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造“环形山”
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 贺慈满
教材分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本单元核心概念:宇宙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认识的,人类对于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的问题。落实到《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具体概念则是“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学说。”。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科书中设计了两种方法:由内向外的喷射法和由外向内的撞击法。用两种方法造环形山,自然会让学生联系到环形山成因的两种学说一火山喷发说和撞击说。让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开展对这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环形山的成因。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本课还提示学生,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猜测。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特点——猜测成因——模拟实验——形成新观点”科学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对陨石撞击说的质疑和验证时本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体现3个精神;实证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经历科学探索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带着疑问造“环形山”,并收集证据。
四、教学准备:课件,照相机,记录单,实验器材::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细胶管、半固体等。
五、活动过程: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导入
|
1.全体学生看嫦娥一号探月器
2.了解的同学说说作用 |
1.带来一位朋友:嫦娥一号
2.展示嫦娥一号发回的第一张照片 |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分析特点 |
1.看嫦娥一号探月器发回第一张照片。
学生说出环形山大概模样,暴露前概念
2.看一组环形山的照片。
通过全体学生的讨论。得出环形山的主要特点
3.了解特殊环形山。 |
1.创设情景:出示环形山的照片,根据学生的前概念与学生一起形成环形山的概念。
2.组织讨论:根据学生对环形山的了解,全班交流出环形山的基本特点
3.深入了解:几个特殊的环形山。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思考”科学方法分析环形山的特点。为后面猜测成因作铺垫。 |
(三)猜测成因
|
1.结合环形山的特点,学生独立思考,猜测环形山形成的原因。
2.对于陨石撞击月球形成环形山,学生疑问
|
1.问题情景:结合特点分析,请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猜测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2.质疑:观看陨石撞击模拟视频,问学生对陨石撞击形成环形山产生疑问? |
根据学生猜测成因,并肯定陨石撞击说是当今科学界主流。并让学生提出对陨石撞击形成环形山疑问?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为后面造“环形山”模拟实验更有价值。 |
(四)模拟实验 |
1.明确模拟实验的目的与步骤。
2.学生做模拟实验
3.收集证据
完成记录纸
4.整理实验器材 |
1.介绍模拟实验器材的作用。
2.温馨提示:实验目地,如何收集证据,实验步骤,实验要求。
3.组织模拟实验:用照片记录学生收集到的证据。 |
不是为了造而造,能带着问题进行“造环形”山,从而来获得证据,这样模拟实验更有深度、有意义。 |
(五)形成观点 |
1.学生交流形成对月球环形山形成的新观点
2. 集体模拟火山喷发形成环形山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新观点。 |
1.组织学生交流证据:对前提出的疑问,能收集到证据(红字)及不能在模拟实验中获取证据(黑字)
2.模拟火山喷发造“环形山”。 |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在原有前概念上有所发展,并能对月球上的环形性有更深了解,使学生能在课后,运用学到科学学习方法进行运用,增强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
板书设计 |
我们一起来造“环形山”
分析特点→猜测成因→模拟实验→形成新观点
大小不一 陨石撞击
深浅不同 火山喷发
数量众多 ……
分布杂乱
…… |
试教体会:
一、设置情景,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科学的概念、思维、方法的建构必须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地理解和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饶有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学习。
在本节课导入中,我巧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例如,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猜猜是谁,嫦娥~~~(ppt图片)一号!学生听了,个个开心的笑了,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我们想不想看它拍的第一张照片(ppt),你看到了什么?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利用悬念新授可以盘活思维。犹如请学生观看陨石撞击模拟视频,独立思考你对陨石撞击说什么疑问?这时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发出来了。这些情景的设置,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二、激发疑问,为教学带来新的契机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在科学文化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更是人才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最佳开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因此,教师应以激发质疑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使学生带着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去学习、去探究。
如:让学生猜测成因后,先肯定陨石撞击说是目前科学届比较主流的一种猜测,但老师更想知道的是,有没有同学,对陨石撞击说有没有产生疑问?让学生重新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形成的“环形山”与月球环形山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陨石撞击说相比于火山喷发说和其他学说,更接近于我们看到的现实,但现在的科学界其实并未对环形山的形成盖棺定论,因为至今也没有最直接的证据证明环形山及时陨石撞击而成的。把学生与科学等同起来,学生的探究欲望就都高涨起来。
三、收集证据,为探究搭建新的舞台
收集证据是探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对问题的解释与结论为结束标志,而收集证据是科学探究能否得出解释与结论的唯一依据。在这次模拟实验中中,收集证据决定着科学探究是否有效。
1.指导学生如何让收集证据。要求学生收集陨石撞击形成环形山的证据;也可以搜集,证明环形山或者部分环形山不是陨石撞击而形成的证据。那怎么收集证据呢?指导收集证据的方法:造出来的“环形山”和真实的环形山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相似之处,就是要找的证据。因为在模拟实验中能造出一个环形山,那么月球上也能这样形成一个环形山。
2.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要使学生收集证据更有效率,这次模拟实验材料的选取非常重要。我提供给学生的这种材料既能清楚造出“环形山”,又比较接近月球表面实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3.用照相机记录证据。本节课,我采用照相机记录学生求证过程中的证据,符合模拟实验中要多次造“环形山”的实际情况,也为下面学生交流提供最真实、最有力的实证。
四、形成观点,为创新提供新的源泉
对于月球上的环形山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到目前还是没有定论,也许是多种原因形成的。本课中教师不能给学生强加结论,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环形山的成因可以用本课堂上学到的科学方法,课后学生能进行长期的探究。可能有一天,对月球上环形山有新发现的人就是今天在座的一位学生。记得喻老师说过:“你教过的学生中如果因你的影响对自然界中的科学现象能持之以恒进行研究,你就是一位成功的科学教师。”
也许我的教学设计理念还有些缺陷,本人希望经过自己亲自上下水课,能给我的今后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生涯留下宝贵的经念。
个人简介:
贺慈满,女,1972年出生,宁波北仑区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北仑民进副主委,全国优秀教研员,浙江省科学教师业务大赛一等奖,宁波市教坛新秀、北仑区名师,多篇论文在各级杂志发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教学管理,教研员工作认真负责。担任10年小学科学教研员期间认真钻研教材及学科评价,全区小学科学教学有很大发展,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成绩显著,培养了省教坛新秀2名,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师2名,市教坛新秀8名,市优质课一等奖6名,区名师1名,区学科骨干7名。在本人指导下区内小学科学教学形成一系列制度:教学常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等,同时受到省市领导、专家好评及给兄弟县市提供借鉴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7 13:20:3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