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2年年会课讨论专贴:1万嵩海我们来造“环形山” [复制链接]

1#

2012年年会课讨论专贴:1万嵩海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内容: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材来源: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对象年级:小学六年级学生


设 计 者: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万嵩海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知道月球环形山的主要特征——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


(2)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2.探究过程


(1)了解月球地形特点及环形山的观察特征。


(2)推测月球环形山的诸多成因。


(3)模拟“陨石撞击月面”实验。


(4)推断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需要大胆假说和细致检验。


(2)体验科学推理及模拟实验在解决未知现象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根据月球环形山的观察特征推测环形山的诸多成因。


教学难点:利用模拟实验的过程推断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方法策略: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月球表面的图片资料,明确月球环形山的观察特征。


2.引导学生借助地表“凹坑”的形成原因来推测月球环形山的各种成因。


3.引导学生利用“陨石撞击”的模拟实验重现“月球环形山”的特征。


4.引导学生利用模拟实验的操作过程来推断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资源:


1.教具:PPT课件、陨石撞击月面的模拟动画,实物展台。


2.学具:用以模拟月面的塑料水槽、面粉,用以模拟陨石的乒乓球、塑料小球、黄豆、小立方体等大小轻重形状不同的物品,镊子。


过程设计:


一、事实观察


1.课件出示满月图片及李白诗句:“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课件出示伽利略画像和伽利略望远镜的月球全貌图,以及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拍摄的月球表面局部画面,画面中突显环形山。


3.课件出示“月球环形山”的简单资料,学生阅读。


4.环形山的观察特征。课件定格月球环形山的高清局部照片,出示思考题:“思考和讨论:这些月球环形山有什么显著特点?”


5.学生小组观察讨论。


6.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并随机板书。(预设)“特征: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


二、成因猜想


1.课件出示思考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多少种可能?”


2.学生小组思考讨论。


3.学生小组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预设)“猜想: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月壳运动、月面陷落、人为挖掘……”


(预设:如果学生对环形山成因的猜想只局限在两三种,思路未能打开,则使用下面的“联想”环节——课件出示“联想:地球上的各种‘凹坑’是怎样产生的”,并依次出现“小孩挖沙坑”、“火山口”、“陨石坑”、“地壳运动形成的地面凹陷”等画面。)


4.猜想的理论思辨。引导语:“在环形山成因的这么多可能性中,可能性最大的是哪个?可能性最小的是哪个?为什么?”


5.学生交流并简单阐述理由。(预设:学生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陨石撞击,可能性最小的是人为挖掘。)


三、模拟实验


1.选择实验内容。将可能性最大的猜想“月球环形山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作为进一步探究的项目。


2.展示实验材料。出示用以模拟月面的塑料水槽、面粉,用以模拟陨石的乒乓球、塑料小球、黄豆、小立方体等大小轻重形状不同的物品,镊子。


3.明确实验目标。模拟实验所要达到的基本效果: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


4.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及思考:“实验要求:能在模拟实验中较好地呈现‘月面’环形山的特征。实验思考:(1)仔细分析自己的各种实验动作,这些动作和实验结果有什么联系?和月球环形山形成有什么联系?(2)模拟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地方与真实情景不太相符,你的解释是什么?(3)在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或新想法?”


5.学生利用工具和材料分组完成模拟实验和相关思考,教师分组观察并指导。(预设学生活动时间为10分钟)


四、结果分析


1.模拟现象呈现。选择若干学生小组将模拟实验后的表面呈现凹坑的面粉槽放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交流。


2.现象相互比对。教师引导学生就模拟实验所呈现的现象与月球环形山的真实现象进行一一比对。


3.过程相互关联。引导:“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呈现出大小不一的环形山的呢?”(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大小不同的物品、投放的角度等制造出大小不一的环形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从这个实验方法中我们可以推测撞击月面的陨石有什么特点?撞击过程有什么特点?”(预设:学生可能会说陨石的大小不同、撞击角度不同)……


4.实验过程质疑。教师:“在模拟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地方与真实情景不太相符?”学生交流并自行解释。


五、结论得出


1.获得实验结论。教师:“陨石撞击月面能形成环形山吗?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陨石撞击月面是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


2.后续学习铺垫。教师:“那么,月球上所有的环形山一定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吗?你是怎样认为的?”(预设:学生可能会对几厘米大小的月坑提出质疑。)教师课件展示“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的学说(参阅教材)”,学生阅读。


3.课堂小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7 10:37:1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附教材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3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7 10:36:49编辑过]

TOP
3#

谢谢分享哈!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4#

断断续续看了大半,万老师的板书很整洁。

TOP
5#









































































































































QQ群 质疑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科学,我总觉得我们日常生活是也可以这样的嘛,特别是孩子眼中。(舟山葫芦) 
会务组 预告:第一节课,杭州万嵩海,我们来造“环形山” 
宁波 刘英小学的学生非常活泼可爱,相信这节课会是非常精彩的一堂课,大家拭目以待吧! 
QQ群 金华代玳(27312905)李白看不到的伽利略看到,这句话意义深刻啊。 
QQ群 杭州丫儿(864739393)他的图片做的大,清楚,好的,这样很直观。 
杭州 猜想要有依据.猜测这个环节要的就是这效果吧! 
温州 郁老师早上举例鱼就是鱼,这堂课老师也是鱼啊,外星人居然去月球挖坑,想象力啊想象力,感叹! 
金华 问题“怎样形成”的前提是原来不是这样的,是后来因为某种因素导致的,故学生的“天然存在”就不必板书了 
不明 对于环形山的成因而是猜测,万老师是否可以引导学生朝有依据的方向去进行猜测?科学猜测不等于孩子的想象。 
舟山 我认为本来就有和天然存在到底板书哪个,万老师的课堂机智和把握十分有功底。外星人侵略就很快引导为人为原因,这个真的很佩服。万老师的“开放”,使学习思维比刚上课时活跃了。学生的潜能厕被万老师挖掘。 
温州 有没有外星人,老师要持谨慎的中立态度,支持的请回复1,不同意的请回复2  
衢州 我们担心万老师造“环形山”来得及吗? 
丽水 既然是先“猜测”后分析,是不是不需要约束孩子们的天马行空了呢@。@? 脱轨了咱再把他们慢慢拉回来嘛… 
丽水 为什么要排除学生的猜想呢?说说哪一种可能性最大是否更好。 
宁波 早上讲座让我们关注学生的前概念,本课教学内容,有多少学生已通过各种方式知道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和火山喷发形成的?猜测也要依据前概念也要有根据吧!不应该是一个劲地要学生发挥想像,于是外星人也来了。 
温州 霍金说有,还画出了假想中的外星人,我支持霍金的观点,有 
杭州 外星人肯定存在,只要具备生物生存的环境就有.宇宙这么大,在众多星系中定有类似地球的环境,从而解决了以上问题! 
宁波 “你认为造出来的环形山应该有什么特征?”这一问有必要问吗? 
QQ群 浙江*鱼(252703371):这种模拟实验可行吗?月球上的物质也是那么松吗?沙或食盐 
金华 关于外星人,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有,同样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没有。我觉得也是要慎重。 
QQ群 浙江*鱼(252703371):这种模拟实验可行吗?月球上的物质也是那么松吗? 
QQ群 湖南周晏媛(1033939188)造环形山用白色的沙或食盐是比一般的沙效果好些。 
舟山 外星人也有可能,有一本畅销书《月球的背面有外星人》。月球最大的环形山直径200多公里,同样的撞击发生在地球上,地球可能被撞穿,可在月球 上是个浅坑。 
丽水 为什么你就肯定有外星人呢?你见到过吗你?有证据吗? 
杭州 对陨石撞击说一直有疑问:撞击后的陨石在哪?环形山里也没见多少碎块啊? 
宁波 外星人为什么一定要生存在类似地球的环境中呢?为什么也要类同地球的生命形态呢?思维太局限了 
杭州 外星人的事还真不好说啊! 
温州 回复丽水:郁老师说,要尖锐而有礼地质疑,注意语气 
温州 宇宙中最初的元素来源于含中子的氢元素所产生的核聚变,两个氢核聚变成氦,滚雪球一样以次类推产生锂、铍…碳、氧等元素,但是更大的元素需要大爆炸产生的高能才能产生。宇宙最初元素由于核聚变产生的理论,和地球生物从单细胞开始进化类似,因此宇宙中如果某个星球如果条件符合生物产生的条件,就会产生生命体,并不断进化。 
衢州 课堂上只是做了多数人的想法,那认为火山喷发和热胀冷缩的学生怎么办呢? 
丽水 和外星人干上了,万老师也被拖进去了! 
丽水 孩子们会不会有个疑问:“山”不是应该很高很高的吗?照片上那个什么环形山怎么看着像干掉的小池塘啊… 
湖州 学生造的环形山是轻撞加用力按压的,想到上午郁教授讲到的学生看到别人结果后修改。(湖州) 
台州 我们是在模拟实验做得象环形山,还是要从实验中收集证据证明猜想? 
湖州 模拟影像中郧石看似垂直撞击的,事实上郧石被月球引力所捕获,绕月后倾斜撞月,影像是否要修改,待商。 
QQ群 湖南周晏媛(1033939188):本节流程很清晰,再有就是学生清楚了模拟实验一般步骤,万老师辛苦了 
QQ群 舟山葫芦(493752713):既然,月球上没有空气,撞击时没有摩擦,那么掉上去的东西应该都在坑里的,也就是说,我们去摸拟的时候是不是不能拿出来,而是仍在那个坑里的,这样的才是我们看到的月球表面? 
QQ群 杭州丫儿(864739393):刚才我也说了就是这些撞击的物体到底去哪了 
QQ群 杭州萧山何佳明(389941072):还有学生会说是陨石炸开来了 
QQ群 汶川 huolong(925817997):用什么来模拟月球也可以探讨一下 
QQ群 萧山杨君(573014161):思路很清晰 
丽水 孩子们的想法天马行空,热胀冷缩的想法给我很大启发 
杭州 撞击月球表面后的陨石到哪里去了???? 
杭州 万老师的课我认为把上午郁老师说的核心概念思想体现了既如何来做科学研究,我认为这是课的重点,至于怎么形成的,到目前还是猜测。课很不错。 
TOP
6#

万老师的课很好的体现出了自己的思想,凡是没有被确认的结论,一切都有可能,万老师引领孩子不断猜测,是在不断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创新从哪里来,创新就从天马行空的猜测、想象中来,当然我们的科学的猜测是需要证据的,只要学生能说出依据,我觉得学生的猜测就是可以的。另外板书的一系列过程,正是科学研究的的方法,这是本节课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万老师给我们充分展示了他对这节课的理解,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杭州市闻涛小学——杨海庆
TOP
7#

我自己来说两句:


(1)为什么要让学生多角度的猜想?我想,人类在认识宇宙过程中,猜想是十分重要的。有些猜想是从长期的真实观察中提出的,比如哥白尼从行星运行规律中提出了地心说,然后再不断地通过观察去证明、证伪或修正。而有些猜想是从周边的类型现象中获得启发而提出的,比如环形山的“火山说”。还有一些猜想可能就是从“常理”推断甚至“突发奇想”而提出的,这些猜想更需要通过各种证据来加以支持或否定。所以,猜想的形成有不同的途径。正因为有了猜想,我们才有了不断去证明的动力。对于宇宙的学习,孩子们几乎没有直接观察经验,按惯常的教学方法,教师大多在学生提出“陨石撞击”猜想后就是验证,得出结论,这只是就课论课。而多角度猜想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一下人类要怎样去认识宇宙,想来是比陨石撞击更上位的一种宇宙认识观。


(2)猜想要有根据,学生们的猜想会不会很无理?学生们的猜想实际上是借助地球来联想的。学生说,环形山看起来像火山,而地球上有火山,地球和月球是近邻,结构可能存在类似,这就是他们的根据。除了“火山说”,可能会出现“气泡说”、“陷落说”、“风化说”等等,这都是从地球联想而来。“人为说”,主要是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来提出的。猜想要能自圆其说,霍金在《果壳中的宇宙》等专著中试图用各种证据证明宇宙起源的“奇点”,是为了自圆其说。教学中,当学生提出猜想后让他们来说说“为什么如此猜想”,就是尝试自圆其说。短信中,大家讨论外星人存不存在,看来是跑偏了。教学中是怎样做的?教师没有否定外星人存在,也没有肯定外星人存在,只是说目前的观察不能表明他们的存在。即便是存在,去造数量众多的环形山可能性也不大。微乎其微的可能性的平方,那是更微乎其微了,所以此种可能性基本排除。


(3)模拟实验可行吗?我认为,模拟实验(或叫模型实验)有三大类,宏观型模拟实验(主要用于宇宙认识等方面,比如环形山、四季形成、月相成因等)、微观型模拟实验(主要用于微观世界认识,比如认识分子运动)、时间型模拟实验(主要用于认识极其缓慢或极其迅速的现象,比如岩石的风化)。本课模拟实验当属第一类。宇宙学习中的模拟实验,就学习过程来说也可以分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通过模拟真实的过程来探索自然变化的结果,这类模拟实验需要学生的操作过程是符合自然变化真实过程,比如岩石风化、四季形成。第二种是通过模拟真实的结果来探究自然变化的过程或规律的,这类模拟实验需要学生的操作结果接近于真实结果,比如月相、环形山。本课教学当属第二种,让学生重现结果,再根据实验过程去解释或质疑(教学设计中有质疑的过程,比如“陨石哪里去了”,但教学中没有了)。不过按照郁老师的“核心概念”的说法,也可以先要学生了解陨石撞击的真实过程,要利用过程来模拟结果,看结果是否符合,从而验证撞击过程的真实性(第一种学习过程)。网友质疑“面粉合不合适”,就模拟结果是合适的,如果学生在探究后能提出这个质疑,那真是太好了。

万嵩海
TOP
8#

短信互动起大作用了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