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跟帖请不要暴露作者的相关信息。
网络学习,新的教学增长点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而科学网为实施新课程科学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网络环境易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在XXXX网中,通过网络为学生实时提供丰富多彩的界面,提供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声像并茂、音形兼备的特点,有着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对科学教学带来无穷的魅力,自然会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尤其是因特网上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如在《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变化》一课的开头,我通过科学网的网页上播放了一段5.12汶川大地震的录像,震撼的画面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学生不由自主地对地震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欲望,围绕主题形成了很多探究的问题,如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类型,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我国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地震……
传统教学的弊端是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环境,读相同的教材,听相同的讲授,参考相同的资料。教师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由于采取统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习的需要不可能完全获得满足。网络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创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跟教师交流,也可以跟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不仅与同校同班学生就学习问题展开讨论,甚至还可以跟外地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实现交流与协作。
小学阶段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对具体的物象比较感兴趣,相比之下,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的地形、火山、地震,五年级下册的地球自转、公转、四季形成等教学内容,很难达到直观性要求。如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实践,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最现实的方法就是依托网络环境。依托网络可以把难以使小学生直接感知的事物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把静态的教材作动态处理,在动态中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证明地球在自转》和《为什么一年有四季》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视频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进行分析和综合后,得到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四季的结论。此时,学生就提出南北极、赤道附近有没有季节变化,面对有与没有的争论,如果利用图片来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在网络环境下,通过视频展现宇宙天体的运动轨迹后,学生真正理解了:南北极处在地球的两个端点,虽然有时也会有阳光的照射,但对于这两个地方来说,太阳高度角很小,阳光带去的热量也非常少,因而南北极始终是寒冷的,所以没有四季变化。由此,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分析现象推想,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光的直射点一直在赤道附近移动,所以,赤道附近也没有四季。
一节课时间毕竟有限,仅仅靠课堂来获取知识还是非常有限的,而很多的话题我们在课堂上是讨论不完的,由于时间的关系,有时即使讨论出来了结果也没有时间去验证和探究,更有些讨论是可以延续的。如环保是个永恒的话题,讨论的焦点在于怎样保护环境;一次性木筷、塑料袋的白色污染等话题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如果该讨论被短短的40分钟终止了,似乎感觉这类教育如蜻蜓点水,过于形式化。此时,网络的拓展课堂教学空间的作用就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它给了大家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给讨论者创造了一个无限时间的交流场所。
网络的广泛运用,可以让教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常规教学所不能做到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教学模式逐步走向开放,它可以将课堂扩展到国际互联网,也可以将上课的时间延续到40分钟以外。通过网络学习,学生可以继续进行课堂上没有完成的项目,并且能够强化课堂上达不到的学习效果。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