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川汶川北川科学教师在东城小学 [复制链接]

31#

关于《面包发霉了》课后反思
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幸福小学
刘晓雁
今天上了《面包发霉了》一课,首先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全盘否定,因为我为了自己好处理课中的环节,改变了教材原本编排的内容,从而改变了教材编写者对该年级学生相应要求的初衷。
《面包发霉了》一课,从原教材来讲,是一个继探索影响面包发霉因素之后并需要学生设计对比实验、亲自参与的观察实践活动过程。总的来讲有几个环节:首先是观察发霉的面包,将发霉的面包的具体形态记录下来;由获得的相关信息再引出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即面包发霉的条件,本课又主要重点分析两个因素(水分和温度)对霉菌生长快慢的影响;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比实验设计,验证所推理出的两个因素影响霉菌生长快慢的准确性,最后从一段时期的观察记录最终佐证霉菌生长的这两个条件条件及其本质特征。因此,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帮助学会如何设计验证每个因素的对比实验,然后进行观察验证,以证明科学猜想是否正确。
而今天,我为了能够减少一些环节,轻松自己的教学过程,恰好将这一重点环节省去,改变成了一堂观察认识课,我事先替代了学生,利用近十天的准备,分别将四块面包分别按书中的实验设计进行了处理,其中三块放置于教室的窗台之上,另外一块由学生带回家放置于冰箱之中。实验准备过程中没让学生参与,也没对学生作具体的观察记录等要求,只是交代了一下,要注意观察,后来学生对于日常的观察也真是“官察”了。今天上课时,我就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张罗起来,先出示一片发霉的面包,走过学生面前,有好奇凑近看的,有捂鼻避而远之的,议论纷纷,还好,很快就导入课题《面包发霉了》,接下来就是分小组认真地对发霉面包(加水并放置十天)的观察了,个人认为,这个环节还不错,学生能够从发霉面包的颜色、斑点、软硬、气味、弹性等特点说出自己的感受,观察很仔细。接下来就是出示第二块面包(没有加水放置十天),分小块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汇报观察情况;再接下来出示第三块(加水常温下存放)、第四块(加水冰箱中存放)面包,观察汇报。最终以达到总结归纳面包在哪种条件下发霉快。
课后,评课老师对我这堂课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刘校长还指出我的这种改变,谈到这种设计的弊端:在教师对整个教材还没完全把握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随意改变教材内容,随意改变教材容易改变教材本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这里教师替代了学生做实验,学生对于这样的实验设计缺少了感受应用,从而且导致学生的参与明显不足。我们上这课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帮扶下学会对比实验设计,从而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同时今天的课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我还觉得有很多不足:
准备活动太大意。因为有一块面包让学生存放冰箱,但学生忘记拿来,临了上课之后才匆忙拿来,满以为放冰箱几天是不发霉的我给傻了,它居然发霉了(可能放在冷藏室),仅比在外界存放的霉菌少了些,这在我的思想中令我措手不及,原来准备的板书仿佛也出了问题,导致分小块观察也不易分辨出来。
上课提问指向性不足。在问到观察发霉面包的情况时,也许问题的指向性不足,学生有走偏的现象,而且不易给拉回来。
上课时间处理总是出问题。面对问题的探索,为了完全获得学生的观察汇报,往往在这个环节拖时,导致后面在总结延伸的处理时间很紧张。
……
回想自己原来上课时对自己的要求是越“简单”越好,越不“麻烦”学生越好,看来现在自己是错了。但我又在思考,对于我们那里80%是住校生,而且家庭经济条件一般,面对许多这样的课又该怎么上呢?是做一份观察对比实验还是让大家都参与做?或仅是做一次演示呢?每人都购买面包吗?其它食物可以替代吗?学校和家里冰箱对学生来说很难做啊……
TOP
32#


教科版六年级下: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汶川一小教师:王道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用“科学研讨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仔细地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研究控制铁生锈速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设计对比实验并展开实验。
【教学准备】实验记录单、培养皿、塑料杯、水、铁钉、铁丝、盐、涂油漆的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1.出示生锈的铁钉和铁丝,引出课题。
(1)教师发问:孩子们,你们看老师手中的铁钉和铁丝发生什么变化了?有什么现象产生?(生:发生了化学变化,都生铁锈了!)板书:铁生锈
  (2)教师追问铁生锈的原因,引出讨论的话题。
(3)抽选二个研究的问题不相同的学生边展示或演示铁生锈的原因边陈述铁生锈的原因。
  (4)学生自行阅览课本资料库42—43页的内容。
(5)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小结得出铁生锈的原因: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师板书:空气+水)
(6)播放铁生锈的条件的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铁生锈的条件。
二、铁生锈的快慢
1、课件展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铁生锈的图片。如:大量锈迹斑斑,腐蚀得不堪一击的铁件。
2、课件出示铁生锈造成损失的资料。
3、学生谈观阅感受。
三、找出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的措施
1、教师指着教室的防盗门发问:我们教室的防盗门上涂有什么?为什么要涂这一层烤漆?(防止铁制的防盗门生锈)
2、追问:铁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会生锈?怎样解决铁生锈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能怎样防止、减慢控制铁生锈的速度呢?(师板书:控制的速度)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控制铁生锈的铁制品的图片让学生找寻出控制延缓铁生锈的普通方法:
给铁穿“衣服”——在铁的表面涂上油漆或者镀上别的不容易生锈的金属。
4、让学生分小组从实验中、自己或同学身上、身边(教室、家里、社会)里找寻出更多的控制铁生锈的方法并汇报交流。
5、教师课件出示常见的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的措施。
1)把铁全部浸入油脂中
2)把铁放在干燥的地方
3)在铁表面紧包上一层塑料、橡胶等
4)在铁的表面镀上氧化膜。
5)给铁注射“强心针”——加入其他金属,制成不锈合金。大名鼎鼎的不锈钢,就是在钢中加入一点镍和铝而制成的合金。
6、小结:只要能控制铁与让铁生锈的两个条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以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四、设计控制铁生锈速度的实验方案
1、教师述:为了能找出更多的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的措施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对比实验,通过实验的结果找出更多更好的控制铁生锈的方法来。在做实验之前,我们要先制定一份实验研究计划。
3、让学生自学课本38—39页的铁生锈的快慢的实验。
4、学生边分组讨论边在笔记本上设计实验研究方案。
5、教师课件提示对比实验注意事项。
6、汇报交流实验研究方案
(1)第一个铁钉放置在空气中;
(2)第二个铁钉放置在潮湿的餐巾纸上;
(3)第三个铁钉放在与水完全接触的试管中;
(4)第四个铁钉的一半浸在盐水里,一半暴露在空气中。
6、抽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的了解与认识掌握。
7、分组实验,师巡辅
五、课外延伸
    回家继续实验并调查了解生活中人们还采用了哪些防止铁生锈或减慢铁生锈的速度的措施。
板书设计:控制铁生锈的速度:喷漆……
               ↙↘
         (空气)+(水)
TOP
33#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的教学反思
汶川一小教师:王道菊
由于《控制铁生锈的速度》这一课是本单元第5课的延伸。是学生在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活动和实验探究活动找寻出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的方法,从而理解到人们在生活中防锈的措施的目的。学习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习惯。我为了能凸显出科学这门课程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最初、最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因此我自作聪明的擅自更改了教材的设计并设计展开了本堂课的教学活动。
当我在自信满满的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并于刘晋斌校长亲临课堂听课指导之日胸有成竹的上了《控制铁生锈的速度》这课。由于我自认为效果还行,自我感觉良好,所以没做多少接受批评指点的思想准备。我自以为不说得到国家特级科学教师刘校长的好评,也不会挨多少批评的。可就在我自顾自的沉浸在自我感觉中没多久后,就在杭师大东城小学科学教师和刘校长的评课过程中感觉喜悦不起来了。身为科学范师的刘校长及刘校长的弟子们完全不顾我心里的那点感受,本着对我能更快更好的发展、进步提高的思想直截了当的毫不隐讳掩饰的对我的《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的这一课的教学活动过程进行点评指导。首先刘校长含蓄的委婉的希望我多听课,多观摩学习名师的课堂实录光碟课,而后刘校长的弟子们就在刘校长的要求下直接进入我的课的点评阶段,和刘校长一起指出了我的课堂存在的诸多问题。由于本堂课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不可能逐一详述,我就抓我本堂课存在的三大问题进行详述吧!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1、科学课的实质要求及教育教学理念学习了解不够深入
由于这堂课是本单元第五课的延伸,课本中需要完成的教学环节有三个:a交流第五课回家研究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发现。b设计研究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的对比实验。c找出控制铁生锈速度的措施。因为第五课杭师大东城小学的俞老师在半个月前已经完成了该课的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实验及实验记录早已完结。当在我为了能完成并能有效展现我的教学设计过程时,我又要求学生再实验再记录,可对已经做过的实验再进行操作探究明显已提不起学生的一点兴趣了,导致我当天的课堂上出现了带了实验及实验记录的学生寥寥无几,直接影响了课上学生交流讨论汇报的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氛围。
2、教材把握不够却擅自调整教材的设计次序
由交流汇报铁生锈的原因的课本38页的记录单中本可以直接引出该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自行设计对比实验,并展开本环节的教学活动,可我为了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却用迂回又不符合教材编排意图的教学方法硬是生拉活拽的把第三个环节:控制铁生锈速度拽到了第二个环节来。不仅违背了专家编写教材的意图,而且违背了本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科学课的教学宗旨。
3、准备充分但价值不高
为了能使课堂显得很饱满不空,彰显现代课堂的特点。我精心制作准备了无数张课件及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图片。自认为我的充分准备工作一定不会让课堂教学失色,定会增色不少。可恰恰相反,正是我准备的过多的课件损毁了我的整个教学课堂精彩的生成。是它们阻碍了我放开自己的教学设计去完全尊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忽略了学生的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意义所在。自顾自的把弄着自己的“得意之作:课件”完全忘记了科学课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堂课的展示及听评课的交流沟通,不仅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上又让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在让我对现代科学课堂的对学生、对教材、对教法、对教学媒介的运用等等方面都有了更清楚明了的认识和看法。

TOP
34#

细品章鼎儿老师上课
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幸福小学
刘晓雁
4月11日——12日,在浙江杭师大继续教育学院参加了“2012之春第50届浙派名师暨全国小学科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一共听了八位名师上课,课后总是想静下来捋一捋,今天难得闲坐下来,首先就想到了长期从事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研究,并参与或主持编写小学自然、常识、科学等教材四十余册……如今年已七十余的老人——章鼎儿。不为什么,就为数位老师的课上下来,只有他在台上表现得行云流水、运筹帷幄,只有他显得从容不迫、闲情逸致,不急不燥,更重要的是他在课堂中的理念深深的打动了我,课堂知识传递手段效果令我倾慕,课堂氛围感染了我,此时我能深深感受到章老师的课堂教学修炼已达至炉火纯青、信手拈来的境地。
每位上课老师课前总与同学们进行情感交流、勾通,以获取同学们的信任,减轻紧张的情绪,从心理上与学生接近。章鼎儿老师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时,我相信比我以前看到的章老师要年轻了许多,精神突现矍铄,特地剪了一头短发,在同学们的面前,喜笑颜开,引出章老师——章爷爷的称谓改变时,亲切和可爱。“章爷爷老了,说话漏风,如果听不清……章爷耳朵背,希望孩子们大声一点……,引得孩子们开怀一笑,这样体贴关心而又不乏幽默的情感交流让孩子们的心理距离顿间为零,爷孙的交流是何等其乐融融。
接下来老师出示的演示器材是我们常见的器材,磁铁吸引铁钉之类的表演,但这毫不起的眼的东西在他的演示下确实将全班的注意力给吸引住了,同学们伸着脖子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摆弄,一会吸的多,一会吸得少,一会又不吸了。这样的表演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观察中悟出道理——磁铁的磁力有大有小,但到现在我还没弄明白为什么形成了这么好的效果,是因为语言与行为的巧妙结合吗?我真期待再看一看后期的录像制作,就因为他使用的材料简单,但又能造成如此效果好的吸引力,这也最合适我们不发达地区——材料缺乏的学校进行教学。
紧接着出示投影,关于活动的系列布置,比如用什么材料,任务是什么,学生读、再深入地讲解,这是我们平常使用但在课堂中显得生拉硬扯的一种方式,但在章老师的口中,就不是那么回事,说到这里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平常我们这个环节完了就马上可以开始活动吧,但章老师没有,反问了同学们一句:“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生齐答到:“没有”,这是我平常知道的学生惯性回答。但章老师马上回了一句:“真的没有了啊?那我要考考你们:观察什么?条形磁铁?还是磁性……”从谈话中将任务弄清,到如何认识、画好“示意图”等问题,章老师都能利用课堂时间阐述得那么形象,在我的印象当中,从来没有去想到过研究条形磁铁的六个面的问题,这方面我认为章老师给我上了一课。后来针对章老师出示的“示意图”范例,后期个别老师认为,老师出示的特地的示意图是否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看来评课老师们都是很挑剔的,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表示比后来会出现的乱七八糟,一塌糊涂的观察示意图要好,毕竟这是依靠示意图来达课堂教学目的——寻求条形磁铁磁性的特点获得。
活动开始了,有了章老师前面那么细致有效的铺垫,同学们的活动非常认真、细致,任务完成的非常好,这里我要想说的是,活动开展的是那么有条不紊,我估计是每个同学都有“事”干吧,因为这也是章老师提出的理念,他提出:课堂就是要学生基本自主的观察记录、再加上小组交流、组与组之间交流,同时达到全班交流这么一个交流效果。那么我觉得,在这堂课从,这个理念是完全展现出来了。活动中,每一位孩子手中都有材料和记录单,每一位孩子都有在“忙”,可想而知,他们不会有时间去闲聊,同时又是四人一小组,相互照应交流很方便,完了之后,章老师组织孩子们展示交流(这里仅用到两位孩子的示意图,让孩子们说说示意思图表现的观察的意图,目的是让大家能读懂示意图要给大家带来什么信息),这里示意图的作用马上就展现出来了,示意图就是既能表示自己的意思,同时其他人都能看得懂的图意。活动的后一个环节可能公开课执教者很少有这样大胆的尝试,让全面将结果贴于室内各处,方便每一个孩子交流了解,这也是章老师教学理念独到之处,全班都来交流。我只见孩子们将自己的成果分小组张贴在一起,然后开始去观察别人的成果,当然这个环节会存在个别孩子的注意力只注重自己所关心的好朋友啊或什么的,不会完全都去一个一个地去看,但我认为,这也为我们的教学思想跨出很大一步,平常我们只会展示优秀的,比如班上优秀的作文展示,但这里展示的是每一个人的成果,尊重每一个孩子,在这里是平等,是学习,是交流,是探索,没有歧视和可笑,那么孩子的心态就会正常发展,不会因为自己的“丑作品”而自卑,当然也就促进了每一个孩子不断发展。
最后是学生汇报研讨的记录结果,抽生三位汇报完成后,这里似乎老师没有肯定与否定,因为这是大家共同活动得到的共同的认识,接下来章老师还很希望有补充的,提出意见的,同学们很勇跃地说出一些不同的认识,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一种表现。
听完章章鼎儿老师的课,整体来看,课堂风格返璞归真,童趣率真,情节环环相扣,紧密结合,每个学生有任务,每个学生有探究,每个学生有交流,每个学生有思考,每个学生有收获。细品他说的话,似乎多一句嫌多,少一句不足,总能那么恰到好处,课堂用“料”也极为简单,简单中求真知,从这里我想到了科学课上,不但材料具有重要性,教师的教学艺术修为、魅力更是重要的,它真正值得教师一生去品味、修为,我也想到了自己的课为什么有时就显得那么毛糙和那么生硬。点评中我听到章老师对于上课的自述和提问的回答,他说:“我抛下的是我要教什么,而是希望学生能学到什么,教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真正学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会不会游泳是要自己下水的,我重点关注的是学生怎样学习,他们在科学中先自主观察、学习自主观察、学会科学研究……因此对于孩子们的活动记录我很珍惜,我要拿回去自己研究,我要研究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干的,怎么学的,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学生心中的想法……”。
TOP
35#

浙派名师   为科学教育引路领航
4月的杭州温润中带着婉约,使你迷恋但不迷惑。迷蒙中蕴着丝丝柔情,让你为之疯狂,为之起舞,为之难舍,为之奋斗。
我们杭师大东城小学参训小组到杭州参加科学培训的一行2人在刘晋斌校长的带领下专程从杭师大东城小学于4月11日至4月12日奔赴至杭州师范学院钱江分院,参加观摩学习了“浙派”名师暨全国小学科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的活动。为此次活动带来观摩展示课的“浙派”名师有来自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已经7旬的章鼎儿,北京西城青少年科技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又红,徐州市西苑第二小学副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沈宁,浙江省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全国优质课一等奖的名师李建荣,辽宁大连市八十中附小、全国教育协会优秀教师张家伟,杭州市下城区教育教研发展中心科学教研员叶晓林,萧山宁围四小、省教坛新秀杭师大继教学院名师班学员邵亚华,深圳市教育科学院小学科学教研员、教科版教材编委童海云这些全国各地的科学名师及来自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喻伯军、来自杭州长寿桥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的徐闻音、来自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姚晓春和来自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小学校长刘晋斌这四位点评专家。我们为此次能参加观摩学习“浙派”名师暨全国小学科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的活动深感荣幸。通过参加两天紧张而充实的学习观摩活动,让我们不仅领略到了浙派名师的“大家”风范,感受到了浙派名师如杭州西湖般的温润婉约又独具匠心的独特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而且还见识了浙派名师和点评专家们独到的对科学教学的见解与解析。让我们增长了见识,改变了对科学固有的僵化的教学模式的认识,明确了今后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而且还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了科学这门能改变人类生活和科技发展速度的课程的重要性,艰巨性。
为本次活动献课的名师的级别已经是最高的了,可名师们的课却也要人来点评,这可是我们从没想到的,也不会想到的。可这事实确实就在我们观摩学习的“浙派”名师献课活动中真实的呈现了,让我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晚辈们深感诧异与羞愧。诧异这顶级的名师的课他们会怎么评呢?羞愧的是我们每上一节教学反馈情况自认不错的课后都会沾沾自喜,飘上云霄。假如有谁对我们的课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意见时,我们心里的那份灰色的想法与行为都会立即呈现出来。带来的却就是我们永远的止步不前却还自以为是的恶性循环。这两天在认真听取了来自全国科学顶尖级的科学大家如:刘晋斌、喻伯军、对浙派名师的课的毫不避讳的毫无粉饰的犀利直白点评后更是让我羞愧难当。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多的犹如杭州那漫天纷飞的花瓣柳絮,如烟如霭的云雾……我们虽在杭州这犹如天堂的仙境般的西湖断桥上,可我们不会去等待我们的“白娘子”与“许仙”,而是会主动去寻找我们科学名师的指引之路,顺着并创新着科学的发展之路,为科技兴国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汶川一小教师:王道菊
2012年4月12
TOP
36#

听“常态课”体会
——用心做课,用心磨课,用心上课
汶川一小教师:王道菊
为了能切实了解到我所在的参训学校的科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形式和方法,我和我们杭师大东城小学的其他两位参训教师分别于不同时间一起走进了杭师大东城小学的三位科学教师的科学教学课堂,感悟了一下杭师大东城小学的科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成竹在胸
一、准备充分,不打无准备的仗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一直让我对在舞台、影视剧的平台里尽情的展现自己才干的演员们充满敬畏。可在听了杭师大东城小学科学教师们的常态课后,深有感触。原来,在我们这个时时充满竞争的科技发展飞速的时代的社会中,成日与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打交道的教育教学界里也体现出来了,并且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不管是哪一位杭师大东城小学的科学教师,在他们上课之前,他们都会深入教材,吃透教材,充分熟悉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出适合自己及自己所教授班级的学生的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材料。吃透教材,找准切入点,做好一切教学准备工作这是杭师大东城实验小学对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之前规定的最基本的要求和做法。比如:钱海美老师在准备设计《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课时,为了能让学生知道食物生吃和熟吃的不同优缺点,不仅改进了实验材料,把第一次实验中的土豆改换为番薯,第二次实验中的鸡肉改换为猪肉的五花肉,而且还增添了一个能让学生了解现象明显的叶绿素遗失的教师演示实验:用保温杯烘闷生菜。吃透课标,吃透教参,吃透学生,设计制定出利于操作实践并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设计等一系列的课前准备工作让我这个从教十年以上的老教师汗颜、佩服。
二、善于引导,便于学生掌握
‘胸有成竹’的教学课堂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的。只有‘成竹在胸’,才会在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游刃有余。看着杭师大东城小学的科学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轻松自如的引导、指导学生有序的展开每一项实验,每一个活动时,内心为之一震。为了达成每一节课的实效性,我们每一位教授科学的科学教师都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一个自由但又有发展意义的活动平台。设计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及环节衔接处及衔接处的衔接语和措施,能自然的过渡引领学生正常顺畅的展开后续的教学活动,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更利于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培养和目标的达成。
三、分层递进展开实验,让学生充分实验
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科学这门教育教学课程中,必定要依靠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这一项。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设计预设好每一次实验活动,在认真设计好每一个实验环节的基础上,还要给学生提供发展才能的平台,让学生在充足的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循序渐进的不断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和科学素养。杭师大东城小学俞平平老师的《小苏打和白醋》这课教学活动的呈现,让我更加明显的感受到了分层设计实验,让学生充分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能让学生清楚明白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俞平平老师在让学生做了一次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实验,观察现象后,再次让学生用准备好的第二次实验器材进行第二次小苏打和白醋的化学反应实验并收集气体为后续的实验做好相应的准备。通过两次严谨而细致的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目标,提升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和习惯。
四、尊重科学严谨性,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这门新兴课程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开展科学课程的宗旨。即要达成让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的目的。为此,我们科学课的设置与开展必须要围绕科学教学宗旨展开。在纵观学习参与了杭师大东城小学整个科学教学组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她们真不愧为杭师大东城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刘晋斌校长的“弟子”。他们在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在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严谨态度着手,为达成科学这门课程设置的终极目标而努力奋斗。总之,她们和她们的导师刘晋斌校长身上体现出来的为了科学发展不懈为之的科学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人之幸,莫不是能与能让自己学习提高之人交往相处!我之幸,即与杭师大东城小学以刘晋斌校长为导师的刘校长亲自带领前进的科学团队相处学习交流!
2012年4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8 10:49:34编辑过]

TOP
37#



材料应帮助学生建立清晰概念



——集体备课之收获二



东城小学团队:一切根源皆我



 



每周的例行集体备课又开始了,今天早上的备课内容是四年级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准备执教本节课的老师在对自己对该课的目标、准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难点的分析后,重点对教材进行了分析。



针对该课内容,抓住本课目标给学生一个清晰概念——不同的食物根据营养成分不同来确定生吃还是熟吃,有些生吃好处多,有些熟吃好处多。本课的三个环节不同于一般的课的环节,一般课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该课的三环节是并列关系,第一环节基于生活常识教学实施相对较为简单,很快达成共识;第二环节是烧熟的马铃薯对于我们消化吸收更有益,在生熟马铃薯对比哪样更利于我们人消化,让学生建立烧熟的马铃薯对于我们消化吸收更有益这样一个概念,结合兰本达《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第一章通过支配材料发现意义,讨论了教科书上使用的马铃薯,认为马铃薯只适宜熟吃不适宜生吃,尤其是发芽的土豆还有中毒的可能,生熟食对比不够理想,觉得番薯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作为实验材料较为合适,熟的番薯与生的番薯比较颜色变了,硬度变软,气味芳香,味道鲜美,熟吃好,适宜熟食。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估计会有两派,一是喜欢熟吃的,一是喜欢生吃的,学生的这一喜好主要注重了吃的口感,忽略了消化吸收方面的问题,老师要抓住目标恰当引导。番薯只解决了熟吃易消化吸没有解决生吃营养不易流失的问题,生熟番薯实验也难以验证营养成分的流失,经大家集体智慧并在全国特级科学教师刘晋斌校长的提示指导下觉得用绿色蔬菜放入开水里,闷一小段时间来观察维生素流失,对比放入开水前后蔬菜颜色的变化和开水颜色的变化建立熟的食物维生素容易流失的概念,这样直指目标,建议教师课前自己动手实验,注意细节把握,并注意时间要求,做到自己心中有数。



第三个环节是生熟鸡肉的比较,大家认为为了便于切割和撕扯觉得猪肉效果更好,就定使用猪肉实验。就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吸收和消化这一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较为抽象的概念,难以用实验验证,涉及知识超出小学生范畴,解释熟的猪肉有诱人的香味就是脂肪、蛋白质发生了变化,决定直接把结论按生活经验告知学生即可;对容易消化吸收只要对比生熟猪肉撕扯就会发现熟的易撕扯不生硬,这样食物容易消化吸收。



最后刘校长告诉大家要实现一个目标手段要跟进,对教材可以做适当调整,所使用手段怎样帮助学生认识,在实现目标中起什么作用,怎样实现这一目标。材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给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是大家值得思考的方向。



TOP
38#

参加“浙江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分会换届会议”活动简讯
汶川一小教师:王道菊
在恬淡静谧的丽水市的召唤下,我们分别来自四川不同地区的,在杭师大东城小学参加科学培训的杭师大东城小学参训小组一行3人于4月18日跟随杭师大东城小学刘晋斌校长来到了早就对我们敞开温暖怀抱的丽水市以革命先烈刘英烈士命名的刘英小学,参加为期三天的浙江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分会换届会议。在会上,我们不仅有幸聆听了中共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科版主编郁波教授专为此次会精心准备的可供科学教学教师品鉴学习的专题讲座《科学探究与人如何学习的》,而且还聆听了来自浙江省各市级的教研员为本次年会带来的5节风格各异的具有难度的优质展示课。它们分别是来自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万嵩海带来的呈现学生学习思维方式的《我们来造“环形山”》、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贺慈满精设的从质疑入手,呈现另一种学生思维方式的《我们来造“环形山”》的同课异构课、丽水市青田县教研室徐巧媚献上的从学生的原有认识入手,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概念的《磁铁有磁性》、舟山市定海区教师进修校袁优红精备的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改进设计和教具,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的《为什么一年有四季》的优质课及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阮翔执教的让学生经历课前观察经历的重要性的《月相变化》。亲历会议现场,亲身感悟会议事宜,让我们甚是激动、感动、欣喜。激动的是,我们能有此次机会亲临现场感受浙江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分会换届会议那激动人心的议程;感动的是,为了此次会议圆满完成,为了让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有所获,参会人员个个都积极认真对待会务一切事务;欣喜的是,参与此次会议,让我们深感收获颇丰,获益匪浅。不管是讲座,优质展示课还是与会的一切人和事均让我们见识感受到了浙江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者为科学发展所做的一切努力及为了科学发展不懈为之的科学执著精神﹔深深的体悟到了浙江小学科学发展之神速,课改课研工作做得之深入,之全面的原因。不得不发自内心的慨叹浙江省真不愧为全国科学发展最先进的省市,真不愧为我国科学教学的“领头羊”。
2012年4月2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24 10:20:29编辑过]

TOP
39#

王老师,能不能把你的感受说的具体些,哪些没有机会去的老师很想听听。刘晋斌
TOP
40#

                           对郁波老师《科学探究与人是如何学习的》专题讲座中的专有名词的理解
                                      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幸福小学
                                                刘晓雁
    4月18日下午,我们来自四川的在杭师大教育集团东城小学学习的三位老师在刘晋斌校长的带领下一同来到淅江丽水市,准备参加为期两天的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分会换届会议和相关系列活动。
    19日早晨,我们一行来到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刘英小学——一所以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任书记刘英同志的名字命名的学校。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分会换届会议也在学会副会长丁耀方老师的主持下正式开幕,大会上,学会秘书长喻伯军老师在会上作了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总结及其它换届相关工作事项。接下来便是我们关注的科学教育学术讲座,由中共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同时也是科学教科版主编——郁波老师主讲的《科学探究与人是如何学习的》专题。
    郁老师的大家风范就不再此多举了,对我而言,难忘的可能是讲座中的几个名词和相关学习问题阐述:“前概念”、“元认知”、“核心概念”等。此时此刻我深感自己的孤陋寡闻,今天接触到的这几个新名词一下让我蒙了,这么难懂,在我头脑中什么内容都与之无法联系起来,以致于我像听天书的感觉,但郁老师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相当多的关系,我从中似懂非懂地浅显地明白了一些问题所指。为了更好地消化郁老师所讲的内容,事后我专门“百度”了一下,有关于前概念的问题是这样的,比方学生在学校上课之前,他们的心里并不是一张白纸或空瓶子,而是充满了影响学生观察和理解的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原有概念这就叫前概念,用郁老师举的一些例说明:比如生活中我们会认为我们看到物体的很多颜色是因为物体能发出那种颜色的光、四季的形成是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造成的、大铁球比小铁球先落地……这里我顿然大悟,因为我小时候就以为月亮的光是月亮发出的,与太阳一样。从“前概念”产生途径的研究看,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形成前概念的心理途径归结为: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负迁移和旧有概念的局限;由语词带来的曲解;进行不当的类比。从“前概念”对教学的影响而采取的解决策略看,归纳起来主要有:通过师生对话显示出学生的前概念;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实验验证、概念重释、比较鉴别等方式纠正前概念中的错误成分;深刻讲授,特别是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要给学生以全面的理解。从郁老师对于学习的几点建议中特别指明了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的前概念,我个人理解为,我们在教学中,先顺着学生的前概念入手,因为那才是学生关注过的、有经验的和有兴趣的东西,此时此刻,正如郁老师讲的,前概念的转变十分困难,直接以科学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我们要在教学中一步步地从观察、实验、探究中去寻获、证实其科学的真理,从而重塑学生对于生活中科学的新概念。因此,了解我们对于科学认知中的前概念的任务就是相当重要的,我们教师就应该明白,学生或常人头脑中的前概念是什么,我们又能用什么手段在课堂上牵引着它一步步走向真正的科学概念。这也就是学习科学知识并不仅仅是添加新的事实或技能,而更重的是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理解,即我们要有一种新的学习观,采用元认知的方法反思学习过程,运用元认知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的概念转变。
关于“元认知”,通过百度我知道它是近二十几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对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是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元认知”即自我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其实质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元认知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调节。也就是说,一方面,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它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也是一种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调节过程。郁老师讲到采用元认知的方法反思学习过程,运用元认知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的概念转变。个人认为,我们学生的学习有时确实是一种依葫芦画瓢的学习,以至于换一种形式就不知道在干啥的学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不知道举一反三,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也会有如此的表现,部分学生仅仅是经历了探究活动,他们对于前面提到的前概念的转变也许就是人云亦云,不懂得批判、不懂得探究、不懂得反思,不知其所以然,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就是学生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怎样想的,没有对自己或同伴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价,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观念上的支点还是老师要求这样做,老师说的就是对的。郁老师讲到,当前科学课堂存在着的薄弱环节就是汇报、研讨,我们课堂还没有那种优雅的、尖锐有理的辩论,个人认为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学生还没真正循着科学探究的道路进行学习,或者叫做不完整、不深入的科学探究,大家都还集中在表面观察之上,不具有因之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形态,这也就是要解决如何依靠元认知中对于思维活动的自我调节来帮助科学学习。
    有了会场中的窘境感觉,我认识到教育学科上的专业知识是何等重要,像我们这样半路出家的人再修练是何等重要,但有时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以上仅是个人对于“前概念”、“元认知”等的浅显认知,说实话,其中的很多专业术语依靠短时间的理解还不够,更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我相信,我的“前概念”在“元认知”的帮助下会逐渐走向新的认知,我的视野会更广阔,我的认知会更进一步接近“真理”。
                                                                                          2012年4月22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23 23:03:26编辑过]

TOP
41#

如果我来上《溶解》一课呢?
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幸福小学
刘晓雁
4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与几位科学老师共同参与了三年级科学老师陈旦丹的上课和评课活动,在整个观察上课和几位老师七嘴八舌议论的活动中,心中不时有多种想法。旦丹老师是一位新成长的老师,课堂准备非常好,而且这是一堂学生初涉过滤实验的课,在他的成功指导下,大多学生完成了几个环节的实验、观察、汇报,应该说对于溶解的概念已逐渐清晰起来。在后来刘晋斌校长的过程与手段使科学概念生成的指导下,我有时对于课堂的环节处理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这是我听了两次刘校长对于课堂点评的最直接感受,似乎整个课在他心中有一个蓝本,然后能对于课堂老师、学生的表现指出我们能怎么做或该怎么做!而我为什么不行?反而是许多点要经过刘校长的线才能连成一片呢?通过大家的议论我在想,这堂课如果我来上又会怎么做?
    《溶解》一课看似很简单,只需要给学生传递一个食盐在水中出现的现象,与面粉和沙在水中的现象作对比而形成的概念。但仔细分析课堂中学生所说的前概念:我认为冰加热化成水就是溶解;溶解就是东西在水中消失了……。冰化成水是溶解吗?溶解真的是消失了吗?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开始进行探究,冰是水的不同形态,不是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所产生的变化。紧接着做食盐“溶解”在水中的实验,当学生通过边做边观察时,已经感觉不到食盐去哪儿了,就认为它确实消失了,我觉得这里可以让学生品尝一下,因为我们预先知道食盐是安全的。品尝一下有几个好处,可以证明食盐是真的消失了吗?食盐是“消失”在水中某一处还是到处都是呢?(从这里我们可以小结出几点来:食盐没有消失,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同时它分布在水中各个角落。)
    对于面粉、沙在水中的现象呢?沙的效果很明显,颗粒没什么变化;但对于面粉学生在实验研究之时出现两个观点:直观的感觉,水变白了,面粉溶解了,看不到颗粒了(实际上对着光亮还是看得到);另一种是面粉没有溶解,但还是说不清为什么!矛盾出来了,正如刘校长所说:“我们老师要利用矛盾,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往往没有矛盾我们还要制造点矛盾。”这个环节的处理,我想主要是引导到过滤的手段上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溶解的另一个特性,不能够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那么这里过滤的实验是学生初次涉及到,因此要特别认真对待,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实验观。我们如何解决面粉到底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的问题呢?我认为先让学生想办法,或者从生活中的实例来反证面粉不会溶解在水中。比如(刘校长举例)我们平常下面条、吃饺子等,如果面粉溶解了,那就是一锅什么了?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最后引导到科学中还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面粉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呢?过滤实验,由此比较过滤后的液体,没过滤的水是浑浊的,过滤后的水是清沏的。同时仔细观察滤纸,还有面粉留下,而食盐水在过滤后什么也没留下,也许这还不足以证明食盐是否被过滤出来了,此时我认为还可以再让学生尝一尝过滤后的食盐水。(从这些过程中我们又可以总结出几点来:食盐在水中不能过滤出来,而面粉在水中可以过滤出来)
    最后,我们所有实验都基本结束了,但我认为这时我们的观察还不能结束,因为我在课堂中观察到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是缓慢的,但确实有变化。此时的面粉在水中不再像先前那样白色一片,而是逐渐分成了两层,一层是杯底薄薄的一层面粉,另一层是还有些浑浊的水。沙已经完全沉在水底了,食盐水那杯看起来没什么变化。(由此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几点:食盐没有沉到杯底,很稳定的,而面粉、沙开始沉入水底,不稳定的表现。)这里得出的结论我认为还可以为今后分离非溶解的物质方法教学作铺垫,也可以反证溶解了的物质是无法用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的。
    当我们回到前概念时去对比,就会让学生建立起不同于前概念的新概念:溶解就是一种物质在水中变得看不见了,而且是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同时还不能够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同时还能延伸到只有一部分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不是全部的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让学生在回忆一下生活中所见的物质,谁会溶解在水中,而谁又不能溶解在水中。
(2012年4月24日整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24 12:45:19编辑过]

TOP
42#



凸显矛盾,帮助学生思维



                                    ----------刘晋斌校长《溶解》一课点评随感

 



东城小学团队:一切根源皆我



 



     我们在具体执教实践过程中,总有一个问题很困惑,就是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自己去主动的思考。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比、发现问题,进而自己主动进行分析,激起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总是比较困难的。今天听了陈老师执教三年级《溶解》一课后,在评课时大家针对该课的特点饭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最后刘晋斌校长对该课做了点评:在具体试验中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时,学生会出现三种意见,一是面粉溶解在水里,一是不溶解在水里,还有学生认为上边的溶解在水里,下边的没有溶解在水里,这时候老师不要给出结论,也不要做什么解释,就是要学生争论起来,不争论老师要有意引起三种观点的矛盾,挑起学生的矛盾,使学生争论,学生自己会找到支持自己的理由,在争论中就会有所发现,再进行观察,他们就会主动进行思维,进而会发现自己的想法有些有漏洞,有些考虑不严密,有些理由充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主动了,老师只需要挑起矛盾,使学生争论,这样就把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了,帮助了学生的思维。



    凸显矛盾,使学生争论,帮助学生思维!大家风范,我思、我想、我学、我悟!



 



                                                                                                      2012/4/2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24 15:25:31编辑过]

TOP
43#



丽水专家汇聚,刘英名师云集



——感受浙江小学科学分会换届



东城团队一切根源皆我





想不到学习的时候还交了好运气,赶上了419日的浙江省教育学会科学分会换届会议!亲身参加了会议,聆听了学会的工作报告,专家的学术报告,结识了朋友。听取了五节示范展示课,参与了课堂短信互动,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分享。



418日,东城团队在刘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了丽水,参加会议的有经常出现在教科版书中的专家、全国的特级教师、来自浙江的各地教研员老师,《科学课》杂志的编辑老师,盛况空前,可谓专家汇聚,名师云集。



听取了喻伯军老师做了学会工作报告,浙江的科学分会是科学教师的活动园地,从那里获取知识,发表观点,了解科学教学动态,进行网上讨论,业务进修,知识交流;是科学教师成长的园地,学会为科学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了解了浙江科学教学网站,为以后和浙江小学科学教育专家、科学骨干教师、科学教师同行交流学习有了直接的认知和联系。



郁波老师的学术报告,拓展了视野,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许多知识,了解学习了“前概念”、“元认知”的概念和相关知识,认识到我们的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学生的前概念,否则就不是成功的教育者。前概念的转变是十分困难的,实验不是验证观点的方法,而是为了产生预期的结果,科学就是要质疑那些显而易见的事,这本身就是观念上的一大飞跃。



采用元认知的方法反思学习过程,这是探究性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要让学生的清楚知道自己观念转变的过程,要让学生从前概念开始,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变化是怎么发生。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佛莱威尔认为:元认知是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其实质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



元认知是认知者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它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习能力有重大指导意义。



元认知知识是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具体包括关于认知个体的知识,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信息特点,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



元认知体验在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例如,某学生意识到他已经理解并记住了大部分学习内容,从而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



元认知监控包括在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明确活动目标、计划、实施步骤,选择应用策略,预测结果;及时反馈评价活动进行的情况,及时修正调整方法策略或修正目标,评价策略的使用效果以及完成任务程度。



学生的“前概念”也就是生活概念,因其早先出现在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科学概念)建立之前而得名。基于“前概念”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原创性等特征,它自然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建立互动平台的基础和前提,它也自然而然地应该倍受教者和受教者的关注。同时,又基于“前概念”还具有不规则性、隐蔽性和顽固性等特征,在学科教学中,老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相关“前概念”的挖掘、发现和纠正,并适时的、合情理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前概念”转化、提升为相关学科知识中的科学概念。儿童在大脑里构建前概念时,完全是自发的,几乎没有人教他这个现象是这样,那个现象是那样。他完全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凭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构建,这说明“前概念”具有原创性和自发性;同时孩子们对他能看得见、摸得着以及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都会形成“前概念”,“前概念”还具有顽固性和隐蔽性的特征,这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前概念”在人脑中经过长期积累和强化,表现出难以变通、难以纠正的顽固性;隐蔽性是指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平时并不表现出来,然而当老师传授科学概念给他时,这些学生会马上联想他头脑中相关的“前概念”,如不加以及时引导,将干预着科学概念的建立,甚至在学生回答问题、解答问题时,“前概念”会马上表现出来。“前概念”的特性,决定了它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以为师生提供建立科学概念的基础和平台;另一方面,它对学科知识的构建会形成严重干挠,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我们科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要关注科学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世界科学教育改革的新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24 14:25:11编辑过]

TOP
44#

听名家示范课体会:
演绎人文教学,成就精彩课堂,细小处见真功夫
杭师大东城小学参训教师:王道菊
一提及杭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别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宋代诗人苏轼所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中写到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西湖的经典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名诗。让众多的文人墨客在感叹西湖的美之余,真想到西湖饱览西湖卓具别样风采的美。我是幸运的,来自西部地区的汶川一小的我是幸运的。不仅能在北京桂馨基金会的帮扶援助下在科学发达地区浙江省杭州市参加为期两个月的科学培训学习,亲身感受全国科学发展最快的浙江的科学文化氛围与课堂,还在参训学校的支助下参加第50届“浙派名师暨全国小学科学名师经典课堂”展示的经典科学课和“浙江省教育学会科学教学分会换届会议”年会,品悟全国科学发展最快的地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氛围与课堂。从中汲取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和素养,让我在汲取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我这个“西子”名符其实的‘宠儿’。在紧张而充实又匆忙的参训学习之余,偷闲到梦里去了千百回的西子湖畔细细的感悟“西子”的百转千回的妩媚,回眸一笑的娇羞,荡人心魄的柔情……在西子温馨迷人的温柔乡里好好的体悟了一番西子那醉人的“体香”与“温情”后,在“她”喃喃的敦导的细语中我回顾在杭州、丽水观摩学习的两次国家级规模的示范课,细品那一节节让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的名师们的科学展示课,发自内心的概叹“西子”湖畔孕育出的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推崇的科学名家思想和作风、教风。
一、思想观念超前,演绎推崇人文教学,深化素质教育
西子湖畔的科学名家、精英们通过他们面对面的与我们交流演绎他们对科学的诠释,对科学课的理解和操控。不仅让我们有幸感悟到了科学这门看似简单,实则繁复的极其重要的利国利民的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让我们感悟到了科学大家在他们的讲座、优质课、点评中淋漓尽致的呈现无遗的仁与德,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超前的科学教育思想意识:为国家培养有素养的、具科学发展观的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做的一切“以生定教”的人文教学宗旨。不管是哪一位科学名师,均坚持亲近孩子,了解孩子,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学以致用”的人文教学思想,彻彻底底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不折不扣的人文教学理念的贯彻和实施。
二、殚精竭虑,一心系科学,认真上好每一节科学课,
要上好一节科学课,落实好课的教学目的,必须要细读教材、研读教参,阅读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切资料,把课前的功课做足,做到厚积薄发,把课上得简洁有趣味、有实效性。此次,科学名家们不管年龄大小,级别高低,为了能展示出一堂有探讨学习推介价值的科学观摩课都做了相当精心的准备,让我们心存感激,并感动。今年已70高龄的章鼎儿老师为了能让我们这些初涉科学领域不久的科学新手们了解清楚科学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宗旨。为了科学的发展,不顾年事已高,竟然以身作则,亲自在“浙派”名师展示课堂上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满亲和力、人文性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探究借鉴性的科学示范课。章鼎儿老师的课堂风格独具特色:返璞归真,童趣率真,以生定教,环环相扣,紧密结合,自然生成。让我们这些科学新手们慨叹不已、唏嘘不已、佩服至极,不得不发自内心的崇拜概叹他为科学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及科学功底。
三、文化底蕴丰厚,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教学深入浅出
浙派科学名师的大家风范在我观摩的浙派科学名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让我彻底体悟并征服了我。他们为了能让从事科学教学的芸芸众生从他们那里获取学习到有价值的科学教学活动开展的第一手资料,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不断地从各自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提炼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的经验和教学手段,进行传播推广运用。例如:舟山市定海区教师进修学校袁优红在执教《为什么一年有四季》这课时,把课的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的认知及已有经验建立起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一步步的实施教学,使学生易理解。根据教学内容,本课对四季成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立竿测影”的实验方法来实现的。在几次试教中,她发现学生对“立竿测影”实验的理解是一个难点,“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要我们干什么”成为学生认识的难点。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她从本课的学习思路上进行了调整:从复习一天的温度和影子变化出发,把阳光直射与斜射会造成温度的变化变成已知条件,把立竿测影的方法与目标定位如下: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能不能发现阳光的直射和斜射,从而引起四季温度的变化。学生观察实验的目标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明确性,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化的探究过程得以构建,教学深入浅出,降低了难度,利于学生操作,易于学生掌握理解。
四、为科学发展引路,实施长时探究,提升学生能力
为了促使学生对科学概念认知形成整体,名师们采用实施了长时探究的课堂形式,给学生更广、更深的探究时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为了使教学效果明显,一般在给学生营造愉悦的探究氛围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充分展开实验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再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借以达成教学目的,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由于许多实验无法通过常规操作来展示与描述。因此为了与现实拉近距离,进一步完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生成。为此,名师精品课堂上的名师们不仅在教学课堂上充分应用动画、媒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而且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各位名师在实验器材的改进、制作上做足了功夫,动了很多的心思,轻松的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很好的呈现出来,让我们倍感青睐。例如: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阮翔老师在展开《月相变化》这课时采用的视频、舟山市定海区教师进修学校袁优红在执教《为什么一年有四季》这课时改进使用的‘地球公转模板’、深圳市教育科学院科学教研员童海云执教的《我们知道的磁铁》这课中使用的软硬不一、没有磁极的磁铁及浙江省长兴县李建荣执教的《声音的传播》中使用的自制改进的‘声音传播演示器’……他们在各自风格各异的教学活动中引入采用的视频和教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在场亲历教学活动现场的所有教师耳目一新,为之感动,为之喝彩。名师们在利用新颖有趣的有结构的材料紧紧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的瞬间时,及时地顺畅的引领学生进入后续的趣味盎然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展开一系列的层层深入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获。
五、精心雕琢细节,设置细化教学情节,成就精彩课堂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素养的基石,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设计层次分明并易于推进展开的实验探究活动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强有力手段,是细化处理的一个极易见功底的一个方面。浙江科学名师们信手拈来的教学细节处理手段让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应他们的“运”而丛生,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探究过程中并学有所获。例如: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贺慈满执教的《我们来造“环形山”》巧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由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让学生猜猜是谁:‘嫦娥一号’!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继而又继续发问:你们想不想看它拍的第一张照片,你看到了什么?原因?激起并调动了学生的强烈探究欲望。           浙江名师们,不仅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敏锐地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生成资源,让科学课堂释放出生命的动力,而且在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证据,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指导学生记录证据等细节的处理上,都充分彰显出科学名家们的注重细节教学的细化教学理念。这样的课的设置,不仅为课堂注入了新的动力,而且提升了课的教学效率。
感谢浙江科学,敢为科学发展勇挑重担,争当科学开路先锋;感谢浙江科学,为了科学的发展永当引路人,引领着我们在科学这一无边“大海”里扬帆远航!
2012年4月30
TOP
45#



“五一”闭门修行记
《有所思》之一



             突破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


 


                                                                东城团队:一切根源皆我


 


    “五一”小长假,难得清闲,上网查询全国景点门票均大涨价,就取消了到处走走的念头,闭门看书上网,偷得浮生几日闲呐。美美睡了一个懒觉,起床就快十点了,将就着吃泡面好了,于是烧水泡面,洗脸刷牙后水也烧好了,等到把泡面在碗中放好,水没冒烟了,我习惯性的用手指头试了试,结果烫的我“呀”地一声叫出来了,习惯性的判断——不冒烟的水不烫!使我又一次吃了亏。我思维顿开,这不是维果茨基说的前概念难以改变的很好例证?的确,要构建科学概念就得突破前概念,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这就需要突破前概念,经过学习探索构建科学概念,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的D.K.Nachtigaii教授说:我们对前概念了解得越多,思维结构转变的过程认识越深,就能越成功地把它们转变为科学概念,也就能更有效的避免错误概念的产生,也就达到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之目的。
在哲学层面上来讲,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把感知到的事物的共性也就是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概括便形成概念,能够反应出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属性特性,这就是概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过程,也就是直接获取知识的过程,通俗的说比方学生在学校上科学课之前,他们的心里并不是一张白纸或空瓶子,而是充满了影响学生观察和理解的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原有概念这就是前概念。 
前概念的理论依据实际上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指的是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纸上进行的,而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从内部通过取舍、创造、协调、扬弃、再分配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对新知识进行意义构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3]。
突破前概念,就是要老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相关“前概念”所反映的现象,利用归纳引入法、演绎引入法、问题引入法、实验引入法等手段,通过实验、现象观察,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进而克服片面和不足,排除干预和错觉,消除表面经验积累,来达到校正和引导学生建立完整、准确的科学概念,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前概念在人脑中经过长期积累和强化,在学生头脑中难以变通、难以纠正,前概念是生活知识直接在学生大脑中积累,是学生对生活的第一认知,前概念是长时间、经验性、直接性潜移默化式形成的,是生活痕迹的积淀,平时并不表现出来,然而当老师传授学课科学概念给他时,这些学生会马上联想他头脑中相关的前概念,如不加以及时引导,将干预着科学概念的建立,最为典型地表现就是在学生回答问题、解答问题时,前概念会马上表现出来。前概念也不是需要全部否定,进而重新生成新知识科学概念的,它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有着积极意义的有利一面,它可以为我们师生提供建立科学概念的基础和平台;另一方面,也有它不利的一方面,就是它对学科知识的构建会形成严重的干扰,先入为主的观念会排斥后来的观察和归纳,以致影响推理和结论。(未完待续)

TOP
46#

      (接上页)在进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头脑并不是一片白纸,总是带着或多或少的知识、技能和概念进入课堂的,这些概念不是科学概念,也许正确也许不正确,在进入主题探究前,学生的前概念多数是无序的、分散零碎的,休眠式的,一旦教学触及学生脑子里已有的东西造成新旧认知的冲突激起思维矛盾,前概念就被激活起来了,通过运用或者改变前概念就构建了新知识,生成科学概念。
如何在具体教学中突破前概念,构建科学新概念,余以为:
     第一、老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主动、大胆的表述自己在日程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前概念,展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只要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他的意见看法就值得肯定,哪怕他的见解———前概念不准确、不规范、缺乏科学性甚至不正确,我们都能获得他的前概念的认知水准程度,有根据的来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归纳,找到科学概念和前概念之间根本的问题所在点,让学生自己看到矛盾引起思考,自主建立科学概念,并把该知识点内化为以后学习相关知识的前概念,也就是该知识的科学概念了。
例如,在《溶解》(教科版四年级下册)一课中,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前概念就会有许许多多,在面粉是否溶解在水里,让学生自由充分发表自己见解,教师引出矛盾,学生会发现自己的有些观点和自己前概念的溶解理解不一致,找到了问题的点,让学生再来观察、对比、交流,适当加以引导就会生成溶解的科学概念,剔除溶解的前概念。
     第二,在备课中,教师应对前概念有关理论的实际情况有足够认识,针对教学内容(需要掌握的科学概念),通过调查、观察、深入了解,获悉学生大脑中相关前概念的存在情况,包括前概念与学科概念的贴近程度,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实验要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冲击力。
例如,《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学生对沉浮的前概念就是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对轻重模糊,没有界限,一般只注意物体本身几乎不注意液体,执教者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实验的设计就是盐水和清水,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冲击性,通过实验如何把沉浮由注意物体本身引向液体,突破经验知识转而探究学习,再生成科学概念。
     第三、规范和完善概念的表述,把个别现象和普片规律相有机结合,给定概念的有效空间,撕去事物外在表象,找到事物之间本质、内在规律,在给定有效空间构建科学概念。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错误前概念。看起来很可笑,如果不能触动其基本的前概念,就不会有真正的价值。(郁波老师在浙江教育学会科学分会讲话语)


 



                                参考文献:1、美  兰本达    P.E布莱克伍德      P.E布兰温德著
                                                            《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
                                              2、 前苏联  维果茨基著      《最近发展区》
                                              3、 德  D.K.Naehtigal   《规范与前概念及》
                                              4、 郁波 《科学探究与人是如何学习的》(在浙江教育学会科学分会讲话稿)


 



                                                                                           2012年4月29日夜草撰
                                                                                           2012年5月01日午修改

TOP
47#

“五一”闭门修行
《有所思》之二
                      
                  我 也 抬 头 看 月 亮
                                                      


                                                                       ----------阮翔老师《月相》教学随感
                                                          


                                                         东城小学团队:一切根源皆我


    “五一”闭门修行,闲来梳理思绪,半月以后再来回想味丽水之行,品阮翔老师《月相》教学,记得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如何使自己执教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化机械、枯燥、任务式的学习为灵活、主动、兴趣性学习,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一个方面。
听课后的四月二十四日就是农历的初一,我开始观察月相,有些时候没有,有些时候清晰,我都做记录,观测点和观测时间不变,十天后有了一些记录,我开始看记录单,看看便有些意思了,也看到了规律了,没有的也会根据规律推测了。再看教材,却是让学生根据记忆画(剪)月相,我思之良久,始悟课本是一个统筹的教材系统安排,即使预习也不可能安排到半月以前,常态课对下对学生来讲一般也不必如此要求,作为天文爱好到时可取的。
    阮翔老师在执教该课时,是提前半月让学生观察月相,并做记录, 作为展示课,阮翔老是这样对教材处理更适应学生,他不是机械的按课本让学生画(剪)月亮,而是提前半月让学生观察月亮,时间安排在农历的上半月,这样避免了学生会回忆的零碎、无序认识,通过半月的观察记录学生会发现月相是有规律的,更加有利与学生认知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天文观测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的观察有充足理由和记录证据。孩子们或者说部分孩子们在半月的观测中肯定会有一些孩子产生兴趣。在具体课堂中,要求孩子们把自己观察到的月相摆放出来,因气候原因没有的月亮时根据自己观察推测出来画在对应位置,这一过程学生不尽相同,就引出问题,让大家讨论,这些记录是学生自己观察的,根据自己观察推测肯定兴趣会是有的。在让孩子们排放自己观察到的月相时,使不同孩子在讲台上摆放,充分展示自己,并根据自己观测找出规律,把没有观察月亮时的月相补画在相应位置,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让不同意见的孩子相互讨论,对没有把自己意思表达清楚的同学让他们用自己认为别人听的懂得表达方式多次表达,让其他学生听懂他的意思,并与之交流,老师坐在学生座位上与同学一起交流,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走近了学生也走进了学生,使学生在交流中找到规律,发现问题,部分学生会发现月相的变化和位置之间的关联,通过与老师一起观察自己记录的月相,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并用模拟来验证。
   “让孩子抬头看月亮,一堂课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远远小于学生的实地观察,40分钟一堂课的价值远远小于学生课外长达一个月的观察!”阮翔老师在执教《月相》一课后的反思中这样写道,其实我是第二次听阮翔老师的《月相》了,本科的科学概念一是月相在一个月不同时期有不同形状,二是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变化有周期性规律的。教材安排了四部分教学内容,第一是画月相,第二是给月相排序,第三是模拟月相变化,第四是观察白天月相的变化,既是课外观察活动又是一个课堂延伸的实证活动。生动富有情趣的一堂课相信部分学生自己会主动观察后半月的月相,他们中因此会有天文爱好者,或许会有成者,至少我也抬头看月亮了。


 



                                                                                       2012年05月01日  午后

TOP
48#

这样的培训必定收获颇丰!
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TOP
49#

以下是引用等待花开在2012-5-2 8:31:00的发言:
这样的培训必定收获颇丰!

谢谢关注!谢谢支持!刘晋斌

TOP
50#

一直很想去东城小学看看,上次学校装修实验室前就想去看看他们的科学教室(《科学课》杂志专门报道过)。也一直对刘校长充满着敬意,一直想领略一下他带领下的东城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的氛围。这里虽然是论坛但也让我感受到了温馨得浓浓得科学研究的氛围。有机会一定去好好学习学习。

杭州市闻涛小学——杨海庆
TOP
51#

以下是引用红烧羊肉在2012-5-4 14:35:00的发言:

一直很想去东城小学看看,上次学校装修实验室前就想去看看他们的科学教室(《科学课》杂志专门报道过)。也一直对刘校长充满着敬意,一直想领略一下他带领下的东城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的氛围。这里虽然是论坛但也让我感受到了温馨得浓浓得科学研究的氛围。有机会一定去好好学习学习。


好呀,欢迎你,我们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刘晋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4 23:23:28编辑过]

TOP
52#

参与评课体会
东城参训小组:汶川一小教师-王道菊
5月4日我又参与了杭师大东城小学教师陈旦丹的《溶解》的集体评课活动。我们知道每一堂课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再好的课只要深加琢磨,也会发现有值得我们斟酌推敲的地方,也有值得我们反思共享的地方。一向低调的我在评课活动中都喜欢采取中庸的方式,静待大家评的差不多时,谈几点自己感触较深的值得自己学习的方面,偶尔提及一两点对执教者不痛不痒的可说可不谈的建议,导致我的点评近乎成了一种走走形式的状况。可当我在杭师大东城小学参加一次次的杭师大东城小学的集体评课活动让我惭愧、无地自容。刘晋斌校长及杭师大东城小学的教师们在评课活动中展现出的杭师大东城小学教师们良好的个人素养与积极向上的团队互助风采让我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冲击、洗礼。是刘校长,是杭师大东城小学的教师们催醒撼动了我的心灵,唤醒催生了我的思想,让我深刻认识到评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清醒的意识到评课活动的宗旨和目的。回顾参与的杭师大东城小学的一次次集体评课活动,提笔写下了参与集体评课活动带给我的初浅的体会认识。
一、    评课要有目的真诚性
“诚信做人,真诚待人……”关于“诚”的词汇大家头脑中都储存了不少,可认真领悟并践行“诚”这个字的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人屈指可数。今天,在此提及这个字,希望大家能在评课活动中与“诚”共行。在评课活动中必须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参与对待,否则评课活动就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毫无开展的价值与意义。评课一定要本着对科学,对自己,对他人认真负责的态度,带着自己的目的参与并进行,为此,评课一定要有目的性,不能信口开河,信口雌黄。针对课提出自己有明确目的性的建议和意见。如,在听了钱海美老师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课,感觉她在本课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对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很有创意,值得学习。教学语言和教学准备充分,预设宽广,灵活性强,并且前面的教学环节的处理上都具有可借鉴性。可为了不拖堂,在课的最后总结环节,钱海美老师自行讲述完结课的总结部分,给听者和学生留下了一定的遗憾。针对可圈可点的结尾,大家都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宁愿拖堂也要让学生自己来交流学习所获,而后教师相机板书进行归纳总结。针对这样的举措,我相信,定会引起争议。但这样的点评对我们科学课今后的设计起到了抛砖引玉的目的。不能说不是一个很好的引起我们头脑风暴的一个“引子”,冲击我们思想的一个典型,凸显出了评课的目的。
二、评课要有指向针对性
评课的目的是能让上课的、听评课的老师清楚课的问题或值得学习的方方面面并都有所收获和感悟,因此,评课必须要有指向性、针对性。如,精彩纷呈的陈旦丹老师的《溶解》这课,不仅干净利落,而且流程清晰明确,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课的设计符合三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等优点。可在评课环节中,刘晋斌校长就针对陈旦丹老师实验过后的研讨环节提出自己的具指向性的建议:在做完面粉放进水中的实验后,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争议最后进行过滤实验的开展,然后让学生对食盐溶解于水、沙放进水里和面粉放进水里的这三个实验进行对比展示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地分析探讨,让学生自己提炼“溶解”的概念。这个针对指向性很明确的建设性建议,不仅利于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提升了学生对溶解的认知。让教学活动的实施对突破课的教学重难点找到很好的帮助和理论支撑,给教师自身对课如何修正有了明确的方向,清晰的线路的指导。
三、评课要有指导借鉴性
评课不能张嘴就评,应该本着有探讨价值的动向参与评课。让参与听评课的所有人员均能明白清楚所评的课存在的问题及有无探讨的价值,因此,评课一定要具有指导借鉴性,能让上课的老师听了评课后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进行改进,听评课的老师能从中得到启示,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一定的方向性的指导借鉴性。如: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自己去主动的思考。刘晋斌校长谈到:在课堂中要凸显矛盾,使学生争论,帮助学生思维!对于学生纳闷纠结的地方老师不要给出结论,也不要做什么解释,就是要让学生争论起来,不争论老师要有意制造不同观点的矛盾,挑起学生的矛盾,使学生争论,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去寻找支持自己的看法的理由,在争论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并有助于后续活动的开展。例,在听杭师大东城小学教师的语文和数学的示范课中数学教师孙洁《100以内数的认识》这课中,在数数的教学环节出现了因没搭建好自然拐弯的桥梁,没给学生因矛盾而进行争论的时间,导致数数的拐弯处教师生硬的强出结果的问题,让我们参与听评课的老师们都意识到了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活动中要时时处处注意的方面。
总之,评课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评判一堂课的好与坏,而是为了交流学习,通过评课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活动的预设问题;落实好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准问题。因此,评课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从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出发;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提倡创新,鼓励人文化教学。
2012年5月6
TOP
53#

再次参加陈旦丹老师磨《溶解》一课之感
东城参训小组 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幸福小学
刘晓雁
自4月24日大家品评了陈旦丹老师上《溶解》一课后,今日大家又齐聚一室,再次研磨《溶解》这一课,整堂课下来,实验材料还是那些材料(仅将玻璃搅拌棒换成了木制的),但整个流程下来感觉旦丹老师的课进步非常大,这堂课相比前一节课来评价,有点要从鸡蛋中挑骨头的味道了。
与前一次课相对比,她作的一些更改点我个人觉得很成功,值得借鉴与推广。
一、    课堂语言有自我调整的意识:尽量避免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啊”等,尽量克服重复学生所说的话,这是上课时很多老师的通病,包括我,总觉得学生还没听明白似的,要不自主地去重复一次或两次学生所回答的话语,实际上这主要还是自己头脑中没有较充分的预设准备或环节不清造成的。
二、    实验操作介绍更加符合学生特点:尽管在本次评价时说到介绍顺序还不够明晰,但我觉得相比前一次有很大进步,前一次老师单纯语言介绍过滤方法步骤过多,我估计学生能完全明白而且记住的不是很多,这次克服了上次问题,边介绍边作示范,同时与投影图示中的重点操作问题进行强调,临到最后,还让学生重复刚才的实验方法或注意事项,这样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更加明晰了实验相关要求,最终带来的结果是规范了实验操作,学生实验过程中错误率也大大下降。
三、    严格了实验量化标准:在第一次的课中,学生实验在量的标准上是无序的,在时间的控制上还不够的,因此在本节课中,均有不小的变化。在过滤“面粉混合液”时,首先明确要求先搅拌一下,避免沉淀厉害的效果不明显,然后再定数量10亳升,有效地控制了实验时间的差异性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四、    板书更有利于科学概念的诠释:本次的板书相比第一次有了巨大的改变,第一次的板书中“水+XX”可能表达不是很科学,同时由此产生的系列现象把握不太精准,如板书:盐变小、运动,消失不见了,最后整个版面显得凌乱无序。本次她将之更改为“XX→水”,也更加精准地表达了系列现象或变化,如:看不见了,分布均匀,而且显得更加美观了,这均有利于学生从精练的关键词中进行科学概念的总结。
五、    科学概念生成手段的增加:这也是我对本次课最深切的感受了,第一堂课感觉直来直去,尽管任务达成了,虽然我们喜欢清新简洁而不生涩的课,但总觉得没有让人回味的地方,第二次的课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观,形象地说是更加有血有肉了,更有欣赏的价值了。比如在认识食盐溶解在水中时的观察引导,在理解食盐在水中均匀分布的引导上,在指导学生亲自折滤纸、置放滤纸到漏斗进行过滤实验时,在对比食盐不能过滤而面粉能够过滤出来的环节处置上均能够增加一些有效的手段,以更好地突出相关科学概念特点的生成。
(2012年5月4日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7 8:39:01编辑过]

TOP
54#

听课点滴
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幸福小学
刘晓雁
来浙江学习之么久了,也听了不少课了,其实心中一直有个愿望,想把所听的每一位老师的课好好的捋一捋,找寻可以借鉴之处或一些时代潮流特色,但自己一方面才疏学浅,不善于总结和发现,甚至词不达意,一方面又对自己要求不太严,时而会放松自己。临到现在,突然觉得所听之课当时心潮澎湃,感悟颇多,但一日日逐渐又淡化了,甚至又遗忘了,这真不该。俗话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我想现在来补一下可能为时不算晚,当然也许某些地方记忆有错。
2012年第50届浙派名师暨全国小学科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教师上课
一、《我们知道的磁铁》一课是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童海云老师执教,他年轻,有思想,有创造性。他的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他的教学方式有点像兰本达著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中的第一、二章的内容,通过支配材料发现意义和通过语言交流而明确意义,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
1、研讨汇报有成效。童老师在课堂的开端就提出了任务——“研讨我们平常所知道的磁铁的有关知识并记录下来”,限每一小组记录一个结果,最后汇报总结。总结之时老师充当学生的记录员作记录(在黑板上的大纸上记录,全班应该能看清),我通过效果和感受到学生的研讨是成功的。他的记录如下:①有南北极;②相对弹开(排斥)不同吸引(此处引入了科学术语“排斥”,同时有两个小组重复);③用途多(有两个小组重复);④相对吸引;⑤磁铁可以吸住有磁性的特体;⑥有吸力;⑦有正负极(有两个小组相同);⑧正正排斥,正负吸引;到了课堂40分钟时,学生通过一系列发现又补充了两条发现:⑨操作会影响结果;⑩隔物会影响效果。从整个来看,童老师不刻意去纠正研讨结果,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完成认识,比如“④相对吸引”有明显的错误,但老师并没有指出来,而是留待学生自己最终发现了错误。目前来分析我还觉得有点像郁波老师讲的前概念问题,就是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前概念作为起点,最终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2、给学生材料进行观察探究。童老师给学生的材料很简单,数量不多,但是有结构的,有顺序的;而且要解决的问题很复杂,看了他发给学生的记录单,以至于我听课之时都有点迷糊(座位远有时没听清),我还真不知道三年级的学生是怎么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材料的试探和判断的。童老师给出了四种装在袋子的材料,分别标了番号的。让学生用他设计的探究方法进行观察,其中现象一是两种材料没有现象发生(这里我的理解应该是说成既不吸引也不排斥);现象二是两种材料相互吸引;现象三是两种材料既相互吸引又会相互排斥。这里明显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才能做好分辨和判断,最后判定这四种装在袋子中的材料分别是有什么性质的材料。比如是磁铁?或是铁?或非磁铁和铁?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培养了小学生科学的逻辑分析判断能力,最后童老师在让学生进行汇报时要求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推理依据,听学生说得有理有据的我真有点佩服。
二、《条形磁铁磁性的观察描述》是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章鼎儿老师执教,具体详见所写《细品章鼎儿的课》。
三《点亮小灯泡》是两堂同课异构的课,分别由萧山区宁围镇第四小学邵亚华老师和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叶晓林老师执教。在这里我个人认为,叶晓林老师的课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学习特点,但邵亚华老师的课堂建构得非常好。
1、    直观解决观察问题。这点两位老师做得非常好,特别是小灯泡的结构,涉及到两个连接点的问题,他俩硬是将小小的灯泡“解剖”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直观地看到原本看不到的场景。
2、    课程知识建构紧密,叠加有序。可以说听完邵老师的课,会感觉到本课知识性传递密不透风,递进深入,毫无空隙和多余的手段,但个人觉得小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较累。从课前老师将各种闪亮的小灯泡一个一个悬挂于身上展示激趣来看非常成功,然后就是层层叠叠的知识积累,当通过点亮小灯泡的动手操作后就开始进入知识的探究和叠加,小灯泡的结构认识更是事无具细地展示了邵老师精细的准备功夫,然后再到认识电池,这些基础性的材料的认识着实传递非常到位,但似乎用了很大的篇幅完成。紧接着的是电路的认识和电流的流动方向;再紧接着用不同的方式点亮小灯泡,从中总结出点亮小灯泡的特点,从中认识到断路和短路,一堂课的容量非常非常大,这显示了邵老师驾驭课堂的基本功扎实。
3、    设计新颖,幽默风趣,浅显易懂。这是叶晓林老师的课总的特点,相对于邵老师的课,叶老师的课更显通俗易懂一些,个人觉得学生学习起来较轻松。这得益于叶老师的情绪和语言感染力,他总是一直面带微笑和运用积极鼓励的眼神,时不时的语言幽默让学生感觉轻松。当然我觉得叶老师的课细节上还有以下特点:
①    没成功的也是有用的知识。比如在让学生做点亮小灯泡实验时,一般我只会先去做点亮了的线路图,但此时叶老师将两种结果都要求学生表现出来。成功亮起的电路是怎么样的,让学生事后表示在黑板的一边,没成功亮起来的电路图又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又表示在黑板的另一边。其实在不亮的几种图示里(也就是点亮小灯泡不成功)就包含了断路和短路,有利于后面的进一步研究。
②    由现象引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当出现前面两个成功亮起来和不成功的情况时,就很好地让叶老师利用起来了,加上刚才学生的实验经历和黑板上的图示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很轻松地将小灯泡点亮的方法引导出来,即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一个接电池的正极,一个接电池的负极。同时还完成了通路、短路和断路的概念认识,因此刚才的活动还起到了一箭多雕的功能。
四、《消失了的恐龙》一课是由辽宁大连市八十中学小学部张家伟老师执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课还原现场,在现场中去探寻证据和资料,然后回到理性地分析手段上去。这里并没有要求学生掌握恐龙各个个体的形态特点,而是老师创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通过考古挖掘的手段让历史情景再现,激起学生的探究情感,从而懂得科学的探究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和严密的科学推理方法,以及科学的考古工作没有停止,仍然在进行,我相信学生这一生记忆的不是恐龙的特点,而是考古的这一方法去帮助他们认识灭绝的动物。
五、《声音的传播》一课是由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李建荣老师执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形象地用在李老师身上绝不过份,李老师上课使用的家伙,可以说是我第一次见到过,第一次是演示“空气传声”实验,证明空气能帮助传播声音的实验,他使用了抽气机、水槽、有盖的杯子等材料制作的一个实验装置,很是复杂,很有吸引力,可以说是花了很大的功夫的,科学精神很让人佩服(但个人认为这个不需要这么复杂去证实吧,平常我们说话不是靠空气所传播的吗?很浅显的道理啊!)。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体验棉线能否传递声音,李老师制作了土电话,整个展示的效果非常好,学生有了很明显的亲身体验,显示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三个实验为了判断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能力,许多方式试过了,他觉得都不理想,于是亲自制作实验器材“声音传播演示器”,我能感觉到花了很多功夫才做成当天所使用的仪器,真佩服他有这么一股子科学实证劲儿。这里我简单地描述一下他的装置:一个可以发声的仪器,另外一个可以接声的仪器,接声的仪器像耳麦一样传递给人耳,实验时将两个仪器在三种装置中按距离移动,通过距离判断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强弱。
六、《辨别衣料的方法》一课是来自北京西城青少年科技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又红老师执教。他的课给人一股京味十足,又有北方火辣热情的感觉,首先选择的题材比较好,对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同时课堂上实验的生发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很有帮助,周老师课后介绍的关于做实验时对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和预案等工作很值得我们教师借鉴。
七、《电和磁》一课是徐州市西苑第二小学沈宁老师执教,这一课有她非常独特的风格:
1、材料的准备,简便有效。整个课堂所用材料非常简单,只有指南针、铜线、电池、小灯泡等,就要研究这么复杂的一个课题,而且是多次运用,多次有效,据沈老师说她经过很多次的思考和试验逐步精简到这程度的。但沈老师确实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好了这几种材料,从魔术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沈老师将一根铜丝从纸巾盒中穿过就能让原本不发生偏转的指南针偏转了,很神奇。),紧接着让学生自己试着看能不能将指南针发生偏转,这个过程是一种艰难的自主探索过程,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面对不成功的沈老师通过发现这个现象的科学家的经历进行鼓励,再到多方式进行实验探究,以继续挖掘学生探究潜力,让学生做不同的尝试,如调换电池的正负极、让导线在指南针上方横竖影响等,真正是将简单的材料用到极至。
2、善于分析关注学生的记录。据沈老师介绍,这次的学生记录单,是经过多次修改才定型的,原来是让学生用文字记录指南针受到的偏转影响,但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较差,往往词不达意,经过第二次更改,改为让学生画出指南针的偏转,但学生画的效果还是不太满意,又经过第三次修改,将画的任务减轻,重点关注指针的问题,最终于定型当天所使用的记录单,面对一张记录单都如此周到,可以想象沈老师平时所花的功夫有多少。
TOP
55#



三评《溶解》



 



东城团队:一切根源皆我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溶解》一课,已经在不同班上了两次,每次课后针对上课情况都做了评课,就课程目标、重难点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的材料选择,细微小节,课程结构,观察记录等均已做了一定改进。今天就教学语言做了重点研讨,将第二次的讲课课堂实录调出,逐句逐句分析,对教学用语规范进行了细致研讨,对科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将会有很大促进。需注意以下方面:



一、提问应更加宽泛,不宜狭小局限,掏给学生更多思维空间。



教学语言是教师的必备技能,教学中的不同提问,会左右学生的思维方向,甚至影响教学进程,在评析陈老师执教的《溶解 》一课时,老师在PPT出示溶解课题后提问“什么样的情况称之为溶解?”其理由是:学生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溶解,也不知道什么现象是溶解所以这样提问,对此问题我们认为提问要宽泛,使学生思维有更大空间,学生知道概念说概念,知道现象说现象,建议提问为:你们听说过溶解么?什么样的现象是溶解?溶解是怎么回事?其价值作用是:学生学习溶解前了解知道的溶解知识情况,也就是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



二、语言过渡自然,不宜生硬,语言过渡要有衔接,要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执教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直接就说我们来学习溶解,生硬不自然。建议提问: “刚才有同学说盐放进水里颗粒变小了,有同学说冰温度高了融化了就是溶解,究竟什么是溶解?溶解有什么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我们来做这个实验,把食盐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我们先看看食盐是什么样的”?这样过渡自然,承前启后,也为实验提出了要求。



三、语言简练、准确,尽量不要重复已经知道的内容,对学生回答评价要有效。



学生观察食盐时说“颗粒是正方形的”、“味道是咸的”老师及时评价为:你是从形状来说的,你是从味道来说的,这个评价好、有效的,值得肯定。食盐放到水以后,老师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食盐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提得好!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生回答食盐溶解到水里去了,老师追问“通过哪些现象知道是盐溶解到水里去了?”提的很有价值!对学生构建溶解这一概念帮助很大。实验开始时学生说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这里应该一带而过,因为是已知知识不宜耽误时间。教师提问“想一想有什么现象?”“食盐加到水里”这些用语都不准确、不规范,不应该出现,应该是看一看,观察一下而不是想一想,是盐放进水里而不用加进水里,用语要准确。



四、尽量少用口语,多用书面规范语言。



不要在表述中经常“这个这个”、“这个嗯”、“是不是呀”、“对不对呀”等口语,用口语是因为需要停顿,还没有思维到位,没有想好,思维的不连贯性的表现,我们在教学中要有充分准备,条理清楚、思维清晰,语言流畅,也是教师的基本功要求。



五、最后小节要有条理,对所讲授知识进行梳理,要有总结性语言,对概念形成要有帮助。



本课中就是要用事实或科学概念去判断某物质是否溶解在水里,经过对比形成概念,用概念判断问题,用不完整概念判断问题要用实验来完善,用概念来判断是对概念的巩固,能够进一步认识,使概念的建立清爽、利落。



TOP
56#

 

专访杭师大东城小学中层领导通讯


杭师大东城小学参训小组:王道菊


5月3日至4日有幸连续走访杭师大东城小学的教务主任高小芬和总务主任何仙红。这两位中层领导精明强干、巾帼不让须眉、让我们佩服。我们于5月8日又走访了年轻有为的办公室主任沈鹏。通过走访杭师大东城小学的三位中层领导,让我们了解感受到了杭师大东城小学中层领导的个人魅力和学校管理理念与情况。


为了顺利圆满的完成参训计划中的采访参训学校中层领导的任务,我们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在几经商榷后,我们终于盼来了与高小芬主任、何仙红主任、沈鹏主任面对面直接交流访谈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们充分把握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紧紧抓住短短的,可却是各位主任们在百忙中抽出的时间展开我们的专访。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是自然互不拘束的谈话交流式,而不是僵化尴尬的一问一答式。采访活动开展的温馨、和谐、顺畅,比我们预想的效果还好。和谐轻松的访谈氛围,为我们了解我们感兴趣的话题内容的自然生成搭好了平台,在和谐的交流平台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杭师大东城小学”的条件、成长史、师生来源,而且连学校中高层领导的选拔程序及任免规程都知晓了。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了杭师大东城小学在教学管理、人事管理、校园管理、社会宣传、活动开展情况等我们非常感兴趣的学校管理及运作方面的具体规程。例如:高小芬主任毫不保留的告诉我们的关于教学管理这一块,以备课组为教研活动基准的研修提高教师、教学为特色的教学活动管理模式;沈鹏主任谈到的关于学校活动开展及人事调动运作情况的模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并推崇。


此次采访活动能顺畅愉悦的进行,要感谢杭师大东城小学的中层领导。是他们的无私,让我们了解到了我们初到杭师大东城小学时迫切想了解知晓的关于学校及学校管理方面的情况;是他们的坦诚,让我们彻底揭密了我们心中对杭师大东城小学为什么有这么好的口碑、声誉的疑惑;是他们的真诚,让我们不仅完成了采访任务,而且还达成了心中的愿望;是他们的豁达,让我们感受到了杭师大东城小学中层领导的个人魅力和学校管理理念。


2012年5月9

TOP
57#



摆脱时间束缚,完成教育任务



——读兰本达等《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时间限制随想



东城小学团队:一切根源皆我



通读了兰本达《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用时几乎50天,还只能是通读,不是细读、精读,更谈不上研读了,读该书多少有些完成任务的感觉和嫌疑,其真实原因也是任务所致,在接受安排之初读了几页之后,便有些读不走了,觉得许多名词、概念难以理解,语句甚至有些拗口,为了完成任务咬牙往下读,渐渐地好像理解了一些,再继续读到第七章“时间限制与教科书”一节感觉说到我们的现实了,找到了以前迷糊不解的答案,也对应对问题找到了一些方法,实际课堂教学时,我们总会遇到在做探究性实验时,学生在课堂上激发起来的热情和兴趣会持续很久,40分钟的一节课时根本不够用,有时甚至完不成任务,有部分学生下课以后还激情高涨,有时间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我在教学《做个小开关.》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手电筒,交流观察结果,哪些是绝缘体哪些是导体以后,再观察电池盒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怎么的并试着标出电路流经后,再观察开关,并试着自己做一个开关,由于使用物,加之使用PPT演示红绿灯开关原理,要学生试做怎样使红绿灯转换,学生激情一下调动起来了,热情很高,人人都要是做,有些学生自己就找寄宿学生为一组,把他们的手电筒全用上,非要自己来做不可变,大大影响了下一内容的探究,时间显得很短,到下课以后学生好多都还在做红绿灯控制开关,接下来的语文课有学生不听课偷偷的在课桌下作开关!我后来知道仔细反思,又反复研究教材和红绿灯控制开关,怎么觉得时间都不够,后来改变方法去掉学生自己做开关,改由图片讲说,学生兴趣大减,学生也没有明白红绿灯控制开关原理,后来我只好改变把实验在课外科普时间去做。这次听了许多科学教师的展示课、常态课,发现拖堂的很多,按时完成的很少很少,和我一样陷入了时间不够的尴尬局面,我抱着疑问思考着,暂时也没向专家们请教探讨。在阅读了兰本达《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时间限制与教科书”以节后找到了答案,兰氏认为:一堂探究——研讨课几乎至少总要一小时,而且课堂上激发起来的热情和兴趣通常持续的还要久。通过儿童需要经历支配材料进行前语言探索阶段和通过交谈把材料结构所蕴含的概念加以澄清、发展、整理的集体研讨阶段,如果有其他事情把这个阶段隔开,研讨就会大大逊色,由于儿童获得了某些满足而过早打断高涨的热情的时候,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果探索到的成果还没有变成某种符号,没有通过伙伴间相互交流加以发展,学习就像掐头去尾,效果会大受影响。诚然,我们在教学中也会感到高涨的热情被打断,探索成果没有转变为科学概念,小组间没有交流发展,学习效果肯定会大受影响。



我们如何在40分钟上好课,又不会有上叙的负面影响,兰氏的方法是可以借鉴的,结合实际我作如下试探。



第一、             
根据跟年级和教材内容灵活安排课时,需要时可以通过调课实行连堂课,就是两节课调在一起上,80分钟因该是充足的,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力和积极度和持续时间不会太长,这虽然给教导上带来一定麻烦但是可行的,最简单的就是教师间的调课,当然从根本上解决就是直接把两节课排在一起。



第二、             
以周为单位,每天一小时或再多点的时间,学生自由选择如何支配材料,自由选择学习题目,还可以让少数学生自由选择从事某个方面的科学研究,让其余的学生安老师布置的其他方面学习或作业,这样更加有利与学生不同个体爱好的发展。是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兰氏称之为“开放教室”、“综合活动日”、“自由选择”,其难点是“度”的把握和有效组织。



第三、             
把科学课内容的研讨常态化,在教室由科代表或者学习委员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要探讨的内容以卡片形式放置科学角,学生在非上课时间探讨,把无危险的材料发放给学生,自己试验探讨,可以作为预习新课阶段,也可以巩固、拓展所学内容。



总之,只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墨守成规,只要达到教学目标,灵活处理,就会不局限于40分钟,虽然课堂看是散漫甚至混乱,但会收到很好效果。



TOP
58#

 

观“东城少年科技院”有感


汶川一小教师:王道菊


初到杭师大东城小学就被杭师大东城小学的宏伟的规模镇住了。杭师大东城小学共分两个校区,一个科苑,一个艺苑,设置的是60个教学班级,每个班级共计36名学生。可当我在不经意间“闯进”杭师大东城小学颇具规模的东城少年科技院时又被震撼了!这么恢宏有气势的在校园内设置的少年科学院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当然,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吧!)杭师大东城少年科学院研究的内容包含了天文、地理、气象、生物、建筑、机械……


东城少年科学院是独为一栋的三层大楼。下设以我国著名科学家特别是浙江籍科学家命名的9个研究所:竺可桢(浙江上虞人)研究所,指导学生开展气象观测、气象预报和环境监测等活动;童第周(浙江宁波人)研究所,指导学生开展生物起源、生物进化、生物结构的学习研究活动;黄昆(浙江嘉兴人)研究所,指导学生开展机器人的探究、简单的电子元件安装、无线电测向等实践活动;钱学森(浙江杭州人)研究所,指导学生开展多种飞机模型的制作、飞行控制的活动;沈括(浙江杭州人)研究所,指导学生开展天文观测、天文摄影等活动;李四光(湖北黄冈人)研究所,指导学生开展地球的起源和地质年代探究、岩石标本制作等活动;吴有生(浙江嵊县人)研究所,指导学生开展多种舰船模型的制作、航行控制的活动;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研究所,指导学生开展建筑模型的制作探究活动了;饶斌(吉林省吉林市人)研究所,指导学生开展多种汽车模型的制作、汽车控制的活动。主要是组织杭师大东城小学的学生开展科技竞赛、科普讲座、科学论坛、科技考察、科学探索实践等丰富多彩的科普实践活动,激发和培养他们敢于实践、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科技素质。


欣赏了东城小学科苑校区内的红红的“东城少年科技院”几个醒目的大字院牌后我兴致勃勃地、急不可耐地参观完二楼继续往三楼进发。不管是楼道还是每一间研究所我都不错过。错过了,并将重寻至我错失的地方。因为,科技院的每一个地方,每一处角落都是不同的装修风格,摆放着不同的由学生、教师亲手制作的科技作品。琳琅满目、精致的各有特色的科技作品除了让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外,还让我有想玩玩、做做的冲动和行动。如:火车研究所除了让我欣赏到了式样不一的、美轮美奂的火车外,还让我了解学习到了制作火车的知识,并感受到了让自制的火车在火车轨道上跑起来的美好感觉!当然,除了我,你也可以加入进来!向往海上航行的你,不仅可以在“吴有生研究所”欣赏到各式各样的型号不一的轮船,而且还可以在轮船室尝试过过船长的“瘾”当当船长,开开轮船。如果你是天文爱好者,可以到“沈括研究所”学习了解关于天文方面的知识,用天文望远镜看看“星空”,做做“星”模型。总之,你只要想到的,只要你能想到的,关于科技方面的探索,东城少年科技院就可以给你提供学习的场所,给你搭建制作、感受的平台。


足足两层楼,共计十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关于科技方面的研究所。心动了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和我一起走进一间间颇具创意、各有各不同科技味的研究所里制作科技小制作吧!在冲进研究所之前,我不得不提醒一下你,一定不要错过了“路边的风景”。楼道的科学小故事、科学家简介等与科学有关的知识可不能轻易错失。用你明亮的眼睛好好的欣赏楼道的“风景”,再冲进研究所欣赏感受不同味道的研究所吧!


有收获吗?我相信任何人只要跨进东城少年科技院就一定会有收获。它那令人耳目一新的,一件件的,来之不易的科技作品,是那样的精美,那样的别致,那样的独具特色。不仅让你饱了眼福,而且让你心情舒畅,感受到了不同领域、地域的情景,也让你学习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不怕你到东城少年科技院没有收获,就怕你不敢去东城少年科技院,因为你去了,就不想出来了,因为,东城少年科技院确实是很有气势,很大气的一个学生科学研究的乐园!是东城学子成长为科学少年院士的摇篮!


2012年5月11


TOP
59#

 

 


东城小学学生带给我的启示


杭师大参训小组:汶川一小教师---王道菊


时光荏苒,一晃我来到美丽的杭州已近两个月了。初来杭州时的兴奋与激动早已遗失殆尽了,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疲惫与无数的收获。在第一个星期参与了杭师大东城实验小学的集体备课活动,听了杭师大东城实验小学科学教师们的常态课的基础上,我开始着手准备自己在杭师大东城实验小学6、3班上课的准备工作。为了能上好每一节科学课,上出自己自认的水平,不管是钻研教材、教参,还是课件的准备,课中的实验的课前试验,一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的准备……我都认真精心准备!希望在上课的时候不要出现使自己难以应对的措手不及的意外情况。可通过我迈进我在杭师大东城小学上课的六年级三班,经历数次信心百倍的上课后才发现,我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课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不少。特别是对杭师大东城小学的学生现有的学习认知水平和能力不够了解。学生现有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很多,很广,课中学生提及的有些知识连我都不甚了解,弄得我有些尴尬,只能在语言上给予很高评价。但两个月在杭师大东城小学6、3班展开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依然非常顺畅,杭师大东城小学的6、3班的学生们一个个的表现都令我满意,致使原本给这个班上科学课的,我的指导老师俞平平都感觉惊喜、满意!


通过近两个月在杭师大东城小学6、3班展开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我感觉我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其一、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很好,小组合作能力强,在课堂中不会出现一些学生休息,一些实验的现象。更不会出现因小组协作不协调产生矛盾的情况。其二、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只要告知学生后,就不用担心实验中出现不良状况及不出实验结果的状况。其三、学生的实验记录归纳总结能力强。实验完后汇报交流环节,学生的发现都不少,不会出现没发现的情况。让老师满意。其四、学生的自我评判和批判能力不错,他们会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觉引进激励评价机制,自觉的推进课堂有效的展开。其五、学生的课后实验整理的卫生习惯不错,学生会在实验后自觉收拾整理实验器材并洗净。不用教师做所谓的提示。其六:关于课后拓展延伸的课后实践活动或作业,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好习惯,会自觉自愿的去积极主动的完成后上交给学习科代表,由科代表先行检查再交予教师审阅批注。


总之,杭师大东城小学的学生们的科学素养是我在杭师大东城小学上课的最深、最直接的体会。是杭师大东城小学的学生们的科学素养让我间接了解了杭师大东城小学的科学教师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也让我间接感悟到了杭师大东城小学的科学教师时时处处都在落实的“以生为本”的人文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教风。间接映射出杭师大东城小学的超前的学校治学理念和技高一筹的管理水平。


2012年5月16

TOP
60#

有是有机会能向东城小学,向刘老师学习,就好啦!

享受教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