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跟帖请不要暴露作者的相关信息。
科学课,幸会
我中师毕业后一直在一所小学工作着,但换过多个学科。在这多个学科中我最钟情科学课,因为“她”释放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自从任教科学课后我便开始把教学工作当事业来追求,对科学课我要深情地说一声“幸会”。
说幸会科学课是因为科学课是有魔力的,没有教之前我就向往着教这一科。2002年开始教自然课时我就认真备课一丝不苟地准备实验。记得当时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所需器材很多,实验不懂的地方就请教师傅,因为没有实验室我就把一大堆玻璃器皿、酒精灯、铁架台等端着提着去到每个班做实验。当金属条(铁丝效果不好我把废盒尺剪成条)绑着引燃的火柴探进氧气瓶时,铁花四溅的现象让学生好奇得喊出声来。做完了实验我又拿着燃烧后的金属条逐一让学生观察—原本条状的金属前端熔成了灰色的金属球,学生看后惊讶不已。这样一路坚持下来每次实验都能达到不错的课堂效果,以实验材料为媒介渐渐让我和学生都陶醉于科学课的魔力中了。
后来推行新课改科学课替代了自然课,贴近生活化的实验也更多了,原有仪器室里的很多器材就不能发挥作用了。于是我鼓励学生自备材料,很多时候担心学生的材料一致性不足就给全班准备材料,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对于学校没有的演示实验材料就凭着一股热情自制,比如潜望镜、三棱镜自己花钱去玻璃店买来镜子和玻璃组装,看到学生们经历过活动后的笑脸,我和他们一样高兴。看到大塑料袋在热空气作用下升上屋顶学生欢呼鼓掌我的心里很知足,学生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鸡蛋保护器中的鸡蛋从三楼掉落没摔碎我也和他们一样激动。有一年三年级的孩子们要学习蚕的一生,可蚕子很不好找,虽然不教三年级但作为教研组长我也希望学生能通过实物来观察,那样的学习多么鲜活啊。通过在网上求援,一位江苏的科学老师给我寄来了蚕子,喜出望外的我随后看到了几百颗小小的蚕子带给学生的巨大欢乐。他们在科学办公室里争先恐后地来要小蚕、和家长一起到处去找桑叶,碰到科学老师就汇报他的小蚕长成什么样了……。在讲生态瓶一课时,发现学生其他材料都准备好只差水草了,炎热的中午不睡觉了我带着女儿拿着工具到运河桥下去捞水草,回来再把散发着腥味的水草放进大盆里清洗去污泥,在课堂上分给学生们。在讲水土流失实验时已是初冬,到处都枯黄一片,为了取到一块绿油油的草皮我又来到运河桥下,绿草真的有!当时只带了把小铲子,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草皮挖起来,满手的泥巴和脸颊的刺痛在我心里已不算什么,取而代之的是收获的喜悦,我终于有材料可以在课堂上演示了!在实验室被充作教室的日子里我就提着一桶烧杯一桶水去到每个班给学生讲物体的沉浮……,一次次的努力换回课堂教学的一次次充实,对科学课着了魔似的我自始至终认为自己的付出值得。
幸会科学课,是“她”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支点、实现着自身的价值。每次上完课我习惯梳理反思自己的教学,不管一天工作多累都坚持把教学反思、心得类文章发到博客上。日前我的博客在全国第二届科学博客大赛评选中获得了“教育求学组”优秀博客大奖,没有获胜的窍门只有对事业的坚持。对学生舍得付出也让我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到灵感,我经常利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灵感和问题撰写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论文。科学论文自XX年至今每年都有发表实在是一大幸事!印象最深的当然是XX年第一次发表在《科学课》上的一篇教学反思《XXX》,之前不敢想自己还能发表教学论文,但当时评职称还就需要一篇发表的论文,矛盾忐忑中就把自己设计的这课教学流程和板书整理了出来,在十一放假前利用电子邮件发给了杂志社,不想11月份的杂志真的给发表出来了,当时的兴奋无以言表。这篇“被迫”发表的文章给我开启了一条新路,原来是自己看轻了自己,原来自己对小学科学教学有了一些“原创”的认识。捅破这层窗户纸后的我信心倍增,更专注于从日常教学中积累素材寻找灵感,撰写的论文常以教学实例说话,慢慢也学会了从理论的高度来归纳总结。后来《科学课》杂志组织的全国科学教师论文比赛我也尝试参与了,记得在我第一篇全国一等奖论文撰写过程中,一个人五六月份闷在炎热的仪器室里做实验整理数据,每次摆的实验都要记录20个数据,怕风影响实验结果就不开电扇,汗透衣衫全然忘我,为避免偶然性我就三遍五遍地做实验以期发现规律性。光论文草稿就改了五稿,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参赛就在全国论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就是对自己在小学科学研究上的充分肯定。随着自己的教学成果日渐突出,在学校也日益受重视,各种荣誉、外出培训、比赛纷至沓来,我知道自己正坚实地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当一个人享受工作的时候,这份工作就是他的事业了;当把工作当事业来做的时候,这个人就是幸福的了。幸会科学课,你让我感受到了充实和快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1 9:06:52编辑过]