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了,三下老师又要考虑及时开展凤仙花种植活动了。上学年我搞了一期“巧用饮料瓶,种好凤仙花”,效果比较满意,现在整理起来抛砖引玉,供同行们参考,请各位多多指教!
巧用饮料瓶,种好凤仙花
——指导孩子们种植凤仙花实录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要求以凤仙花生长发育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营养生长” →“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以及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本单元共7篇课文,教材第一课就明确提出了学习任务——“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吧!”,第二课指明方法和要求——“是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多项工作”,在经历了几个月的种植活动后,第7课整理获得的信息,计算产量,绘制与分析凤仙花生长折线图,建立凤仙花生长周期和生命过程,以及绿色开花植物生长条件的认识。
教材的安排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亲手种植凤仙花,亲历凤仙花完整的生长过程,随时将观察到的情况及时记录在课文提供的表格中,鼓励学生通过长期亲历的观察,为后面全面整理资料,形成相关认识提供依据。教材设计大气开放,蕴含广阔的探索空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
教材选用凤仙花作为观察对象,是因为它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对土壤适应性强,在全国具有普适性,容易栽培管理,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理论上讲:3—4月播种,6—7月种子成熟,一个学期内能够实现从播种到结果。
因此,指导学生种好凤仙花,确保学生见证凤仙花从播种、发芽、成苗直到开花、结果的完整生命历程,是本单元教学活动有效展开的必要前提。如果离开了成功的种植活动,由此引领的一系列活动将无法正常展开,仅仅剩下枯燥的用教材教学生认识植物生长的知识,更谈不上在这一长期的种植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持久观察、记录的毅力和在开放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一、对凤仙花种植现状的调查分析
通过点对点咨询和网络查询等途径的调查,当前小学科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凤仙花种植活动,组织形式主要有家庭个体种植和校园群体种植,栽培方式主要分地栽和盆栽。
家庭个体种植:依赖学生的自觉和家长的配合,受三年级学生能力的局限和兴趣的不稳定、难持久,实际存在参与面不高,成苗率低,没有几成孩子自养的凤仙花健康成长,走完美丽的一生,整个活动虎头蛇尾。
校园群体种植:方便教师随时指导和监督,适时评价和鼓劲。因人人参与的群体种植,创造了相互对比甚至攀比的机会,提供与同伴合作与分享的平台,极大地激发每个个体的兴趣,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不经意间,在谈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点亮思维,发现规律,掌握知识。
开展凤仙花种植活动的两种主要的栽培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困难。
1.地栽:开垦校园一角或利用学校花坛,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播种,随后分片管理,长期养护,课内外观察、记录。
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主要有:受自然气候影响大。凤仙花在杭州地区的自播繁殖通常在5月后发芽,7—9月开花结果,人工播种也难以较大幅度地提前,加上早春低温、多雨,所以播种阶段多见叹天冷、怨天雨、等天时的焦虑和无奈;事实上因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对凤仙花的高度关注,地栽小苗常常会遭到破坏;地栽凤仙花不能进教室,雨期不宜去现场,不方便教学。
2.盆栽:收集或采购花盆,指导学生盆内直播,或地栽育苗,移盆养护。
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主要有:在群体盆栽活动中会产生较大的教学成本,占用较大的教学和活动场所,遭受更多的干扰而失苗;花盆盆口大、土层浅,水分蒸发量大,浇水任务重,双休日需要安排人员浇水;因教学需要经常搬动,小学生开展该活动很容易发生碰撞跌落,造成泥散苗亡等情况,加上活动持续时间长,盆栽的养护难度大,失苗多,全程种植成功的比例不高。
地栽和盆栽,都存在难以提前育苗的困难,凤仙花生长时期往往严重滞后于学期时长,据初步统计,很多学校师生种植的凤仙花到6月上旬还没有开花,而6月中旬即进入学年结束阶段。造成本单元第6课《开花了,结果了》和本单元总结课《我们的大丰收》安排的主要探究活动无法展开。
二、群体瓶植凤仙花实践实录
如何实现每个学生栽培一株自己的凤仙花,确保本单元各项观察研究活动得以展开?上学期,笔者指导学生采用雪碧等饮料瓶制作简易种植瓶,群体瓶植凤仙花,有效克服了一些难点,实现早播种、早发芽、早开花,化解凤仙花生命周期与学期固有时长之间存在的矛盾,化简了养护、管理难度,取得了良好的种植效果,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瓶体设计和活动开展情况如下:
1.开学初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雪碧瓶,贴好标签;教师帮学生切除瓶体部顶,扩大开口,便于后期学生装泥、播种和浇水;用电烙铁在离底3厘米左右的瓶壁周围烫出几个排水孔。排水孔处于甁壁而并非常见的底部,孔下留有3-5厘米的深度,可储存水量而减少养护时的浇水次数。(见图1)
实践表明,笔者设计的种植瓶具有诸多优点:废物利用,绿色环保不花钱;重量轻,瓶壁韧,即使碰撞、摔落,泥球不散,便于施救;瓶口小、土层深,水分蒸发量少,加上瓶底储水,大大减少浇水量,幼苗期每周只需浇水一次,开花期一般每周浇水两次,双休日可以无人值守;因为瓶壁透明,还可以无伤观察根的生长情况。
2.指导学生先往瓶内装绿豆沙,沙层高于排水孔2到3厘米。这样排水孔以下绿豆沙的空隙能储水,排水孔上面的空隙能流走多余的水,避免栽培土积水霉根还能防止泥土流失。排水孔以下空隙的储存水量,犹如地气,能有效减少后面养护期间的减少浇水量(见图2);
继续填装种植土,到基本满瓶口。为满足凤仙花一生需要的营养,减少后期施肥的工作量和避免中途施肥不当造成失苗,这次我们初装的种植土由富含营养的腐叶土、普通的田土和透气沥水的煤饼渣配制,之后不再进行根部施肥。为满足凤仙花一生需要的营养,减少后期施肥的工作量和避免中途施肥易发造成造成失苗,初装种植土即配足富含营养且透气沥水的腐叶土很有必要。(见图3)
3.指导学生采用“浸盆法”进行播种前的首次润土(见图4)。浸盆法能确保土壤完全湿润并均匀,且保持土质疏松,适合小学生操作;然后将花瓶放到专门育苗的教室里,等待土中水分更加均匀后播种。采用室内育苗是这次试验克服早春低温造成的出苗困难,实现早播早育的主要措施。
4.室内播种和育苗:3月18日指导学生挑选3-5粒饱满的凤仙花种子,用铅笔在湿润的泥土上压出几个浅坑,放进种子,再薄薄地盖上一层土,耐心等待种子发芽(见图5)。
4月1日早上,发现第一粒种子发芽了(见图6)。
之后一周陆续发芽出苗,76瓶中,大部分长有多棵幼苗,也有9瓶没有出苗;4月14日指导学生间 苗,确保每瓶都只留一株壮苗。并利用间出的好苗,对9个无苗瓶进行了移苗补植。(见图7-9)
5.出室炼苗和成长:间苗2-3天后,要求学生在看到第2对真叶时,将花瓶移到室外,靠墙放在走廊的北侧(避免阳光直射)接受散射阳光炼苗,炼苗一周后将花瓶移到走廊南侧沐浴更多的阳光。以后每周二和周五早晨为凤仙花浇一次透水。五一节假后测量,大部分凤仙花有了16片真叶,植株高度基本处于25—35厘米不等。5月中旬,大部分凤仙花孕蕾了。(见图10)
6.5月23日发现有6瓶开花了!到6月1日76瓶全部开花,花色丰富。(见图11)
7.6月20日《我们的大丰收》课堂统计,平均每株凤仙花上挂果21个,还开着10多朵花,抽样统计,每个果实有饱满的种子12粒。这样算下来,播种1粒种子,竟然换回360多粒。通过测量评比罗纪楠的凤仙花地径1.6厘米,被评为粗壮冠军,孙肖悦的凤仙花株高65厘米,有54个果实还有15朵花,被评为高度和高产双冠军。(见图12)
这一期凤仙花种植历时3个多月100多天,2个班76名学生人人参与,瓶瓶开花。实践证明种植瓶完全满足凤仙花的生长需要,基本解决凤仙花的生命周期与学期时长之间存在的矛盾,有效降低了养育难度和护理工作量,使三年级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瓶栽凤仙花随时捧进课堂观察、测量,让“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成为本单元学习的主要途径。
群体瓶栽活动服务了课堂教学,更开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课外随时可以在种植区自由观察,于是漫长的种植期间,种花、护花是孩子们课外最乐意参与的活动,谈花、议花成为孩子间最中心的话题,观察、记录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工作。伴随着凤仙花的成长,孩子们的种植日记,观察记录日见丰硕。他们写下了发现种子萌发的惊喜,得到同学赠予小苗的友谊;他们发现了阳光是造成窗口小苗歪着脑袋的原因,茎的颜色早就透露了花色的秘密;他们感受到幼苗的脆弱,子叶有着母亲般的伟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2 16:17:3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