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赵海芳个人成长足迹 [复制链接]

61#

以下是引用安-赵在2014-3-23 18:40:00的发言:

    
              星期五就是第一、二轮考试了,心里一点底没有!
          没有带过五六年级,平常也缺乏对五六年级教材的思考,等到要用时,才去好好想想,像极了临时抱佛脚,只觉得来不及!只怪自己平时专研教材不够!总觉得自己忙,没时间关注其他学段!现在才深深地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求大侠、前辈们指导:还有五天时间,该如何高效率地去准备呢?
    

看教材 教参很重要。

TOP
62#

一次比赛就是逼自己进步。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63#

         早上起来,发现又下大雨,想到上次去湖滨小学的经历,决定早点出门,以防又堵路上迟到,错过课堂的精彩!前一天导航了路线,过去10公里路,8点半报道,于是啃了几口面包,7点40分出发了!出门前在窗台上一望,家门口的路已经在排队了,早点出发是明智的!一路等红灯,不能算堵,跟着导航在金城路上,心里还得意,今天金城路一点不堵,肯定不会迟到了!结果进入在修建中的通惠北路后,一绕两绕的又绕回到金城路上!出城不堵,进城堵!又成功堵进!一路上感叹,我只能乡下待待,城里人真难做!到达万向小学,已经8点50分!又迟到!      


         第一节课是郑益平老师执教《月相变化》,因为迟到,已经错过了半节课。但是看到了黑板上很有意思的板书,细心的郑老师把后墙明确为太阳,那么太阳所在位置就非常直观。随身带了教参,翻看这一节课,让我感觉很难上,我自己都能绕晕!在探究“一个月的月相”活动中,郑老师利用ppt十分清晰地显示了探究过程,虽然在学生自主探究时,大部分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研究,但是最后学生还是成功贴出了一个月月相的变化!我想,学生的思维方式是需要我们不断关注的,并把他们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更投入地进行探究。杨老师建议,在课堂上可以只研究半个月的月相,后半月的月相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究。月相的变化应该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真实地观察去学习和体会的!


        第二节课是赵丽娜老师执教《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导入环节赵老师通过演示,明确了沉的概念和浮的概念,非常简洁明了,我在听课笔记上做上了标记!评课时,有老师提出,其实浮的概念可以更明确,浮中还有一种“悬浮”状态,物体完全没入水中,但是没有下沉到水底。而赵老师的第三样物体虽然没入水中,但是物体刚好在水面下,学生是很容易明白这是浮的,但是对于“物体沉到水底,但是没碰到底部”的情况,部分学生不认为是浮,有些觉得是“半沉半浮”!这又让我再一次在心中感叹,没有教过这节克,没有深入地思考过这节课,有许多地细节是我不会去想到的!但是我想,这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赵老师的整节课,环节非常清晰,动手有余,但是给人感觉动脑不足!尤其是第二个探究环节,当学生说出了一些“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后,老师直接决定今天先来探究“同种材料不同大小与物体沉浮的关系”,如何来引导学生自己来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呢?是否可以从提供的材料入手,在第一个探究环节就制造“矛盾点”,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呢?提供了实验材料,是不是由老师全部准备好,只让学生放入水中去观察是沉还是浮?我想,是不是可以由老师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来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嘴皮子说说容易,如果真的要我自己去设计这节课,我想我肯定也会存在许多的困惑和疑问!材料的选取就是一大难点!


         第三节钟琦钢老师执教《水珠从哪里来》。一开始,钟老师的导入让我很摸不着头脑,看出示的图片,我以为是钟老师要学生观察车玻璃上的水汽!后来才明白,钟老师是要通过这个小事件引出科学课的科学性:仔细观察,寻找证据!是呀,这是三年级的学生,才接触科学课不久,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钟老师的教学设计如此敢如此放手,让我十分佩服,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的过程,就是学生动脑思维的过程,手脑结合的探究才是真正的探究!我想如果我自己来上这节课,我肯定没有这样的勇气,肯定会给学生很多限制,让学生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好顺利得出结果我想要让学生得到的结果!钟老师非常值得我学习!


          最后环节,杨老师对三节课做了点评,并且又帮助我们温习了章顶儿老师在本学期开学初抛给我们的可以去思考的三个标准:学习主体;活动空间;交流研讨。我走在哪个阶段呢?杨老师还详细讲解了教学技能比赛的评分规则,一听这些规则,心里更没谱了!需要学习的东西那么多,可是时间呢?真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解决的,考验一个科学老师的自身素质!还有三个晚上的时间可以准备,加油吧!套用赵丽娜老师的话:如果成功了是幸运,如果失败了就是一种经历。能参加这次的比赛,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让我自我反省的机会,走在科学路上的我,到底走到哪里了呢?

TOP
64#

         一到家就坐下来写了,写完点发表之后,让自己都感到诧异,我居然在不知不觉中写了这么多字!回想自己的教学之路,已经第三个年头了,过去的两年多,回首看看,自己走的是多么的浑浑噩噩,到现在我才清醒地看清自己目前的状况!以前那么多外出学习的机会,我只是去过算数,很多时候都没有坐下来好好思考和再学习,三年来看不到自己地成长和收获!我没资格懊悔过去,因为那都是自己做出的选择,自己的责任!希望我现在的清醒不会太迟,踏实、努力地走在科学教学之路!
TOP
65#

好样的,加油!
做有意义的事!
TOP
66#

     感谢杨老师的鼓励!我会坚持!


     最近一直在准备教学技能比赛!准备的也比较盲目,太多东西需要恶补,都不知道先从哪里下手了!第一轮心里没底,第二轮心里更没底了!坚持到最后吧,努力过了,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了,在今后多弥补,功在平时!引用龙山黄泥鳅老师的留言:一次比赛就是逼自己进步!


     加油吧!

TOP
67#

这个点还没洗漱,准备洗洗睡觉了,明天5点半起床,早起回学校!


 


做了一份五年级下册的期末试卷,错了好多题目,有些知识点没掌握,明天恶补!


 


 

TOP
68#

今天浏览了五年级上下册的教参,不敢说学习,因为看的断断续续、很粗略。
TOP
69#

赵老师不断在反思啊,赞!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70#

以下是引用曹文佳在2014-3-27 8:33:00的发言:
赵老师不断在反思啊,赞!

谢谢曹老师的鼓励!

TOP
71#

上周五教学技能大赛的第一二轮比赛结束了,自己能有机会参加,真是幸运,这是给自己一次自我审视和检查的机会。基础题目也做错了好多题,大题目的回答也不尽如人意,不过这几天还是心情复杂地等待着成绩出来,虽然参加比赛不是一定为了得奖,但是内心真的很希望能参加第三轮的比赛!
TOP
72#

二年级学生


问:空气中有水蒸气吗?


生:有


问:从哪里来?


生:水蒸发来。


 


其实“空气中有水蒸气”,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们对“水蒸气”到底是什么却是不明白的。


到了三年级,学生对于“空气中有水蒸气”这个想法还是在的,但是要迁移到“水珠从哪里”这节课中是比较难的,学生一时迁移不过去,“水珠从哪里来”这节课的定位,只要定位在,让学生了解到,水珠不是从杯子里面来的,而是空气中的某种物质遇到冷的东西产生的。

TOP
73#

渔浦小学活动有感


      一早起来,发现导航不到渔浦小学,赶紧上网寻找路线,后悔昨晚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所幸的是,还是提前赶到了,不进城,道路就是通畅。


      先听了方春波老师的《电和磁》,没有上过这节课,边听课边学习。第二节是陈青风老师《磁铁的两极》,对这节课比较有感触,刚上星期五上过,自己上和听陈老师上,都有相同的感觉,让学生来设计这节课“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确实很有难度,学生很难从感性的、直观的感受跳跃到理性的、抽象的思考,本节课教参意图通过“数据验证”来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这个难点,教师该如何引导呢?明天我还要去上这节课,非常值得我思考!吃饭时,和陈老师简单交流了几句,陈老师教六年级的语文带班主任,兼科学,比我有过之而无不及,毕业班不好带吧,对陈老师的辛苦也感同身受,对于我们这样的兼职科学老师来说,个中体味也只有我们自己能懂!


      今天第一次做了观点报告。今天这个报告也一直思考了很久,很想谈一谈“课堂交流与研讨”方面,就从“实验数据”入手来讨论吧,前期搜索了很多前辈们有关科学“数据”的研究,前辈们已经走的非常的远了,站在前辈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报告,做的非常的粗糙,有很多想说的话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能有这样一次做报告的机会,非常地荣幸,同时这个过程也是我的学习和成长。听了陆丽芬老师的观点报告,她有理有据、有图为证,更加地充实严谨,要向她学习!


      讨论环节,杨老师又像我们抛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学生面临那么多的数据,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你觉得你应该怎么去引导他们分析?先个例再普遍然后特殊!这是我们平常科学课可以去尝试的。


 

TOP
74#

外面雨好大,梅雨时节到了。睡不着,又起来了,在填写“成绩梳理表”,却发现自己没有多少可以填写的东西,“业务比赛成绩”,没有!“论文获奖”,没有!“论文发表”,没有!只是像孩子一样,按时完成了杨老师的每月随笔。都不知道该如何来填写这个梳理表!如何来进行我的研修总结呢?不禁问自己:你算得上研修了吗?你积极主动地研修了吗?!回忆自己这一年,我所进行的“研修”是多么的被动!

TOP
75#

加油,从点滴积累开始!
做有意义的事!
TOP
76#

厚积而薄发,到一定时候一定会爆发的
TOP
77#

以下是引用安-赵在2014/5/19 22:29:00的发言:

二年级学生


问:空气中有水蒸气吗?


生:有


问:从哪里来?


生:水蒸发来。


 


其实“空气中有水蒸气”,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们对“水蒸气”到底是什么却是不明白的。


到了三年级,学生对于“空气中有水蒸气”这个想法还是在的,但是要迁移到“水珠从哪里”这节课中是比较难的,学生一时迁移不过去,“水珠从哪里来”这节课的定位,只要定位在,让学生了解到,水珠不是从杯子里面来的,而是空气中的某种物质遇到冷的东西产生的。


现在的孩子知识还是蛮丰富,科学课也给了他们再认和提升的空间。

TOP
78#

《种子发芽试验一》


1.大部分学生认为种子发芽是需要在土壤里的,所以有不少小组进行了“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土壤吗”的研究,我没有否定。


2.我的困惑:班级中有一个小组提出了研究“空气”,但是该小组的实验方法是:“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同条件:各将3颗绿豆种子埋进土里,每天浇同样多的水。”在这样的实验方法下:如何做到“没有空气”呢?


组员1:用塑料袋将对照组包起来。


学生A:那你怎么浇水呢?塑料袋一打开,空气就进去了。


学生B:用塑料袋包起来的时候,就有空气进去了。


 


是呀,凭我们的实验条件,如何做到真空呢?


 


请问其他老师有遇到过这个问题吗?


种子发芽试验,如果要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空气吗?”,怎么样做到“真空”?

TOP
79#

      今天参加了高桥小学承办的“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活动”,上午看到了四位名师的风采。戴军方老师执教《使用工具》,整节课结构非常清晰,首先通过图片和学生一起初步认识各种各样的工具,然后给了充分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动手去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受了工具的作用。虽然课的结构简单清晰,但是从戴老师为学生准备的工具就可以看出,戴老师花了很多的心血去准备去设计,小到工具中的螺丝,就有不同的两种。顾云涛老师执教《树轮》,脱离了教科书,自己编写的内容,通过学生手中一块块小小的树轮,让学生推测这棵树曾经可能所处的环境和生长状况,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让学生感受了树木的生长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更让学生体会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顾老师真是位研究型的老师。汤永海老师和沈洋老师用他们的自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他们的名师之路,坚持做下去,总会有收获的一天!


      下午,徐春建老师讲座《做一个爱读书的科学老师》,首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解释了舒尔曼的PCK理论,指教师将学科知识通过各种手段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一种教学能力。这是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基本的专业素养,即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序”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序”。接下来徐老师为我们推荐了许多书籍,平常总觉得自己肚中空空,东西太少,却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去汲取粮食,原来有这么多的书值得去看去学习,整理记录下来,慢慢研读。最后杨春晖老师为我们解读了《导学新作业》的使用。


 


附:徐春建老师推荐书目


第一类:理论学习


 


1.《科学课程标准》【科学“宪法”】


2.《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3.《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


4.《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兰本达)


5.《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刘默耕)【科学鼻祖】


6.《自然课改革实践》(张之仁)


7.《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温.哈伦)


8.《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


9.《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10.《教育心理学》


11.《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蔡铁权、姜旭英、胡玫)


12.《脑的功能——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课堂实践》(董奇)


13.《学习心理学》(美国学者)


14.《小学科学有效学业评价——练习测试命题问题诊断与指导》(曾宝俊 王明昭)


15.《儿童的科学前概念》(英法学者)


16.《小学科学教材 开发与应用模式研究》(基教委)


17.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上篇)(喻伯军)


18. 《科学的历程》(吴国盛)


19. 《科学史》(英国, 丹皮尔)


20. 《万物简史》(美国学者)


21. 《人是如何学习的》(美国学者)


22. 《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堂中的科学》(美国学者)


 


第二类:案例学习


1. 《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课标组)


2.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喻伯军)


3. 《小学科学案例研究》(张屹)


4.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下篇)(喻伯军)


5.《走向探究的科学课》(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


 


 


第三类:杂志


1.《课程.教材.教法》


2.《科学课》


3.《环球科学》


 


第四类:教材


1.三大领域的相关教材(大专教材为优)


2.国外教材


3.初中科学教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16 21:20:42编辑过]

TOP
80#

绿豆种子都已经发芽,马上又要变成绿豆苗了!这是要第二次错过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的节奏。。


尽量调课,不被代课!

TOP
81#

以下是引用安-赵在2014/9/15 21:57:00的发言:

    
    

《种子发芽试验一》


    

1.大部分学生认为种子发芽是需要在土壤里的,所以有不少小组进行了“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土壤吗”的研究,我没有否定。


    

2.我的困惑:班级中有一个小组提出了研究“空气”,但是该小组的实验方法是:“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同条件:各将3颗绿豆种子埋进土里,每天浇同样多的水。”在这样的实验方法下:如何做到“没有空气”呢?


    

组员1:用塑料袋将对照组包起来。


    

学生A:那你怎么浇水呢?塑料袋一打开,空气就进去了。


    

学生B:用塑料袋包起来的时候,就有空气进去了。


    

 


    

是呀,凭我们的实验条件,如何做到真空呢?


    

 


    

请问其他老师有遇到过这个问题吗?


    

种子发芽试验,如果要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空气吗?”,怎么样做到“真空”?



1.方法:实验一般是一周内,在真空口袋中备一周的水,植物绝大部分水都是蒸发的,放在阴凉的地方,需水量会减少,而且密封的话也会减少!

2.绝对的真空是做不到的,只能对比试验,比较出差别!



    

TOP
82#

一些感想:
星期四参加了在朝晖小学举办的“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教研活动,聆听了付丽英老师执教的《光和影》,和施林建老师执教的《电和磁》。两位老师为我们展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课,付老师的课婉约中带着严谨,施老师的课大气中带着浓浓的探究味。我也刚刚上过《光和影》,对这节课印象比较深,就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感想。1.创新的教具令人眼前一亮。付老师设计的教具,非常地方便好用,避免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麻烦,非常欣赏付老师的创新。但我觉得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把教具稍加改进,首先,KT板还可以加大,学生实验的效果会更明显;其次,我觉得底部的KT板制作成可替换的,第一个学生实验时,可以让学生直接把手电筒不同方位照射木板的影子画在KT板上,既是教具又是实验记录单,交流时直接用这块KT板来交流,我想交流的效果比转化为文字记录下来更清晰直观。第二次活动时,可用另一块KT板替换,再进行实验。2.教学过程清晰完整。但是我觉得整节课中,缺乏了学生的“思”,学生脑袋没有转动起来,三个活动,一样的形式,付老师完成了实验设计,交代了实验方法,学生只是动手操作,缺少点思考,让学生经历第一个活动之后,是不是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第二个活动。3.首尾呼应,巩固新知。课的最后,付老师演示了“金箍棒”游戏,呼应了导入环节的舞蹈视频。付老师演示之后,我想可以让学生自己也亲自尝试一下,或者让学生自己来制造影子。

一丝体会:
下午是我一直期待的实验培训,是物理组的老师们为我们进行培训,物理正是我的薄弱之处,能有这样的实验培训,真是满心欢喜。第一个就是简单电路的串联、并联,心里暗想,这个简单,我绝对会,结果在连接电路时,却出现了问题,电路连接好后,小灯泡居然不会亮,检查各个连接点,都没有问题,同组的老师、培训老师也都一起来寻找原因,一个个原因进行排查,最后同组的施林建老师发现了原因所在,原来是电池在装入电池盒时,电池正极没有接触到电池盒的接触点,施老师真是十分的仔细!本来胸有成足的简单电路,真正动手时,却也出现了问题,弄得手忙脚乱,更何况是学生呢?画电路简图时,一不小心,把小灯泡画成了实物图的标志!真是错漏百出!进行轮轴实验时,我们组又出现了问题,轮子上的绳子总是扣不紧,滑出好几次,中轮多次掉出大轮,完成轮轴装置花费了我们不少时间,当时那个心焦啊!还有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做框架”,没有带过六年级,我从来没有做过,有这样的机会真是高兴,陆祝林老师先给我们讲解了他的研究心得,我们站在他的肩膀上,组员间通力合作,不仅第一组完成了框架,而且框架制作的非常稳固,一本厚本子、一个铁架台、两瓶水,都压上去了,稳稳地,如此成功的体验,心里真是非常地开心,我想我此时就跟学生是同样的心情,他们在成功时欣喜就是如此!这次的实验培训,真是受益匪浅,不仅仅只是动手,更是给我补充了不少知识,同时,也让我体会了学生的感受!迫不及待地期待下一次的实验培训!感谢杨老师为我们创设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感谢培训的老师们的精心准备,感谢组员们的帮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26 20:14:46编辑过]

TOP
83#

 

12月3日,益农镇小的科学老师们在益农二分校相聚,下午第一节课是赵海芳老师执教五年级《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课后童林刚老师进行了课堂点评,并与罗海军老师、韩良老师进行了科学课堂的交流探讨。第三节课由童林刚老师执教四年级《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次已经是童林刚老师第二次送教进二分校,孩子们对童老师印象深刻,看到童老师都热情地打招呼。今天童老师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节不同寻常的科学课,通过“一个苹果的旅行”, 课堂上孩子们模拟了“胃的消化过程“,一个孩子“拉出”了童老师的“小肠”,把隐藏在身体内部的消化器官“展现”在孩子们眼前,孩子们个个听得聚精会神,下课了都围到童老师身边,期盼能再次听童老师的课。


 


 

TOP
84#

12月9日参加了在靖江二小举办的“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教研活动,上午聆听了高霞老师执教的《电磁铁》,和顾婷婷老师执教的《光是怎样传播的》。高老师的《电磁铁》一课,导入简单明了,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引入了本课学习,为本课探究电磁铁的性质做铺垫。整节课结构非常清晰,模拟奥斯特实验——制作电磁铁——电磁铁南北极的研究——影响电磁铁南北极的因素,活动安排紧凑,活动与活动之间衔接自然流畅。高老师的板书设计也让我印象深刻,学生实验所得都反馈在黑板上,方便学生交流研讨。

           下午是生物组的5位老师为我们培训下水实验。第一个是渔浦小学方春波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制作树叶压制标本(腊叶标本)》,这是一个课外延伸实验,方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制作步骤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虽然是第一次接触这个腊叶标本的制作,在方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制作了香樟叶标本。任伯年小学钱星星老师带领我们像孩子一般观察了校园里香樟树;衙前农小陈春风老师让我们进行了《对人体吸进和呼出气体的探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彻底排干净瓶中的气体有一定难度,瓶水会有小部分水遗留;城东小学徐玉红老师带来了《抽丝》,操作时,我们也跟孩子一样,一拿到蚕茧,迫不及待地浸泡到了开水中,这为后来寻找蚕丝头带来了一点小麻烦;最后是李佳瑜老师为我们培训《解剖白菜花》,这样的天气,李老师沿着田间小路,一路为我们找来了白菜花。感谢这5位老师的辛苦准备,这半个下午又让我收获了很多。

TOP
85#

以下是引用安-赵在2014-12-9 16:42:00的发言:
12月9日参加了在靖江二小举办的“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教研活动,上午聆听了高霞老师执教的《电磁铁》,和顾婷婷老师执教的《光是怎样传播的》。高老师的《电磁铁》一课,导入简单明了,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引入了本课学习,为本课探究电磁铁的性质做铺垫。整节课结构非常清晰,模拟奥斯特实验——制作电磁铁——电磁铁南北极的研究——影响电磁铁南北极的因素,活动安排紧凑,活动与活动之间衔接自然流畅。高老师的板书设计也让我印象深刻,学生实验所得都反馈在黑板上,方便学生交流研讨。

           下午是生物组的5位老师为我们培训下水实验。第一个是渔浦小学方春波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制作树叶压制标本(腊叶标本)》,这是一个课外延伸实验,方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制作步骤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虽然是第一次接触这个腊叶标本的制作,在方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制作了香樟叶标本。任伯年小学钱星星老师带领我们像孩子一般观察了校园里香樟树;衙前农小陈春风老师让我们进行了《对人体吸进和呼出气体的探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彻底排干净瓶中的气体有一定难度,瓶水会有小部分水遗留;城东小学徐玉红老师带来了《抽丝》,操作时,我们也跟孩子一样,一拿到蚕茧,迫不及待地浸泡到了开水中,这为后来寻找蚕丝头带来了一点小麻烦;最后是李佳瑜老师为我们培训《解剖白菜花》,这样的天气,李老师沿着田间小路,一路为我们找来了白菜花。感谢这5位老师的辛苦准备,这半个下午又让我收获了很多。


非常及时的反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