问道。

    “不会。”学生们坚定地说。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老师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

    “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下课了,罗吉老师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教室。

下面就要评课了,不知上面的人会说些什么!

座谈开始了。

    罗吉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自然课还没有课改,用的仍是老课本,但学校组织的课改学习,我们都参加了。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

    老师讲,学生听,那是老课堂;

    学生说,老师听,这才是新课堂。

    学生说对说错,是一回事;敢不敢让学生说,又是另一回事。

    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要有勇气。”

    “但是,”罗吉老师话锋一转,

    “新课堂也好,老课堂也好,讲的是‘实效’二字。

    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后面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答对,没有一个!”

    “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罗吉老师说这句话时,满脸都是愧色。

    校长看这局面,觉得有必要说一些情况。

    “由于一些原因,备课没有备充分。

    原计划中,没有这节公开课。昨天,看到专家离开之前还有一些时间,才临时商议上这课。

    可能是时间仓促,自然课老师胃病急发了,我叫罗吉老师顶上。

    罗吉老师是副校长,现在教的是数学,以前教过一些自然。”

    罗吉老师接口说道:“昨晚,听说上这课,我也慌了。以前没上过这部分,会上出什么结果,心里没有底。

    后来又想,自己有教学经验,这部分也不难,怕什么。

    现在看,我过分自信了。课上成这个样,我没有预料到。”

一直在听的教授问道:“什么你没有预料到?”

 

 

    “这说明了什么?”

    一些学生说:“水增加了。”

    “是什么地方的水增加了?”老师不解地问。

    “装置里的水增加了。”

    “根据是什么?”

    “从玻璃管看,水面上升,所以水增加了。”

    老师问:“水增加了,是水的质量增加了,还是水的--”话到了嘴边,她又咬住了。显然她不愿意说出“水的体积增加”这几个字。

    她换了一种问法:“水增加了,是不是你们加进了水?”

    “没有啊!”学生们说。

    “没有加进水,那水怎么上升了?”

    “这——,这——,”学生们张着嘴答不出来。

    “给你们5分钟,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水上升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什么,不就说明水的体积增加吗!”后面一个听课老师小声说。

    她的同伴则说:“可这话必须从学生口里说出来,否则,怎么体现课改新理念呢!”

    “明白了吗?”罗吉老师问。

    “明白了。”学生们答道。

    一个男孩抢着说道:“水没有增加,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起来了。”

    “塞子把烧瓶里的空气堵住了,空气变热,把水推上玻璃管里去了。”另一个学生补充道。

“还有其他意见吗?”老师一连问了三次,没人出声。

    “这两位同学说的,你们同意吗?”

    学生们说:“同意。”

    “烧瓶里明明装满了水,怎么会有空气?”教师急了,声音变高。

    “水上升,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是不是?”没有时间再拖,教师直接问了。

    “是”两个女孩应和道。

    “是什么使体积增大?”

    “热气。”几个学生脱口而出。

    “你们说的热气实际是热量。”老师解释说,“吸收了热量,水的体积变大。”

 

 

各组按教师的吩咐,将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中。

    “看到了什么?”老师问。

    “玻璃管里的红水下降了。”

    “为什么下降?给你们一分钟想一想。”

    大概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准会说:“水受冷,体积缩小,水面下降。”可学生偏不这样说。

    “水下降,是因为管里的水退下去烧瓶里;水之所以退回,是因为烧瓶变大了。”

    “烧瓶会变大?”教师惊奇地说,“烧瓶可不是气球哟,想变大就变大,想变小就变小。”

    这句话,逗得孩子们笑了起来。

    “其实,因为受冷,水的体积缩小,水就下流了。”老师给出答案。

    各组学生又用酒精做了实验。

    然后,师生们共同总结道: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酒精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水、酒精都是液体,

    由此可以推出,

    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刚才得出了什么结论?”老师问。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说。

    老师举起一个烧瓶说道:“这是煤油。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没有!”学生们毫不含糊地说。

    “怎么?它不是液体吗?”

    “是液体,但不是红色的液体,所以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之所以这样想,可能是因为前面的水和酒精都染成了红色。)

    “你们愿不愿意用煤油做一下实验?”老师问。

    “愿意。”学生说。

    几分钟后,各组都做完了煤油实验。

    老师问:“你们刚才的想法对吗?”

    全班叫道:“错了,液体的颜色不影响热胀冷缩。”

这堂课,经过一波三折,似乎快要成功了!

 

 

    “今天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老师说。

    “是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对还是错?”老师问道。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叫道:“错!”

    老师愣住了,片刻后方问道:“难道酱油和菜油不是液体?”

    “是液体,但酱油和菜油是可以吃的。“一些学生说。

    “酱油有色素。”有几个学生说。

    “菜油烧不着,所以不会热胀冷缩。“另一些学生则说。

    “刚才做过实验,酒精、煤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问。

    “会。”学生们说。

    “现在,酱油、菜油会不会遇热就膨胀,遇冷就缩小?”老师又问道。

    “不会。”学生们坚定地说。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老师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

    “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下课了,罗吉老师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教室。

下面就要评课了,不知上面的人会说些什么!

座谈开始了。

    罗吉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自然课还没有课改,用的仍是老课本,但学校组织的课改学习,我们都参加了。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

    老师讲,学生听,那是老课堂;

    学生说,老师听,这才是新课堂。

    学生说对说错,是一回事;敢不敢让学生说,又是另一回事。

    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要有勇气。”

    “但是,”罗吉老师话锋一转,

    “新课堂也好,老课堂也好,讲的是‘实效’二字。

    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后面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答对,没有一个!”

    “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罗吉老师说这句话时,满脸都是愧色。

    校长看这局面,觉得有必要说一些情况。

    “由于一些原因,备课没有备充分。

    原计划中,没有这节公开课。昨天,看到专家离开之前还有一些时间,才临时商议上这课。

    可能是时间仓促,自然课老师胃病急发了,我叫罗吉老师顶上。

    罗吉老师是副校长,现在教的是数学,以前教过一些自然。”

    罗吉老师接口说道:“昨晚,听说上这课,我也慌了。以前没上过这部分,会上出什么结果,心里没有底。

    后来又想,自己有教学经验,这部分也不难,怕什么。

    现在看,我过分自信了。课上成这个样,我没有预料到。”

一直在听的教授问道:“什么你没有预料到?”

 

 

 

 

    “今天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老师说。

    “是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对还是错?”老师问道。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叫道:“错!”

    老师愣住了,片刻后方问道:“难道酱油和菜油不是液体?”

    “是液体,但酱油和菜油是可以吃的。“一些学生说。

    “酱油有色素。”有几个学生说。

    “菜油烧不着,所以不会热胀冷缩。“另一些学生则说。

    “刚才做过实验,酒精、煤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问。

    “会。”学生们说。

    “现在,酱油、菜油会不会遇热就膨胀,遇冷就缩小?”老师又问道。

    “不会。”学生们坚定地说。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老师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

    “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下课了,罗吉老师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教室。

下面就要评课了,不知上面的人会说些什么!

座谈开始了。

    罗吉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自然课还没有课改,用的仍是老课本,但学校组织的课改学习,我们都参加了。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

    老师讲,学生听,那是老课堂;

    学生说,老师听,这才是新课堂。

    学生说对说错,是一回事;敢不敢让学生说,又是另一回事。

    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要有勇气。”

    “但是,”罗吉老师话锋一转,

    “新课堂也好,老课堂也好,讲的是‘实效’二字。

    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后面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答对,没有一个!”

    “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罗吉老师说这句话时,满脸都是愧色。

    校长看这局面,觉得有必要说一些情况。

    “由于一些原因,备课没有备充分。

    原计划中,没有这节公开课。昨天,看到专家离开之前还有一些时间,才临时商议上这课。

    可能是时间仓促,自然课老师胃病急发了,我叫罗吉老师顶上。

    罗吉老师是副校长,现在教的是数学,以前教过一些自然。”

    罗吉老师接口说道:“昨晚,听说上这课,我也慌了。以前没上过这部分,会上出什么结果,心里没有底。

    后来又想,自己有教学经验,这部分也不难,怕什么。

    现在看,我过分自信了。课上成这个样,我没有预料到。”

一直在听的教授问道:“什么你没有预料到?”

 

 

 

 

    “今天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老师说。

    “是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对还是错?”老师问道。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叫道:“错!”

    老师愣住了,片刻后方问道:“难道酱油和菜油不是液体?”

    “是液体,但酱油和菜油是可以吃的。“一些学生说。

    “酱油有色素。”有几个学生说。

    “菜油烧不着,所以不会热胀冷缩。“另一些学生则说。

    “刚才做过实验,酒精、煤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问。

    “会。”学生们说。

    “现在,酱油、菜油会不会遇热就膨胀,遇冷就缩小?”老师又问道。

    “不会。”学生们坚定地说。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老师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

    “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下课了,罗吉老师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教室。

下面就要评课了,不知上面的人会说些什么!

座谈开始了。

    罗吉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自然课还没有课改,用的仍是老课本,但学校组织的课改学习,我们都参加了。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

    老师讲,学生听,那是老课堂;

    学生说,老师听,这才是新课堂。

    学生说对说错,是一回事;敢不敢让学生说,又是另一回事。

    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要有勇气。”

    “但是,”罗吉老师话锋一转,

    “新课堂也好,老课堂也好,讲的是‘实效’二字。

    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后面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答对,没有一个!”

    “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罗吉老师说这句话时,满脸都是愧色。

    校长看这局面,觉得有必要说一些情况。

    “由于一些原因,备课没有备充分。

    原计划中,没有这节公开课。昨天,看到专家离开之前还有一些时间,才临时商议上这课。

    可能是时间仓促,自然课老师胃病急发了,我叫罗吉老师顶上。

    罗吉老师是副校长,现在教的是数学,以前教过一些自然。”

    罗吉老师接口说道:“昨晚,听说上这课,我也慌了。以前没上过这部分,会上出什么结果,心里没有底。

    后来又想,自己有教学经验,这部分也不难,怕什么。

    现在看,我过分自信了。课上成这个样,我没有预料到。”

一直在听的教授问道:“什么你没有预料到?”

 

 

    “这说明了什么?”

    一些学生说:“水增加了。”

    “是什么地方的水增加了?”老师不解地问。

    “装置里的水增加了。”

    “根据是什么?”

    “从玻璃管看,水面上升,所以水增加了。”

    老师问:“水增加了,是水的质量增加了,还是水的--”话到了嘴边,她又咬住了。显然她不愿意说出“水的体积增加”这几个字。

    她换了一种问法:“水增加了,是不是你们加进了水?”

    “没有啊!”学生们说。

    “没有加进水,那水怎么上升了?”

    “这——,这——,”学生们张着嘴答不出来。

    “给你们5分钟,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水上升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什么,不就说明水的体积增加吗!”后面一个听课老师小声说。

    她的同伴则说:“可这话必须从学生口里说出来,否则,怎么体现课改新理念呢!”

    “明白了吗?”罗吉老师问。

    “明白了。”学生们答道。

    一个男孩抢着说道:“水没有增加,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起来了。”

    “塞子把烧瓶里的空气堵住了,空气变热,把水推上玻璃管里去了。”另一个学生补充道。

“还有其他意见吗?”老师一连问了三次,没人出声。

    “这两位同学说的,你们同意吗?”

    学生们说:“同意。”

    “烧瓶里明明装满了水,怎么会有空气?”教师急了,声音变高。

    “水上升,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是不是?”没有时间再拖,教师直接问了。

    “是”两个女孩应和道。

    “是什么使体积增大?”

    “热气。”几个学生脱口而出。

    “你们说的热气实际是热量。”老师解释说,“吸收了热量,水的体积变大。”

 

 

各组按教师的吩咐,将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中。

    “看到了什么?”老师问。

    “玻璃管里的红水下降了。”

    “为什么下降?给你们一分钟想一想。”

    大概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准会说:“水受冷,体积缩小,水面下降。”可学生偏不这样说。

    “水下降,是因为管里的水退下去烧瓶里;水之所以退回,是因为烧瓶变大了。”

    “烧瓶会变大?”教师惊奇地说,“烧瓶可不是气球哟,想变大就变大,想变小就变小。”

    这句话,逗得孩子们笑了起来。

    “其实,因为受冷,水的体积缩小,水就下流了。”老师给出答案。

    各组学生又用酒精做了实验。

    然后,师生们共同总结道: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酒精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水、酒精都是液体,

    由此可以推出,

    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刚才得出了什么结论?”老师问。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说。

    老师举起一个烧瓶说道:“这是煤油。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没有!”学生们毫不含糊地说。

    “怎么?它不是液体吗?”

    “是液体,但不是红色的液体,所以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之所以这样想,可能是因为前面的水和酒精都染成了红色。)

    “你们愿不愿意用煤油做一下实验?”老师问。

    “愿意。”学生说。

    几分钟后,各组都做完了煤油实验。

    老师问:“你们刚才的想法对吗?”

    全班叫道:“错了,液体的颜色不影响热胀冷缩。”

这堂课,经过一波三折,似乎快要成功了!

 

 

    “今天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老师说。

    “是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对还是错?”老师问道。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叫道:“错!”

    老师愣住了,片刻后方问道:“难道酱油和菜油不是液体?”

    “是液体,但酱油和菜油是可以吃的。“一些学生说。

    “酱油有色素。”有几个学生说。

    “菜油烧不着,所以不会热胀冷缩。“另一些学生则说。

    “刚才做过实验,酒精、煤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问。

    “会。”学生们说。

    “现在,酱油、菜油会不会遇热就膨胀,遇冷就缩小?”老师又问道。

    “不会。”学生们坚定地说。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老师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

    “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下课了,罗吉老师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教室。

下面就要评课了,不知上面的人会说些什么!

座谈开始了。

    罗吉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自然课还没有课改,用的仍是老课本,但学校组织的课改学习,我们都参加了。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

    老师讲,学生听,那是老课堂;

    学生说,老师听,这才是新课堂。

    学生说对说错,是一回事;敢不敢让学生说,又是另一回事。

    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要有勇气。”

    “但是,”罗吉老师话锋一转,

    “新课堂也好,老课堂也好,讲的是‘实效’二字。

    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后面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答对,没有一个!”

    “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罗吉老师说这句话时,满脸都是愧色。

    校长看这局面,觉得有必要说一些情况。

    “由于一些原因,备课没有备充分。

    原计划中,没有这节公开课。昨天,看到专家离开之前还有一些时间,才临时商议上这课。

    可能是时间仓促,自然课老师胃病急发了,我叫罗吉老师顶上。

    罗吉老师是副校长,现在教的是数学,以前教过一些自然。”

    罗吉老师接口说道:“昨晚,听说上这课,我也慌了。以前没上过这部分,会上出什么结果,心里没有底。

    后来又想,自己有教学经验,这部分也不难,怕什么。

    现在看,我过分自信了。课上成这个样,我没有预料到。”

一直在听的教授问道:“什么你没有预料到?”

 

 

 

 

    “今天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老师说。

    “是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对还是错?”老师问道。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叫道:“错!”

    老师愣住了,片刻后方问道:“难道酱油和菜油不是液体?”

    “是液体,但酱油和菜油是可以吃的。“一些学生说。

    “酱油有色素。”有几个学生说。

    “菜油烧不着,所以不会热胀冷缩。“另一些学生则说。

    “刚才做过实验,酒精、煤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问。

    “会。”学生们说。

    “现在,酱油、菜油会不会遇热就膨胀,遇冷就缩小?”老师又问道。

    “不会。”学生们坚定地说。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老师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

    “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下课了,罗吉老师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教室。

下面就要评课了,不知上面的人会说些什么!

座谈开始了。

    罗吉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自然课还没有课改,用的仍是老课本,但学校组织的课改学习,我们都参加了。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

    老师讲,学生听,那是老课堂;

    学生说,老师听,这才是新课堂。

    学生说对说错,是一回事;敢不敢让学生说,又是另一回事。

    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要有勇气。”

    “但是,”罗吉老师话锋一转,

    “新课堂也好,老课堂也好,讲的是‘实效’二字。

    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后面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答对,没有一个!”

    “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罗吉老师说这句话时,满脸都是愧色。

    校长看这局面,觉得有必要说一些情况。

    “由于一些原因,备课没有备充分。

    原计划中,没有这节公开课。昨天,看到专家离开之前还有一些时间,才临时商议上这课。

    可能是时间仓促,自然课老师胃病急发了,我叫罗吉老师顶上。

    罗吉老师是副校长,现在教的是数学,以前教过一些自然。”

    罗吉老师接口说道:“昨晚,听说上这课,我也慌了。以前没上过这部分,会上出什么结果,心里没有底。

    后来又想,自己有教学经验,这部分也不难,怕什么。

    现在看,我过分自信了。课上成这个样,我没有预料到。”

一直在听的教授问道:“什么你没有预料到?”

 

 

 

 

    “今天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老师说。

    “是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对还是错?”老师问道。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叫道:“错!”

    老师愣住了,片刻后方问道:“难道酱油和菜油不是液体?”

    “是液体,但酱油和菜油是可以吃的。“一些学生说。

    “酱油有色素。”有几个学生说。

    “菜油烧不着,所以不会热胀冷缩。“另一些学生则说。

    “刚才做过实验,酒精、煤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问。

    “会。”学生们说。

    “现在,酱油、菜油会不会遇热就膨胀,遇冷就缩小?”老师又问道。

    “不会。”学生们坚定地说。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老师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

    “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下课了,罗吉老师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教室。

下面就要评课了,不知上面的人会说些什么!

座谈开始了。

    罗吉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自然课还没有课改,用的仍是老课本,但学校组织的课改学习,我们都参加了。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

    老师讲,学生听,那是老课堂;

    学生说,老师听,这才是新课堂。

    学生说对说错,是一回事;敢不敢让学生说,又是另一回事。

    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要有勇气。”

    “但是,”罗吉老师话锋一转,

    “新课堂也好,老课堂也好,讲的是‘实效’二字。

    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后面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答对,没有一个!”

    “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罗吉老师说这句话时,满脸都是愧色。

    校长看这局面,觉得有必要说一些情况。

    “由于一些原因,备课没有备充分。

    原计划中,没有这节公开课。昨天,看到专家离开之前还有一些时间,才临时商议上这课。

    可能是时间仓促,自然课老师胃病急发了,我叫罗吉老师顶上。

    罗吉老师是副校长,现在教的是数学,以前教过一些自然。”

    罗吉老师接口说道:“昨晚,听说上这课,我也慌了。以前没上过这部分,会上出什么结果,心里没有底。

    后来又想,自己有教学经验,这部分也不难,怕什么。

    现在看,我过分自信了。课上成这个样,我没有预料到。”

一直在听的教授问道:“什么你没有预料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5 15:38:0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实验,做了;讨论和总结,也进行了。该做的都做了,按理学生应掌握了,可--”罗吉老师直叹气。

    “可能是我们的学生基础差。”本校一个老师说。

    “不,”罗吉老师摇头,“可能还有更深的原因。”

    “比如,在我们眼中,液体就是液体了。可你看到,小孩不这样想,认为有红色的液体、可吃的液体、可燃烧的液体……”

    “对,小孩认为只有某些特殊的液体,才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博士说。

    罗吉老师内疚道:“这怪我,液体种类太少。”

    “你的意思是--”教授说。

    罗吉老师说:“多用几种液体,就不会闹出‘酱油可以吃,不会热胀冷缩’这种笑话。”

    教授摇手笑着说:“那倒难说。假设除了醋外,常见的各种液体学生都做了,然后问醋会不会热胀冷缩,你猜会怎样?”

    罗吉老师微笑不答。

    “不会,因为醋是酸的,和其它液体不一样。”教授模仿着学生的腔调说,引得在座的人笑了起来。

 

    “怎么会这么难呢?”罗吉老师困惑不解。

    博士解释道:

    “难在与日常经验不相符。

    比如:你说,水受冷,体积会变小。

    可孩子们觉得一杯热水冷了,并没有浅下去一点。

    又比如:炒菜前,菜油也加热到高温,可并没有见体积增大。

    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儿童尤其如此。”

TOP
3#

“对一件事,孩子的理解可能和我们完全不同。”教授说。

    “对”罗吉老师很有感触地说,

    “比如,做水的实验,

    管里的水柱升高,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

    可学生并不这样认为,

    一会儿说水多了;

    一会儿又说水没多,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上去。”

    “为什么一会说水多了一会又说没多?”教授敏锐地问道。

    罗吉老师说:“我到现在也没搞懂。”

    博士解释说:“说明学生心理存在冲突。”

    “什么冲突?”教授追问。

    “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实验现象冲突。”博士说。

    “请具体一点!”

    “每天喝水用水时都看到:往容器里加水,水面上升。

    可实验却是:没加水(装置是密封的),水却上升了。

    这就是冲突!”

    “孩子如何解决这个冲突呢?”教授问。

    “认为里面有空气,空气受热,把水挤上去了。”博士说。

    “为什么要这样解决?”教授问道。

    这问得太怪了,全场的人(包括教授本人),都一时答不上来。

    突然,教授拿起一个装置,问坐在对面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

    “受热,这里面的水会怎么样?”

    “上升。”

    “为什么上升?”

    “当然是热胀冷缩哟。”

    “热胀是什么意思?”

    “就是水的体积增大。”

    “没有加进水,怎么体积会增大?”

    “水松了一点。”

    “那为什么受冷体积会缩小?”

    “水紧了一点。”

TOP
4#

 教授兴奋地叫道:“听到了吗,水松了一点,水紧了一点,这是什么意思?”

“装同样多的水分子,装松一点,体积就大;装紧一点,体积就小。”其实,到了这时,博士不用说了,大家早就明白了。

 

 

    是什么导致这堂课失败?

    原因之一就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分子的概念。

 

    清楚这点,罗吉老师心理轻松了一些。只听她问道:“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这层困难呢?”

    “实话说,我也是刚才与大家讨论时才想到的。”教授说。

    “以前,你没听过这堂课?”罗吉教师问。

    “听过,就是前不久在其它地方听的。”

    “他们上得如何?”校长急切地问。

    “效果很好,学生掌握了热胀冷缩。”

    “他们是怎么上的?”罗吉老师问。

    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在听课过程中,我向孩子借了课本。当翻到上课这页时,我僵住了。”

    “为什么?”别人问道。

    “课上要问的问题以及标准答案,早已记在上面。”

    “啊,敢如此作假!”人们叫了起来。

 

    教授说:“研究课要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研究的价值。

    你们的课就很好,可以看到学生的真实表现,可以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讨论研究。

    说心里话,听到这堂课,我感到高兴。不然,我真不知道孩子学习热胀冷缩还会有这么多的困难。”

TOP
5#

 座谈会结束了。专家们离开了实验区。

 

    后来,罗吉老师的处境怎么样?

    没有怎么样。

    她并没有因这堂课而受到责难;

    反而因这堂课,她受到教授的邀请,参加了他主持的一项教育部的课题研究。

 

 

TOP
6#

对哦,这是一节真实的好课,能让我们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这样的课才有研究啊!才能对症下药.

http://blog.kxsy.net/user1/251/index.asp
TOP
7#

谢谢楼主给的好资料。呵,说起来我有一次碰到过的情况和这差不多。现在有点知道怎样去分析学生的预料之外的回答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4 21:20:01编辑过]

TOP
8#

学习了,在课中总有差别,总会意外,都要好好学习
TOP
9#

你永远不知道孩子们再想什么,有时候上课,预设了孩子的种种回答,但一到课堂就会给你来个出其不意!
TOP
10#

在课中总有差别,总会意外,都要好好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