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材来源: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对象年级:小学六年级学生
设 计 者: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万嵩海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知道月球环形山的主要特征——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
(2)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2.探究过程
(1)了解月球地形特点及环形山的观察特征。
(2)推测月球环形山的诸多成因。
(3)模拟“陨石撞击月面”实验。
(4)推断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需要大胆假说和细致检验。
(2)体验科学推理及模拟实验在解决未知现象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根据月球环形山的观察特征推测环形山的诸多成因。
教学难点:利用模拟实验的过程推断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方法策略: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月球表面的图片资料,明确月球环形山的观察特征。
2.引导学生借助地表“凹坑”的形成原因来推测月球环形山的各种成因。
3.引导学生利用“陨石撞击”的模拟实验重现“月球环形山”的特征。
4.引导学生利用模拟实验的操作过程来推断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资源:
1.教具:PPT课件、陨石撞击月面的模拟动画,实物展台。
2.学具:用以模拟月面的塑料水槽、面粉,用以模拟陨石的乒乓球、塑料小球、黄豆、小立方体等大小轻重形状不同的物品,镊子。
过程设计:
一、事实观察
1.课件出示满月图片及李白诗句:“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课件出示伽利略画像和伽利略望远镜的月球全貌图,以及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拍摄的月球表面局部画面,画面中突显环形山。
3.课件出示“月球环形山”的简单资料,学生阅读。
4.环形山的观察特征。课件定格月球环形山的高清局部照片,出示思考题:“思考和讨论:这些月球环形山有什么显著特点?”
5.学生小组观察讨论。
6.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并随机板书。(预设)“特征: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
二、成因猜想
1.课件出示思考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多少种可能?”
2.学生小组思考讨论。
3.学生小组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预设)“猜想: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月壳运动、月面陷落、人为挖掘……”
(预设:如果学生对环形山成因的猜想只局限在两三种,思路未能打开,则使用下面的“联想”环节——课件出示“联想:地球上的各种‘凹坑’是怎样产生的”,并依次出现“小孩挖沙坑”、“火山口”、“陨石坑”、“地壳运动形成的地面凹陷”等画面。)
4.猜想的理论思辨。引导语:“在环形山成因的这么多可能性中,可能性最大的是哪个?可能性最小的是哪个?为什么?”
5.学生交流并简单阐述理由。(预设:学生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陨石撞击,可能性最小的是人为挖掘。)
三、模拟实验
1.选择实验内容。将可能性最大的猜想“月球环形山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作为进一步探究的项目。
2.展示实验材料。出示用以模拟月面的塑料水槽、面粉,用以模拟陨石的乒乓球、塑料小球、黄豆、小立方体等大小轻重形状不同的物品,镊子。
3.明确实验目标。模拟实验所要达到的基本效果: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
4.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及思考:“实验要求:能在模拟实验中较好地呈现‘月面’环形山的特征。实验思考:(1)仔细分析自己的各种实验动作,这些动作和实验结果有什么联系?和月球环形山形成有什么联系?(2)模拟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地方与真实情景不太相符,你的解释是什么?(3)在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或新想法?”
5.学生利用工具和材料分组完成模拟实验和相关思考,教师分组观察并指导。(预设学生活动时间为10分钟)
四、结果分析
1.模拟现象呈现。选择若干学生小组将模拟实验后的表面呈现凹坑的面粉槽放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交流。
2.现象相互比对。教师引导学生就模拟实验所呈现的现象与月球环形山的真实现象进行一一比对。
3.过程相互关联。引导:“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呈现出大小不一的环形山的呢?”(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大小不同的物品、投放的角度等制造出大小不一的环形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从这个实验方法中我们可以推测撞击月面的陨石有什么特点?撞击过程有什么特点?”(预设:学生可能会说陨石的大小不同、撞击角度不同)……
4.实验过程质疑。教师:“在模拟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地方与真实情景不太相符?”学生交流并自行解释。
五、结论得出
1.获得实验结论。教师:“陨石撞击月面能形成环形山吗?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陨石撞击月面是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
2.后续学习铺垫。教师:“那么,月球上所有的环形山一定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吗?你是怎样认为的?”(预设:学生可能会对几厘米大小的月坑提出质疑。)教师课件展示“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的学说(参阅教材)”,学生阅读。
3.课堂小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7 10:37:1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