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2年年会课讨论专贴:2贺慈满我们来造“环形山” [复制链接]

1#

2012年年会课讨论专贴:2贺慈满我们来造“环形山”

 

我们来造“环形山”


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   贺慈满


教材分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本单元核心概念:宇宙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认识的,人类对于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的问题。落实到《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具体概念则是“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学说。”。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科书中设计了两种方法:由内向外的喷射法和由外向内的撞击法。用两种方法造环形山,自然会让学生联系到环形山成因的两种学说一火山喷发说和撞击说。让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开展对这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环形山的成因。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本课还提示学生,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猜测。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特点——猜测成因——模拟实验——形成新观点”科学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对陨石撞击说的质疑和验证时本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体现3个精神;实证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经历科学探索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带着疑问造“环形山”,并收集证据。


四、教学准备:课件,照相机,记录单,实验器材::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细胶管、半固体等。


五、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全体学生看嫦娥一号探月器


2.了解的同学说说作用


1.带来一位朋友:嫦娥一号


2.展示嫦娥一号发回的第一张照片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分析特点


 1.看嫦娥一号探月器发回第一张照片。


学生说出环形山大概模样,暴露前概念


2.看一组环形山的照片。


通过全体学生的讨论。得出环形山的主要特点


3.了解特殊环形山。


1.创设情景:出示环形山的照片,根据学生的前概念与学生一起形成环形山的概念。


2.组织讨论:根据学生对环形山的了解,全班交流出环形山的基本特点


3.深入了解:几个特殊的环形山。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思考”科学方法分析环形山的特点。为后面猜测成因作铺垫。


(三)猜测成因


 


1.结合环形山的特点,学生独立思考,猜测环形山形成的原因。


2.对于陨石撞击月球形成环形山,学生疑问


 


1.问题情景:结合特点分析,请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猜测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2.质疑:观看陨石撞击模拟视频,问学生对陨石撞击形成环形山产生疑问?


根据学生猜测成因,并肯定陨石撞击说是当今科学界主流。并让学生提出对陨石撞击形成环形山疑问?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为后面造“环形山”模拟实验更有价值。


(四)模拟实验


1.明确模拟实验的目的与步骤。


2.学生做模拟实验


3.收集证据


完成记录纸


4.整理实验器材


1.介绍模拟实验器材的作用。


2.温馨提示:实验目地,如何收集证据,实验步骤,实验要求。


3.组织模拟实验:用照片记录学生收集到的证据。


不是为了造而造,能带着问题进行“造环形”山,从而来获得证据,这样模拟实验更有深度、有意义。


(五)形成观点


1.学生交流形成对月球环形山形成的新观点


2. 集体模拟火山喷发形成环形山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新观点。


1.组织学生交流证据:对前提出的疑问,能收集到证据(红字)及不能在模拟实验中获取证据(黑字)


2.模拟火山喷发造“环形山”。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在原有前概念上有所发展,并能对月球上的环形性有更深了解,使学生能在课后,运用学到科学学习方法进行运用,增强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板书设计


我们一起来造“环形山”


 分析特点→猜测成因→模拟实验→形成新观点


大小不一   陨石撞击 


深浅不同   火山喷发


数量众多   ……


分布杂乱


……


试教体会:


一、设置情景,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科学的概念、思维、方法的建构必须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地理解和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饶有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学习。


在本节课导入中,我巧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例如,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猜猜是谁,嫦娥~~~(ppt图片)一号!学生听了,个个开心的笑了,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我们想不想看它拍的第一张照片(ppt),你看到了什么?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利用悬念新授可以盘活思维。犹如请学生观看陨石撞击模拟视频,独立思考你对陨石撞击说什么疑问?这时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发出来了。这些情景的设置,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二、激发疑问,为教学带来新的契机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在科学文化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更是人才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最佳开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因此,教师应以激发质疑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使学生带着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去学习、去探究。


     如:让学生猜测成因后,先肯定陨石撞击说是目前科学届比较主流的一种猜测,但老师更想知道的是,有没有同学,对陨石撞击说有没有产生疑问?让学生重新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形成的“环形山”与月球环形山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陨石撞击说相比于火山喷发说和其他学说,更接近于我们看到的现实,但现在的科学界其实并未对环形山的形成盖棺定论,因为至今也没有最直接的证据证明环形山及时陨石撞击而成的。把学生与科学等同起来,学生的探究欲望就都高涨起来。


   三、收集证据,为探究搭建新的舞台


   收集证据是探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对问题的解释与结论为结束标志,而收集证据是科学探究能否得出解释与结论的唯一依据。在这次模拟实验中中,收集证据决定着科学探究是否有效。


    1.指导学生如何让收集证据。要求学生收集陨石撞击形成环形山的证据;也可以搜集,证明环形山或者部分环形山不是陨石撞击而形成的证据。那怎么收集证据呢?指导收集证据的方法:造出来的“环形山”和真实的环形山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相似之处,就是要找的证据。因为在模拟实验中能造出一个环形山,那么月球上也能这样形成一个环形山。


   2.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要使学生收集证据更有效率,这次模拟实验材料的选取非常重要。我提供给学生的这种材料既能清楚造出“环形山”,又比较接近月球表面实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3.用照相机记录证据。本节课,我采用照相机记录学生求证过程中的证据,符合模拟实验中要多次造“环形山”的实际情况,也为下面学生交流提供最真实、最有力的实证。


四、形成观点,为创新提供新的源泉


对于月球上的环形山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到目前还是没有定论,也许是多种原因形成的。本课中教师不能给学生强加结论,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环形山的成因可以用本课堂上学到的科学方法,课后学生能进行长期的探究。可能有一天,对月球上环形山有新发现的人就是今天在座的一位学生。记得喻老师说过:“你教过的学生中如果因你的影响对自然界中的科学现象能持之以恒进行研究,你就是一位成功的科学教师。”


也许我的教学设计理念还有些缺陷,本人希望经过自己亲自上下水课,能给我的今后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生涯留下宝贵的经念。


 


个人简介:


    贺慈满,女,1972年出生,宁波北仑区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北仑民进副主委,全国优秀教研员,浙江省科学教师业务大赛一等奖,宁波市教坛新秀、北仑区名师,多篇论文在各级杂志发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教学管理,教研员工作认真负责。担任10年小学科学教研员期间认真钻研教材及学科评价,全区小学科学教学有很大发展,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成绩显著,培养了省教坛新秀2名,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师2名,市教坛新秀8名,市优质课一等奖6名,区名师1名,区学科骨干7名。在本人指导下区内小学科学教学形成一系列制度:教学常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等,同时受到省市领导、专家好评及给兄弟县市提供借鉴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7 13:20:3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附教材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3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7 13:21:18编辑过]

TOP
3#

很期待贺老师的课啊!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4#

刷子使用效果很不错。

TOP
5#

科学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教学理念很不错!赞一个!
觉得本堂课探究味道浓!从学生的质疑中开始真实探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TOP
6#

这几天培训,打算看录像啦。听说不错哦


 

TOP
7#




































































































































































舟山 辅射纹是说明撞击的一个最有利的证据,我认为教材中应该加这张照片 
金华 请教同行:贺老师手上的写字版怎么连接? 
QQ群 ipad和桌上的笔记本是通过无线网络远程桌面的。 
湖州 贺老师用的是什么软件?很方便啊! 
台州 贺老师使用同步技术让我们学习到了 
QQ群 衢州-安然(289688187) :我觉得PAD上打字更不方便啊 
温州 我认为是水干涸后形成的。1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曾经有大量的水;2大家观察过稀水泥吗?干了后表面就有很多气泡破裂后的坑,类似环行山。 
温州 地球也不断遭受陨石撞击,只是大都在大气层燃烧掉 
杭州 想听郁波老师评环形山的两课。 
杭州 贺老师对撞击形成说的质疑是不是太早出现了,我们认为在模拟实验后再质疑会更合理。同时已经肯定了撞击说是科学界的主流,那后面的实验为验证了。 
金华 用远程桌面连接,ipad手持直接打字,想法很好,但在这里似乎没什么必要,有点为技术而用技术。 
金华 或许我们都是鱼:环形山大部分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QQ群 浙江*鱼(252703371):弄到现在才开始实验,学生的兴趣早就没有了啊! 
QQ群 衢州-安然(289688187) 刚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写试验计划 自己动手验证 然后再交流讨论分析 会不会学生的兴趣会大点。  
杭州 还记得电视上介绍某种特色小吃,用很细的泥土和着面一起炒,最后出现的现象是泥土像煮开了一样,有些像环形山。 
宁波 这节课的核心价值就是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或者说对陨石撞击说的怀疑和证据的交流。我觉得实验不是最重要的,这些时间值得 
金华 高段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的能力,为何两位前辈都是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意图来验证?学生还是“被实验”了…  
温州 孩子在质疑声中提到了陨石去哪里了,则在模拟实验中可以让改组不把陨石模拟物拿出来看看会是怎样的效果,否则孩子的质疑就没有意义了 
丽水 贺老师没有让学生去更多的质疑,是不是为了节省时间呀? 
QQ群 嘉兴徐文武(522489072):对撞击形成说的质疑是太早了!放在模拟实验后不是更好吗? 
宁波 个人觉得:模拟实验并不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而是了解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湖州 沙子的效果似乎没有面粉好. 
宁波 简洁明快的节奏,尽量排除多余的干扰,让学生感受本次活动的探究过程,贺老师在取舍活动中体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宁波 先进的现代媒体手段,不再把老师束缚在讲台前的位置,灵活地将电子设备用于课堂值得赞赏! 
宁波 贺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大胆质疑,寻求证据,用事实说话,充满了浓浓的科学味。学习了。 
温州 这节课模拟实验的目的是解惑(孩子对陨石撞击说的质疑),上节课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撞击说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怎样的出发点对孩子的发展更好呢?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吗? 
丽水 如果把模拟实验“我们来造环形山”取消,上成思维讨论课,从看图片找特点再到猜测原因并进一步发现问题,会怎样? 
台州 学生在实验中,把造得不像的“环形山”赶紧用刷子刷掉,孩子在找心中的环形山。 
台州 学生在实验中,把造得不像的“环形山”赶紧用刷子刷掉,孩子在找心中的环形山。 
宁波 先进的现代媒体手段,不再把老师束缚在讲台前的位置,灵活地将电子设备用于课堂值得赞赏! 
温州 通过实验、交流丰富了学生对环形山的认识,使其认识与现实真理更接近,受教了! 
QQ群 浙江*鱼(252703371):实验的时间不可省,总结汇报讨论的时间不可省,前面的时间必须要压缩。 
温州 教材中在暗示环形山是由于陨石撞击形成,造成儿童潜意识中认为是陨石造成的,这将导致孩子造成错误认知,也许很多人日后难以接受其他观点 
QQ群 萧山杨君(573014161):这节课设计很有新意 
宁波 动手之前关注动脑,动手实验过程及研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向前推进。贺老师的课值得一赞! 
温州 本课孩子的质疑声及实验后的精彩研讨,把课堂推向思维的高潮! 
丽水 贺老师这堂课很有意思啊,特别是那个火山喷发演示 
宁波 贺老师很注重科学和人文的结合,“嫦娥”中的爱国情怀,“离月球越近,真相越清〞的对科学真相的追求…… 
杭州 万老师的课在2007年杭州市活动上就展示过了,今天上得更加炉火纯青,值得学习! 
温州 徐老师一口气把实验要求说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能吸收的了吗?建议在课件上出示 
嘉兴 请听课的老师安静些!我们根本听不清师生的话了! 
舟山 实验要求中徐老师没有“强调”同一实验多做几次,但强调人人要做,这在课堂环境中的实验效果等同吗? 
杭州 在实验中体验,在体验中争论,在争论中提炼出核,多应创设多种平台,多种做法,都应由学生完成,真正体现科学精髓! 
湖州 由磁铁能吸引铁就推测出其他材料就是铁材料的,太不严谨了吧。磁铁还可以吸引镍铬等金属啊 
杭州 请大家思考:前面两堂课有没有体现上午郁老师所说的"五点启示"? 
温州 未被充分证明的假设能作为推测的依据吗?铁片、钢珠、铁钉这些铁制物能被磁铁,就可以推测弹簧等物品是铁制的吗? 
丽水 那镍呢…钴呢…不能被吸引吗?@。@虽然课程标准不作要求,但是不是应该介绍一下避免误区,从而更适应将来初高中的教学呢 
温州 可以用“可能含有铁的成分”来回答未被充分证明的假设吗? 
丽水 确实~这堂课的实验太像“实验”了…  
温州 基于本课,该如何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呢?如“磁铁隔着物体还能吸引物体吗?”等关键性问题都是老师提出来的  
丽水 针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徐老师定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准的,关于镍或钴等金属,成年人少有了解,不必提及更合适! 
杭州 从今天三位头上的课能看到各地科学课的发展不平衡哦 
温州 最后那幅漂亮的动画图片放在课始是不是会更好?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设置悬念引发质疑!徐老师对磁铁所能吸引的物质是否太过决断了!对于其他几种也能被磁铁吸引的物质可否放最后出示?引发学生对磁铁的进一步认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